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在其后发展中,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893人,其中专任教师119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靡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13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3人。学校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24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3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858人,其中本科生11283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708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本校);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7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4亿元。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43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三步走”阶段性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央民族大学 2021-02-01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始称“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也是1921年中国首次建立“交通大学”的最早源头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屡迁校址,数度更名,先后为唐山路矿学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国立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校名。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一大批在全国卓有声誉的系、组调至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号召,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至成都九里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扩建新校区,2020年与成都市合作共建成都东部(国际)校区。现有成都九里、犀浦、东部(国际)和峨眉四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 在12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精神,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4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5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十余位两院院士。邓小平同志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轨道交通学科群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建立起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现设有33个学院(中心)等二级办学单位,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以“工科优势引领、文理内涵支撑、生医特色拓展、前沿智能交叉”举措,全力打造一流学科梯队,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A序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遥感技术等进入世界前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学科排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0.21‰。 竢实扬华,交通天下。西南交通大学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紧围绕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学科牵引、教学核心、科研驱动、人才支撑、经费保障”工作思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以“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建设为抓手,坚决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答好“教育强国、交大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时代交大人的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2-01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学校紧紧围绕“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坚持“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6年入选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占地2760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5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206.7835万册,电子图书60.3万册,电子期刊1.44万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2000多人,教职工2400余人,特聘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省高端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95人,国家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学校设有16个本科专业学院,79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学科专业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门类,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现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个,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个。工程学学科位于ESI世界排名前1%。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五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有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6项,5个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在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节能减排竞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重大赛事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竞赛指数综合排名中,我校学生获奖数量、层次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飞翔创客空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1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居省属高校前列,被评为首批“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坚持走与区域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0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3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挥发性有机物与恶臭污染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室验中心,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10个、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河北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社科研究基地1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省内产业聚集区建立了7个技术转移分支机构,与240个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研究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开放式发展为路径,全面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24个国家的10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澳联大信息工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9个,招生规模、机构项目数量和层次上居河北省首位。开设了15个全英语授课本科、研究生专业,招收来自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获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河北省首家韩国世宗学堂也落户我校。2019年,我校与南非大学共同建立了“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并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学校2016年、2018年连续被评为“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017年获得“河北省招才引智十佳单位”称号,2019年获批“外国院士工作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校以来,几代科大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学校在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学生成长同向同行中,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中,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进步。展望未来,全体科大人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昂扬的斗志,拼搏奋进、砥砺前行,朝着学校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裕翔街26号邮政编码:050018本科招生咨询电话:0311-81668135中外合作办学咨询电话:0311-88623762学校网址:http://www.hebust.edu.cn招生办网址:http://bkzs.hebust.edu.cn/E-mail:zhaosheng@hebust.edu.cn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01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设有24个学院,现有本科专业94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生物与生化、数学、一般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哲学、生物学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发育生物学与生物育种学科群入选湖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艺术学18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面向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将始终秉承“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全力建设“创新师大、特色师大、开放师大、智慧师大、幸福师大”,努力开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一所集现代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为一体的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另辖宁夏农业学校)。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远程开放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技工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任务。学校由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宁夏机械技工学校、宁夏农业学校、宁夏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宁夏轻工业学校7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保留了“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牌子。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新校区占地1583亩,电大老校区占地37亩,原轻纺校区占地30亩,另建有农科综合实训基地508亩。 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常规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113个,校企合作兴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0个。建有高水平的中国(宁夏)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综合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现代纺织公共实训中心、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以及宁夏职教园区共享共用培训宿舍楼和中国(宁夏)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学校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35980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9244名(含高职学生6184名、中职学生3060名),全区电大2015-2017学年在籍本专科学生26736人。 学校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职业教育园区,是自治区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42所高校成员单位之一,全国文明单位。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真实和仿真环境实验实训室113个,校企合作兴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6个。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709名,副教授、高工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9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93人),硕士以上学历188名,“双师”素质教师229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专业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国际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了48名在行业企业极具影响力的技能大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了300多名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行业专家引领型”的双师教学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干部。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优秀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宁夏“313人才”2名、宁夏“塞上名师”1名、宁夏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名。 学校紧贴宁夏产业发展需求,开设50个专业(方向),涵盖农林牧、材料与能源、化工技术、装备制造、制药、电子信息、财经旅游、现代纺织、艺术设计传媒、健康服务等10大类。其中,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示范专业3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2011-2017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国际赛事奖项1个、获得国家赛事奖项39个、获得行业赛事奖项31个、获得自治区赛事奖项358个。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传承了“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办学传统,确立了“笃信好学、志在生民”的教育使命。经过长期积淀,这些文化基因已经凝聚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全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学研同步推进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全国首批、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05年4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5月荣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11月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7月荣登“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和“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 学校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州市番禺区,占地2067亩,校舍建筑面积34.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过9.1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40亿元,图书馆面积3.09万平方米,馆内阅览座位4300多个,馆藏纸质图书117余万册、电子图书约2790GB、纸质期刊880余种、电子期刊8200余种,建有38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52个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31人,生源地分布于全国13个省(区)。校园峰峦起伏,碧波粼粼,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2012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被誉为国内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学校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设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十一个学院,开设40个紧贴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目前,学校拥有玩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管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酒店管理、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6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9个省级示范性专业、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8个市级特色专业学院、6个市级示范性专业、6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40门市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7门省级精品开放(建设)课程和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校内实训基地、7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9个市级校内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个市级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有包括广东省珠宝首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慧职业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皮革智能产品3D打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建造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33个科学研究机构。产出了一批以专利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有效专利、专利竞争力全部进入2017年中国大学专利排行榜500强,获2013年广州市专利创造贡献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一批高层级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教研论文,论文最高他引次数达567次。 学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拥有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12人,专任教师5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28.20%,具有研究生学位者占72.36%,博士学位者占5.75%,“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达69.20%。现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市级教学名师6人。 学校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强化质量意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2001年以来,共有57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市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二等奖13项,广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是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玩具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学校,广东省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已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以开展37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同类职业技术学院及培训机构的联系,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荷兰、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及科技大学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在设立海外研习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及课程共建、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同时,学校发挥品牌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吸引国际学生来校短期交换和修读课程,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校围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毕业生以其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三年位居全省所有本专科院校第一位。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学校2001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崇高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隆重表彰。2010年底被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20%。 番禺籍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政协委员陈瑞球,以及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学校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有力的资助,捐资兴建了霍英东学术交流中心、何厚铧大楼等一批教学、实训用房和学生宿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功崇惟志,天道酬勤。目前,学校以“创新强校”、“十三五规划”为契机,以协同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为抓手,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适应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的广东领先、中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统招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81年,地处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美誉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传承着人类5000多年的文明。学院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沙颍河畔,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是理想的修身治学之地。学院占地900多亩,建筑面积29万多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6000多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50多万册。有教职工500多人,专任教师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河南省教育专家2人。学院设置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医学系、教育系、艺术与设计系、公共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护理、助产、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等33个社会急需专业,其中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内涵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工科为主、重视实践、爱心办学”的办学特色。一是实施专家治校方略,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强。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河南省教育专家,学院领导班子中四人具有教授职称,熟悉高等教育并具有丰富的高等学校管理经验。二是专业设置前沿,教学设备一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室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实验实训课开出率100%。同时,通过开展文体、学术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三是管理规范,教风严谨,资助制度健全,办学的公益性非常明显。四是实施一专多证,学生双证率达到98%。五是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在遵循“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治校方略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精神的指引下,周科人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和周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使学院建设不断向前快速发展。目前,正在秣兵厉马,全面准备,为晋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原科技学院而努力奋斗。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公办本科层次理工类职业院校,创建于1958年,历经“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2024年升格为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学校占地1300余亩,建筑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在校生1.3万余人,设13个二级学院,开设30余个本科、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7个。建校以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质量立校、特色优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了十余万技术技能人才,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贵州交通人才的摇篮”,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梯队。 学校聚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人才培养,重点打造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以“高原峡谷高桥技术之塔、交旅融合研学之塔”为标志,带动交通物流等专业群的协同发展,形成“双塔交辉、群雄拱卫”的专业特色布局。学校育人环境资源优质丰富,图书馆馆藏图书近200万册,建成国家级课程19门,拥有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5个。建有全国独具特色的卧龙山实体隧道、鲲鹏实训桥梁、喀斯特山地道路智能运输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交通土建开放实训基地、智慧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网联虚拟仿真中心、绿色交通机电应用技术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基地等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和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195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33个。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近8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超过30%,博士等高学历教师超过60%。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4个国家级教师团队为引领,带动其他教师团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奖励或荣誉40余项,教师(团队)获国家级奖励或荣誉2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首批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2名核心成员担任学校专业带头人;免试专升本学生人数占全省高职院校近20%;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排名在全国1500余所高职院校中持续保持在前30位。 学校育人文化特色鲜明,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广阔舞台。贵州交通博物馆·教育馆、文化千岛艺术馆等11个“通途文化”育人场馆展现贵州千年交通发展和民族文化魅力;花卉种植基地、劳动教育基地“育”见劳动之美,点亮成长底色;舞台上、运动场、校园道路,打造时时、处处的真实课堂;通途双创园、创客空间释放创新潜能、点亮创意之光;科技社、艺术团等30余个社团助力每一个梦想自由飞翔。 聚焦新目标,迈向新征程。学校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胸中有大道、眼里有光亮、脑中有文化、手上有绝活、脚下有力量”的独特精神标识,建设“西部领先、行业标杆、全国一流、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职业大学,努力实现“学交通、到贵交,交旅融合、中国样板”的发展愿景。
贵州交通职业大学 2021-02-01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始建于199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学校,是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坚守职业教育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管、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类本科高校,是首批设立集成电路工程学院、区块链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的高校之一。学校已经成为一个以信息类专业为特色,适应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道路,职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卓越工程师。在《华商报》2023陕西教育年度典范评选中,我校荣获“陕西高校综合实力奖”和“陕西就业竞争力示范高校”。 办学条件良好完备。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工程实训中心、电子与集成电路实践教学中心、计算机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中心、物理实践教学中心、城轨交通实训中心、网络中心等6个教学机构,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完备,智慧教育系统功能完善。 对接特色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设置学院。设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大模型学院、软件与无人系统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与云计算学院、集成电路工程学院、区块链技术学院、数字与经济管理学院、智能与交通工程学院、智能与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3个学院。为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航空产业发展新要求,学校决定成立航空航天学院。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紧紧围绕新工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基建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区块链技术、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和陕西需求,现开设本科专业27个,专升本专业22个,专科专业40个,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3个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信息与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4大特色专业群。具有鲜明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有力地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校现有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中央财政拨款支持专业2个,校级重点专业12个。 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3人。专任教师中,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1人,校级教学名师36人。学校现有校级教学团队15个。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为特色而形成了“品牌”。近2年来,学校学生参与课内外各项科技活动,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行业(企业)竞赛中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奖项700余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中取得优异成绩,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录取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 科研工作卓有成效。学校致力于信息技术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应势而为,设有集成电路工程研究院、量子信息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柔性电子研究院、职业本科教育研究院等17个科技创新平台,近3年,获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承担校企合作单位35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在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智能计算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同时,通过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学坛,师生在科研创新和论文发表中成效明显。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信息产业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龙芯中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封装测试、人工智能等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先后与183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西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咸新区、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天基地、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创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广泛与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20余个学会(协会)组织交流合作,受邀成为其理事单位或会员单位,基本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合作创新发展格局。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2021-02-01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学校概况】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第一所以汽车命名的职业大学。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民盟西安市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西安。 【办学历史】学校创建于1987年,前身是西影路摩托车修理技校。2004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办学定位】自创办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初心,勇担职业教育使命,秉承“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一流职业人才,助力民族汽车工业”为使命。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走强化内涵、凸显特色之路,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12余万名。 【办学条件】学校共有临潼和白鹿原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5.38万平方米。临潼校区地处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白鹿原校区南依秦岭、北临灞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845万元,图书173万册,校内实验实训室87个,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37个,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学校建有全国大学唯一、西北地区唯一的国际标准F3赛道和摩托车越野培训基地等高标准的赛车培训和运动设施,满足了教学、实验、比赛和安全教育等多样化需求。 【办学规模】学校设有智能汽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22个本科专业,37个高职专业,涵盖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等6个专业大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布局。目前在校生人数2万余人。 【师资队伍】学校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引进一批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学历为主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00余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教师300余人,还引进一批国家级能工巧匠、省级技术能手,行业专业技术骨干、省级教学名师,并建成名师工作室4个。 【人才培养】办学37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左右。近几年,学校持续推进落实“3-2-4-1-8”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中的着力点,强化职教本科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构建以汽车技术为中心的“一核多星”专业布局,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专业优势。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以教学教研工作为中心,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122项,获得专利139项,完成咨询报告65个;发表论文692篇,其中SCI、EI、CSCD、核心期刊论文77篇。目前为止,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0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项。 【就业工作】学校建立一站式管理和访企拓岗就业工作机制,成效显著。与保时捷、捷豹路虎、沃尔沃、奥迪、上汽通用、一汽大众、比亚迪、特斯拉、陕汽、中国兵器北方动力、宝鸡机床、达内、京东、顺丰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办学。在校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深受用人企业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成为全国汽车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成绩荣誉】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教育部“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中国汽车科技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评为“2022年度职业院校知名品牌”。2024年,学校荣获中国职业技术大学排行榜第八名,被授予六星级、中国顶尖职业技术大学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汽车类职业本科明星大学。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2 123 124
  • ...
  • 527 5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