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即将启幕!
聚焦产业需求、人才引育、校企联动,打造“高层次人才招引”“高校毕业生双选”“校企人才供需对接”三大核心活动,形成“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服务体系。5月23日,500余家企业,1万个以上优质就业岗位“职”等你来。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5-20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东北振兴专区参展指南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东北振兴专区展位图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5-20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2月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是黑龙江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64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7个硕士学位点;具有工商管理(MBA)、社会工作、会计、工程4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类别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学2016年进入世界ESI前1%。 学校占地169.14万平方米,其中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分校校区占地33.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亿元。建有万兆级校园网,图书馆藏图书255.05万册,有数据资源16种。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科研平台37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有校内外实习基地158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1个。 学校有教职工210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3人,博士学位450人、硕士学位627人;博士生导师137人;双聘院士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学者1人、讲座教授5人;“龙江科技英才”科技创新人才1人;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5人、后备带头人2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模范教师4人、优秀教师7人、教学新秀1人、青年教学能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5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学校还在石油石化等企事业单位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导师。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25人,其中本科生15276人、专科生5384人、硕士研究生2067人、博士研究生298人。 学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全国外语四级统考和黑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始终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俄语教学研讨会曾先后在我校召开。“十二五”以来,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多种奖项。 学校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4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其中,主持重点项目2项,参与重大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科技项目6项、社科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14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9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2233件;出版科研著作及教材299部,发表论文7350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234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新墨西哥矿业技术大学、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30多所国外高校在师资培养、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教学改革、科研协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学校出版有《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东北石油大学报》和《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与全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 办学五十多年来,学校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形成了“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和“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办学”两个鲜明特色。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办学育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五十多年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以傅成玉、王玉普、胡文瑞、沈殿成、何树山、刘合、段慧玲、高金森等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家、院士专家、党政领导杰出校友和一大批严谨务实、无私奉献、投身基层、报效祖国的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 今天,东北石油大学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2-01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培育了东软、东网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4538人,其中专任教师2711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1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设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有17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学校以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和调整,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牵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正在形成。 东北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9872人,硕士研究生11364人,博士研究生3850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6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8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5篇。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497项、国家级奖励1967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580项,专利384项,共有56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学生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科研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387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获得国家专利1499项,其中发明专利1127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主(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1次,其中国际会议65次。 学校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2016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1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建云计算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19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建立了4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聘请300多位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水平,学校积极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海外实习等海外交流项目,每年派出600多名各层次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2017年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1500多名在校学习。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坚定地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东北大学 2021-02-01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大学。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总占地650204.9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1.6余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61人,研究生6453人。学校坚持“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方针,现有全职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37人,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通过海外院长(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17人。多年来,学校坚持环境育人理念,不断建设精致化校园,多次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评为“绿化先进单位”“优秀花园式单位”“绿色大学”等称号。 东北财经大学坚持学科引领战略,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有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入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应用经济学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2%-5%行列;工商管理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统计学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评估结果为B+,进入全国10%-20%行列。学校有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管理学7大学科门类,布局全面、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统计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含法学、非法学)、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等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MBA项目曾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全国MBA教学评估中排名第二,学校是全国财经院校第一所正式开办MPA的高校,是全国19个试点开办MPAcc的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税务、保险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金融学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为辽宁省示范(特色)专业。 此外,学校还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两种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形式,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网络教育68个试点单位之一、10个首批评估单位之一。 东北财经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培养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在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成果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居于前列。学校全部本科专业在全国第一批次招生,其中招生专业大类8个,涉及专业23个。多年来,学校本科生录取分数连年居于辽宁省前3名、东北三省前5名。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学校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获得提名论文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中居于前列。 东北财经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引领学术前沿“发声”、应用研究扎根实践“管用”的“顶天立地”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贸区研究院1个,其他省级以上重点研究机构及科研平台17个(包括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其他类别重点研究机构5个),校级科研机构40个;有辽宁省省级创新团队16个,初步建立了以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部省共建试点基地为代表的智库新模式。学校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 多年来,学校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导向,密切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追踪经济改革的前沿和动态,积极服务地方、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科研精品不断涌现。自2009以来学校连续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名列辽宁省高校前列。学校是省内较早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的高校,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决策咨询项目,部分决策咨询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可操作性对策建议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批示,相关资政建议较好地转化为管理者的决策或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并逐步形成“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系统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学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和国内外的教学资源,逐步实现教学语言国际化、教材选用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学生来源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教学管理方式国际化,并不断发展实施交换学生项目、师资交换项目,开发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与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宽度、深度上逐步提高。 学校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3+1”或“4+0”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美国南缅因州大学、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分别建有孔子学院;获批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与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合作开展的境外办学项目是我国首批在美国境内向美国大学生授予中国大学文凭的境外办学项目;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基地,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要批示;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韩国政府资助留学就业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的接受院校之一,现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学校与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1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 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全球三大会计师公会之一的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AACSB机构的认证。 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人才强校、学科引领、质量提升、国际化、特色发展五大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正向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
东北财经大学 2021-02-01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19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4年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1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1个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2个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8个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583人,其中教授352人、副教授58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 116人、硕士学位者400人。现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16人次,各类省级人才262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博士生导师354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 534人,其中本科生24 940人、研究生8 354人、外国留学生240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个,国家级课程3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10个,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1个,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第一主编),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本(第一主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5本,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建校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既有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新时期的东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恪守“博学笃行、明德亲民”的校训,弘扬“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满怀信心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辉煌篇章。
东北农业大学 2021-02-01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2月,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生概况。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691人、研究生10957人。现有教职员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1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团队5个、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9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近年来,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省劳动模范3人,省级教学名师27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4人,“龙江好人”2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20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73个本科专业、2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林业工程、林学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的内涵发展道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办学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2-01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其中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个,有工程硕士(含7个授权领域)、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9000人。 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5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3项,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东北师范大学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   学校现有人民大街校区和净月大街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700余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7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两区办学,学科齐全   学校现有人民大街校区和净月大街校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生3000余人;在校留学生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学校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560人、副教授657人。学校设有21个学院(部),学科专业体系覆盖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72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A+学科1个)、B类学科15个。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将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第一选择,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在一流大学群体建设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体现新担当,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探索上实现新突破,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关于举办“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搭建区域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经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决定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举办“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4-17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