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宅客
学院
宅客学院(Zker.com.cn)创立于2014年03月,用户规模100万+,是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旗下的在线教育品牌。宅客依托集团强大的教育资源背景和深厚的平台研发实力,深耕泛互联网IT教育领域多年,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卓越的在线课程、在线实验、人才测评、岗位认证和企业人才服务,为技术求职者提供可信赖持续的职业成长陪伴,为企业用户提供用人解决方案,为高校提供数字生涯训练,致力于打造泛ICT互联网领域人才的岗位导向在线教育平台。
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7-05
产业
学院
共建
亮点: 专业共建的升级模式,全面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 根本上解决“两张皮”问题,深度融合培养人才。 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发挥企业优势,共同培育教学成果。 借助企业经验,助力高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引进领军企业,搭建智慧化教学平台。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与高薪就业率。
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07-06
湖北医药
学院
药护
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12号)。学院地处中国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中心,占地面积近800亩,与湖北医药学院连为一体,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徜徉其中,既感医学之神圣,又沐人文之灵气,是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举办高校——湖北医药学院始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995年开始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2008年增列为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学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1年,学院党委被十堰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1年学生资助中心获得“湖北省生源地贷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被湖北省高校工委、教育厅授予“2011年度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团委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2013年,学生事务部荣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2015年,学院荣获“2015中国独立学院50强”称号。2016年,学院在“2016湖北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评选”中居第三位,也是唯一入围前十的地市州独立学院。 师资力量雄厚。2018/2019学年初,学生总数6848人,其中本科生6003人,专科生845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66人,专任教师433人,外聘教师13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9%,中级职称教师18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初级职称教师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人员38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35岁以下教师1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6-55岁教师2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55岁以上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近年来,在举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学院坚持“精干高效、合理配备”的原则,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之路,大力引进人才,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规模,母体学校委派教师队伍保持相对稳定,教师的学历、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教学资源丰富。学院专业设置比较齐全,以本教育为主,适度保留专科教育,积极探索发展研究生教育。现开设有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学和四年制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制药工程、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工程、等12个本科专业。学院还开设有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等5个专科专业。2010年,学院本科专业全部通过了湖北省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2年,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本科专业均获得学士学位评审授权,可授医学学士、理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学位。学院与举办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自建有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形体训练室、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综合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学校建有省级“生物(医学)基础实验”和“临床技能培训”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生殖医学、器官移植等23个科研所(室),其中,“胚胎干细胞研究”实验室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所有教学资源能很好地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学生培养突出技能。药护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能力为重”教育理念,按照“以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以竞赛为导向、以成才为目标”的新运行机制,大力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常规活动制度化、零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大型活动主题化”,致力于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富有特色、勇于创新”应用型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学生毕业由我院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本、专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学生由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实习就业相得益彰。学院现有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东风公司总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随州市中心医院、安康市中心医院等6所附属教学医院,共有10800张开放床位。药护学院附属医院——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临床学院--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正在筹建之中。各教学医院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专业教学设备齐全,可满足各专业临床教学需要。同时学院还在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一线城市建有临床实习医院51家,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重庆三军医大附属西南医院等。学生就业多面向全国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良好态势,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考研上线率为20%。 国际交流凸显特色。学院结合国际形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学院开展护理学生赴澳留学、赴英国带薪实习、赴菲律宾留学、赴美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等国际合作项目,培养精通英语、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为学生提供国外深造与就业机会。 药护学院将继续高扬“追筑梦想、跨越巅峰”的精神,加快发展步伐,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创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知名的医学独立学院而努力奋斗。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2021-02-01
湖北经济
学院
法商
学院
办学性质与环境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成立于2003年3月,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汤逊湖畔,占地面积500余亩,校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科专业 学校依托与湖北经济学院毗邻的区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湖北经济学院优势资源设置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开办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19个,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0200余人。开办的会计学(注册会计师)、金融学、市场营销等特色专业受到社会欢迎;《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济法概论》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获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市场营销专业入选为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首批立项建设项目;会计学、金融学、英语三个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企业、行业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市场营销专业(注册市场经理SCMP)以及各类定制班。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师531人,其中专任教师484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60人,占比53.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1人,占比27.1%,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61人,占比53.9%;“双师型”教师62人,占比12.8%。 办学特色 社会声誉优良,知名度高:我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8年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位列第66位,在中国财经类独立学院中位列第7。 专业建设强化,集中度高:学校根据“内涵发展、突出优势、统筹兼顾、寻求突破”的专业建设原则,在重点建设好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专业的平衡发展,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专业体系。 招生就业稳定,满意度高:近3年,我校新生整体报到率稳居全省32所民办本科院校前两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在金融机构就业率超过30%。我校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对母校推荐度均在全省32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 校企合作深入,契合度高:学校按照“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人才,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合作开办了定制班;与中百仓储合作开办了“中百精英班”;与宜昌人福医药合作开设了“营销精英班”并获该公司捐赠50万元设立“人福奖学金”;以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市场营销专业(SCMP)为试点,推进实施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授课;与黄冈市政府等开展校政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生管理细实,精准度高: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聚焦重点、瞄准难点,加强思想引领,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积极学习、快乐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完善,共享度高:学校实行与举办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依存、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共享举办高校师资、学科、科研、教学、信息技术、国际教育等教研资源,教室、实验室、运动场馆、图书馆、校园活动场所等教学场馆与设施,医院、食堂、安全保卫等后勤保障设施,共享校园文化资源。 对外合作 学校先后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俄克拉荷马基督大学、俄亥俄大学、丹麦科林学院北欧多媒体学院、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为学生出国(出境)深造提供良好机会。其中,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学校常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外籍教师任教,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平台。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程
学院
应用技术
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目前在校学生4300多人。 学院校址设湖南工程学院南校区,校园绿树成荫、典雅秀丽、文化深厚。学院办学充分利用湖南工程学院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和场地,全面享用湖南工程学院的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湖南工程学院选拔了732名优秀的教师组成了应用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人,为莘莘学子求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的校训,湖南工程学院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果,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院十年为社会培养了8000多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好评。 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1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属国家计划招生。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8]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颁发湖南工程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书院路17号 邮编:411101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北文理
学院
理工
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二本院校、于2003年6月成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多科性普通本科独立学院。目前学校设有本、专科专业38个,在校生近6000人。学校位于有着28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魅力城市——襄阳。这里自古就是商贾汇聚和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处,也是三国故事的源头和三国文化的发祥地。 一、地理位置 学院位于襄南大学城,襄城区尹集东街28号,北靠黄家湾风景区,南临305省道、荆襄高速公路出口和中华紫薇园,有8路、25路公交车在学院门口设站,90米宽、双向8车道的高等级公路直达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二、办学规模 学院学历教育设计规模为3万人,规划用地3000亩,总投资36.5亿人民币。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期建设期限3-6年。一期用地634亩,投资约10亿元,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22万平方米,目前校舍可容纳8000名学生。二期用地约2500亩,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投资约25.5亿元。学院全部建成后,可容纳师生和创业人员近3万人。学校占地总规模和建筑总面积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2012年9月,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大部分落成。2013年5月27日首批学生从老校区迁入新校区,到目前为止在校生已发展到近6000人。 三、硬件设施 学院新校区建筑设计为汉唐风格。开放式的大门采用乳白色外墙、灰蓝色屋面瓦、汉白玉大理石面砖建成,并辅以汉唐文化雕饰,庄重典雅。大门正中,用魏体书写的巨大门牌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4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可藏书220万册,其面积之大堪称“湖北高校之最”;3万平方米的教学楼、2万多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及学院食堂,耸立于图书馆与小桥、荷花之间;7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科技孵化园)和实验大楼,彰显的是理工类大学的实战特色;一期8栋共7.8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均为4人间(少部分为6人间),且每间宿舍都装有热水器,学生不出宿舍就可以享受温馨沐浴;一次性可容纳8000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餐厅洁净、宽阔、敞亮;可容纳8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装修考究,大红沙发座椅呈阶梯式向远处延伸,气势恢弘;即将建设的万人绿地广场、万人运动场、万人体育馆构成了理工学院特有的设施优势。 四、师资力量 学院以母体院校湖北文理学院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优质办学资源为依托,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体院校现有教职工1518人,专任教师945人;其中教授125人,副教授285人,博士研究生237人,硕士研究生526人;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近30人。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等荣誉(客座)教授127人,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00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母体院校还选聘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为理工学院学生授课,选聘社会各界著名专家、学者来理工学院任教或讲学。 学院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学风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五、办学特色 学院把“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方向定位,遵循“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的办学思想,走“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院先后与中铁集团、广东省鸿波通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骆驼蓄电池、东风汽车、名人城市酒店,皇冠假日酒店等十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校按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企业或单位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广泛、深度地拓展实训、就业基地,积极服务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格局。 学院的培养目标是:20%的大学生进入硕士深造,80%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注重能力、培育特长、提高素质、讲求实效”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职业技能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本定位。 六、办学成果 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12年一次性通过独立学院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审核评估。办学以来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万余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在全省名同类名列前茅。近5年来,有1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08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共有76人次(或团队)在国家、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3D大赛湖北省赛区一等奖1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2项,获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5项、个人三等奖4项。在校学生获国家专利4项,发表各类学科教、研、产论文300余篇。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2012年荣获湖北省“2009—2010年度省级平安校园”称号,2013年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街舞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建设,举办女生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美食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杯篮球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开拓主题团日、学生党员进社区、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创新教育模式,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不断前进。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2021-02-01
南京体育
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足球学院、研究生部、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附属学校和奥林匹克学院(民办机制)12个单位,1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32名;运动训练设有网球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省少年业余体校3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55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4部;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4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SCI、EI、CPCI-S 2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训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含民办机制1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3人(民办机制3人)、副高级职称87人(民办机制4人)、中级职称115人(民办机制2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237人(民办机制55人)。教练员有12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0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32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外聘38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秉承“严和朴实”校训,以“体育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大学,为江苏省和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01
上饶师范
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上饶师专,1959年更名为赣东北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116亩,规划面积1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8.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4617人(本科13645人,专科972人)。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976人,其中任课教师751人。任课教师中,教授54人,副教授20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2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6人,兼职博导2人,兼职硕导32人。学校拥有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国家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还有43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截止2017年12月,馆藏纸质图书147万册,教学仪器总值15164多万元。设有15个二级学院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学教辅机构,以及朱子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方志敏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赣东北经社会发展研究所、书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立了江西省电动汽车部件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时合作成立了江西省干细胞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学校还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等。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各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近5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69项,出版专著5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27篇,有19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围绕这一发展目标,狠抓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条件向前迈进。
上饶师范学院
2021-02-01
长江师范
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31年,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学校所在地重庆市涪陵区,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闻名中外的“榨菜之乡”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作为重庆主城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支点城市、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涪陵已建成综合保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重庆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创新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8.47万平方米,馆藏各类载体文献629.96万册(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9亿元,系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预科生200余人。另有来自波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生和学历生209人,其中学历生189人。在全国非硕士点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2位(软科排名)。 人才队伍迈上新台阶。现有专任教师1316人,其中正高职称167人,副高职称354人,博士学位教师461人。专任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英才计划、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46人。另有双聘院士2名、“巴渝海外引智计划”高级专家1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15人。有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各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教育教学呈现新气象。学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四个一流”建设计划,全面启动“新师范”“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设有22个二级教学院(部)、5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特色专业10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市级一流专业8个。立项市级新型二级学院2个,建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建成市级精品类课程17门。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近868项、市级奖3073项。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283位(全国2688所)。新生报到率突破96%,平均年终就业率超过97%。学生年均考研录取人数已突破50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近10%。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深入推动学科建设“高峰计划”,学科建设质量显著提升。现有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建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8个,其中与国家民委等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3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重庆民族研究院”“三峡生态高光谱遥感监测中心”“涪陵榨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南民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以第一导师培养博士35人、硕士182人。 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学校大力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工作业绩喜人。有中国侨联、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农委创新团队12个,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7项、国家社科基金48项,连续四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居重庆第六,2019年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亿元,近四年年师均科研经费15万元左右。先后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政府成果奖20余项。2019年学校科研综合竞争力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五,其中,CSSCI论文刊发量居全国第三、重庆第一。 开放办学开创新局面。学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11个国家和地区、32个国外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高校共建国际合作研究基地3个,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留学生300余人,派送教师出国交流100余人次,学生出国留学、实习实践500余人次。学校积极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所合作,加快融入长江教育创新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后与涪陵、黔江等区县开展UGS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等企业开展专业合作、协同育人,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开展科研协作。 当前,学校全体师生秉承“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精神,坚定“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道路,践行“创新为魂、应用为要、能力为本、服务为重”的办学理念,按照“长师2050”远景规划和“三步走”战略设想,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2021-02-01
九江
学院
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1 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的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学校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区域,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灵气,尤其是具有千年历史、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美誉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占地2850多亩,现有主校区、浔东校区、庐峰校区、南湖校区、八里湖校区五个校区。2018年,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主校区东侧新建占地约1380 亩的新校区和占地200亩的高端人才公寓。现有校舍面积105万平方米。下设22个二级学院,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 所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招生的本科专业80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4万余人。现有国际贸易、凝聚态物理、植物学、材料加工工程、旅游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会计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等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2389人,专任教师183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4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近年来,学校聘请了128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聘请杨叔子院士为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隆平院士、程天民院士和严陆光院士等为名誉教授。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技术楼、田径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分布于各个校区,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全面实现了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和校园生活一卡通。图书馆设有1个主馆和4个分馆,共藏纸质图书317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种,有中外文数据库108个。建有22 个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有庐山实习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基地285个。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 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创新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35个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223个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十二五”以来,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2 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员育人,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以创新创业、好习惯、国学素养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建立了“五三二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抱团创业、集群创业、无缝创业、多样创业、新式创业等特色,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荣获“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称号。注重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濂溪讲坛”文化品牌,先后邀请国内外 1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坛,该讲坛获评“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科技文化节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坚持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集群。依托九江地区庐山、长江、鄱阳湖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山江湖”学科建设工程,办学特色和优势日益彰显。2016 年,学校被列为江西省“十三五”期间拟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积极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依托“学科联盟”,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从 2016 年起开展“联合招生、独立培养”工作,已先后独立、联合、合作培养研究生 215 人。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柬埔寨研究中心、庐山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昌九一体发展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国际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与学科发展研究中心等32个科研机构。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柔性引进了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多个高端学术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8项;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3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76项。 学校始终以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地方发展为使命,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同时,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积极开展“卓越医生”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近100家,得到了江西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努力承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以庐山为地标的优秀文化资源构建学科群,形成了以庐山文化研究、陶渊明研究、陈寅恪研究、世界名山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研究等为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江西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了江西省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先后组织召开世界名山学术研讨会、长江公共外交高峰论坛、鄱阳湖高层论坛、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和农村医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 学校持续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韩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聘请外籍教师和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校作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深入拓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华文教育。积极创办海外孔子学院,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和美国萨凡纳州立大学分别合作建立了 2 所孔子学院。2009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柬埔寨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誉之为“中柬人文交流的里程碑”,柬埔寨孔子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先后3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持续拓展留学生汉语教育、临床医学教育,现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等21个国家353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后勤新科技应用领跑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汉语国际推广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学子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大批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 聚庐山灵气,蕴长江波澜,展鄱湖浩瀚。迈入新时代,九江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强化“四个意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和以服务地方为重点的应用型特色化办学之路;全力推进校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东区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与申报和学校上收省属省管三大历史性工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及服务社会能力,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综合办学实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豪情满怀扬帆起航,为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九江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19
20
21
...
240
2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