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31个二级学院,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和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长沙医院、附属株洲医院、附属常德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中南大学历经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等19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居全球前千分之一。 学校现有104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8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9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项,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项。学校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点高校,是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首家培养“指技合一”现役军官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首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高校,首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首批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首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起成立及参与大学国际联盟16个。获批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项目3个,孔子学院2所。   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升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校获评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10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5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大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南大学 2021-02-01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在山西、内蒙古、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和青海等省(区)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教师1392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75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8人、楚天学者23人、二级教授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94%。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现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民族学、化学、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3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老挝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7年,民族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2001年至今连续16年8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南民族大学 2021-02-0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毗邻省政府,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388亩,拥有一个占地面积7.15万亩的教学科研实习实验林场(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办学前身之一是1958年在长沙成立的湖南林学院。1963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至广州与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确定校址,勾画蓝图,并题写了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学校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1年学校迁往湖南省株洲市。2000年,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转为湖南省和原国家林业部共建。200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办学主体迁往长沙,实现了历史性的回归。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教学单位,现有7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1981年和1993年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5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23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40人。其中,双聘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15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人才、芙蓉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湖南省121创新人才等省级人才87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国家林业与草原教学名师2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1个、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6个。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6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目前,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20多万人,涌现了罗富和、李保国、陈新、文剑平、肖雅清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8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73个;设有96个校级科研机构。图书馆面积4.12万平方米,现有文献总量1419万册(件),拥有各类文献资源数据库60个(子库134个)。 近年来,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1项;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年均到账经费达1.1亿,其中国家级项目150余项,实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获授权专利542项,其中发明专利374项。发表SCI、EI、SSCI、CSSCI及学校遴选的权威(重要)期刊论文1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2部。学校办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近三年,我校学生参与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527项,省、部级奖励1252项;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1篇。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先后与美国、英国等23个国家(地区)的9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3年,获批建立了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的湖南省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教育国际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近三年来校学习外国留学生近400人次,向国外输送留学生800余名,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建校60余年来,学校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和“包容、诚朴、坚毅、公允”的校风,栉风沐雨,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党委提出的明确“三个聚焦”,推动“四个破解”,加快“五大建设”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生态、林业”办学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 历史源远,弦歌不辍。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期间,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先后整合中南六省河南大学、中华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优质的财经、政法教育资源,于1953年5月分别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9月,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1971年12月,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5月26日,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9月、2022年2月,入选首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融通育才,桃李芬芳。学校始终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弘扬“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和“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形成了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办学特色和“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8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来华留学生600余人次,继续教育学历学生24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2000年以来,学校重点建设融通专业课程400余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经法管融通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3个。近10年,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10项。 学科齐全,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哲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和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法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法与经济学科群建设方案》获教育部批准。学校作为创始成员之一成立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牵头发起成立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国际刑事司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法律联盟等多个极具行业特色的学科发展联盟。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02-0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确认,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湖南旺湘科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举办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高校。历经60年的发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已成为一所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人,专任教师1581人,其中,教授221人,副教授538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473人。 学院位于长沙市,总占地面积2750余亩(含实习、实训、科研、产业基地),校舍面积24万余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等教学、文娱、服务场所和校园网、演艺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同声传译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体操房、跆拳道室、乒乓球室等现代化教学文体设施,并共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部分教学资源。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在校学生约11000人。校园环境幽雅,教学设施先进,师资队伍精良,办学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前景。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特色显实力,以内涵求发展,走依托母体、专家治校、名师兴校和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办学之路,始终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根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水平为重点,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手段,培养综合素质优良、个性发展完善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应用管理人才。 学院目前有20余个本科招生专业。所设专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竞争力强。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充分依托市场,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实现用人单位与学院人才培养对接;强化教学环节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能力优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特长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和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在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要求,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就业指导战略,与全国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毕业生供求关系和长期的校企合作体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 学院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通过各种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研讨会、座谈会、辩论会、讲座、学术沙龙等校园活动,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学生获得全国CCTV“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创业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等国家、省、市级比赛奖励多项,成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项立项课题。 学院紧紧围绕“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目前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分别开展了微留学、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4+1"本硕连读、“2+2”或“3+1”双本科项目,同时,短期交换生项目、暑期赴英、美、澳实习和语言培训项目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海外学习实践机会。 近年来,学院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影响逐渐扩大。2004年1月获教育部首批确认,2005年1月在教育部首次对全国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获得充分肯定。2006年、2007、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对全省独立学院年检中,学院连续三年受到高度评价。2008年,获选“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和“中国教育教学示范院校”,并入选2008年度教育总评榜“中国品牌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十强”。2009年,获评“中国综合实力十强品牌独立学院”。2010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表彰大会上,学院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1、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了湖南省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学院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学院获评“2015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2017年,学院荣膺腾讯网“2017年度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称号。 学院已成为湖南省办学规范、声誉良好的示范性独立学院,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实践能力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日报》、《家庭导报》等媒体曾对学院进行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网、中国网、新华网、红网等数十家大型媒体对学院给予热切关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将围绕“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战略定位,为青春筑梦,为梦想引航,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力争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2021-02-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于2011年成立(以下简称“基地”),包括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望湖创业特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体创业特区、就业创业梦工厂、1948创业咖啡五个创客空间,总建筑面积为7763.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1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中南民族大学广播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中南民族大学 2022-05-2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哲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由哲学院团委牵头,分院老师主管,哲学院创业实践部具体进行建设。本基地开展的工作目前主要包括学术板块、创新创业板块、实践板块、产教融合板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4-10
1 2 3 4 5 6
  • ...
  • 167 1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