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4门。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7%和46.2%;现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汽车轻量化注塑模具〈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5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合作〉、天津市高压清洗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合作〉),省部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7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98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优化配置、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与海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校地合作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海南省、山东省合作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61项,省部级奖1073项。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承办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建设鲁班工坊、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援外基地”及外交部“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为60多个国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在海外设立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层次,每年来校学习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国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0年4月)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邮 编:300222 传 真:022-88181501网 址:http://www.tute.edu.c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龙烟钢铁公司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高职院校。2006年,以“优秀”等级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优质高职学校,同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2021年1月26日,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高校、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50强,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河北省首批混合所有制试点院校。 学校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现有红旗、新石、西柏坡三个校区,在校生近2万人。学校设有材料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互联网学院、基础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业基础教学部、成人教育部、老年教育部、宣钢分院15个教学机构。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立足先进制造,坚持钢铁特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学校围绕河北省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开设有职业本科专业37个,专科招生专业21个。建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8个。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国家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0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5部,全国优秀教材1部;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58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近五年新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41项。 学校建有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特约教育督导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省政府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等人才37人次。建有5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现代烙画内画技能大师工作室。 (来源官网,有删减)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院校代码:13638)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广西大学和广西希达教育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独立学院)。2005年1月,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的专项检查。2011年11月被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院地处风景如画,有着“绿城”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坐落在广西大学东北面,紧邻宁静优雅的南宁市花卉公园。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备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格,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 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学校,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学院依托广西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办学优势办学,以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立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设有商学部、人文学部、理工学部三个专业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公共基础教学部两个公共教学单位,现有46个本科专业(方向),涵盖文、法、理、工、经济、管理、教育及艺术八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自治区级专业群(设计工程类专业群)、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风景园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英语)。学院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境,现有金融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室、语言实验室等66个实验室;与115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中87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协同育人协作协议。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创客空间40间。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现自有纸质藏书96万多册,学院师生还可以共享广西大学图书馆的纸质图书以及电子图书;校园网主干网10000M,覆盖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网络信息点15521个。 学院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13400余人。学院大力引进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人才,并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外籍教师。现有专兼职教师53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15人,占77.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6人,占21.8%。 近年来,学院加快国际化建设的步伐,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交流交换项目,同时不断寻求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及培养模式。目前,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3+1”、“ 3+1”双学位、“ 3+1+1”本硕连读、暑期赴美社会实践、赴台交流、教师互访等项目。 办学十六年来,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秉承“厚德自强”的院训,确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成功和成才的机会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办学质量。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进入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50强,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5年成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2010年3月起连续两届成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广西分会会长单位;2011年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6年获得“全国最具办学特色独立学院”“中国民办教育百强称号”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第一届自治区文明校园”“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项目逐年增多,先后获国际级竞赛优秀奖、国家级、省部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2016、2017连续两年荣获“全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荣誉称号。 (2018年9月) [办学优势] ◆ 母体优势——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学校,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学院紧邻广西大学,在师资、设备、图书资料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共享广西大学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 地域优势——南宁市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享有“绿城”美誉,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城市,是信息和人才的中心地带,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专业优势——现有的46个专业(方向)均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相关课程,根据本院实际与特色并依托广西大学相关学科开设,就业前景良好。 [培养特色] ◆ 因材施教,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特点,因材施教,探索总结出了“三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块构建,科研创新学分体系构建)、“三融通”(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 打造院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注重引进和充分利用先进的专业设备,充分发挥由计算机类、人文类、管理类、理工类、外国语言类等66个实验室,以及各类创新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南宁市大型活动办公室、自治区博物馆、南宁市人民检察院、广西日报社、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视铁传媒有限公司、广西东方益学教育集团等87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拓宽教学实践的途径,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就业和创业四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良好的条件。 ◆ 高要求,严管理,培养“厚德自强”之才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核心,以“严管理、多激励、多发展、多实践、多关心”的“一严四多”为工作思路,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依法管理,多方面、多措施引导、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同时,围绕“厚德 自强”院训,多方面关爱学生,营造“人人都有舞台”的氛围,引导学生参加多种“第二课堂”的实践,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由、自立”的信念和品格,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由湖北工程学院举办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武汉市卫星城市、汉孝子董永故里——孝感市城区,与武汉市相距45公里,距天河机场30公里。京广、汉渝铁路,107、316国道、京珠和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孝感市、孝汉城际列车直通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依托湖北工程学院优质办学资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按大学科门类整合的思路现设置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和机电工程系等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开办有32个本科专业和22个专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专业依托湖北工程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办,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生物工程专业现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近6000人,专任教师253人,外聘教师130人。 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逐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在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学生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高校第十五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奖;学生小说《爱上世界上唯一的你》和散文集《梦里花落,流连未央》、《逆流梦雨》等作品公开出版;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考试年均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多名学生获得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机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理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学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学习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学校还有人文、科技、公益、艺术、体育等近20个学生社团,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目前,正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将秉承“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一所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影响、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目标奋进。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求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个亿,纸质图书103.38万册,电子图书128.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11578人。现有教职工879人,其中博士78人、硕士394人、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84人。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现有1个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以及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基地。近三年来,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面向未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和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1984年,位于中共第一城——山西省阳泉市。建校初名山西矿业学院阳泉煤炭专科班,1986年成立阳泉煤炭专科学校,2001年挂牌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2017年,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首批支持学科,学院“清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协同中心是山西省8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建设培育院校,学院和莹玉陶瓷等省内外20多家陶瓷生产厂家,联合成立了科技厅批准的“山西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目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有矿业工程系、地质与环境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经济贸易系、社会科学系(思政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部、技能鉴定与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信息中心等13个系(部⁄中心),以及晋东文化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所、藏山文化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1个(含专业方向),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1967人。现有教职工554人,专任教师430人,硕士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3人,省级“131”领军人才工程第二批人选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王一德院士为我校特聘教授,特聘“百人计划”马兆远教授为首席专家,并成立“量子调控产业应用研究中心”,为学院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实施“双百工程”,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82人,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院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优势或特色专业;建成6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3个山西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实验室、GE智能平台实验室、工程力学分析实验室、量子调控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实验室被批准为阳泉市重点实验室;有60个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云泉绿色材料实验室、挂牌共享山西省院士专家企业协作中心云泉工作站,与中科曙光、中软国际、阳煤集团等大型企业签订协议,共建专业和实验室,共同培养人才。 学院大力实施科技协同战略、产教融合战略,入选教育部绿色发展基金等项目2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基金项目立项3项;参与山西省煤基低碳、材料科学、能源革命重大专项3项,省级人文社科项目获奖6项,发表论文650多篇,SCI收录23篇,教师出版专著(学校立项)36部。 学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四季常青、绿树成荫,是一所独具特色的花园式校园。校园占地面积73.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7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8451.2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73.81万册,配备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院建有体育馆、游泳馆、羽乒馆(文艺演出中心)、塑胶操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满足了广大师生运动健身的需求。 学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与山西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的“清泉”育人协同中心,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岢岚县宋家沟村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德育答辩”为特色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德育“2+X”教育体系。以陶芳渊、翟羽、“水果哥”等公益人物为引领,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开展SYB、KAB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达到88%以上,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在“挑战杯”青年师生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建校30多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为区域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师生谨记“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的校训,严守“勤奋、严谨、团结、进取”的校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指示。”打造“联系区域经济更紧密,体现区域特色更鲜明,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的办学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针对雄安新区建设与阳泉转型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项目团队,为阳泉市以及山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学院先后获得阳泉市“模范单位”、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135”总体工作布局,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狠抓内涵建设,学院正向着建设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2021-02-01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郑市,地处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由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等为一体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办。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97年的郑州华信专修学院,2001年更名为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郑州华信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秉承“厚德敬业、求是致用”的校训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工学为主、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升本以后,学校依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改革,规范教学工作管理,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并于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2个教学部,开办有63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7个。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7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坚持条件建设的持续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1979亩,校舍建筑面积69.86万平方米,室内外运动场地面积12.26万平方米,总投资 18.37 亿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35个,实验室18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09万册;环境优美的新型校园、设施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68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8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11%。自有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112人,副高职称教师36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7.4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87人,占7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市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632项,发表学术论文1933篇。 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康复养老、城乡建设等4个专业集群;依托企业集团办学优势,搭建了学研产一体化发展平台;强化了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战训练三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现有河南省重点专业1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郑州市重点(示范)专业6个。 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了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高于我省平均水平,年底就业率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平安校园”、“全省先进社会组织”、“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郑州市民办教育十佳单位”、“郑州地方高校信息化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2014年被新华网评为“2014中国影响力民办高校”,2015年被《河南日报》评为“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2016年3月被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2017年被河南日报社评为“河南十大领军民办高校”、被腾讯·大豫网评为“2017年度品牌实力民办高校”。2018年学校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丰硕,先后 荣获河南省第三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第八届“远华杯”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成果组一等奖、河南省第十届“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建筑类团体特等奖、第五届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周-留学中国梦”征文大赛三等奖、“诗琳通公主杯”演讲大赛三等奖、河南省首届国际留学生武术锦标赛太极长器械项目冠军。 目前,学校正按照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和“弯道超车、错位发展、培育特色、重点突破”的发展策略,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建校于2005年,为民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简称“山外”,英文名称为“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Vocational College”。学院的举办者是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为学院名誉院长。2018年12月,教育部批复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自办学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脚踏实地、放眼世界,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院 是“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日照市外向型经济研究基地”“日照市外语外宣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最具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等100余项荣誉。 学院占地68.2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0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44.63万元,纸质图书115.44万册;专任教师521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03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05人,“双师型”教师222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建有“日照市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贸易、金融、同声传译、数字媒体等115个实验实训室;有大连商品交易所、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262家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学院现有经济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45个专业。拥有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3门,参与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项目1项、国家级2项。 在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中,学院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一是加强了党建与思政工作。我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建院伊始,就成立了院党委,历任党委书记均由日照市委委派,设有专职副书记,健全了各级党组织。党委书记是董事会成员,党委班子多数成员与行政班子交叉任职,参与干部选拔、教师选聘、物资采购等关键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建立了党委议事规则、“三会一课”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实行了党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党员干部联系班级、教工党员联系宿舍三级联系制度,使“凝聚力工程”“阵地工程”“先锋工程”三大工程落到实处,全方位加强了党建工作。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被评为“日照市红旗团委”。 党建工作全方位加强,促进了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我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贸文化,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构建了“一二三四六”育人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搭建社区公寓和社会实践“二个平台”,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拓宽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个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安全保卫、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六进公寓”。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效果明显,涌现出了2017年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李伟、连续两次潜入河底救人的“日照好人”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唐志伟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办学以来,学院从未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 二是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类专业根据职业面向,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提高职业能力;非外语类专业根据岗位特点,加大专业外语课程开设力度,强化外语能力。充分发挥双语和“双师型”教师优势,开实、开好双语课和实践教学课,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生总体就业率均达95%以上。根据麦可思调查,我院毕业生呈现出“就业率高、创业率高、薪资水平高、对母校满意度高”的特点。 三是推行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我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多练”专业技能,坚持学为基础、用为关键,实现“教、学、做”一体。通过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搭建校内企业平台,建设创业平台,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延伸到企业,拓展到创业基地,使学生在“精讲多练”“学用结合”中得到提高。近年来,学生有1100余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103人次,省级特等奖、一等奖170人次。 四是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我院坚持开放办学,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即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优质教材等资源、引进国外留学生,送学生国外留学、送学生国外就业、送教师境外进修。截至2018年底,累计引进高层次外教180余人次、“海归”人员60余人,引进国外留学生300余名;累计输送800余名学生国外深造,300余名学生国外就业,近200名教师境外培训;与美国帕克大学、俄罗斯卡卢加国立大学等77所境外高校结为姊妹学校,与韩国仁德大学等11所高校发起成立“AU+亚洲大学联盟”,有力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是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我院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一是广泛开展应用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机构。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2017年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建产业培训基地(该所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所),截至目前到我院接受免费培训的金融类企业达100余家;依托电商物流专业群及“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企业免费培训500余人次;依托外语各专业,先后为日照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等企业免费开展外语培训600余人次,为日照市、陕西大荔县免费培训英语教师600余人次,为日照市委市政府、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和中澳经贸论坛等提供翻译服务百余次。 当前,山东省和日照市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大重大工程”,推动省市高质量发展。我院将以全新的理念,牢牢抓住新时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探索走出一条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国际化”,办好新时代本科职业学校,为国家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地处肇庆市著名国家5A风景游览区七星岩湖畔,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学校环境优美,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民办大学之一,紧邻全长20公里的“北岭休闲运动带”。办学23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工、管双轮驱动,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现设有13个二级学院、1个通识教育中心。建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建筑、财经商贸、艺术创意等五大实验实训中心,各类实验实训室16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亿元。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财政资助专业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决策咨询基地一个。2020年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共15个,专科招生专业50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始创于195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先后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宁夏化工技师学院(宁夏化工技校)经两轮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6月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74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铸就了“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精神。 学校先后被确立为自治区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首批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B档)建设单位。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50强、西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院校50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武书连2024年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自治区第一。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领航”“铸魂”“金钥匙”三大工程,培育创建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培育建成4个全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24个校级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分两批次共建成31个校级党建品牌(特色)项目,是自治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学校占地1305.93亩,建筑面积25.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图书共123.11万册。建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中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203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拥有1个全区覆盖面最广、评级范围最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构,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64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正高级职称3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332人,专任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73.2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育对象1人,自治区级青年拔尖人才6名,托举人才4名,技术能手称号10人,E类以上人才23名,博士25名。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1个。近五年,教师在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82项,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16项,立项校级横向课题387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超5000万元。教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3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已取得专利项目180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自治区级奖项1000余项,并打破了自治区高职院校获得全国一等奖“零”的纪录。学校2017年成为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2024年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设置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等10个大类42个高职专业、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4个校级专业群为主体的三级专业集群体系。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煤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自治区首个“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理事会,建成1个自治区级职教集团、2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基地、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04个校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26万余人次,被授予“自治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连续两年荣获“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优秀评价机构”。学校先后选派10批次、49人次教职工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组团式”帮扶工作,被授予全区“先进扶贫单位”。 (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0 71 72
  • ...
  • 870 8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