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空调通风系统工程
通风空调工程由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组成。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风道、风道部件、消声器等组成。而空调系统由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机、空气输送管道输送与分配,以及空调对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及清洁度的自动控制和调节等组成。
新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为什么选择我们服务与实力并列,解决您后顾之忧 7x24小时无忧服务业内*质的售后服务、7x24小时及时响应确保您运营无忧 高品质按时交付不随意拖延开发工期,保证质量按时交付开发成品 完善的售后服务以服务客户为己任,全方位跟进项目需求,实际解答您的疑惑
青岛安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9-10
基于烟囱效应的地下工程通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通风系统,特别是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地下工程通风系统。该系统包括通风竖井、烟囱、反射镜、太阳能热水子系统等四部分。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以此人为制造烟囱效应以实现地下工程的持续、无能耗的通风动力供应。一种基于烟囱效应的地下工程通风系统,该系统包括通风竖井、烟囱、反射镜、太阳能热水子系统等四部分;通风竖井布置在地下工程顶部构成空气由外界向地下工程输送新鲜空气及地下工程向烟囱输送污浊空气的通道;烟囱由基座、烟囱体、烟囱盖等构成,基座对烟囱体进行固定,烟囱体外涂吸热材料,内涂防腐耐磨材料,烟囱体上部设置烟囱盖,并布置避雷针及高空探照灯;反射镜设置在烟囱体周围将太阳光反射到烟囱体吸热材料上;太阳能热水子系统设置在烟囱体下部及与烟囱体相连的通风竖井上部将太阳能转化为水的热能。
四川大学 2016-09-28
应用于大型工程监测的光纤传感系统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大型工程活动的安全关系着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桥梁、隧道、建筑物的结构失稳、崩塌、火灾等事故应做到及早预测与警报。光纤传感系统作为智能结构的神经网络,可为人们获知结构内部工作状态信息提供有力工具,用来测量混凝土结构变形及内部应力,检测大型结构、桥梁健康状况等。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技术创新: 光纤传感器:新型的光纤温度、应变传感器具有高灵敏性、高精度以及体积小的特点,便于做分布式安装,达到多点化、实时化的精准测量。光纤解调系统:研发了一系列新型的光纤光栅温度、应变传感在线监测仪。基于 DSP 技术,可实现波长解调速度 200KHZ、智能分析、智能判断和实时传输。特别适合多通道多传感器以及多传感器有同步要求的监测设备。研制了低熔点玻璃焊接封装的渗压计,极大降低了温度和湿度对压力测量的影响。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专利:“光纤 Bragg 光栅传感解调装置及解调方法” 200510014877.7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光纤传感器进入结构监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光纤传感器的轻巧性、耐用性和长期稳定性,使其能够方便的应用于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等各种建筑材料的内部应力、应变检测。已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防爆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家机构合作,成功在石油、电力、桥梁、隧道等多个领域,实现 400多个项目的应用。 应用领域:石化系统、电力系统、隧道监测、桥梁监测、大型结构监测等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
天津大学 2021-04-11
天为DMIS设计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在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技术数据、技术资料、工程经验等设计资源。面对这些资源,企业往往因为缺乏基于知识技术的信息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得这些设计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规范组织和重用,从而制约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高。   天为 DMIS 设计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统一管理企业中与产品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资源,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知识,从而方便快捷地对已有的相关设计案例进行参考和相互比较,使相关文档在特定的时间发送到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员手中,并可对已有模块进行快速配置和变型设计等;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教育部公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7月2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88所普通高等学校1977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涉及机械、仪器等24个工科专业类。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2022-07-05
系统可置换式硬面板数控系统仿真器软硬件平台研发
本项目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跨平台的数控系统硬面板仿真技术为基础,采用采用硬面板数控系统仿真器通过在线方式驱动计算机中的虚拟机床模拟实际机床的运动和进行虚拟切削加工的方式,实现“虚实结合”的高仿真度的新的数控加工培训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虚拟数控机床仿真环境和系统可置换硬面板数控系统仿真器。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虚拟数控机床仿真环境软件、跨平台数控系统内核、硬面板数控系统仿真器和仿真器系统在线接口软件等。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控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关键解决了同一软硬件平台对不同类型数控系统仿真和实训的问题,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培训资源。该产品可以实现从纯软件培训到数控机床上机实训的过渡,缩短机床上机实训时间,和软件仿真互补,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动态建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为填补国内外空白产品,目前还没有同类产品出现。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和教学型系统可置换车铣床领域均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潜在的海外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如投入量产经济效益显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4-11
嵌入式硬件模拟运行环境
1 成果简介支持对基于 ARM、 MIPS、 PowerPC、 Blackfin、 Coldfire、 X86 等 CPU 和多种外设( NIC、LCD、 touchscreen 等)的嵌入式硬件板级的全系统模拟,支持高速动态二进制翻译加速模拟执行。2 技术指标CPU 模拟支持: ARM、 MIPS、 PowerPC、 Blackfin、 Coldfire、 X86 等;外设模拟支持: NIC、 LCD、 touchscreen、 Flash ROM、 serial port 等;调试支持:支持内嵌 debug 和远程 gdb 调试;统计支持:支持代码执行范围统计、能耗评估、性能评估等统计。3 应用说明可以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消费类电子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开发、调试、 分析等,可有效加快软件(特别是系统软件)开发进度。4 效益分析改变传统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式,可实现软硬件并行开发和协同开发,在嵌入系统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5 合作方式资金投入。
清华大学 2021-04-13
VR教育应用硬件系列产品
VR教育应用硬件系列产品整合VR、AR、MR等技术提出了VR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方案(图3)。从视觉、听觉、触觉让使用者高度沉浸在虚拟实训、实验环境中,通过在三维虚拟环境进行操作交互来模拟、还原真实实验操作,并通过大尺寸屏幕显示设备提供资源展示平台,可以提升实验中心的整体形象及激发使用者的学习兴趣。产品汇集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物联网(IOT)、大数据(DB)、人工智能(AI)、互联网+等行业尖端技术,采用了音视频处理、仿真交互、图形图像处理等配套硬件设备,为客户在虚拟现实应用领域创造集教学、科研、实验多功能一体化平台。
北京润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2-01
软硬件混合的多媒体处理器芯片设计
目前,多媒体视频领域存在多个编码标准,包括 mpeg1/mpeg2/mpeg4/h.264,以及我们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AVS 标准。mpeg4 标准之中又包括 xvid、divx 等,而 h.264 可能 93 合作方式 商谈。4 所属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领域。也将存在多种编码标准。其中新的编码标准,如 h.264、VC-1 等,由于其需要较高的处理能 力,仅仅依靠嵌入式 CPU 或 DSP 的多媒体解决方案是无法获得满意的性能指标的,因此必 须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方法来实现硬件加速功能。但这种 ASIC 设计方法——即通过硬件实现直接提供某种(些)编码格式的支持缺乏灵 活性,一旦有种新的编码标准推出,就需要重新设计开发芯片。面对众多的媒体编码标准, 这种方式增加了设计以及应用成本。而就目前市场发展来看,多种视频编解码技术将长期共 存,迫使芯片业界必须迅速攻克灵活性、兼容性等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华大学设计了 一种软硬件混合的多媒体处理器解决方案,支持 mpeg1/mpeg2/mpeg4 /h.264/AVS 视频标准 以及相关的音频编码标准。其核心是设计一种多媒体处理芯片,该芯片对于通用的多媒体编 码中的计算密集型的数据处理,如运动补偿算法(Motion Compensation)、反离散余弦变化 (iDCT)、色彩空间转换等,采用 ASIC 实现。在此硬件平台之上,设计一套与具体标准无 关的多媒体处理通用软件开发接口,实现软硬件混合的媒体处理。这样就能够增加媒体处理 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来支持新的编码标准或者新的应用。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