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内蒙古农业大学参加第61届
中国
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落幕。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左合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本届博览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4-04-18
内蒙古科技大学亮相第61届
中国
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内蒙古科技大学应邀参展。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4-04-23
中国
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坐落于古都南京。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历史沿革 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学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学校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并入学校。2017年9月,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 80多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以“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为使命,坚持“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的理念,兴药为民,荣校报国,努力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存心以仁,任事以诚,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治校品格,现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办学规模 基础设施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6144人,其中本专科生11833人(本科生11109人,专科生724人),研究生3976人(硕士3199人,博士777人),留学生383人。 学校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近2200亩。建筑面积近5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7.98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3.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0.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8.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5万余册。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了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在职教职工1653人,其中专任教师978人(学科教师901人,辅导员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9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18人;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生导师21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科专业 在历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药学、中药学学科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位列第一档。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可在23个专业接收博士后人员。现有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应用统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其中中药化学二级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药学、中药学、药物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3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化学、工商管理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2017年,我校药理与毒理学、化学、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最新数据显示,我校药理与毒理学学科排名跨入全球前1‰,标志着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在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排名中,我校排名位居内地高校第44位。在上海软科发布的2017年ARWU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药学学科位列全球第51-75位。在2017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学科排行榜,我校药物化学学科位列全球第三位。在2017USNews药理学与毒理学专业学科排名中,我校位列全球第40位。在台湾大学世界大学排名中,我校药理与毒物学排名全球第31位。根据2016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的指标,2016-2017年中国药科大学的药学、临床药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7个学科,均位列全国第一。 学校下设13个院部系,现有25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化学、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药物制剂和药事管理专业被评为“十三五”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药学类、中药学类、生物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临床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药事管理与英语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在25个专业中,获得省级以上专业类建设立项或荣誉的专业累计19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76%。 科学研究 学校科学研究立足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及工程技术中心18个,实现了化药、中药、生物药物三大领域科研平台的全覆盖。并建有“药物科学研究院”,整体推进学校新药的研发工作,为各类新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批项目数、经费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新药证书2本、新药临床批文13个、授权发明专利570件;发表SCI论文4000余篇。 学校建有“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为国家医药政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打造医药领域高端智库。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担任中心主任。学校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共建“国家执业药师发展研究中心”。学校与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共建“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现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并建立“协同创新联合研发基地”,江苏恒瑞药业和南京圣和药业先后进驻基地,实现了“企业进高校”和“服务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转化。学校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学校附属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为学校临床学院,实现了“医药联姻”,打破了药物早期研发和临床研究间的转化壁垒。 近年来,学校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平台20余个,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有机结合的成果转化协同体系。先后为全国500余家企业的1650余项新药和新制剂提供了关键技术服务,项目总金额超过8.5亿元,2项技术转让单项合同经费突破1亿元。研发出包括盐酸关附甲素、爱普列特、依达拉奉、银杏内酯注射剂、伊立替康、长春瑞滨以及英太青等在内的一类创新药物、新制剂81个,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成为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教学成果 学校实施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造就未来药界精英。现为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全国药学继续教育联盟组长单位、国家药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议组长单位。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高等医药院校。2014年,学校3项教学成果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囊括了本届药学教育类教学成果奖所有奖项。 学校先后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范本。率先开展“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研究型人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卓越制药工程师教育计划”、“药学服务型人才”等多种特色鲜明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并在国内外药学教育领域广泛交流。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被多所药学院校学习借鉴。获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10门(其中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上线中国大学MOOC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8门次;编著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 学校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学校是唯一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医药院校。现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现有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2个校外实习基地。所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均为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交流合作 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也是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同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等一批港澳台地区高水平院校有着紧密合作。为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 近年来,学校留学生人数大幅增长,已建立起面向留学生的“本-硕-博”贯通的全英文授课体系。2014年,学校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Glasgow)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学校先后与美国天普大学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罗格斯大学、圣约瑟夫大学、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日本长崎大学开展本科生交流项目;作为“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联盟高校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现有3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药物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创新引智基地、抗肿瘤与抗感染药物发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1年,学校聘请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药理学家路易·伊格纳罗为荣誉教授,并合作建立伊格纳罗工作站。近年来,先后邀请199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罗夫·辛克纳吉(Rolf. Zinkernagel)、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2011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tshel)、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ny Shechtman)、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让-马利·莱恩(Jean-Marie Lehn)以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教授(Barry J. Marshall)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学校牵头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以及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中美药学院校药学教育联盟,共同实施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的“中国临床药学师资(Pharm.D.)培养项目”。与美国、加拿大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达成协议,联合实施Pharm.D人才培养。 受国际药学联合会和中国药学会委托,由中国药科大学承办的“全球药学教育会议” 于2016年召开。这是目前为止在国内召开的最高规格的药学教育国际会议,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药科大学参与起草《全球药学教育南京共识》等纲领性文件,向国内外专家展示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生就业 在80多年教学探索中,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除了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开设比例较高外。学校还加大了第二课堂等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蝉联江苏省高校榜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届本科生就业率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名。 80年来我校培养了10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一大批学术栋梁、行业领袖和政界精英在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先后走出了10位两院院士。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代谢动力学家王广基;德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学专家来茂德。成功研制出3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 发展规划 2013年,学校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形成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全校共识。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则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36年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将学校建成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学校将未来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至2026年):强基础、上水平阶段;第二阶段(2027年至2036年):扬声誉、创一流阶段。“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4年至2018年):夯实研究型大学基础;第二步(2019年至2026年):步入研究型大学行列;第三步(2027年至2036年):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今天的中国药科大学,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迈进。
中国药科大学
2021-02-01
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校园概貌 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学校现正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 办学思想 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49人,其中教师172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263人,教授431人,副教授688人。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8人(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学科布局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9个学院(课部)、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 26060人,包括本科生 18046人,硕士研究生 5781人,博士研究生1516人,国际学生717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00余枚,银铜牌4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8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30人次。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 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02-01
中国
刑事警察学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学院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是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学院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为学院题写校名;2007年11月12日和2008年9月2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院;2018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来院视察。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建校、全面从严治校”方针。学院始终把筑牢忠诚警魂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把特色发展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把警院精神作为积聚发展动能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建设“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前列的一流警察大学”。建校70年来,学院凝练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忠诚担当、探究真理、信仰法治、倡导创新、注重协作、激励竞争、精细管理、恪守廉洁、追求卓越”的警院文化。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7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警界清华”“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育警铸剑,逐步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本科生5004人,研究生661人,设有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技术侦查等1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3个。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分析化学、法医学2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1月,学院“公安技术一级学科”成功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育人作用不断凸显。学院坚持紧贴实战、服务实战,努力打造在职民警培训品牌。学院是公安部技术侦察干部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的“全军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骨干培训基地”。承担有公安部下达计划的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全国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培训任务,以及军队保卫部门、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委托举办的各类岗位培训班。在全国设立了10个函授站,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近三年来,年均培训在职民警6700余人次,另有函授生近2000人。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明确了“公安专业教师成为专家、基础教学教师成为学者”的教师培养理念,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72人,专任教师362人,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130人,专任教师中有1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享受公安部级津贴的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1人,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1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4人,省部级教学名师9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特长专家13人,全国公安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1人。另外还拥有一批来自政法机关的外聘教官,形成了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创新发展、引领实战,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示范实训基地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组建的“辽宁网络安全执法协同创新中心”是公安院校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194项;获批专利23项;有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特别是在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反恐专项申报中,立项数量、课题经费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期刊。其中,《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我国公安高校的第一本学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不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警务工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是公安部和商务部确定的“外国警察培训承办单位”,“中国—欧盟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先后为93个国家培养了2075名刑侦技术人才。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与英国奥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联合开展了双学士学位校际交流项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17年,学院外国留学生教育资质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部属公安院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倾力打造美丽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优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53.8万平方米,是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设有图书馆、射击场、力量训练馆、侦查实训中心、模拟指挥中心等场馆,拥有国内一流的各种专业实验室。目前,改扩建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共将建设刑事技术培训中心等四个单体建筑,净增校舍面积12.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2021-02-01
中国
计量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是我国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领域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1978年由国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成为省部共建大学。 学校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纸质图书230万册。现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农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设有18个学院(部),创办1所独立学院,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5121人、研究生1653人,独立学院5613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94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90.3%。有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6人,浙江省教学名师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教学团队5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5个。 学校现有国家质检中心、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5个,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浙江)基地、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教育培训基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ISO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杭州)等代表国际国家级水平的质检人才培养基地。工程学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拥有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10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11个。 学校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入推进与地方政府、质检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政产学研合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60余项,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7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0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50余项。 学校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坚持“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国家质量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20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4年在浙江省属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中排名第五;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在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排名多科性、教学研究型高校第一。 学校全面落实“实践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奖333项、省奖2013项,其中“挑战杯”全国一等奖2项;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0项,总成绩连续五年排名全省高校第一,2015年排名全国所有参赛高校第二、2017年排名全国所有参赛高校第三;在2013-2017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排名63位,其中2017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排名第45位、浙江省第4位。以独立发明人申请并获授权各类专利3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校园文艺活动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23项。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在21个省份被列入第一批次招生;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7.11%,入选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丹麦、瑞典等国家的4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新西兰、英国高校举办2项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与国际计量、标准化、质量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建有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设有杭州–德累斯顿联络办公室,推进中德大学生创业教育合作。 当前,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计量大学
2021-02-01
中国
现代政治史
本书主要描述1919年至1949年间现代中国政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本书共24章,基于政党是现代政治指导者,领导者的观点,对现代中国政党政治活动的开展,国家政权的新旧交替,政治制度的变迁,政治思想的演进,阶级力量的变化以及这一时期重要的战争和外交活动作了历史的叙述.本书的基本结论是,现代中国是政治急速演进,政治力量在大变动中激烈较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发生及发展中取得最终胜利的伟大时代.
南京审计大学
2021-04-28
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9月,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66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在十万余名毕业生中,有3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02-01
中国
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方槐将军为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校址。1981年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本,秉承“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弘扬“严实向上”的校风和“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学风,不断强化“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以“严、实、能、用”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17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4万平方米。按照“一校多区、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思路,现建有天津东丽校区,坐落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旁,另外建有朝阳飞行学院、内蒙古飞行学院、新疆天翔航空学院3个飞行训练学院,正在建设天津宁河校区。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学校拥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82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3台,其他各类训练模拟机/器208套,各类飞机发动机60台。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17.5万册,电子图书291万册,数据库96个,与国际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了空客、波音、赛峰资料室,开通了波音在线、空客在线网站,可直接访问国外相关技术资料。学校拥有工、管、理、经、文、法、艺7个学科门类,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民航主要业务领域,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计划,是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入选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和交通运输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9个天津市品牌专业、8个天津市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交通运输专业为首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航空类交通运输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中欧航空工程师航空工程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教育部、天津市卓越计划。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500人。包括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3人,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团队6个,天津市创新人才团队5个。此外,学校拥有民航相关岗位资质证书或具有民航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500余人。学校现有在校生28000余人,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本科生招生录取质量进入全国高校前5%,毕业生就业质量排名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百强。学校更名大学以来,相继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积极开展民航关键技术攻关,广域航空安全监控、航空器全球追踪、行李自助托运等技术已在民航运行中得到示范验证和应用。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平台建设工程,相继获批民航科技创新基础技术研究型科研院所、应用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枢纽型科研院所、技术政策暨服务智库型科研院所和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创新人才发展基地,获批民航局重点实验室3个,参与共建民航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6个,省部级智库5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北京市大兴区委、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政府、民航局空管局、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特色,在民航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学校适应民航行业发展特点,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引进优质境外资源,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现为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教育会员、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ICAO TRAINAIR PLUS Programme)正式会员。学校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共同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系统引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连续两次获得法国工程师学衔委员会(CTI)最长期限(6年)的认证,一直担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席单位之一,并于2016年6月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历经69年开拓进取,学校已成为一所民航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将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数据截至2020年4月)
中国民航大学
2021-02-01
中国
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学校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重点扶持与竞争发展相结合,建设劳动关系、法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工商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2018年,经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批准,学校开始在香港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领域)。 高职(专科)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562人,其中研究生132人,本科生4722人,专科生170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2018年5月,学校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开展面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3.5+1.5”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将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学生申请工作,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输送优秀学生赴美进行该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23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00多名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许多劳模学员在毕业以后,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校园”、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通过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的鞭策下,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6
7
8
...
83
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