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集宁师范学院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处,是亚欧经济带的枢纽城市,有“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舟家园、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美誉。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集宁师范学校建立,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乌兰察布盟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乌盟师范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大专班。1978年,大专班单独办学。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乌盟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和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全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84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5人,教坛新秀4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有博士30人,有硕士354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7人,其中本科生7925人,占学生总数的67.69%;少数民族学生1986人,占学生总数的16.96%。 学校现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蒙古学学院、政法与历史文化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16个教学单位和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足球学院。开设35个本科专业,分布在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工学、历史学、法学、农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开设18个专科(高职)专业;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升本以来,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共7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其中有200余篇发表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一等奖1项。《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2016年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17亩(合10780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3090.9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33亿元。纸质图书123.52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固定资产9.09亿元。 学校设有附属实验中学、小学各1所。 建校近60年来,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践行“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秉承师范性、彰显民族性、突出地方性、加强应用性,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64000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被誉为乌兰察布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摇篮和城市智慧的心脏。 刘云山同志为母校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集宁师范学院 2021-02-01
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高校。学院前身系创建于1948年的山东教育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和省政府批准,改建更名为齐鲁师范学院。建校69年来,学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着力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秉承“博学明道、崇德象贤”的校训,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基础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为山东省基础教育事业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设历下、章丘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3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设有各类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建有多功能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学院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有众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助专业、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脱颖而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39%,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院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有百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或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健美操队代表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近年来,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突破,形成在教师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学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特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项目;荣获“齐鲁文学奖”、“齐鲁人口奖”、“泰山文艺奖”、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等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
齐鲁师范学院 2021-02-01
【吉林教育电视台】就业赋能东北振兴结硕果 校企融合释放人才强动能“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圆满落幕
就业赋能东北振兴结硕果 校企融合释放人才强动能“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圆满落幕
吉林教育电视台 2025-05-25
【央视新闻】设置东北振兴专区、人才专区等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举行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5月23日到25日在吉林长春举行,吸引了全国6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携前沿科技成果参展、参会,为各方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和科技成果交易合作平台。
央视新闻 2025-05-25
关于报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项目的通知
关于报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项目的通知
云上高博会 2025-08-31
吉林开放大学
吉林开放大学 2025-05-20
东北大学2022年第三批科研设备采购项目——热模拟试验机(进口)公开招标公告
东北大学2022年第三批科研设备采购项目——热模拟试验机(进口)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辽宁工程招标有限公司110房间,疫情期间建议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我公司见报名邮件后通过邮箱发送招标文件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7月12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东北大学 2022-06-21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校园占地面积9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 学校创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前身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的韩山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凸显“扎根粤东,传承潮汕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著名哲学家陈唯实、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旅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马来西亚实业家林进华、泰国实业家陈汉士、台湾地区著名书法教育家陈其铨等,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8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学校面向全国16个省(区)和港澳台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7141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开设33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在读生23232人。近年还与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73人,其中专任教师865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76%和43%,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聘有杨福家院士、王梓坤院士、陈平原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手拉壶大师谢华、陶瓷雕塑大师吴维潮、潮州菜大师方树光、潮州剪纸大师张湘明、潮绣大师祝书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71.2万册,电子图书135.7万册。拥有粤东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东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潮学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3个省级研究平台,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互联网+”研究院、潮学研究院等3个市校共建平台,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29项,省级奖励153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中,我校在广东省排名第16名,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48%。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1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大了办学领域,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学校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迎接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2020年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按照精准发力、凝练学科、优化专业、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原则,和聚焦“党建、新师范、新工科、潮汕文化和陶瓷及非遗文化”的战略部署,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全力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致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创新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
韩山师范学院 2021-02-01
岭南师范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3个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24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1937种、电子图书142.8万册、电子期刊13.29万册。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智库1个(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辣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太阳能特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科研平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60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50多名、博士32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约90%;“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2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粤西六大水产商会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坚持“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立足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核心目标,大力推进“新师范”建设,实施“强师工程”“质量提升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工程”“资源配置优化工程”“民心凝聚工程”“党的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2021-02-01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位于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都和祖国钢铁之都的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辽宁省鞍山市。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8年恢复建立鞍山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恢复本科鞍山师范学院,2004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建校近60年来,学校秉承“博雅兼上 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遍布了祖国的各条战线。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设有14个二级分院、4个公共教研部,还有1个附属中学。固定资产近2.3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060万元,图书馆藏书95.8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07人,其中专任教师742人,教授、副教授343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硕士生导师近50人。 学校现有教育硕士招生领域7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数学、思政、化学、英语、物理)。有4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文、理、教育、历史、管理、法、工、艺术8个学科门类),高职专业45个。各类在校生总数近2万人,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118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3091人,已形成了从全日制本专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4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教育部教职委重点建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课程19门;教育部规划教材、省级精品教材4部;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个。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通识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实施大学生“润德”志愿服务行动,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至今,学校的班级、社团、个人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辽宁省先进班集体、辽宁省大学生示范社团、全国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及各类科技大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考研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在建学科18个,其中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0项。主办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并与辽宁省社科联共同主办了学术刊物《理论界》,与辽宁省文联合作出版学术杂志《艺术广角》,国家级核心期刊《生物数学学报》及其国际版编辑部也设在学校。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来华留学生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实现了本科招生。截止目前,已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多所大学和2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招收来自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美国、韩国、日本、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5000多人。 近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荣获“全国外国专家聘请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鞍山市文明单位”、“鞍山市园丁创业先进单位”等殊荣。
鞍山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