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同源染色体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三维结构、染色质动态、组蛋白修饰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该研究利用两个不同品系小鼠杂交获得杂交小鼠,构建杂交小鼠父本与母本的Hi-C、ChIP-seq、RNA-seq等组学数据。根据杂交小鼠的多态位点和小鼠品系特异基因型把杂交小鼠组学数据分成父本来源基因组和母本来源基因组,这样就可以在单倍型水平构建三维基因组和研究基因调控。分析表明,同源染色体具有高度相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相互作用模式的相似性与其等位基因的共表达水平高度相关。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具备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包括:(a)向浓度为1-4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其中氧化石墨烯与二氧化钛之间的重量比控制为10:1~1:10,并获得分散液;(b)将所获得的分散液置入反应釜中,在120-200℃的条件下执行水热反应2-12小时,然后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即得到具备三维多孔结构的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产品。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复合材料产品及其特定用途。通过本发明,能够以简单、易于操作并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产品,且其所制得的产品具备比表面积大的三维多孔结构,并尤其适用于制作超级电容器或用于执行环境污染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新冠病毒肺炎CT图像自动分析系统
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研发“新冠病毒肺炎CT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阅片效率是人工阅片速度的30倍,新冠肺炎相关病变检测准确率基本达到了医生水平,可以定量评估病变范围。 由于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图像上有较为典型的征象,可以作为新冠肺炎快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邬向前教授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李萍教授,成立哈工大-哈医大联合攻关小组,研发“新冠病毒肺炎CT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联合攻关小组紧急联系中国多家医院,收集177000多张肺部CT图像,其中包括来自新冠肺炎患者的近40000张图像。 联合攻关小组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多天通宵达旦努力工作,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初步研发成功可用于诊断评估新冠肺炎的CT图像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检测CT图片上新冠肺炎相关病变,并估算病变区域在整个肺部的比例,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和病情评估提供了依据。这些信息,在人工阅片时无法得到。该系统已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部署试用。该系统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其阅片效率差不多是人工阅片速度的30倍,新冠相关病变检测准确率基本达到了医生水平,尤其可以定量的评估病变的范围对临床诊断非常有意义。查看原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0
以靶标蛋白甾醇14α-脱甲基酶三维结构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以靶标蛋白甾醇14α‑脱甲基酶三维结构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所述小分子化合物为((1R,5S)‑3‑((3‑苯基‑1,2,4‑噁二唑‑5‑基)甲基)‑3,4,5,6‑四氢‑1H‑1,5‑甲撑吡啶并[1,2‑a][1,5]二氮环辛‑8(2H)‑酮盐酸盐。本发明通过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证明了所述小分子化合物对引起小麦赤霉病害的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CT特征研究
2020年1月31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9-nCoV研究团队在国际放射学首位期刊Radiology(IF 7.608)发布了学术成果:2019-nCoV确诊病例的CT特征;同步推送全球放射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2019-nCoV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正在带领科研团队,紧密围绕2019-nCoV流行病学特点、快速诊断技术、诊疗模式、中药防杀与治疗、防控体系构建与感控指南建立、消毒与废物处理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医院第1例病例确诊后,雷军强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将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在国际顶级放射期刊报道,助力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进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祁小龙教授、雷军强教授及其放射科团队将围绕“基于智能影像技术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构建”开展科研攻关,紧密配合一线医护团队开展2019-nCoV疫情的早筛、早隔、早诊和早治。
兰州大学 2021-04-10
井间并行电阻率阻率CT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间并行电阻率 CT 测试方法,是对钻孔间地质条件及构造特征进行探查的一种物探技术。通过在两两钻井之间布置测试系统,形成 64 个电极的井间测线,采用并行电法数据采集技术进行单极或偶极供电与测试,获得井间电性采集数据,形成井间不同电极间层析数据体。通过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实现对测试区域电阻率及激电参数成像,进一步评价其岩层及构造特征状况,获得地质解释成果及认识。该套测试系统可完成 1200m 深井的数据采集。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矿井工作面内部构造及异常综合 CT 测试方法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手段对煤矿生产勘探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要求对矿井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如断层、褶皱、破碎带、煤厚变化区、构造应力区等)进行全面了解。常规的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只能解决工作面内落差大于 5m 的断层,且在平面上有一定的摆动幅度,而井下需对影响安全高效生产的 2-3m 落差断层等地质异常进行有效探查。本方法利用层析成像原理,结合不同源的 CT 技术,包括地震波 CT、无线电波 CT、直流电法CT 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工作面内构造及异常的探查。通过对井下工作面双巷间数据采集与处理,获得面内煤层构造物性参数分布图,根据煤岩物性差异特征预测面内地质异常体,能准确地判断其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条件分布特征。(1)地震波 CT:利用工作面上、下两条巷道进行数据采集,通常把激发点(采用矿用炸药作为震源)布置在一条巷道,接收点布置在另一条巷道,采用“一发多收、一炮一放”的观测方式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炮点间距通常为 10-50m,接收点距为 5-15m,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调整。炸药量宜为 5-20mg,接收可采用三分量检波器。(2)无线电波 CT: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1000m 以内时,采用一发一收方式,即多个发射点布置在矿井巷道工作面的一条巷道中,无线电波透视仪接收机的多个接收点布置在另一条相邻巷道中;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1000m-2000m 之间时,采用一发双收方式,采用一台无线电波透视仪发射,两个接收机接收;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2000m 以上时,采用双发双收方式,且两台无线电波透视仪之间工作间距大于 1000m,每个发射机的发射点所发射的电磁波分别被各自的接收机的接收点接收。发射频率根据工作面倾斜长度可选择 0.158-1.25MHz 之间不同频段进行数据采集。(3)直流电法 CT:探测前的准备是在需要探测区域工作面侧煤帮每 5m 打一深 0.5m 的小眼,并用放炮用的黄泥捣实,以便探测时安装电极,使电极与煤(岩)体接触良好。现场按方案设计位置布置采集系统,测线电极、电缆等准备好后进行测试。使用仪器为并行电法仪采集全电场空间电位值,且在对穿两条巷道中沿侧帮腰线煤壁位置分别布置电法测线,每站测线长度为 315m,64 个电极,每个电极之间为 5m,当探测范围大时,每巷可采集多站测线采集数据。现场数据采集时要求工作面停电。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用于实验动物PET、CT 及MR 图像融合及固定的装置
相关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实验动物固定及实验动物图像融合于一体的辅助设备,用于实验动物的固定及 PET、CT 及 MR 图像融合。该系统在保障了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的同时,为图像融合方式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为科研及其临床转化提供更有效、精确、直观的帮助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用于实验动物PET、CT 及MR 图像融合及固定的装置
相关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实验动物固定及实验动物图像融合于一体的辅助设备,用于实验动物的固定及 PET、CT 及 MR 图像融合。该系统在保障了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的同时,为图像融合方式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为科研及其临床转化提供更有效、精确、直观的帮助应用范围:这种图像融合、固定装置可应用于小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肿瘤生成机制、肿瘤早期成像等实验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判断所制动物模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所移植肿瘤状态是否符合实验需要。同时,还可以为临床找到最优的图像融合方法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效益分析:基于相关专利开发的实验动物固定及图像融合设备,具有操作简便、成本合理、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其主要技术优势和性能指标如下: 一、主要技术优势 (1)可对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动物进行固定,有利于保障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可实现两种或三种成像检查图像的精确融合,从而结合各成像技术的优势,为动物活体实验提供更多无创的图像信息。 二、主要性能指标 (1)对实验动物(如鼠、兔等)进行固定; (2)为小动物 PET、CT 及 MR 图像提供固定识别位点,实现两种或三种成像检查图像的精确融合。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4-10
用于实验动物PET、CT 及MR 图像融合及固定的装置
相关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实验动物固定及实验动物图像融合于一体的辅助设备,用于实验动物的固定及 PET、CT 及 MR 图像融合。该系统在保障了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的同时,为图像融合方式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为科研及其临床转化提供更有效、精确、直观的帮助应用范围:这种图像融合、固定装置可应用于小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肿瘤生成机制、肿瘤早期成像等实验研究中,在此基础上,判断所制动物模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所移植肿瘤状态是否符合实验需要。同时,还可以为临床找到最优的图像融合方法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效益分析:基于相关专利开发的实验动物固定及图像融合设备,具有操作简便、成本合理、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其主要技术优势和性能指标如下: 一、主要技术优势 (1)可对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动物进行固定,有利于保障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可实现两种或三种成像检查图像的精确融合,从而结合各成像技术的优势,为动物活体实验提供更多无创的图像信息。 二、主要性能指标 (1)对实验动物(如鼠、兔等)进行固定; (2)为小动物 PET、CT 及 MR 图像提供固定识别位点,实现两种或三种成像检查图像的精确融合。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0 41 42
  • ...
  •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