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张大瑜

2021-06-23 14:19:05
云上高博会 https://heec.cahe.edu.cn
关键词: 农学
专家职称:

副教授

专家职务: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

擅长领域:

农学

所在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专家介绍:

一、个人简介

  张大瑜,博士,于2005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盟盟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吉林省耕作学会理事。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农业生态学、耕作学、及硕士生课程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在《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技术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发展原理》、著作《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等6部。省级优秀课《农业推广学》,《作物栽培学》课程组成员。学习、工作经历如下:

 

二、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

  1、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技术;2、农业技术评价

  特色:把生态学和经济学中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耕作制度的研究中,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对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等进行科学评价,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把农业生产中的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把技术研究成果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技术研究就技术论技术,传统经济学研究只考虑经济忽视生态环境的不足。

教学改革研究

(1)、2006,1-2009,1,耕作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吉林农大教改课题,主持 已验收

(2)、耕作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10,2,第一作者

(3)、参与式课程开发证书一个《参与式农村发展》2006,1

(4)、省级优秀课《农业推广学》、《作物栽培学》课程组成员

联系方式

E-mail:dayuz@jlau.edu.cn

专家履历:

1988—1992吉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4—1997吉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1—2005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2-1997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栽培教研室,助教

  1998-2005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栽培教研室,讲师

  2006-现在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栽培教研室,副教授

学术成果:

代表性教学与科研成果

1.教材:《农业发展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2、著作《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参编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参编

3.论文

1. 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公主岭市种植业系统的能值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05,(6)(国家级重点期刊)

2. 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4,(3):42-46(国家级核心期刊)

3. 吉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与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05,(3)367-370。(国家级核心期刊)

4. 吉林省玉米生产县域尺度比较优势研究。吉林农业科学,2005,(1):61-64。(省级期刊)

5、吉林省水稻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与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2010,11

6、吉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上比较优势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12

7、吉林省大豆生产省域尺度上比较优势分析与建议,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

8、松辽平原典型县域榆树市农牧复合系统的能值动态分析,循环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9

9、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

10、农牧结合模式对减排温室气体的影响分析,农业工程技术,2012

11、新型农牧结合模式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

12、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ize Production in Jilin Province. ZHANG Da-yu, WU J ing-gui, CHEN Ri-zhao, ZHU Yan-li, LU Tie-biao, ZHAO Ren-gui, LIU Wu-ren,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11( 6): 53- 56

13、白传波,张大瑜*,蔬菜-林蛙种养结合技术探究,南方农业,2016、3

14、吉林省科技成果,高效多功能夹心肥料块的示范推广,证书号码:2016687,排名第六

15、吉林省科技成果,畜禽粪便高效转化生产有机肥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证书号码:2018346,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