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8年创办的中原大学。1951年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并组建成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并入后,改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的传统,形成了“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和“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大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6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下设30个教学科研单位,有84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普通本科生19400余人,硕士研究生2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另有国际学生700余人。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600余人;有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百余人次。 学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含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其它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79个。 学校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彰显。拥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个(历史学开沅班、物理学基地班、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7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历史学);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国家教学名师4个,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1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4个。打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同时承担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等建设任务。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博学、博爱、博雅”为主题建设“三博”校园文化,90余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品牌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实现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近5万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构建和完善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万人,包括本科生1.9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2万人,其中国际学生0.1万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万余人。 学校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原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54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是“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学科培养、跨平台培养、跨文化培养”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HCUG2),牵头组建了“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成立了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学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涌现了一批以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毕乐宇、大学生自强之星王绍然、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袁复栋、陈晨、王奉宇,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强、韩磊、王奉宇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 建校7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高级人才,包括以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47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中石油总经理侯启军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约每1000名地质学专业毕业生里就有1位院士。学校拥有59个全球校友会,并不断通过健全组织体系促进海内外校友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02-01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始称“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也是1921年中国首次建立“交通大学”的最早源头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屡迁校址,数度更名,先后为唐山路矿学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校名。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一大批在全国卓有声誉的系、组调至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号召,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至成都九里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扩建新校区,2020年与成都市合作共建成都东部(国际)校区。现有成都九里、犀浦、东部(国际)和峨眉四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 在12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精神,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4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5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十余位两院院士。邓小平同志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轨道交通学科群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建立起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现设有33个学院(中心)等二级办学单位,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以“工科优势引领、文理内涵支撑、生医特色拓展、前沿智能交叉”举措,全力打造一流学科梯队,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A序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遥感技术等进入世界前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学科排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0.21‰。 竢实扬华,交通天下。西南交通大学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紧围绕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学科牵引、教学核心、科研驱动、人才支撑、经费保障”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以“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建设为抓手,坚决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答好“教育强国、交大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时代交大人的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2-01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2005年入选全国“211工程”建设高校,2008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9300余人,博士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是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本科专业7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有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各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2个。 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四个服务”重要使命,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 2021-02-01
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研制、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学校始建于1952年,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1962年定名吉林工学院,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在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赢得专家组高度评价。学校现有南湖和北湖校区,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22797名,教职员工1745名。学校设有17个学院,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2019年10月,学校获批统计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设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26个、理学专业4个、经济学专业2个、管理学专业10个、文学专业4个、法学专业2个、艺术学专业6个,同时设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7个、双学位专业3个,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现有教师中教授222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11名,硕士生指导教师687名。建校67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依托一汽、长客、吉化等大型重点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发挥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主动承担起科技支撑的重要任务。学校科研与产业结合紧密,成果转化率高,碳纤维、ABS树脂、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汽车安全气囊自动生产线、先进制造、冶金节能等一批重大成果在吉林省实现了产业化。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合作2项),国家艺术基金3项,吉林省、长春市“双十工程”项目7项,全口径科研经费3亿余元。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4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合作2项)、二等奖3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57项;发表SCI、EI、CSSCI检索论文900余篇。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42家。大学科技园被纳入长春北湖科技创新综合体,学校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为吉林省“两所五校”成果转化基金试点单位,5项科技成果获投资基金3000万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审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先后与英、美、日、韩、俄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并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在注重抓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种学生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学校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两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党组织标兵”“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学校于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目前,学校正在全面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2-01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工、管、法、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良好社会声誉,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0亿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944人,其中本科生8683人,研究生1584人。教职工1092人,其中专任教师68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85人,博士生导师75人,硕士生导师445人。获评国医大师3人,获得白求恩奖章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8人。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已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4万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8部,主编 “十三五”行业规划教材24部。成为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金,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体系。现有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吉林省国家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36项;高水平科研成果524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国家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北方)、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院士工作站、吉林省中医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吉林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6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走出了学研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单位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往来,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学校建设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基础医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附属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长春中医药大学将继往开来,向着一流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2-01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
学院占地面积578亩,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教职工941人,全日制在校生10313人,年社会培训超万人次。根据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交通装备、光电信息、旅游、物流等支柱、优势产业的需求,学院设立了汽车、工程、轨道交通、食品、信息、旅游、商贸、国际交流、培训等九个分院,46个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招生。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确立了“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凝练出以“铸诚精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院遵循市场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主多元”办学模式。探索了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同”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融为一体,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产业、企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术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2%,就业工作跨入全国高等院校50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14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295人,“双师素质”教师占73%。学院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首席技师”3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4人。等一批知名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根据专业特点,学院外聘行业企业一线“能工巧匠”124人做兼职教师。 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各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生物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软件技术、旅游管理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为龙头、省级示范专业和院市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学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群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和教指委精品课程33门。 学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现有6个应用技术研究所,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近三年获国家专利102项;各级各类横纵向课题立项315项,发表论文836篇,其中核心期刊93篇,科研成果获奖107项。 学院教学设施先进齐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10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并全部通过了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院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358个,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达100%。 学院是国家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香港华夏基金会职教师资培训单位,是吉林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是长春市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现有德国奥迪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外语等级考点、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国际、国内培训认证机构,可进行8大类、58个项目的培训和认证,每年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超万人次,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2%。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多所院校合作,开展赴国外交换留学、插班留学、专升本、实习、研修等多个国际交流项目,为各专业学生搭建起赴海外学习和就业的高层次平台。同时,还招收来自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和学历教育的留学生。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就业50强”、“吉林省精神文明单位”、“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长春市人民满意学校”等称号。2007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评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学院视察指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长春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其中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个,有工程硕士(含7个授权领域)、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9000人。 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5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3项,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六十六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武集团、鞍钢集团、中国铝业、神华集团和新兴际华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31万余册(件)。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工程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2017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663人,各类研究生10125人(其中硕士生6959人、博士生3166人),国际学生985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4030人,远程教育学生65025人。在站博士后239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7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9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4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7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6859项,授权专利4064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9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近几年学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7年发布数据,2016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0位和19位。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3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7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燃烧》《绽放》等先后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8.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今天,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沈抚同城连接带中心区域天柱山南麓,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06年清政府设立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以后经历了奉天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农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几个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与复旦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成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高校,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开展的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已成为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1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57个本科专业;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4个辽宁省重点学科。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显示,我校农业科学持续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学校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所);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含沈阳市)科学研究机构82个、基础实验室及实验教学中心19个。 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已有25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现有教职工1683人,其中专任教师1186人,教授216人,副教授43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0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554人。专业教师中有院士2人,特聘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2人,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人选1人,辽宁省首批高端人才引进工程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7人、特聘教授20人,辽宁省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4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 学校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和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涵盖8个专业,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和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试点专业40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2门,辽宁省精品课程21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辽宁省视频公开课2门,首批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3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6个。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着力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建校以来,学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1万人。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现有在校生2123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34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69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80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729人,留学生212人,成人继续教育生3453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发扬光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的各类科研项目5000余项,有198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奖励,70%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先后在辽宁省10个市24个县(区)建立了科教基点,选派46名科技人员到当地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或科技顾问,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与15个国家的47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 进入“十二五”以来,全校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今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包括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17个建筑单体的新教学科研区和占地500亩、设施先进的校内新教学科研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位于海城、辽中、彰武等地占地4300亩的校外长期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任务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的基地建成后将为高水平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保障,极大地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了坚韧不拔、坚持发展、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坚持事在人为的沈农精神,创造了沈农速度,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新形势下,学校正在围绕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两大工作重点,努力开创内涵提升的新局面。沈阳农业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