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属师范大学,更是一所拥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建的官立长春师范传习所,是吉林省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百余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先后易名为长春府学堂、长春县立师范学校、吉长道立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长春师范学校。1958年市政府在长春师范学校基础上建立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学校获批为长春师范学院,2013年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 学校素有“长春革命大本营”“长春革命的摇篮”之称,在时名“二师”的校园里,发动了吉林省历史上第一次学生爱国革命运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中共长春支部”;编辑、发行了吉林省第一本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秋声》。学校是吉林省中共组织的诞生地、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 学校设有74个本科专业,覆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九个学科门类。教职工1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目前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14个研究所。 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吉林省特色专业,8个吉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群;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吉林省精品课程、48门吉林省优秀课程;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获得教育部“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是教育部“东北三省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吉林省支援新疆西藏教育培训基地”“吉林省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基地”“学前与小学教师教育省市共建基地”“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1个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3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有1个服务国家特需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首批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同时承担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29个,其中“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国家发改委设立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有“吉林省应用生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光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吉剧研究基地”“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项,国家社科基金2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 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2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2项;发表学术论文7316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三大检索论文2017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394部。 学校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全国技能能手荣誉称号1人,“长白山学者”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3人,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高级专家5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6人,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二、三层次人选28人次,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人,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9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0人,吉林省优秀教师4人,吉林省教学新秀2人,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长春市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1人,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吉林省师德标兵1人,长春市师德标兵2人。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50多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西班牙建立了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国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实行学分互认、学位互授。 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十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李元昌,全国十佳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拓宽了学校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经过几代长师人的不懈努力,长春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校师生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努力把长春师范大学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型、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长春师范大学 2021-02-01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融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生为一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学校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配套齐全。现有21个学院,2个教学部,33个研究所,182个实验室。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5.03亿元。图书馆藏书266.36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118人,研究生2414人,留学生141人,专科生1500人。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566人,其中正高级142人,副高级455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409人;双聘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高级专家3人次,省拔尖创新人才23人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1人,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12人,省主讲教授2人,省教学名师13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教学新秀2人。学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保持本科教学优势特色。现有6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院校。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集群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5个,省级校企合作综合改革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立项建设课程7门,省级优秀课程6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 学校连续7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72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多次被授予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个“满族语言文化”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9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有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其中3个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同时,学校拥有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出版、法律、旅游管理、金融、艺术、新闻与传播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权。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项目院校”,每年招收近2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400余人次,并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迅速。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有40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201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97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合作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57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8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23项,主持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社科规划、教育部科技、人文社科规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合计294项。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363篇。其中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440篇,CSSCI收录期刊论文227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5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6项。 学校对外交流活跃,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目前已与21个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师生互派、学术交流、留学生教育、汉语推广、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2011年来,通过各类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境)外留学进修240余人次,选派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流项目、文化体验、实习实践等形式赴海外交流学习1000余人次。学校是吉林省教育厅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理事单位,在美国索克莱匹兹市莱斯小学设立孔子课堂。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与欧美高校合作举办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6个。 吉林师范大学秉承“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精神,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以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品格与专业技能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生成。毕业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自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09年,学校先后被吉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授予“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2010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2015年,学校被授予“吉林省文明单位”称号。展望未来,吉林师范大学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特色”六大发展理念,执行“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协同合作、开放融合”六大战略,建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术创新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综合治理体系、文化铸魂体系”六大体系,向着创新吉师、法治吉师、和谐吉师、平安吉师、美丽吉师、幸福吉师阔步前行。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01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是青海省唯一的师范类普通高校。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院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教育援青重点支持高校、首批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青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就地培养、就地供应”的方针,成立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主要举办本科教育。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4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原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2000年至2004年,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银行学校等相继并入。2013年,学校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有城西、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13.26亩。其中,城北校区占地1139.55亩,于2016年10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建国以来青海省教育事业单项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6207万元。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15.09万册。 全日制在校学生13450人。其中本科学生8960人,专科学生2983人,全日制硕士生1086人,全日制博士生80人,留学生41人。截至目前,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名。 学校设有18个学院、3所附属中学。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现有教职工1234人(含工勤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0人。其中,教授240人,副教授328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208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青海省“昆仑学者”34人次,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39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46人。 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班禅研究院等33个研究机构(智库)。学校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 学校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女子篮球队先后17次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李春秀同学获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切阳什姐同学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银牌。尹顺金同学获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 学校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2018年,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领衔的“团队式”帮扶体系。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26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2014-2018年共有161名学生赴外交流学习。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大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秉承“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01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并入。学校先后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2017年,教育部增列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25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九大门类;现有民族学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6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18个校级科研机构。 全校共有1184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2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名,终身教授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46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3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优秀教师4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2名、领军人才10名、拔尖人才18名。 学校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1个民族的13328名学生,其中本专科生955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488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91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320项;出版专著教材210部,发表论文1577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9项,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50余项。2016年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各1项。2017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艺术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7项,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全国民族院校中排名第2位。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05.95万余册。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目前有留学生300余人。学校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6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持续提高育人质量,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青藏高原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青海民族大学 2021-02-01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统计局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8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安财经大学。学校现有长安、雁塔、翠华东、翠华西4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雁塔、翠华校区毗邻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长安校区位于秦岭北麓的神禾塬上,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经济学院、统计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国家、省部级专家39人,全国级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楷模等17人。 学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学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设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名,本科留学生18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建设成效显著。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近两届获取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优秀教材6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课36门(含慕课),省级教学团队9个。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陕西省实践教育平台。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近五年学校在全国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97.03%,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超过90%。 学校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核心,找准科研切入点,利用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等9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7个校级科研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拓展。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先后有2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学校建有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人员培训基地、国家统计局统计工作人员培训基地,为全国教育系统和国家统计行业培训了一大批统计业务工作骨干。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30余所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目前,学校正在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西安财经大学 2021-02-01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沿革】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校情总览】学校地处兰州市,建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其中西北新村校区359亩,榆中校区1417亩;建筑面积735645.33平方米;图书资料394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964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013亿元,固定资产总额35.44286亿元。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院校。2016年7月,国家民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2017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人才培养】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使命自觉,已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434人,其中本科生24248人,研究生1676人。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学机构】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科研机构】学校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926人,其中专任教师124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9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01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9人。教师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9人,领军人才6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1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1人,领军人才9人,优秀专家5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6人;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6人,青年教师成才奖61人。学校有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学科专业】学校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71个本科专业,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资格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在甘肃省“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民族学为一流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成为省级“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3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8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2项、子课题9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4项,省部级项目6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44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学术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在玉树地震救灾中,藏语言文化学院师生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学校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非遗保护传承试点单位;连续16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俄、英、德、加、埃及、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和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科研合作,曾有2位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6位荣获甘肃省政府“敦煌奖”。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2-01
黎明职业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以理想命名的学校。学校渊源深厚。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学校董事,梁披云任校长。著名文学家巴金、鲁彦、丽尼,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吴朗西,音乐家吕骥,戏剧家张庚,史学家杨人楩、周贻白,生物学家陈范予、柳子明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先后来校考察、讲学和写作。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梁披云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中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一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学校办学历经宏基初奠(1984-1994)、规模扩张(1995-2005)、内涵提升(2006-2015)、品牌优化(2016- )四个阶段,朝着科学办学与创新发展之路击楫中流、渐著辉煌。2016年、2017年学校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占地630亩,建筑面积23万m²,其中各类教室47446m²,实验实训场所68879m²,创新创业基地6000m²。有鲤城校区10.28亩,建筑面积1.1万m²。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8.7万册、电子图书6500GB,多媒体教室座位近5000个。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统筹、专家咨询、学院实体、专业协作”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模式,着力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牵头或为主参与8个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2个福建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省级多元投资主体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在5个专业试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与华中数控等联合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试行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共建泉州商标馆黎大校园体验馆,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纺织鞋服工程、材料与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等12个学院、36个专业,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通过国际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参与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1个,主持备选库1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7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个,“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专业群实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5个,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建设项目1个。设有技能鉴定站,可开展38个工种技能鉴定。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为教育部与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1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3人(含正高职称23人)、博硕教师418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8.24%。拥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2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7人、专业带头人11人、高校“杰青”3人,省教育评估专家23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创新建立“黎大智库”,加强省情、市情研究,一批批科研咨政成果进决策、进教学。教师在取得科学研究、科研项目数、科研平台数、技术服务收入、授权专利数、社会服务等指标等10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 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精英,坚持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贴近福建和泉州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省情、市情研究和对接,强化学校党的建设,为八闽大地特别是泉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达到55000多人,其中留在泉州工作的达75%左右,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专技名望。学校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高,2016届、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近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99项,福建省特等奖7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33项,“挑战杯”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1项(含国家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承办福建省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项三等奖1项和最佳组织奖1项。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获高级证书比例等关键指标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首位,涌现出了福建省“最美学生”、全国易班十佳站长、福建省创业之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道德模范等一大批标志性育人成果。实力黎大、活力黎大、魅力黎大不断做强做亮,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契合泉州模式、服务海丝先行”的特色经验已成为学校办学成果醒目的办学标签。
黎明职业大学 2021-02-0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依托济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以品牌立院”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在济南大学、大众报业集团的通力合作下,在山东省教育厅及省市各级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于2011年迁址蓬莱。学校位于海滨西路34号,规划占地1816亩,校舍面积17.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900余万元,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是一所环境优美的滨海大学。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7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现有本、专科在校生8500余人,其中本科6900余人。师资队伍以济南大学为依托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力,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毕业生考研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多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先后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和机械设计实验室等55个实验室,确保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立足于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大力扶持我校科创品牌,形成了层级丰富又各具特色的科创竞赛平台,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路设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取得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个,体现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有优势。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渠道,与美国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美国美南报业与电视传媒集团、NEW REACH、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马来西亚林登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美国索诺玛州立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开展互动交流、互派学生交流学习。 同时,学校依托大众报业集团等教育资源,搭建起了由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厅命名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点院校”、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的“山东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由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授予的“山东省葡萄酒文化建设基地”等培训平台。成立蓬莱葡萄酒学院、登州文会馆研究会,建成登州文会馆纪念馆,中国日记资料馆(蓬莱书院)等文化场馆。 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科研和教研课题的研究。目前已承担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山东省社科联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5项,山东省统计局科研课题3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项。 我校自成立以来,专业建设思路明确,措施得力,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学校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是:巩固优势专业,扶持新办专业,突出专业特色。 我校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了三大专业群:面向服务文化产业的文学类专业群、生源好需求高的经管类专业群和立足服务地方产业的理工类专业群。在这三大专业群中,我们根据母体学校济南大学高水平传统专业的支撑、主投资方大众报业集团的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和专业建设基础,确定了“广告学、影视摄影与制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十个优势专业,对其加强建设,促进发展,使其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场营销(葡萄酒方向)是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迁址蓬莱后,依托山东省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和“中国葡萄酒名城”“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蓬莱产区区位优势,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我省葡萄酒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而开创的优势特色本科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和产学研互动等方式,为我省快速发展的葡萄酒产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校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山东省加工中心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联合承办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高级制图员技能鉴定、网络工程师技能考试。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执行国家普通高校的统一招生计划。学生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由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历证书,享受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2021-02-01
西交利物浦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简称“西浦”) 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她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强强合作,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目前已有包括43个本科专业、44个硕士专业和17个博士专业在内的104个学位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人文社科、影视等的学科体系。大学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均采用全英文授课。本科毕业生同时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国际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研究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位。西浦所有学术院系均设有博士专业,对研究生教育的持续投入和重视是西浦实现其“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愿景的必由之路。引领高等教育变革自 2006 年 5 月 23 日建校以来,西交利物浦大学经过14年发展,探索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其独特的大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使师生“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幸福生活、成功人 生)”为核心理念,以保护和发展人类生存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为核心价值,利用其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空间,直接面向世界和未来发展趋势,融合东西文化与教育精华,整合全球资源,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培育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以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拥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西交利物浦大学目前有17000余国内外注册学生,其中包括在利物浦大学学习的学生。西浦拥有国际化的育人环境,严格的国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生自治、学校引导服务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及四大导师体系,大学将学生看做“年轻的成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与团队精神,旨在培养知识、能力与素养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毕业生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继续深造或工作。2019届毕业生中,超过85%选择继续留学深造,其中33.61%进入QS世界排名前10学府,77.34%进入QS世界排名前100名校,85.64%进入QS世界排名前200大学。近1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财富500强等企业。高水平国际师资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选聘师资,一直以来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现有专业教师超过700人,其中大多数为外籍教师。专业课教师均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优越的区位与环境西交利物浦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千年古城——中国苏州,今天的苏州不仅保留了水陆并行的古城风貌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是一个与时俱进、对世界开放的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它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以近15%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其GDP长期保持在中国大陆城市的前五位,特别是其国际闻名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汇集着大量世界五百强和国际合作企业及研发机构,为坐落于其中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研究导向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创建研究导向的国际大学为发展方向,整合两国三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已经建成以生物科学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一系列高水平研究中心,并于2009 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2012年正式成为承担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的成员单位。 截止2018年底,西交利物浦大学先后成功申请了260项各级政府科研项目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05项,省市级项目155项。并于2012 年起正式成为承担国家“863 计划”科研课题的成员单位。发力科研 持续创新截止2018年底,西交利物浦大学先后成功申请了260项各级政府科研项目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05项,省市级项目155项。 与此同时,学校已与吴江太湖新城双湾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深度开展65项横向合作。
西交利物浦大学 2021-02-01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依托常州大学优质办学资源,由常州大学和靖江市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2002年3月,学院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创立,办学性质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转设为独立学院。2013年12月,经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学院设立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2014年4月,常州大学与靖江市人民政府就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正式签约。201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 学院校园占地748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主要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均能满足办学需要。 学院现设有6系2部、四大职能部门,3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文、经、管、法、艺、教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专任教师385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比例40.52%,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90.91%。 学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毕业率分别为97.4%、96.8%、95.31%,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3.8%、93.7%、94.73%,年终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考研录取率稳定6%左右。 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创新创业工作,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项比赛提供平台和资金资助。骥江创客街区,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五个项目成功孵化,四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评选为“2017年度泰州市优秀创业项目”。学院的两项创新作品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分获金奖、银奖,并荣获组织奖,在全省所有独立学院中,与其他两所高校排名并列第一名。 近年来,学院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美誉度与日俱增。学院双微粉丝近30000人,新媒体指数长期位居全国高校院系排名前三位,全省普通高校排名前8位,全国高校前80位。学院加强与扬子晚报、泰州日报等多家社会媒体的联系与合作。 展望未来,学院将秉承“责任”的院训,继续发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发展,努力为把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具影响”的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167 1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