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欢迎报名 | [5月24日·长春]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启动报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研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新范式,宣传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决定举办“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6
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
教育部 2025-04-29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系国家教育部2004年批准的上海首批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学校现有虹口、崇明两个校区,虹口校区地处市区东北部,毗邻上海外国语大学;崇明校区地处崇明区陈家镇,托斯卡纳风格的优美建筑与特有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以语言、经济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专业+英语)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开设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6大门类2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己任,以传授人文与经济相融合的知识为特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起,学校实施“英才培养实验计划”,配备高层次导师队伍,为品学兼优、具备发展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给更优越的成长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全英语、双语分班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参与东北片(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为学生辅修、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先后与东方国际集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锦江旅游集团、用友新道、尚清实业、日本伊藤忠物流、松下电器、携程国际旅行社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教育之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先后与美、英、法、德、西、瑞士、澳、日、韩、埃及、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学校通过学分互认、带薪实习、公费交流生项目、政府奖学金项目、双学士学位和本硕连读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出国学习多元文化和锻炼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近5年来,平均每年有15%左右的学生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就读研究生。 目前学校正以其崭新的办学模式、灵活的办学机制、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内在的发展潜力,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积极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2021-02-01
上海交通大学亮相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上海交通大学应邀作为参展高校之一,在本届高博会高校专区展示我校近年来的办学成效。展会期间,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亲临我校展厅参观、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 2024-04-20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安庆卫生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成立的“安徽省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是安徽省最早开办的公立医学教育学校。2007年3月,独立升格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填补了皖西南医药高等教育空白。 学校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千余万元。现有教职医护员工63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7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5人、先进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4人、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 现有临床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以及直属附属医院1所(安庆市中医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安庆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石化医院),近20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设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保健品开发与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护理、助产等13个普通专科专业,在校生8千余人。 医药护主干专业已全部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央财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实训基地2个,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精品课程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5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学成果奖6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改项目1项,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个,市级科技成果奖1项。承担省级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等近50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4项。近年来,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0余部,申请专利40余项,省级竞赛获奖成果35项。 学校是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教育成员单位、中国传统医学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康复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是连续3届的“全国文明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 办学75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已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管办分离、独具特色,为“宁波市文明校园”、“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连续多年获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年度考评优秀。 学校地处我国首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乡——宁波,一个素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学校所在的宁波市高教园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学习生活设施完备,分布合理。学校校区庄严大气,教学设施完善,学习环境优美。奉化校区为现校区的2.5倍,位于奉化市文化教育产业规划区,与国家5A级景区、全球500佳——滕头村南北相邻,与同是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溪口东西相望。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5.3%,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75%,双师型教师占近81.26%。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教坛新秀、甬江学者讲座教授各1人,省教学团队2个,入选省“151”人才工程6人次。学校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商学院、食品学院、中药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基础学院等7个学院。学校设置药学等2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目前共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3个(含7个方向),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市服务型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市品牌专业1个,市特色专业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建有首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面向浙江等12个省市区招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2015、2016届学校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在全省所有高职高专中排名第1位。 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现代化的图书信息中心以及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和各项体育运动设施。实验教学面积15000平方及实训教学面积2800平方。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中药前处理、制水、液体制剂和符合GMP标准的固体制剂全真生产线等多个实训车间。图书馆拥有期刊阅览室、电子文献阅览区、多媒体报告厅等多个功能区域,学校图书馆与大学园区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医药教育为学生编织创新创业梦想。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厚朴、励志远志”的校训,以生命健康产业需求为引领,全面构建“以药学类专业群为主,食品、医疗器械等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015年启动了市场监管系统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此举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尚属首创。学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创新创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升格以来,已培养面向医药、食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万余名,累计为社会培训近10万余人次,为浙江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厚积薄发创一流,继往开来写新篇。为顺应医药产业和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及自身发展实际,学校提出了建设医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现阶段,全校上下围绕 “扩校、升本、创一流”的工作主线,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己任,立德树人,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办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医药类应用型院校。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国医大师、温病学专业谷晓红教授主导的编写团队与奔赴武汉一线的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院长等医务人员密切合作,编写完成面向一线临床医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并于2020年2月11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推出。 《手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医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领衔,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医学专家组组长谷晓红教授,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清泉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张耀圣、王彤、梁腾霄、孟捷、王玉光、齐文升、苗青等专家共同参加编写。 全书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导思想,从历代中医对瘟疫的主要学术观点到本次疫病发病特点的分析,从中医病证结合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发挥,经典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病情演变过程中病证结合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方药,为认识本病的复杂多样性提供指导和实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0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60余年来,培养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在内的数万名中医药人才。现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学校拥有杏苑、橘泉和祁州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82621.78平方米(873.93亩),建筑面积298896.33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杏苑校区位于鹿泉区杏苑路,环境优雅,风景宜人;橘泉校区位于桥西区新石南路,毗邻火车站,交通便利;祁州校区位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保定安国市,文化浓厚,区位优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5.28万册,其中线装古籍图书2.28万册,珍善本1299册,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前列。现有实践教学基地85个,含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所,教学医院35所,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6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5个。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临床医学院等11个教学机构。形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124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819人。学校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市场营销、汉语国际教育、中药制药、助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健康服务与管理24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强化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一级学科为主体的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推进多学科交叉渗透。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拥有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省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中医重点专科5个。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学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创新平台服务体系,现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服务传承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Ⅱ级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1个,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3个,省中医药数据中心1个,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2个。学校现有教职工3442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18人,第一附属医院1721人,第二附属医院700人,省中医药科学院203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621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508人,博士学位17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4人,正教授156人;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374人。学校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名医名家,李士懋、李佃贵教授分别于2014年、2017年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李佃贵、方朝义教授2016年12月被评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同时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是最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校之一。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有来自30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来我校学习医学和汉语课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我校还是河北省最早招收港澳台学生的大学,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不断扩大。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立校之本,秉承“博学求源,厚德济世”校训,恪守“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深化医教协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丰富多彩,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医药社杯”、“挑战杯”、“创青春”等多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积极探索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毕业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以作为衡量中医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金标准”之一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例,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笔试通过率2016年排名第三、2017年排名第一、2018年排名第一,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处于领先。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医鼻祖扁鹊故里,河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中药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良好机遇,河北中医学院将进一步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作风,着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中医药高等院校,为河北中医药强省建设和中医药事业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北中医学院 2021-02-01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百年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认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效,在此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于保定设置了“直隶省立补习学堂”,直隶提学使司委任省视学张良弼先生为第一任堂长。1912年,学堂更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直隶仅有的一所中等工业专门学校,1934年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保定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并迁址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陕西省周至、西安等地艰难办学。1946年在天津新开河法政桥北(原天津商职旧址)复校,成立“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时在西安的“河北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校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从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河北省工业学校”。1982年更名为“河北化工学校”。200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改建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现状 融汇了百年历史精华和历代前辈智慧辛劳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926亩,建筑面积24.21万㎡,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教职工454名,在校生规模10199名,服务面向涵盖化工、医药、生物、轻工、机电、管理、计算机等行业,设置5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有化工技术、制药技术、机电技术、信息与管理四大类实训基地,其中2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专项技能培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111个实训室,1个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外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428家。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扎实,教学严谨、乐于创新、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三三三”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 办学特色 建校伊始,补习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今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欲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焉,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须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时期,学校以“教授完全之普通工业之知识技能,俾得将来从事工业之目的”;学校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为主,为实行普通工业之用;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期,学校明确了授予学生从事工业所必须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是学校的一贯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高中文化的一般工科技术人员。实业教育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民族工业发展需求,使学校能在国力孱弱、战乱不止的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经过几度废兴、几经迁徙,经过抗战时期的辗转流离、动荡办学和和平年代的改造调整、发展壮大,直至近年从中职升为高职,学校传承的精神和文脉一直沿袭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路,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之理念,沉淀下浓厚的百年职教文化,形成了传授实业技术、沿袭职教之路,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密跟踪河北化工医药行业发展,沿袭百年来一贯之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工学合一,学做一体”、“三对接,三段式”等多种特色鲜明,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校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恢复建设时期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历年来,学校培育的毕业生中,许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评价 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先后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学校;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化学工业职业鉴定中心授予全国化工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5年在河北省高校就业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成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2008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表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2015年,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社部遴选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作为全国24所职业院校之一,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又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作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校、全国化工高职制药技术类和仪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理事长学校、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全国高职化工类、材料类、精细化工类、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在河北省和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骨干示范作用。 面向新时代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力潮头,勇于开拓,巩固和深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努力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目标扎实迈进。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394亩,建筑面积59.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70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05人(含直属附院)(校本部519人),其中硕士、博士338人(校本部152人);教授/主任医师108人(校本部1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8人(校本部95人);双师型教师达88%。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24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为国控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中医专业是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系是省级校企共建基地。我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医学类唯一)、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单位。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在全国各种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346所高职高专中排名第330位、在全国医学专科院校中排名第13位,在贵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4位。学校年均招生5000人。近五年,学校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均为第一志愿,2017年有918名二本分数线上学生填报我校,占我校高考录取学生的26.2%,口腔专业学生全部超过二本分数线。招生质量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学校有省级实验用兔养殖基地,国家中药生药II级实验室,市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实验室。五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471.3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490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203部;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培训基层卫生人才3.6万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0余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学校现有直属附院2所(遵义市一医和遵义市五医),非直属附院1所(遵义市中医院),教学医院3所,校院(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180余家。遵义市一医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床位2500张,新生儿科为全国医改城市卫生部重点扶持学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学科。遵义市五医有床位600张,政府投入14亿元正在将该院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的康复护理院。与上海和孝养老集团开展高端养老护理人才定向培训班、与贵州一树药业开展“店长班”定制培养。学校与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开展本科教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远程教育。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英国知山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进行研修、访学。主动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我校的帮扶,在师资、科研方面成效明显。学校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成立了联合资金项目,是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得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的单位。直属附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美医疗卫生互联公司、重庆市肿瘤医院开展了合作。学校与180多家省内外医院、企业开展了医教合作和康养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历经60余年风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教学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医疗邦校,文化建校”的办学理念和“勤学敏思、精业济世”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立足贵州,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医教协同、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产业发展”,坚持突出“基础、特色、技能、应用”的办学特色,开辟了与综合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互补的新格局。办学60年来,共培养学生6.2万余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健康贵州”的战略规划,抓住我省“大健康、大医药”的发展机遇,继续优化学科设置,走产学研融合道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而努力奋斗!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219 2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