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在其后发展中,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893人,其中专任教师119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靡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13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3人。学校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24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3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858人,其中本科生11283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708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本校);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7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4亿元。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43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央民族大学 2021-02-01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学校紧紧围绕“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6年入选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占地2760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5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206.7835万册,电子图书60.3万册,电子期刊1.44万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2000多人,教职工2400余人,特聘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高端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5人,国家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学校设有16个本科专业学院,79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门类,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现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个。工程学学科位于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有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6项,5个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节能减排竞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竞赛指数综合排名中,我校学生获奖数量、层次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飞翔创客空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1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居省属高校前列,被评为首批“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坚持走与区域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0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3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挥发性有机物与恶臭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室验中心,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10个、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河北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社科研究基地1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省内产业聚集区建立了7个技术转移分支机构,与240个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研究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开放式发展为路径,全面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24个国家的10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澳联大信息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招生规模、机构项目数量和层次上居河北省首位。开设了15个全英语授课本科、研究生专业,招收来自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获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河北省首家韩国世宗学堂也落户我校。2019年,我校与南非大学共同建立了“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学校2016年、2018年连续被评为“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017年获得“河北省招才引智十佳单位”称号,2019年获批“外国院士工作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校以来,几代科大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学校在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学生成长同向同行中,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进步。展望未来,全体科大人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昂扬的斗志,拼搏奋进、砥砺前行,朝着学校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翔街26号邮政编码:050018本科招生咨询电话:0311-81668135中外合作办学咨询电话:0311-88623762学校网址:http://www.hebust.edu.cn招生办网址:http://bkzs.hebust.edu.cn/E-mail:zhaosheng@hebust.edu.cn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业大学
煌煌上庠,雍雍风雅。俊彦咸集,文运光华。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鞍山市位于八百里皖江的“东大门”,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秀丽,文脉源远,是“诗仙”李白流连忘返之地,是“蒙学始祖”周兴嗣的出生地,被誉为“钢城”、“诗城”和“《千字文》的故乡”。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东冶金学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555.15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9.9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11.7万册、数据库133个。设有17个教学院部,80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2人、副高级职称46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2人。全日制本科生20880人,各类研究生2564人,留学生243人,宝钢大专班学生195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近万人。 60年来,一代代安工大人共同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共同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共同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探索出一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积极强化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领力。学校积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合力育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了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协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同,网上思想引领与网下沟通交流相协同,安全稳定与管理服务相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 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度。学校围绕能源环境、原材料和材料加工业、制造业、社会与市场服务业,形成了工学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地方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办学优势,冶金、材料、化工、机械和自动化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7个领域中拥有5个,在安徽省8大主导产业中拥有6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省级重点学科12个、特色专业13项、教学团队12项、科技创新团队10个,5个团队入选省重点人才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项目,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一名教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通过科技部评审。 拓宽“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满意度。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启迪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671项,获准授权547项,其中25项实现转让;获国创项目592项、省创项目1186项;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国际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496项、省级奖励1855项。学校连续多届担任“挑战杯”发起高校,决赛总分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先后入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客工作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据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在95%以上。 顺应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需求,积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学校建有20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与中国钢研、宝钢、马钢、莱钢、中天钢铁、西门子、深圳赛为、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40个联合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了马鞍山、泰州、宣城、长丰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先后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2013—2015年教师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省属高校第一。2017年到位纯科研经费突破1.1亿元,新增科研课题635项。配煤炼焦新技术、焦炉自动化与节能环保技术、先进表面涂层技术、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孵化,孵化企业10家,总注册资本1.6亿元。获“2017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资金拟支持项目”2项,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入选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的覆盖面。学校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批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塞尔维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平台。学校接受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大力培养工程技术、商贸、金融、物流、能源等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争先进位。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2-01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 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下设 19 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21244人(包括国际生151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3006人。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 现有ESI前1%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 80 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现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国家基金50项。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学科始建于1912年,1958年开始独立办学,原名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总占地面积约1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6个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名,其中本科生240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在校留学生1700余人次。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天津市品牌专业、6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8个、应用型专业12个,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学科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特色学科(群)、1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拥有天津市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膜与膜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和天津市工程中心7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1 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建有天津市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7个,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 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胸怀经纬、求真务实、品高学优、工勤业精,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追求本科教学质量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校积极推行“分层次、个性化、重基础、强能力、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多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与数十家知名企业开展“第二校园”合作。学校关心支持学生成长成才,设有十多项奖助学金。近年来,学生每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均超过800项,培养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徐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是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天津市属高校前列。近年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天津市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创客空间”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众创空间和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00余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拥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召集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余名,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50余名。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鼓励自主创新,彰显现代纺织和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近千项,并取得多项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13项, 2007-2015年连续九年蝉联11项,获授权专利1000余项。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特种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机电设备集成制造”、“半导体照明与材料”等八大特色科研优势,构建了以能源材料、数字化纺织、功能服装、纳米材料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支撑领域,确立了物联网技术、循环经济、纺织经济、工业工程与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应用法学等新兴发展领域。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 天津工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与德国、英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共建“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与国外院校广泛开展本科“2+2”“3+1”和研究生交流学习、双学位等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项目,每年大力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留学,同时接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来校学习。 天津工业大学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天津市首批“文明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入选文化部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建有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 天津工业大学将秉承“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光大“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学校品格,弘扬“爱校尚德、励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突出"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的办学特色,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12万余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拼搏进取,展现了科大学子内敛、踏实的精神品质。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历史沿革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的本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同学科中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学校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紧贴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要,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一批优势学科整体迁入滨海校区,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 天津科技大学现建有河西、滨海、塘沽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3.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91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254.31万册;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8亿元;体育场馆和专项训练设施齐全;建有较高水平的校园网;各项生活设施齐备。 天津科技大学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造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等18个学院(部),现有本、硕、博全日制在校生近27000人。 学科专业 天津科技大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拥有62个本科专业,17个国家和市级特色品牌专业、14个国家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9支国家和市级教学团队,31门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为引领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0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和2个培育重点学科。依托重点学科形成了生物发酵、食品科学与工程、造纸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化工、包装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一批全国领先的特色学科专业。学校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涵盖13个授权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和海洋科学为天津市一流学科,营养健康食品特色学科群等七个学科群为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学校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天津市唯一一个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业发酵微生物和1个教育部食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等单位共建"工业酶"、"制浆造纸"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有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工程实验室,4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食品安全低碳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天津科技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过硬、锐意创新、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29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78人;双聘院士5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教学名师1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4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另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五个一批"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等高水平人才五十余人。 教育教学 天津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以本科生培养为主、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国防生、国际合作办学、继续教育和谐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始终狠抓教学质量这一根本任务,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2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17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天津市首批创新创业示范高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学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后备领军人才。依托滨海新区区位优势,学校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学校自2004年起为北京军区招收、选拔、培养国防生,为军队建设、国防建设输送了多批优秀人才,在2009年被授予"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训,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学生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人物、天津市"十佳"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学校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紧密衔接的培养机制,选拔、培养和推荐有较高素质、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学生,采取多形式的个性化培养,一批优秀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获批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众创空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将创新创业工作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与滨海新区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科研实力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按照学校"顶层设计"的要求,大力推动实施"强校计划",已逐步构建了"政策、平台、项目、人才"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创新体系,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农药西维因人工抗原和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首获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科研项目不断攀升,标志性的国家科技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的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均实现首次获批立项资助。科技平台持续发力,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24个,是天津市唯一获准成立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高校,获批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法国国家药学院、巴黎第六大学共同建成"中法食品营养与安全和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学校先后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50余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1000余场。学校与河北、青海、江西、海南、云南、内蒙古、福建、山西、江苏、新疆、山东、广西、西藏等15个省、自治区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于2014年成为"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首批会员单位。学校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津南、东丽、武清、宝坻、蓟县等区县签署了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相关区县300余家企业促成科技横向联系,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2015年《天津科技大学学报》首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知识产权工作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获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成为全国8所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团队先后为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西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技术培训。淀粉酶、酵母等关键技术在山东、湖北等省份已经实现产业化,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盐田设计开发技术进军西藏,为西藏地区盐湖化学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学校"顶层设计"规划目标,努力推进"强校计划",实施创新驱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交流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和国际化办学的思路,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瑞典、芬兰等3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定期开展合作科研及学生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办学,在中美项目的基础上,增开中澳、中日、中英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佐治亚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日本长崎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1+2+1"、"2+2""3+2"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与加拿大新布朗兹维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芬兰拉普兰塔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了深层次的科研及学生交流。2014年,我校与法国国家药学院共建"中法食品营养安全与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天津市市委常委朱丽萍、法国使馆科技参赞包若柏参加实验室开幕仪式,该项活动也被列入"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学校承担多项国家高端外专引智项目,每年有百余名外国长短期专家来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校园国际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每年都选派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学习,目前已有近千名学生参加各种长短期国外交流学习活动,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共接待来校讲学的国际专家学者600余人,他们丰厚的学术背景和广博的国际视野不断激励科大学子在世界学术界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会议,近千人次赴境外参与各种国际教研活动,学校先后承办十余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留学生工作稳步提高,2009年学校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形成了从语言教学到本硕博层次学历教育的完整外国留学生教育体系,与经管学院合作开展英文授课,目前已经开设有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及为国际交换生开设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与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国立交通大学、美国佐治亚大学、纽约达切思社区学院等院校达成了固定的年度学生交流计划,自2001年以来,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三千余名留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交流学习。2014年,经国家汉办批准,我校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充满信心。2014年12月,学校胜利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全面部署了学校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为学校未来50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当前,学校正按照"顶层设计"三步走战略部署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执着的努力,改革创新、团结奋进,把学校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天津科技大学 2021-02-01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优势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是全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八所外语院校之一。 1921年,学校前身之一的天津工商大学在马场道建校,之后先后更名为津沽大学、河北大学等。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主体前身——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成立。1974年,由原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原天津外国语学校、原天津师范学院日语专业、原河北大学外语和中文专业的学术力量和教师等重组为天津外国语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学校现有马场道和滨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040.06 亩。马场道校区地处市中心,校内建筑多为西欧古典风格,造型高雅,校园环境整洁幽静,是天津十景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滨海校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区内,湖光映翠,景色秀丽。学校设有研究生院、高级翻译学院、求索荣誉学院、英语学院、日语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非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涉外法政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课教学部、思政课教学部、应用外语教学中心、体育教学部16个教学单位。其中,高级翻译学院培养同声传译和口笔译专业硕士人才的同时,旨在服务高端政务翻译,是高层次翻译人才储备中心。求索荣誉学院是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是学校本科阶段突出办学特色,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拔尖人才的试点单位。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拥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外国语言文学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4个(翻译、新闻与传播、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世界经济、外国哲学二级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学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同时还拥有招收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外国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 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即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马来语、翻译、商务英语、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闻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广告学、传播学、旅游管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天津市品牌专业9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4个,天津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 学校师资力量精良,现有教职工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七百余人,专任教师中有将近5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历,部分专业达到90%以上,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教师百余名。学校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研究生千余人,生源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 学校建有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拉美研究中心,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语言符号应用与传播研究中心、依托平台体系,学校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联合组建了“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先后与世界30个国家的80余所大学和多个教育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在韩国顺天乡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建有6所海外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确定的首批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学校不断探索“3+1”、“2+2”、“4+1”等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每年派出大量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并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长、短期的中文和中华文化学习,目前有来自全球4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教学设备精良先进,现有1个市级实验室、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专业实验室,43个语言实验室,4套国际标准的同声传译报告厅,11个语种25套国际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以及覆盖两个校区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学习资源丰富,两个校区图书馆占地面积近1.4万平方米,藏书逾120万册,中外文报刊、杂志1600余种册。尤其是馆藏的180种文献在国家图书馆未见收藏,资源珍稀,极具文物价值。学校有中外文数据库近70种,建成的国外英语资源检索中心成为全国相关学科教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共享资源。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拥有标准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及万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 学校主办有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音像出版社是天津唯一一家连续三次荣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高校出版单位;《世界文化》杂志拥有广泛而固定的读者群,共同为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积极服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家及天津市重大活动,荣获“中国翻译事业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以外语服务为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荣获“中国百优志愿服务集体”、“天津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 经过几代天外人的奋力拼搏,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外语、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传播多元文化的重要基地,并逐步树立起了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天外”品牌。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办学理念,按照“以特色发展带动内涵发展促进和谐发展”战略方针,继续把语做强,把外做大,努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外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2-01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方槐将军为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校址。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秉承“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弘扬“严实向上”的校风和“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学风,不断强化“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以“严、实、能、用”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17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按照“一校多区、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思路,现建有天津东丽校区,坐落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旁,另外建有朝阳飞行学院、内蒙古飞行学院、新疆天翔航空学院3个飞行训练学院,正在建设天津宁河校区。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学校拥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82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3台,其他各类训练模拟机/器208套,各类飞机发动机60台。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17.5万册,电子图书291万册,数据库96个,与国际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了空客、波音、赛峰资料室,开通了波音在线、空客在线网站,可直接访问国外相关技术资料。学校拥有工、管、理、经、文、法、艺7个学科门类,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民航主要业务领域,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计划,是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入选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和交通运输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天津市品牌专业、8个天津市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交通运输专业为首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航空类交通运输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中欧航空工程师航空工程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教育部、天津市卓越计划。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500人。包括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3人,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团队6个,天津市创新人才团队5个。此外,学校拥有民航相关岗位资质证书或具有民航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500余人。学校现有在校生28000余人,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本科生招生录取质量进入全国高校前5%,毕业生就业质量排名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百强。学校更名大学以来,相继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积极开展民航关键技术攻关,广域航空安全监控、航空器全球追踪、行李自助托运等技术已在民航运行中得到示范验证和应用。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相继获批民航科技创新基础技术研究型科研院所、应用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枢纽型科研院所、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科研院所和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创新人才发展基地,获批民航局重点实验室3个,参与共建民航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个,省部级智库5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北京市大兴区委、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民航局空管局、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特色,在民航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学校适应民航行业发展特点,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引进优质境外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现为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教育会员、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ICAO TRAINAIR PLUS Programme)正式会员。学校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共同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系统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连续两次获得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最长期限(6年)的认证,一直担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席单位之一,并于2016年6月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历经69年开拓进取,学校已成为一所民航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数据截至2020年4月)
中国民航大学 2021-02-0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世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坐落于天津市静海县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植物园;全国最先进的中医药科技园及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 学校现有14个学院、2个学部、2个研究院所、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12621人,其中本科生8289人,硕博研究生3440人,留学生及台港澳侨学历生892人。设有6个学科门类,26个本科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2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拥有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天津市“十三五”重点学科9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基地26个。 截至2017年10月,全校(含一二附院)系统有在编教职工3635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000人。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医大师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万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卫生部突贡专家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近年来,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支、学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3支。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特等奖一项;拥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积极扩大境外合作办学,近5年,为6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学历生近5198名,特色短期研修培训项目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中医药人才近5827人,成功举办教育部、商务部、外交部等各类对外高级培训班23期。 2015-2017年,学校新增省部级、局级以上课题共226项。国家级项目10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项(含重点项目2项、优青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4项,其中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中国工程院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其中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校长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2016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将积极谋划和部署“双一流”建设工作,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彰显学校特色和优势。 学校以“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为校训,以“做精医学,做强药学,做实健康相关专业,做大社会服务”为发展战略,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对外教育和转化服务为特色,坚持“传承与创新协同,科研与服务并举,以质量求内涵,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建设高水平、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学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具有116年的发展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1996年6月,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与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教育学院、创建于1984年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北师范大学。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杨秀峰、康世恩、荣高棠等,有学界名人梁漱溟、张申府、汤用彤等,有中科院院士严陆光、郝柏林、李树深、贺泓等,也有许绍发、蔡振华等一批体育界精英。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26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 学校于2011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办学。新校区占地1829亩,馆藏图书303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7 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3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8人。在职教职工中,正高职人员430人,副高职人员93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3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专家203人次,博士研究生导师1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68人。在校本科生23101人,研究生4638人,成人教育学生8418人。 学校现设21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汇华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有本科专业95个。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1个、省高校强势特色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学科14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化学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设有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国教育科研网河北省主节点等机构。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8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教师1人;有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省级精品课程5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名师13人。近年来,学校共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以学分制、顶岗实习支教、大类招生培养为重点,推进本科教学三大基础性变革:学分制改革不断完善,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发展的需求。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三教并举”、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深入开展,有效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此项工作曾两次作出批示予以推广;201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校视察工作时,对学校在基层锻炼学生的做法和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生选择给予了高度评价。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强化通识教育。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初步形成四种培养模式,构建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院校。 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类项目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孙大业院士课题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蒋春澜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博”行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辞书奖、鲁迅文学奖等。在Science、Nature、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发挥学科优势,推进协同创新。已建成“细胞信号与环境适应”、“数字教育”、“燕赵学术研究中心”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入选河北省首批新型智库;组建了河北省数学研究中心、移动物联网研究院、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畿辅学研究中心、县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评估中心、AR重点实验室、晏梁学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23个国家的8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学生互换、网络课程、科研合作和国际引智等方面和20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交往,办学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外国留学生接收单位,每年有来自俄、美、意、韩、印尼、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长、短期自费语言及学历学位国际学生600余人。已建成3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合作建设了1所葡中双语高中,向25个国家选派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组建了秘鲁研究中心、印尼研究中心、中俄远东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区域研究平台。 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工作”的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称号。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校上下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推动内涵式发展,为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不懈奋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5 36 37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