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催化臭氧氧化与微生物降解近场耦合技术
        对于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单独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存在臭氧剂量大、气体回收难、出水毒性高等问题,而单独生物降解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周期长、设备成本高。催化臭氧氧化与微生物降解近场耦合工艺则将按序进行的催化氧化装置和生物挂膜装置两个处理单元合并,利用催化臭氧技术提高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采用生物膜技术减少后续处理成本,能够实现低成本提高COD、色度和浊度去除率的效果,同时降低出水毒性,减少环境生物风险。
东北师范大学 2025-05-16
变电所故障录波分析装置
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按原电力部部标《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553-94)设计。采用32位微处理器,能在lms内完成模拟量和开关量的采集,所有通道同步采样,采样频率不低于原电力部部标规定的30KHZ。由便携式上位机(或由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运动系统)通过接口与本系统通信,对故障数据、波形进行分析。本系统能准确、及时地记录故障状态下变电所各支部电流、电压波形,相关继电器信号,以及开关设备的动作时序,并形成相应的波形图和开关信号时序图。系统能在故障后完整地再现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以及继电器信号、开关动作的全部细节,以便技术人员或专家系统对故障进行辨识。在运行中本系统处于不断的高速巡检和动态记录状态。为了不丢失短路电流起始波形,准确捕捉短路瞬间,系统具有一定的提前量(500ms)及时启动记录信号。 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具有体积小、接线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软件丰富等特点,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为铁道电气化牵引供电系统提供了一套极好的在线监视设备,必将进一步提高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南京浪博科教仪器研究所
南京浪博科教仪器研究所是一所以南京大学教师、资深高工和专业技工为骨干力量,以南京大学为依托,专业从事教学及实验仪器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法人单位。 我们来自于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和无数实验仪器装备的开发构想,这使我们开发的实验仪器既贴近教学的需要,又在测量手段和实验技术上有相当的突破。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使这些仪器产品化、实用化,并将产品与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长期以来,我们既重视经典的物理实验科目,也紧紧跟踪教学的改革方向,在仪器研制的每一个领域都贯彻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至今已获得五项国家专利,多项国家教委的优秀教学仪器奖。 我们还拥有一支长期从事于精密光电仪器(例如水准仪、经维仪等)设计制造的过硬生产力量,它保证了我们的仪器既在设计上先进,也在质量上稳定可靠。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银行贷款招标、日元贷款招标和各地方招标中屡屡中标,用户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市的数百所高校。 我们热切地期望自己的产品能为您的教学助上一臂之力,同时也希望您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相信,这才是浪博科教永远充满活力的源泉。
南京浪博科教仪器研究所 2021-01-15
优质稻谷收储作业5T管理技术规程
        5T管理”理念,即基于农作物及果实生长的自然通道特性,按时间敏感性将收储过程界定为熟收 (T1)、田场 (T2)、干燥 (T3)、收仓 (T4)以及仓储 (T5)等5个事件,进一步围绕5个事件优选管理目标因子和控制因子、制定管理指标体系和配套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支持下,依据“5T管理”原理,制定了《吉林优质稻谷收储作业5T管理技术规程》。依托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吉林大米联盟、九台贡米联盟、益海嘉里金龙鱼等大米相关产业组织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减损效果显著,可以显著延长大米的保鲜期,特别是探明了不当管理导致的7.16%“隐性”损失,同时也减少了粮食微生物毒素危害,为稻谷的持久鲜活保驾护航。
吉林工商学院 2025-05-19
内容发布及交易平台(Mint-DCM)
上海明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28
天津市科技局关于受理2022年技术交易后补助的通知
为进一步激活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根据《天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办法》,市科技局现开始受理2022年度技术交易后补助。后补助采取分批次方式受理,本批次拟对已完成交易绩效的技术出让单位、市级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区域类技术转移机构开展补助受理。
天津市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2022-05-27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大学城,是2003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法定办学规模在校生数为6000名。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资源丰富。投资总额逾3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学生公寓设有5510张床位,各类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总值5000多万元,计算机、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藏书、体育设施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8426.2元,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学校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建有CNKI数字图书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并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和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要求。 学校下设5个二级学院,即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国际商务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校、建筑工程与管理学院,1个基础部,设有护理、国际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等27个专业(含方向),覆盖医药卫生、财经、信息、制造、艺术设计与传媒、土建等九大门类。目前学校拥有24个校内实训基地、144个校外实训基地、208家合作企业、1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建立起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全校5个二级学院共创建了企业冠名和订单班30个。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除了各类专业课程,还开设了“人文大讲堂”及多种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建立“德育修身营”提高学生思想修养,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并拥有学术、文艺、实践等各类社团71个。 学校蝉联三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继2012年被确定为上海市特色(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后,2014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上海试点院校。获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基地重点项目(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获批“中国与欧盟国家联合研究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项目”(中欧调优联合研究)第二期项目(护理专业),我校是唯一承担此项目的民办院校。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坐落于上海市闵行大学城,是一所公益性的全日制民办大学,创建于1993年,招生计划纳入国家统招计划。下设七个二级学院(教育学院、经管学院、机电学院、护理学院、航空学院、艺术学院和传媒学院)及基础教学部和社会科学部共9个教学单位,20多个招生专业,涵盖国务院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计划关于“高职扩招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发展急需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等实施方案所涉及的学前教育、经济管理、商务贸易、航空服务、机电工程、护理社科和艺术传媒等学科门类,其中有1个教育部国控专业、5个国家级骨干建设专业和4个上海市骨干建设专业。现已建成处于上海市先进水平的15个教学实训中心、89个实训室,面积34658.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1.07亿元,生均1.69万元,超国家标准生均3000元5倍。拥有市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26门、优质课程42门,正式出版教材62种,编写试用教材63种,其中31种被同类院校广泛采用。主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个,校级科研项目32个,近三年共结题科研项目28个,获得市级教学成果4项。现有专任教师307人,外聘兼职教师234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52%,“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92%,其中教学名师2人,市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外聘教师主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达90.0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00%以上;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00%以上,签约率90.00%以上。主要就业去向为各大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报关物流行业、证券投资公司、电气集团、机械集团、飞机制造厂、铁路局、各大机场、航空公司、广告家居设计、计算机与网络服务、三甲医院等。在“品质+能力”的理念指引下,学校重视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综合竞争力,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学校的沟通,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外诸多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 学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虹梅南路6001号学校官网:http://www.esu.edu.cn/招生官网:http://zs.esu.edu.cn/咨询电话:021-64523424,64506938传真号码:021-64527405电子邮箱:donghaizsb@163.com咨询QQ群:202107564(上海东海学院招生群①),135794469(上海东海学院招生群②)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是1993年由同济大学退休教师举办、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纳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目前在校生5700余人学院源于同济、院长来自同济、师资主引同济、办学依托同济,教学管理秉承同济大学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首任董事长为土木建筑领域著名专家、两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前任董事长为上海市原副市长夏克强;现任董事长为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周家伦。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 “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我院是入选的200所国家优质校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校。学院被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上海市特色高等职业院校”、“上海市社会团体AAAA级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宝山校区座落在上海市水产路,校区毗邻地铁一号线宝安公路站,公共交通抵达便捷。杨浦校区座落在上海市武东路,位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之间,有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学院秉承“求实求新、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质量提升是强校之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职业特色办学学院专业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设有土木建筑、财经、汽车、计算机、艺术设计、交通运输、护理等7大类。其中建筑设计、助产、工程造价三个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学院现设有护理学院、建筑系、建工系、经管系、机电系、艺术设计系、学前教育系、基础部、思政教学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坚持高水平办学学院有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双师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景观设计、外贸单证实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初步等13门课程为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拥有6个市级教学团队、3位市级教学名师,10个晨光学者,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3个、上海高职教育质量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个,高本贯通试点专业1个,“双证融通”试点专业2个,“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认定项目10个,目前我院为教育部1+X项目试点院校,第一、第二批共有5个试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坚持国际化办学学院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泰国、捷克等国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引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课程资源,每年都会输送大批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培养师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 学院简介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民远学院)是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三年,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 基本情况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小桥、凉亭、草坪、湖水,中目映成趣;富苟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专家楼、学生公寓,鳞次柑比, 矗立在川杨河畔。学院现占地120 余亩,建筑面积62356 平方米,生员遍及上海及江浙院等全国多个省市,专兼职教师近百人,正副教授及讲师占71%以上,为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成长环境。 ☉ 历史沿革 民远学院筹建于1998年6月。1999年5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点教育(三年制大专),同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设有社区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业, 至2002年已发展成具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9个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紧缺人才相关的专业, 2003年3月,经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民办民远学院正式建校为“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所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 ☉ 专业设置 民远学院围绕上海“四个中心” 建设,立足社会需求、紧贴科技前沿、着眼长远发展,重点发展旅游、财经、先进制造、艺术、国际航运等一批招生好、就业好,前景好有吸引力的品牌专业,培养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现设置有国际航运物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思政教学部五院一部;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韩语(国际导游方向)、应用英语(国际导游方向)、艺术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方向)、(数字传播艺术方向)、(广告视觉传达方向)等十一个专业共十三个方向。这些专业定位在培养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前瞻性,发展前景看好。我院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 人才培养 学院着力营造“勤奋、敬业、合作、创新”校风,管理严格、教学规范,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来设定课程,以“新(颖)紧(靠)够(用)实(际)”为准,努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实现零接轨,现已与一批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生毕业后除享有国内院校专升本的机会外,亦可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16 7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