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岩科技 | 助力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
自2004年起,中岩科技陆续与近20余所国家双一流、985、211类重点大学及行业内专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共建合作中心,与50余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相关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定向提供教学培训服务,完成科研合作项目,促进学术交流,共同参与行业规范参编,借助学校得天独厚的教学和研发资源,结合我司对岩土工程领域智能化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方面的专业与专注,推动了院校和企业在教学专业课程、学校研发技术转化方面的有效合作和共同进步。
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10-29
一种平移定子环型内置式永磁涡流调速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移定子环型内置式永磁涡流调速装置,该装置包括同轴线设置的输入轴(1)和输出轴(2),输入轴(1)上同轴线设置内置式永磁转子(3),在内置式永磁转子(3)的外圆周同轴线设置可轴向平移的定子环(4);输出轴(2)上同轴线设置导体转子(5);所述的导体转子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铜层固定在导体转子铁心上构成,且铜层正对永磁转子内侧。所述的定子环,由导磁性能良好的铁磁性材料组成,并环绕在永磁转子外侧,与永磁转子之间存在一个气隙。本发明通过控制非旋转的定子环与永磁转子之间轴向相对位置的变化,可以实现永磁转子和导体转子之间气隙磁场的灵活调节,最终实现宽调速范围运行。
东南大学 2021-04-11
YOCQz450 型大功率调速型液力偶合器
1、成果简介:该型号是结合本课题为用户研发的第一种样机,最大传递功率5200kW,额定转差率≤3%,调速型液力偶合器最高效率≥97%,总机最高效率≥95%。用于离心式工作机械时其调速范围1~1/5,用于恒扭矩工作机械时其调速范围1~1/3。结构形式为前增速高转速型,主要由箱体、输入端增速齿轮轴、液力偶合器、调速勺管、电动执行器、输出轴等组成。前置一对增速齿轮,以提高偶合器的输入转速,提高传递功率的能力,并降低液力偶合器有效直径的规格,适应在高转速机械上应用。主要用于发电厂大功率风机和水泵的调速运行以
吉林大学 2021-04-14
无电解电容变频空调压缩机驱动技术
新型的无电解电容驱动器 100Hz机械频率实验波形 研究成果包括完整的空调压缩机驱动控制策略,核心包括机侧电流单电阻采样策略、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谐振抑制以及无速度实现。其中,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入层功率跟踪控制和转矩补偿;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电压约束和交叉弱磁调节;谐振抑制需要考虑主动阻尼控制和电流补偿;无速度实现需要考虑低速下的高频信号注入方法、中高速下的滑模观测器方法和二者的平滑切换。整个控制策略如下图所示。 图片系统控制策略框图 项目成果具有多个技术特点,包括LC谐振抑制技术、网侧电流谐波控制技术、功率稳定控制技术、高功率的系统稳定性控制、大电压跳变下系统稳定性控制等。相比于现有方案,所研发产品所需电抗小,LC谐振抑制良好,网侧电流谐波抑制性能优良,系统稳定性和功率稳定性优良,可以实现高功率运行,力矩补偿区电流稳定且低频运行效果好。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9-27
无电解电容变频空调压缩机驱动技术
研究成果包括完整的空调压缩机驱动控制策略,核心包括机侧电流单电阻采样策略、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谐振抑制以及无速度实现。其中,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入层功率跟踪控制和转矩补偿;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电压约束和交叉弱磁调节;谐振抑制需要考虑主动阻尼控制和电流补偿;无速度实现需要考虑低速下的高频信号注入方法、中高速下的滑模观测器方法和二者的平滑切换。整个控制策略如下图所示。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4
变频抗干扰介质损耗测试仪 型号:MB-2690E
A.产品简介 MB-2690E变频抗干扰介质损耗测试仪用于现场抗干扰介损测量,或试验室精密介损测量。仪器为一体化结构,内置介损电桥、变频电源、试验变压器和标准电容器等。采用变频抗干扰和傅立叶变换数字滤波技术,全自动智能化测量,强干扰下测量数据非常稳定。测量结果由大屏幕液晶显示,自带微型打印机可打印输出。 B.技术参数 准确度:       Cx  :   ±(读数×1%+1pF) tgδ:   ±(读数×1%+0.00040) 抗干扰指标:变频抗干扰,在200%干扰下仍能达到上述准确度 电容量范围:   内施高压:  3pF~60000pF/10kV   60pF~1μF/0.5kV 外施高压:3pF~1.5μF/10kV        60pF~30μF/0.5kV 分辨率:              最高0.001pF,4位有效数字 tgδ范围:不限,分辨率0.001%,电容、电感、电阻三种试品自动识别。 试验电流范围:10μA~5A 内施高压:设定电压范围:0.5~10kV 最大输出电流:200mA 升降压方式:   连续平滑调节 电压精度:±(1.5%×读数+10V) 电压分辨率:   1V 试验频率:45、50、55单频 频率精度:±0.01Hz 外施高压:正接线时最大试验电流1A,工频或变频40-70Hz 反接线时最大试验电流10kV/1A,工频或变频40-70Hz CVT自激法低压输出:输出电压3~50V,输出电流3~30A 测量时间:约40s,与测量方式有关 输入电源:180V~270VAC,50Hz/60Hz±1%,市电或发电机供电 计算机接口:   标准RS232接口 打印机:       炜煌A7热敏微型打印机 环境温度:-10℃~50℃ 相对湿度:  <90%
青岛民邦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2021-09-09
一种便携式气体压装置
项目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增压装置,包括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P 与低压气源连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A口分別与左压缩无杆腔和单向阀 a 进口端连接,单向阀 a 出口端分别与单向网 b 进口端、单向阀 c 进口端和单阀 d 出口端连接,单向阀 b出端分别与左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e 进口端连,单向阀 c 出口端分别与右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f 进口端连,右压缩气缸无杆腔分别与单向阀 d 进口端和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B 口连接,单向阀 f 出口端与单向阀 e 出口端与集气包连,集气包出口依次安设压力表和出气接头。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小,无需额外电能输入,安全可靠,可持续输出高压气体。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特薄璧管材滚珠旋压成形技术
滚珠旋压技术主要是成形精密薄壁筒(管)形件的新技术,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旋压工装简单,旋压成形过程中,旋压力自成封闭力系,旋压机机架不承受变形所需的作用力,旋压设备重量较轻,滚珠旋压是一种连续的局部多点塑性成形技术,滚珠旋压技术已随着工艺和设备方面的改进、优化逐渐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机械、军工和民用工业。滚珠旋压技术主要加工塑性低、强度高、壁薄、大口径、精度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5-04
一种便携式气体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增压装置,包括二位五通手动换向 阀,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P 与低压气源连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A 口分別与左压缩无杆腔和单向阀 a 进口端连接,单向阀 a 出口端分别 与单向网 b 进口端、单向阀 c 进口端和单阀 d 出口端连接,单向阀 b出端分别与左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e 进口端连,单向阀 c 出口端 分别与右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f 进口端连,右压缩气缸无杆腔分 别与单向阀 d 进口端和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B 口连接,单向阀 f 出口 端与单向阀 e 出口端与集气包连,集气包出口依次安设压力表和出气 接头。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小,无需额外电能输入,安全可 靠,可持续输出高压气体。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30
煤矿冲击矿压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长期进行煤矿冲击矿压灾害监测与治理研究。针对目前煤矿坚硬顶板区域冲击危险性预测及治理、煤柱区冲击危险的预测与治理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岩层运动与围岩应力场为基础,研究煤岩体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巷道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效应,形成以综合指数法、矿震法、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为一体的冲击矿压矿震预测预报技术,以松散煤岩体为主的治理技术,以柔性蓄能为主的防冲支架与支护技术,从而建立煤矿冲击矿压防治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1)深入研究了煤层型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提出了煤岩体弹塑脆性模型,建立了煤岩破坏的流变冲击模型和较为统一的冲击危险前兆信息识别模型。 (2)解释了煤岩体冲击破坏的脆性冲击和延时冲击现象,提出了煤岩冲击破坏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和冲击矿压预测预报的电磁辐射监测技术,率先采用电磁辐射技术成功地预测冲击矿压危险,建立了相应的预测准则和技术。形成以综合指数法、矿震法、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为一体的冲击矿压矿震预测预报技术。 (3)建立了煤岩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巷道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效应,设计试验了柔性防冲支架并在现场得到了试验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冲击矿压发生机理、电磁辐射仪器预测、松散煤岩体治理技术以及柔性防冲支架的整套理论与技术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19 1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