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科技学院
泱泱成均,在江之滨;启真育贤,巍矗鄂南。 湖北科技学院是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百所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咸宁市,现有温泉、咸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61亩,校舍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5人、留学生181人;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40人、博士285人、研究生导师100余人;现有特聘院士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特聘教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8亿元;图书馆藏书210万册,中外文期刊14万种,电子数据库28个。校园风景优美,办学条件完善,被评为“生态园林式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937年创立的蒲圻简易师范学校和1965年创办的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历经传承演变,2002年咸宁医学院与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咸宁学院,2012年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学校1965年起开办高等教育,1977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2011年获批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建校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求真务实、砥砺奋进,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成“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校训和“学生为本、学者为先、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氛围浓郁。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了以医学为传统优势,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校设有教学学院19个,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4个,本科专业62个,3个研究生专业招生。现有“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医药工程学科群)、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药学、核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临床医学、教育学)、楚天学者设岗学科11个,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个(爱尔眼视光学院、药学院),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计划。 学校教学改革深入,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现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药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地理科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地理科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小学教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8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5个、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和实践基地4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学实践基地320余个。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00余项,多次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中获奖。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2011计划”1个(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材料辐射改性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产业化团队1个(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应用型研发团队6个。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40余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25项。 学校开放办学多元,对外交流频繁。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依托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研究中心、中国古瑶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中心、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咸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咸宁研究院、咸宁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咸宁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基地、咸宁桂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鄂东南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现有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5所,校企合作单位250余家。学校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省级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0余个、全国性考试考点3个。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新西兰、韩国、匈牙利等12个国家的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 八十余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5万余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海内外学界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依法依规治校,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湖北科技学院 2021-02-01
黄河科技学院
1984年,因公烧伤的胡大白在病床上了解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等教育资源极为紧缺,老百姓的孩子希望上大学的愿望强烈,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应用型人才,胸怀“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崇高理想,她拿出家中仅有的30元钱创办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1985年,经郑州市教委批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更名为黄河科技专科学校。1989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黄河科技专科学校更名为郑州黄河科技大学。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所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4年,学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视察学校时,称赞学校“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可能是很多学校多年走不完的历史”。 2008年,学校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首批成员。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两次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写进案例。办学业绩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中外著名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董事长胡大白教授荣膺首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校长杨雪梅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会长等。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占地2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被评为“河南省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河南省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等。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4674人。教职工1805人,其中专任教师137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48%,青年教师中79.6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双师双能型教师3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百人计划”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教师150余人,担任河南省电子学会、省工程图学学会等学会会长教师5人。学校建有河南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50余个。各科类实验室127个,实验分室410个,校外实训基地224个;教学科研仪器总值3.29亿元;馆藏图书355.6万册。 党建思政 学校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作为全国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建校初期积极寻求建立党的组织,创办人胡大白“十年找党”的故事传为佳话。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提出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模式,创立了“以党校和校卫队为抓手,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组织格局。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了思政工作合力。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科专业 学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工科优势突出、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对地方主导产业支撑度强的办学优势。学校设有工、理、文、医、管理、经济、法、教育、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开设67个本科专业和35个专科专业。人工智能、材料、机械、自动化、文化创意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凸显了对区域及河南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学校重点建设了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类、机械与材料类、生物医药类、文化创意类、经济管理类等特色专业集群。现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河南省特色专业6个,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9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学校拥有的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品牌专业数量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 人才培养 学校持续创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河南最美大学生”等一批优秀学子,“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等一批优秀毕业生。2014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2015年,获首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6年,获首批“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2017年,荣登“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本科)TOP300”榜单;2017、2018连续两年蝉联《广州日报》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民办高校第一名,在全国872所本科高校(非博士培养单位)综合排名中位居第87名。 科学研究 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应用型科研为主导,开展与中科院软件所、中关村软件园、华为、惠普等单位的紧密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有省市级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地厅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校级科研平台26个;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首个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工程教育中心7个。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68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113项;发表学术论文8294篇,其中SCI收录162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9.79;出版专著95部;获专利2089项,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专利授权量上名列第二,入选“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十快高校’”。学校成立了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新型智库和人工智能研究所、现代农业工程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院等20余个研究机构,出版全国首部省级民办教育蓝皮书《河南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7)》,首部《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17)》等,为政府制定创新创业政策提供咨询。学校位居武书连2018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名和武书连2017中国民办大学自然科学排行榜第一名。 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众多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学校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美国肖特学院合作开办金融学、软件工程、社会工作、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专业的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日本东京福祉大学、丹麦葛莱运动学院等开展暑期游学、交换留学生等项目,共有104名学生参与;招收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90余人;先后聘请外国专家188人到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 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和人才资源,全力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发起成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有近百所高校参加,推动高校、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创新创业;与二七区人民政府共建“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造“创客工作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满足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需求;自筹资金1.5亿元,设计建造智慧逐梦体验馆纯公益性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的功能,免费接待参观达11万多人次;免费举办下岗工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等培训1万多人;先后组织承办第四届(GAUC)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两届中国(河南)新药研发交流与技术转移对接会、2016中国创客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创客大赛等重要活动百余项。近三年,上级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兄弟院校共计300多家单位23000余人次来校参观考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精神,主动对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把学校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而不懈奋斗!
黄河科技学院 2021-02-01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地处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的历史名城——芜湖市,濒临浩瀚长江,汇集江南神秀。学校建于1958年,时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为安徽医学院皖南分院;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独立建校,命名为皖南医学院;1981年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银湖校区、滨江校区、赭麓校区三个校区,占地700余亩,各类建筑35万平方米。其中,新校区濒临长江,绿水环绕,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徽派建筑风格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也是我校办学的主校区。本科教育设有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影像医学、药学等22个专业,护理、药学2个专科专业,涉及医、理、工、管、经、法6个学科门类;现有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包括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及应用心理学等31个二级学科,基本涵盖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现有各类在校生2.7万余人,其中本科15302人,专科1366人,研究生666人,成教学生9000余人。 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54人,其中高级职称560人。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先后有7名教师分别荣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全省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4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5人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9人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1人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专业8个(含法医)、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药学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病原生物学省级示范试验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项、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特色专科6个。公开出版《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种学术期刊。图书馆藏书95万册、电子图书70万册,中外文期刊1124种。近年来,我校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交流,形成了对外交流的新格局。 设夜大学及成人教育学院各1所,并依托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现有临床(护理)学院10所、实践教学基地129所,其中直属附院2所、非直属附院6所。第一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建于1888年,由美国美以美基督教会创办,是安徽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2300余张,年门诊量168万人次,是皖南及皖江地区医疗、预防、康复、急救的中心。弋矶山医院是国内最早从事护理学教育的单位之一,1926年该院主办的“怀让高级护士学校”,曾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校正、副校长同时出任“中华看护学会”第八、第九届正、副会长。第二直属附院建于1949年,原为宣城地区人民医院,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整体划归我校。该院开放床位930张,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有一批有较高声誉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2015年3月,附属口腔医院获批立项建设,目前正在筹建之中。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我校拥有一批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他们当中有创建了我国首个神经病专科病房、撰写首部神经精神专著的刘贻德教授;有我国定量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瑞元教授;有潜心本草研究六十载,辑复了经典名著《新修唐本草》的尚志钧教授;有国医大师、全国七名内经专业导师之一的李济仁教授;有德技双馨、我校捐赠遗体第一人的汪桐教授。我校更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正是一代代皖医人的薪火相传、无私奉献,奠定了学校事业的基础,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办学资源。 办学以来,在“精医、尚德、求实、自强”校训的基础上,凝练出“艰苦创业,求实自强,奉献社会”的皖医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办学方向,为国家输送了三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靠前位置,多次荣获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明确了逐步建设成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水平院校的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努力谱写皖南医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皖南医学院 2021-02-01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近70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6998人,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学校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6个专业群实验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8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优势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和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7个,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6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6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4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0多部,发表二类以上学术论文12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66项。获批专利683项,其中发明专利202项,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在校生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取率达6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获得者杨俊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在凤阳县小岗村开展科技创业的苗娟,受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并被评为“全国自主创业典型”。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13年又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了审核评估工作,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017年,学校获批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顺利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跻身安徽省“双一流”大学行列。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新一代安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秉承“实践、创新、敬业、垂范”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安科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五大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早日建成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2021-02-01
黄冈师范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地处楚头吴尾、通江达海、与省会武汉同城化的人文重镇与全国宜居城市——湖北省黄冈市,是一所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均较齐全的湖北省省属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是拥有750万人口的黄冈市第一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历经“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变迁;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黄冈师范学院”;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独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百余年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大学,涉及理、工、农、经、文、法、教、管、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形成硕士研究生、本科等办学层次。学校由南区、北区、西区三个校区组成(东区正在筹建中),现有校园面积1650余亩。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580人。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百名博士引进工程”。现有专任教师1158人,其中正高123人,副高344人,博士310人,硕士634人。现有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近50人次。学校还聘请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兼职教授。学校现设有18个教学学院,设置本科专业66个。学校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稳步推进,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4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荆楚卓越计划项目6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3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2011、2012、2013、2014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连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在2015、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银奖和铜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电子设计大赛、“CCTV杯”外语竞赛、“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现已联合培养3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建有国家级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近50项。学校现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生物资源研究所、不确定系统研究所等20多个研究机构。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参与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50余项,湖北省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近140余项。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含)奖励近60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300项。学校国际交流广泛,现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与美国、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与机构已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1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派遣100余人赴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200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80余名师生赴国外进行汉语教学。2010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项,2011年起与日本吉备国际大学合办动画本科专业,2014年起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2018年12月,学校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合作建设的首个“孔子课堂”正式扬帆起航。学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3%以上,部分院系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学校历届毕业生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大批校友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学校教师教育特色明显,是教育名师的成长摇篮。全国知名的黄冈中学四任校长及大批骨干教师均是我校毕业生,黄冈县市区80%以上的中学有我校毕业生担任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就在黄冈师范学院”。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全国高校农校对接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高校教育新闻宣传金奖单位” “全国大、中学生体育赛事优秀承办院校” “湖北省文明单位” “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湖北省园林式单位” “湖北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信息公开网连续四年蝉联省属高校评比监测第一名。中国新时代,扬帆再起航。当前,全校师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黄冈师范学院 2021-02-01
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本科生1137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40余人,留学生40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类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4人次。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研发控测共享平台8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1988年以来,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金牌131枚、银牌25枚、铜牌36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8枚、银牌18枚、铜牌15枚。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等一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7个,在校学生近500人。与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此外,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2021-02-01
衡阳师范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湖南省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王船山(王夫之)故里、蔡伦家乡所在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市,地理位置优越,北望南岳衡山,南接奔腾湘江,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湘桂高铁、京珠高速、衡枣高速、衡邵高速、衡炎高速等环绕四周,距高铁衡阳东站2公里,距南岳机场20公里。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百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恽代英、张秋人、蒋先云、黄静源、黄克诚、江华、陶铸、张经武、张平化、张际春、曾希圣、唐天际、周里、盛荣华、杨旸、汪瀛、樊芬芳等是我校校友的杰出代表。进入新时期,学校抢抓机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衡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衡阳师范学院。2001年2月,湖南省第三师范学校并入。2006年学校以17个A的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18年12月,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调整为一本招生。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高校”,东、西两个校区面积共2166亩。现有20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多人,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拥有8个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拥有1个国家级、5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一流专业点,1个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凤凰卫视·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32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9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个省级优秀教研室。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在职教职工128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0多人(二级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0多人,另有在读博士6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00多人。有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级教学团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芙蓉学者”讲座教授、省新世纪121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社科专家、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共100多人。外聘院士、国内外专家180多人,省海外名师及引智专家20人。学校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科研实力逐年增强。2015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科研、教研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8项);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项;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30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30多部;获各级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100多项(其中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湖南省第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16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教育部两届“优秀特色科技期刊”、“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船山研究”栏目获教育部名栏建设项目。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已招收多批外国留学生。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已招收多批外国留学生,是湖南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生培养单位。近年来,获得47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聘请了48名外籍专家,先后有多名外籍教师获得“国家友谊奖”、“潇湘友谊奖”、“衡岳友谊奖”等荣誉。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着力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同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中国高教学会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主席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实施“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转型发展战略,41个项目获批为教育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地市州教育局、名优特中学及中兴通讯、凤凰卫视、深圳通拓科技公司、东莞市佳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海利化工、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北方光电等47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近3年来,学生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创新创业竞赛、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0多项,获得专利32项,考取研究生1200多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单位、全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实施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团总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示范校、湖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反腐倡廉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前,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更新于2020年6月)
衡阳师范学院 2021-02-01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地处环境优美、四季分明的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2004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吉林体育学院。建校近六十年来,吉林体育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和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南岭和临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2.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近600人,各类全日制学生7000余人。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不仅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长白山学者、省资深高级专家、省高级专家、省教学名师、省级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著名专家学者,而且,一大批教师担任着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和世界、全国各类体育协会(学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 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授权点。拥有省级“重中之重”重点立项建设一级学科1个(涵盖4个二级学科),二级省级重点学科2个。10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中专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国家体育总局耐力项目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冰雪文化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1个;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吉林省健身志愿者培训基地1个。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建设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 竞赛成绩卓著,学校的拳击、散打、滑雪、跆拳道、射击、射箭、游泳、体育舞蹈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一系列优异成绩,其中拳击队、散打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已达国际水平。建校以来培养了世锦赛女子举重冠军李亚娟,世锦赛、世界杯女子速滑冠军叶乔波,世锦赛女子花样滑冰冠军陈露,世锦赛、世界杯短道速滑冠军李佳军,世锦赛、世界杯女子拳击冠军李金子,世锦赛女子散打冠军鄂美蝶、刘玲玲,亚洲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赛冠军董玉萍,四大洲花样滑冰比赛男子花样单人滑冠军李成江等一大批世界和洲际冠军,为国家赢得了殊荣。 学生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收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国际交流日益活跃,近年来,连续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台湾地区等一些国家和地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每年互派教师、学生开展访学和交流活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吉林体育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体育学院将按照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发扬“创新、执着、善治、共赢”的体院精神,坚持创新、创业、创优,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吉林体育学院特色、国内体育院校一流、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01
海南医学院
学校全称:海南医学院;学校代码:11810;办学性质:公办;办学层次:本科;办学类型:普通高校。学校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邮编:571199。 海南医学院位于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具有七十余年办学历史,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地区及南海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重任。学校城西校区占地606.21亩,桂林洋校区规划占地近787.12亩;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7800余张;具备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等多层次教育资格;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招收国际留学生,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英国英格兰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2827人;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高级职称76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924人,博士学位者403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海南省高层次杰出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二级教授14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2018年,学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成为海南省首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2019年学校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1个,国家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实验室1个,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实验室1个;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拥有一批国家认证的专业、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课程。是国家水上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项目牵头单位;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和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3.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丰富,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备;学校主办的6本期刊中,《亚太热带医药杂志》(英文版)和《亚太热带生物医药杂志》(英文版)已进入包括SCI在内的国际所有著名的检索数据库,《急性病杂志》(英文版)进入ESCI,《海南医学院学报》在全国医学学报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位。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海医精神沉淀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宣布、亲自推动海南实施全面开放的国家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加快建设,学院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美好前景。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集中力量建设新医科,争创“双一流”专业,打造富有热带特色的学科群;夯实本科教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招生专业1.本科层次:2020年共有29个招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护理学、助产学、临床药学、药学、中药学、海洋药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统计学、应用心理学。2.高职(专科)层次:2020年共有7个招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助产、药学、药品服务与管理。
海南医学院 2021-02-01
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兴国寺,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院、西北美术专科学院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校本部、临潼校区和正在筹建的长安新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213139.76平方米(其中校本部154285.50平方米、临潼校区46849.20平方米、长安新校区在征地1012005.06平方米)。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公共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艺术教育学院、基础部、造型艺术部、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5个本科教学系(部),下设50个专业方向工作(教研)室。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院、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信息艺术与产品造型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文创教学中心、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机构。学院建有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机构。学院现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和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MF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81年)和第九批博士授权单位(2003年)。2007年学院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十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行列。2014年,学院获得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近年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共取得3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学院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省级教学名师,其中刘文西荣获全国首届“百位名师奖”,杨晓阳荣获全国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学院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电部西北动漫教育基地等。 截至2016年,学院先后承担了77项国家级、教育部等研究课题,编写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16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艺术基金39项;获国家级奖186人次。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我院出版学术著作219部,发表论文2844余篇,充分体现出近年来学院在全国美术专业领域科研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 截至2017年3月,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1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105人,普通专科生22人,全日制博士生66人,全日制硕士生473人,留学生5人,成人脱产学生306人,进修生36人,按照教育部相关比例折合在校生7325.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44人,其中专任教师近506人,教授59人,副教授1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人,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7人,优秀归国人员1人,国家“三五”人才4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三秦人才”津贴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文化系统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1人。学院还聘请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在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院党委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学院科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据“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院在2015年7月核准颁布的《西安美术学院章程》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2016年7月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了高水平、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学院聚焦本科教学,坚持本科教学核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实施《西安美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三级”体系,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出台实施《西安美术学院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学习纪律要求及考勤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检查暂行办法》、《西安美术学院考试管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违反考试纪律处分规定》、《西安美术学院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管理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学生学籍预警实施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奖励办法》、《西安美术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工作条例》、《西安美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要求和创新举措,形成党政班子重点关注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服务保障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 学院国际交流工作在国际合作项目、外国专家授课、国际合作共享课程、学生派出、教学和学术交流、教师派出进修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院已与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26所国外(境外)一流的美术学院和艺术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 “巴黎美院教师进修项目”、“巴黎画室教师写生文化考察项目”、“英国巴斯帕大学学生2+2双学位派出项目”、“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2+1+1短期互派交流项目”、“台湾艺术大学学生短期交换项目”,“台湾世新大学学生短期派出项目”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同时邀请校外、境外艺术家进行短期或长期艺术创作教学交流活动,如:近年来举办的“西安•国际版画工作室”、“中外美术学院院长论坛”、“西安国际数码艺术周”、“西安亚洲民间影像年度展”、等丰富多元的国际国内大型展览、活动,为我院迈向“国际化”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学院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陕西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院先后承担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首都国际机场、国庆60年阅兵式陕西彩车和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西安地铁等2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和地方人文景观设计;在文化艺术项目方面,近两年来,学院签约30余项,项目区域涵盖陕西,青海,广西,河南、湖南等地区。在教学项目方面,我院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韩城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以“时空留痕”为品牌,从2015年开始,升级成为 “开放的西美”毕业季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打造展示自我才情、智慧与创意的平台;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机构、艺术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为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开放,汇报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丰富教学环节学院举办了 “研究生学术月”、“学院大讲堂”、 “艺文天下”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品牌讲座,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
西安美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6 67 68
  • ...
  • 278 27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