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郑州轻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属河南省人民政府;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科专业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拥有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校现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有8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目前拥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4个、省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省级特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00余人,形成了以院士及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在校生22000余人。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 10 余万名毕业生,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全国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食品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27个,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5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8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9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数量10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0余部。《轻工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南省二十佳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与郑州市、许昌市、济源市等地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轻工及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如三全、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新飞、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保持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香精香料、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轻工机械、智能控制的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东风校区、科学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学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7亿元,拥有6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拥有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Elsevier、Wiley、IEEE、SCI和中国知网全库等数据库176个,其中外文数据库86个。拥有功能齐全、应用丰富、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全校的万兆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27G,是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对外交流 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教育集团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设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 校园文化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和“崇德、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逐渐凝练形成了以朴实无华的思想作风、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拼搏的担当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潮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党建思政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高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2-01
河南理工大学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简称“河南理工”;英文: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简称“HPU”)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黄河之滨、太行之阳的焦作诞生,成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简称“焦作矿院”;英文:Jiaozuo Mining Institute,英文简称“JMI”)和焦作工学院(简称“焦工”;英文: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JIT”)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高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先后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现有南校区(焦作市世纪路2001号)、北校区(焦作市解放中路142号)、西校区(焦作市建设西路5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7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4个本科教育项目。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52个;建有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中心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亿元。建成大学科技园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拥有3座图书馆、2所附属医院;建成万兆校园网主干和信息门户平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获教育部“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和“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建有4座现代化体育场馆,运动场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多次承办CUBA、CUFA等大型体育赛事,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3108人,其中高级职称1010人,具有博士学位1065人。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入选河南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拥有20个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建成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5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57个,获得87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誉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拥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1个,承担国家级课题项目60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324项,专利授权2000余项,已成为国家煤炭工业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安全培训基地。 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振兴百年理工新的起点上,全体理工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南理工大学 2021-02-0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占地面积2335亩,学校建有花园校区(河南省郑州市北环路36号)和龙子湖校区(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是“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高校牵头单位。学校起源自1951年创建于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1954年更名为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1年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7年迁至河北省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整建制由水利部划转河南省管理。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而发展壮大。学校曾经三次搬迁,经历了多年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艰苦卓绝历程,从北京到河北,最后到河南,筚路蓝缕、矢志不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形成了“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学校设有水利学院、电力学院等24个教学单位,黄河科学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等113个研究机构。水利部水务培训中心、水利部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设在学校。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获批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学校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高校分类发展为契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持续巩固提升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国际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经过6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现有6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包括9个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15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1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341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万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国家部委部长、武警水电部队将军和省部级领导近20名,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吴新芬,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十余项荣誉称号的孟瑞鹏,“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组建“中国蓝天救援队”的安少华等各领域杰出校友,彰显了学校“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王浩、周丰峻、王光谦、姚建铨等为我校双聘院士。学校现有教职工2376人,其中专职教师170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模范教师3人,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45人。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23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3项。主持参与国家项目23项,省级项目538项,合同经费100万以上横向项目12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2.7亿多元,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100余篇,其中被SCI、SSCI、CSSCI、EI等索引收录近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00余部。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4余项,获奖层次和数量稳居河南省高校前列。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0万余人,其中培训监理人员6万余人。校属企业河南华北水利水电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勘察设计研究公司负责设计的膜结构海南三亚会展中心,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承担100余项科研开发项目,其中“地坑院”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选派10名专家,高质量地指导完成了救灾一线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成为江油市重建样板工程之一。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学校国际合作历史悠久,1958年起开始接收留学生,对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大学。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开放活校战略,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相继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法国尼斯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融入金砖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体系,成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水资源与污染治理、能源两个领域的牵头高校。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设立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水工程与能源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设立了中俄高铁研究中心,与韩国仁荷大学共同设立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体系下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并实现正式招生;成为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连续11届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2015年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16年学校两个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校团委荣获了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2017年校团委荣获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河南省“出彩中原·教育脱贫攻坚革命老区行”博士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17年十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2017年河南省“一带一路新道路,同筑青春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单位、2017年度河南省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组织申报的《凝聚榜样力量 汇集青春能量——颂学瑞鹏主题教育活动》荣获河南省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校团委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社会声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利科技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并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近年来先后荣获“最具就业竞争力的10张河南教育名片”、“全国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优秀组织高校奖”和“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在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中,学校位居河南省高校就业竞争力第一名。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参与调查的71所本科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测评,学校排名第一。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获得“河南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十佳典范高校”和“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入围“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新媒体中心荣获河南省十佳豫青新媒体工作室称号。面向未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需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战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02-0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五十多年来,学校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再到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直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走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十一万余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成绩,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标杆和劳动模范培养摇篮。201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对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成绩。 基本情况 学校由主校区和若干个分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近八百亩。主校区位于上海浦东金海路,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中心4万多平方米,工程训练中心2万多平方米。拥有标准实验室45个,实验用房面积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5.1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2万余册,电子书157万余种,拥有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实行校部(院)二级管理体制,设有工学部(下设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文理学部(下设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关系学系、通识教育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和电子废弃物研究中心等12个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高水平国际化的高职教育,举办富有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承担一定规模的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450人(本科生9978人,专科生2472人),专业硕士研究生233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8500余人。 学科专业 学校优先发展带领性学科,按照“依托工科、服务工科、引领工科”的思路发展非工学科,构建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参与上海高校Ⅳ类高峰学科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纳入上海高校II类高原学科建设,“热功能材料实验室”积极申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学校现有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5个。学科建设对硕士培育点的支撑覆盖率达100%,对本科专业门类的支撑覆盖率达100%,对本科专业建设的支撑覆盖率达100%。 学校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22个专业类别,设有43个本科专业、31个高职专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位点。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9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8个,全英语建设专业2个。学校有中本贯通专业4个,中高贯通专业6个,高本贯通专业1个。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掌握职业技能、崇尚职业信用、彰显职业特色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发扬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优良传统,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加强专业建设论证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行完全学分制、学业导师制。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导入”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改革、德国FH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等,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以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为依托,通过培养计划一体化设计,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通道,努力架构应用型人才的贯通与衔接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生创业能力持续提高,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肯定。 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5门,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14个,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75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8门,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3门,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项。近三年,学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176项,共获得奖项78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52项。年均1000余名学生参与市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70名,其中专任教师760名,高级职称教师360余名,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达85%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比例达30%以上。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东方学者特聘教授4人,浦江计划入选者4人,曙光学者5人,上海高校教学名师4人,上海市模范教师2人。 科技服务 学校注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方向的科学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承担了百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生了近百项科技成果。各类到校研究经费显著增长,申请专利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测控与信息技术、电子废弃物与环境工程材料、工程技术应用等多个知识服务团队和由300多名高学历青年教师组成的曙光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凝聚研究方向,增进合作交叉,促进成果转化,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学校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全校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学校建有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和以科技·文化创意与智能制造为主题的七立方科技园。在长三角地区建有多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或产学研工作站,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电子与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与新材料等领域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国(境)外交流与合作 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境外33个国家和地区的123家高校和机构开展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途径,以留学生教育、教师海外访学、学生海外项目、海外名师、国(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工程教育认证、学术交流等活动和项目为载体,引进和整合海外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实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德国、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TAFE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昆士兰学院,与美国布劳沃德学院合作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合作成立蒙妮坦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与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北科技大学等两岸多所高校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上海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基地”。2005年至今连续被评定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更加突出思想解放与理念引领,更加突出办学定位与需求导向,更加突出特色凝练与质量提升,更加突出教育综合改革与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水平多科性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2-01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国有天津市港容城市环境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新的模式和机制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内。 学院为股份制合作办学实体,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独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学院拥有近千亩校园和万人规模,总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滨海学院整体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分别授予“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和“2015中国综合实力十强独立学院”称号。学院党委分别被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南开大学党委授予“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红旗党组织”称号。2007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来学院视察,对学院校园规划和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滨海学院秉承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传统,传承南开大学优良学风、校风,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为前提,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促进学生“公能”兼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打造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先导,以科学研究和国际化为支撑,以培育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的具有滨海学院特色的高水平独立学院。 滨海学院紧密依托南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滨海新区区位优势,紧密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设置专业。现设有涵盖7个学科门类的经济管理、金融学、外语、法政学、艺术、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9个系、4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学院教师队伍以南开大学雄厚的教师资源为依托,以自有专任教师为骨干,以优质外聘教师为补充,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为构建支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人才保证。 滨海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把跨文化观念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之中,体现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学院从美国、英国、日本聘请多名外籍教师任教,并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克鲁斯汀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提赛德大学、BPP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埃塞克斯大学、朴茨茅斯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函馆大学、平安女学院大学、山梨学院大学、色彩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台湾明道大学、南开科技大学、侨光科技大学等33所国际(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在金融学、软件工程、环境管理、心理学、会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不断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建有一流的教学楼和拥有百万册藏书量的图书馆,针对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建设有近百个专业实验室和公共教学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室、外语自主学习实验室及电子阅览室等20个公共实验室,并配备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同时建设有室内外体育场馆、公能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先进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为莘莘学子在校安心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学院校园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学院距市区27公里,交通便捷。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2021-02-01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是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公益性本科院校。新联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现有郑州、新乡两个校区。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倾力打造具有“专业职称”和“行业技能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遴选德高、学高、艺高的专业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教师队伍拥有众多博士硕士学位与高级职称教师,多位教师被授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库”“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先进齐全的实验实训设备。学校拥有同声传译实验室、微格录播室、MIDI工作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舞蹈室、琴房、画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是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设有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4个网络出口,是河南省教育科研网郑州龙子湖大学城节点单位。市场化的专业设置。学校紧密结合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紧贴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学科涵盖文、法、理、工、经济、管理、教育、艺术八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突出应用、多学科协调、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8个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突出打造教师教育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双特色”引领发展的格局。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获批河南省教育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前教育专业获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英语语言学教研室和文学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手段,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就业率不断攀升,考研上线逐年增加,考取研究生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学生在国内竞赛中屡创佳绩,连续4次在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丰富的实习实践平台。学校为学生全方位搭建走向社会的桥梁,与全球五百强中建第五工程局、日本京瓷集团;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河南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象融媒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建立了多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了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新联双创科技园”“众创空间”更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社团组织42个,涉及学术、科技、环保、体育、文艺、公益等诸多方面,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优秀志愿者团体”称号、2018年获第十六届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一等奖、2019年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新联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影响中原十大教育品牌”“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诚信文明办学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十大名校”“最具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值得推荐的10张河南教育名片”“河南发展成长最快高校”“优质特色学校”“品牌实力民办高校”等荣誉称号。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2021-02-01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2003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教发函[2003]541号文件),是一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合川区城区内,校园古朴典雅、环境怡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群相互支撑,文学、工学等专业相互促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曾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任重庆市市委副书记滕久明、市人大副主任陈雅棠、市政协副主席黄立沛以及教育部、市教委各级领导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肯定,重庆市政府授予“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称号、重庆市教委评定为“平安校园”、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认定为“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0236人。有一支品德高、知识渊博、教育技能强的教师队伍。设有会计学院、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基础部等7个二级学院(部)和教务科研处、学生工作部、后勤基建处等管理部门,开设有会计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物流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22个本科专业和市场营销、会计、证券与期货等3个专科专业。其中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专业在重庆“三特行动”计划专业评比中被评为市级特色专业。 学校教学条件完善。建有校园网和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丰富,并常年订有数百余种中文学术期刊、“中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等图书文献资料;建有功能齐全的二级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及二级实验(实训)室;建有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食堂、体育馆、球类运动场和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场等。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狠抓教学质量和全面素质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开设“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未来发展准确定位;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渠道拓宽信息源,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鼓励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支持专科毕业生“专转本”,学校考研、专升本率稳步提高。 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以素质拓展工作为推助器,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了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十佳评选、宿舍安全文化月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们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同构建了和谐文明、富有挑战、敢于创新的育人环境。 学校将传承和发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派斯精神,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2021-02-01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长安和临潼两个校区。长安校区东依历史文化厚重的少陵塬,南眺秦岭,西临现代化大学城,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开设3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文、医、工为主,理、经、管、艺、教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设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学院,现有教职工547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 学校自成立以来,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招生质量、人才培养、就业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已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604名,考取研究生和各级公务员2000余人。“管得严,学风浓,校风正”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按照武书连2019年中国独立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我校教师创新能力排名第72位,在陕西排名第4,同时入选腾讯教育产业价值榜荣获“ 2019年度综合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 学校不断拓展境外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先后与韩国、台湾地区、欧美国家等建立合作,深入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微留学短期研修、“海外直通,名校读研”等本硕项目,借鉴海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个性化选择、跨文化交流、学历提升等方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平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秉承“厚德、笃学、求真、创新”校训,积极凝练办学特色,探索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化”的三元发展战略,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越、专业特色鲜明、更具国际化、高端化、个性化的现代化大学。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2021-02-01
广西大学双创示范基地
广西大学自治区双创示范基地依托广西大学优势资源,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工作。
广西大学 2022-08-11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共同推进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成长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2022年批复设立格拉斯哥海南学院,位于海南省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开展本科学历教育。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专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究未知、个性发展”六位一体为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扎实基础、知识综合与创新能力,未来能引领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学校设有4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机构,6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读本、硕、博学生44000余人。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人数不断增加。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活跃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EEEXtreme极限编程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全球大学生基因工程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等高水平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等一批国家高水平教学资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提升战略,扎实推进理工深度融合,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4 65 66
  • ...
  • 169 17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