|
南开大学
  • 14 高校采购信息
  • 506 科技成果项目
  • 0 创新创业项目
  • 0 高校项目需求

有机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分析

2021-04-11 00:00:00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点击收藏
所属领域:
新材料及其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陈军团队受Nature子刊《自然评论·化学》编委会邀请,发表题为“有机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分析”的综述论文。该文章深入阐述了有机电极材料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等,着重分析了有机电极材料的实际现状和应用前景,有助于学术界和工业界充分了解有机电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潜力和待解决的问题,有望激发更多应用导向的研究工作,进而促进未来有机电池的商品化应用。文章第一作者为卢勇博士,通讯作者为陈军院士。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在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社会化等方面凸显作用,并有望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大规模应用。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无机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其中过渡金属资源大都不可再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复杂、成本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等难点问题。因此,可循环再生的电极材料开发已成为电池领域的学术前沿和重大需求。


有机电极材料由于含有丰富的碳、氢、氧等元素而显现出可再生、绿色环保、低成本和高容量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机电极材料的制备具有合成创造的特点。有机电极材料一般可以从植物中(比如玉米等作物和苹果等果蔬)直接提取或者以生物质材料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方法制备得到;在有机材料提取制备、电池装配和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体现了很好的循环和可再生性。然而,有机电极材料还面临着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大、导电性差、密度低等难点问题,其材料特征、作用机理、构效关系等亟待深入理解。


陈军院士团队的综述论文围绕有机电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文章指出,有机电极材料具有结构可调控特点。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反应电位,有机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正极或者负极活性材料。文章首先讨论了有机电极材料本身的各种关键性质,包括材料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密度、电导率、能量效率、价格、资源可用性和热/化学稳定性。其中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是材料的基本电化学性质,这些性质会受到材料密度和电导率的影响,其他因素如稳定性和价格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接着从实际电池应用角度分析了电极中活性物质的单位面载量和电解液用量等因素对全电池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软件对以有机材料为正极或者负极的实际锂电池体系进行了模拟,得出了相关电池体系的性能(如整体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价格等参数。结果表明,n型有机正极材料特别是羰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项目阶段:
试用
会员登录可查看 合作方式、专利情况及联系方式

扫码关注,查看更多科技成果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