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于200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是湖北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2183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校园绿水环绕,林木葱茏,四季花开,百鸟竞唱,疏朗别致,生机盎然。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精神,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协同、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发展思路,聚焦聚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聚焦聚力发展学术生产力、聚焦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聚焦聚力“三全育人”“五个思政”、 聚焦聚力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学习经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实践、实用、实干人才(以下简称“三有三实”人才)。学科专业体系渐趋完善、优势初显。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建有现代服务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6个。学校开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开设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金融、会计、财税、法律、物流、旅游等学科专业比较优势明显。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办学声誉。现有在校本科生15699人、研究生503人。在湖北本科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12年招生以来有五年“,报录比”居全省高校第一。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引育并重、聚才兴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3人,其中教授128人、副教授39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0.15%,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学者5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5人、楚天学者24人、湖北产业教授4人。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已有全职台湾教师40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是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推进、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应用研究为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在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碳排放权交易、现代物流、水资源保护及立法等领域构建平台、培育成果,建成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委省政府改革智库2个。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科研机构12个。现正在与荆州市、黄冈市等7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近5年,承担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0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6项,36份研究报告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一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进入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合作办学模式多元、开放共融。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先后与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40多所著名大学或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师生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和保荐硕士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开展“六个共同”多元化深度合作,分别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百藏龙学院、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149个,建成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个,创新了校政行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今天,学校正以崭新的姿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湖北经济学院 2021-02-0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贵州省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以“良好”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院校;2014年获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014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教育部20所转型发展案例院校之一,同时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6年入选全国100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支持学校;2017年“高水平、有特色”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获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入选教育部19所“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学校。我校占地面积94.32万㎡,生均占地面积64.66㎡;校舍总面积45.74万㎡,校园环境优雅,宁静美丽,集实用性、多功能性、民族性与现代化特色于一体;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56.38万元。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的鲜明办学特色。本科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少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只在贵州省招生。对平行志愿第一次投档被我校录取、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入学后学校给予奖学金(详见我校招生章程)。学校充分利用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积极开展教师援助、学生交流、专业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广州大学、贵州大学等开展对口帮扶;与台湾9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师资互派等合作;与东南亚高校实施“千人海外留学”计划。2017年下半年以来,每年选派28名学生到广州大学交流学习,近三年来,共派出188名学生赴泰国、英国、韩国、台湾、香港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学校还培养了来自美国、南非、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埃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学校现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隶属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另有14个教育硕士招生专业方向,教职工974人,其中专任教师748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72人,硕士博士教师比例达80%以上。建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教学、科研、工程中心平台38个及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基地。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学校地址:贵州省都匀市剑江大道中段5号 邮政编码:558000咨询电话: 0854—8737019(兼传真) 8737017学校网址:http://www.sgmtu.edu.cn 电子信箱:qnsyzjc@163.com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南岸环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湖南省益阳市,学校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距省会长沙中心城区仅55公里。 学校前身为1970年创办的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和1978年创办的益阳基础大学。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城市学院,是内陆地区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学校遵循“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2012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2017年获批“湖南省2020-2023年拟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415亩,建筑面积55.0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4.45亿元。纸质图书藏书187万册,电子图书205万册。教职工1236名,其中专任教师88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36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44人。有教育部本科教指委委员、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5人(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82人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占专任教师31.8%。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51个本科专业,以工为主,涵盖理、工、文、管、教、艺、经等多个学科。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821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标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艾华学院、奥士康班、五矿二十三冶“订单式”班,采用校企“3+1”或“3+0.5+0.5”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过95%。在湖南省毕业生毕业五年薪酬排行榜上近年多次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学校被誉为“城建人才的摇篮”,优秀毕业生参与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秦山核电站、沪昆高铁、杭州湾大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学校立足行业,服务区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城乡规划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10个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城乡规划、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专业是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以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27个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土木工程、城乡规划与设计、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学科是湖南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学科。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黑茶金花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24个省级以上科研和创新平台,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近年来,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近五年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在湖南省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获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和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项;规划建筑设计成果获省部以上行业奖励80多项,是省内高校规划设计领域获奖等级最高、奖项最多的单位,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处于湖南省领先水平。学校主持制定的《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的“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获国际招标第一名。牵头成立了省级学会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设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入选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明显。先后与加纳、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密切合作。荣获“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年度优质合作院校”称号。与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纳海岸角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全省二本院校中的第一所。 学校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黑茶研发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校办企业。其中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市政道路等六项甲级资质,在湖南省二本院校中独一无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年产值达2.3亿元。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核)、中国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等299家知名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协议等;与益阳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共建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与益阳市、祁阳县等10余个政府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谋划了学校发展新蓝图,确定了“1235”发展战略。即,达成一个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夯实两个着力点: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完成三件大事:确保高水平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促成医学类学科并入学校,力争突破硕士授权单位。实施五大工程: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创新服务引领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学生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幸福指数增长工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挖掘潜力、传导压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湖南城市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坐落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是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2011计划”入选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2020年,学校成为湖南省本科一批招生单位。湖南工程学院于2000年6月由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51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是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始创于1978年,隶属于原湖南省纺织工业厅)合并组建而成。1958年至1963年,湘潭机电高专的前身“湘潭电机学院”曾开办过5年本科教育。学校2000年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率先确立了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形成了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是“全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新工科建设协作组”副主任单位。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主校区和南校区2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6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学校依江傍湖,环境幽雅,墨韵书香,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和“文明高等学校”。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机电、纺织行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电气、机械、纺织、化工、管理、信息等优势专业群,涵盖工、管、文、理、经、艺六个学科门类。现设有19个教学院(部、中心)、56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学位点。拥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8个;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现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4个,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2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2项,省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金工实习基地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培训与考试中心。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高级职称教师38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3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5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教育厅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省级教学名师、省部级优秀教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湖湘高层次人才”、省“百人计划”、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人才88人;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学校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拥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22个;省级校地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近五年,建成省部级科研平台21个,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3项、横向科研项目706项,科研经费总额3.35亿元,获科研成果奖励30项(其中省部级15项),授权发明专利7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43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546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产生经济效益超过80亿元。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已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3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了2个本科专业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2019年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学校始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历经近70年工程教育积淀、20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0年“卓越计划”的深度实施、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机电、纺织行业和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18万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弘扬“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秉承“团结、严谨、诚信、创新”的优良校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全校师生员工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大力加强“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
湖南工程学院 2021-02-01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学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雨花片区西南,占地8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7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40人、本科生10918人、专科类学生413人);有正式教职工694人,博士21人,硕士321人,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2%。 建校以来,云南艺术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类艺术人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包括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现有的3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艺术学、文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培养层次多样,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及中等艺术类专业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 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与企业合办)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门。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省级立项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下设的全部领域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目标是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 邮编:650500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01
渭南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1923年,经历了赤水职业学校和“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新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五载。学校建校初期的1923年,开办初等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等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开设师范类、科学技术类等学科专业,兴办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地处渭水华岳之间的渭南市临渭区、富平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仓颉造字、杜康酿酒到渭华起义,千百年来书写着秦东大地的神奇;这里钟灵毓秀、物宝天华,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爱国将领杨虎城和革命先辈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等铸造了彪炳千秋的伟绩;这里“红色精神”闪耀、革命圣火不息,传承着“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 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国内外15所高校合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培养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4个二级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在与凤凰卫视合作筹办凤凰数字媒体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含港澳台高校交换生和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学校现有朝阳、西岳、汉马三个校区,正在筹建富平校区。已有建筑面积86770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亿元,馆藏图书202.12万册,电子图书45.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5个,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实施教育管理数据融合安全保障平台项目,多媒体教室和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大师、专家和能人。特聘德高望重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校长顾问。学校建有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气象学家秦大河、材料化学专家邢球痕、史记学家张大可、国防经济学家果增明等,以及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一批专业人员入选全国优秀社科专家、国防教育专家、“三秦学者”津贴专家、教学名师等。 学校重视内涵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等重点(特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体育学等10个特色学科。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西部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低碳醇催化工程中心、陕西省西部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等14个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18个产学研平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名录,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与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展览馆、中国史记研究网、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特色电子文库等形成面向全国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史记学”研究阵地,撰著出版的《史记通解》《史记论著集成》等学术著作是史记学界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主攻方向,主要有司马迁与《史记》、陕甘边根据地史、军民融合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管理、知识产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人文社科类主攻方向;概率论与应用、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光电检测、光电一体化、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湿地生态保护等理工类主攻方向;中国钢琴与中国音乐、西部民间音乐舞蹈创作表演、地方戏剧创作表演、大秦岭美术流派创作、美术设计等艺术类主攻方向。专业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科学研究项目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形成的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表彰,多次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大学生众创空间。在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有“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获批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重视教师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行高校教师和地方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建有秦东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渭南市、铜川市等地建设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依托各县市区教研室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站,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区基地学校,设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服务和引领秦东及生源地基础教育工作。承办多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形成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全学科覆盖。 学校传承“坚定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渭华照金精神,弘扬“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和“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学校精神,坚持先进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校大学生肩负使命,刻苦学习,表现出时代赋予的优秀品质与良好精神风貌,获得一批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全国第七届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高层次的竞赛与实践奖项。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赤职、赤农在特殊历史时期谱写了“青马”红校血与火的历史,是陕西省第一个团组织诞生地,也是关中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是渭华起义重要策源地。1923年以来,坚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20世纪20—40年代,毕业生到黄埔去,到井冈山去,到延安去,到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成为革命者和英雄人物,涌现出红色教育家王尚德、开国上将张宗逊、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王杰等杰出校友,也曾发生过数十名地下共产党员学生惨遭杀害的悲壮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校友人才辈出,有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和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等中高级干部;有党史专家贾巨川等专家学者;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海洋、中国教育年度人物邓健、全国模范教师郗莉、陕西省师德标兵田江寿等优秀中小学教师;有无锡日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和西安鼎立高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渭鹏等创业者。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俄罗斯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与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2016年11月7日,中俄总理见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举办“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的谅解备忘录》。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俄教师教育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中俄生活中的音乐艺术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中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与泰国博仁大学共建“渭师—博仁研究生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以项目形式持续开展互派留学生、教师访学、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工作。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访问、汉语国际推广教学等工作,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200余名大学生赴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攻读学位或参与交换生项目;150余名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交换生来校学习。大学生艺术团先后赴英国、爱尔兰等地访问演出。同时,学校积极筹办国际中学,不断促进办学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学校坚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有“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科学馆”“河洛文化展览馆”等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为加快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进程而努力奋斗!
渭南师范学院 2021-02-01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山西银行学校”,2003年成立“山西金融职业学院”,隶属山西省教育厅管理,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迎新街。学校是一所以金融为主的财经类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是金融类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是我国独立设置的四所金融类高等职业学院之一。学校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商科职业教育学会、山西互联网金融协会理事单位。学校秉承山西金融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传统,坚持“传承晋商文化,培育金融人才”的办学理念,面向金融行业,服务山西地方经济发展,金融职业教育的品牌独特,资质优良。 学院现有校本部和南校区(租赁)两个校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02名。学校建立了“学校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订单确定就业”、“学生自主就业”、“学校指导创业”的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基本形成以山西为主,延伸到北、上、广、深等十几个省市的就业市场格局。根据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的反馈, 近三年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每年都在95%以上。 校党委坚持“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维护核心见诸行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以来扎实推进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三基”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新开展“三联三帮”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被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A级院校” 学校实施文化强校战略,深入打造金院文化,努力建设文化金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晋商文化一体化推进,构建了蕴含浓郁晋商精神的金院文化,晋商特色校园文化蓬勃发展,覆盖了学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成为省内传承晋商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校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科技节”和歌舞剧《晋商魂》为代表的“两节一剧”校园文化品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校训墙、晋商金融展览室、晋商文化长廊、墙文化、树文化等了金融职业院校文化平台,开展“相约星期二”读书大讲坛、图书进宿舍等图书文化活动,建设书香校园。开展传统节庆日、开学和毕业典礼、高雅艺术进校园、主题团日等文化活动,覆盖了金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师生自编自创自导自演的歌舞剧《晋商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剧目”。《晋商魂》剧社特别团支部获团中央“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活力团支部”称号。学校是“山西省精神文明单位”和“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学校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工作联系点”,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全过程,系统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素质教育特色课程为支撑,艺术与修养课程群和综合技能课程为补充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三计划一特色”的学生全过程自主管理机制和辅导员“三导一评价”工作机制,确立了“知礼仪、守规矩、讲诚信、尊孝道、强技能、有特长”的素质教育培养标准,通过系统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金院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被用人单位誉为“素质教育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特色学校。素质教学部党总支被省委评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还被山西省心理协会评为“心理教育先进集体和实验基地”。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构建教师成长机制,坚持引培并举,教师队伍总量稳步上升,结构逐步优化。实施人才招聘计划,建立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增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至2019年,其中专任教师212人,具有硕博学位的169人,占比80%;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占比27%;“双师素质”教师65人,占比31%;校外兼课教师23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9人。 学校实施内涵强校战略,构建了“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金融为主线,会计、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实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设置专业22个,其中金融管理和会计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金融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紧缺专业;金融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投资与理财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金融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市场营销4个专业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金融管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文秘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会计电算化(会计)、市场营销、金融管理与实务(金融管理)、广告与会展(展示艺术设计)4个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金融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会计专业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水平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2015年,经山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评估验收,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优秀”等次。 学校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建设有16个理实一体化教室(包括5个云桌面)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智慧校园创新业务包括创新实践教学云平台、智慧教学设备统一标识系统和大学生创新训练智能管理平台。建成“金融实训中心”、“会计实训中心”、“市场营销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和“综合实训中心”五大校内实训中心和43个实训室。近两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9项。在“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高职)TOP300”中,以44个奖项、总成绩56.19分,名列全国226名,山西第7名。 学校坚持走校企融合育人之路,扩大合作领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与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政校企联合成立“京东学院”,与华拓金服数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华拓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了依托“一团两会”(山西省金融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的多元化校企融合育人途径,努力为学生拓宽成长与梦想的空间。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国内外兄弟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与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太原分行和广州分行、招商银行太原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分行等多家金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在专业和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省农村信用社岗位培训、标杆网点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厅中高职师资培训等项目培训,开展社会培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行业国际标准与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竞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山西省内的高职院校中,是第一所探索实践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尝试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的学校。学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对外校际合作交流项目,范围覆盖北美、东欧、东亚、东南亚,与韩国培材大学、加拿大布兰登大学、美国门罗大学、波兰泰斯奈尔欧洲大学、马来西亚师范大学、西班牙巴亚多德利大学等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初见成效。现阶段通过交换生和语言研修两种模式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学生累计赴境外学习30余人次。 学校树立“科研促教学、促管理、促服务”“三促进”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金融应用领域的研究,形成具有金融职业院校特色的科研机制,科研工作真正成为提升学校服务金融行业和山西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推手。近五年,公开发表论文5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篇,出版专著11本,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完成省级项目15项,公开出版教材10本。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入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按照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坚持“传承晋商文化,培育金融人才”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以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社会服务、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为支撑,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优质金融高等职业院校。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全国7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广西特色优势高校,广西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满谦子先生和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及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先生于1938年倡议建立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在80年的办学历史中,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阳太阳、陈烟桥、陈良、黄独峰、朱培钧、陆华柏、李志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曾长期耕耘在学校,他们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分别是位于南宁市的南湖校区、相思湖校区、西校区和桂林校区,总占地面积为655.13亩。学校下设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培训中心等15个教学单位,1所艺术研究院,1所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左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学校现有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本科专业,38个本科专业方向,11个高职专业,形成较为完备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美术学一级学科评定为B+,进入全国前20%;音乐与舞蹈学和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评定为B,进入全国前30%;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评定为C+,进入全国前50%。在广西10个最好的学科里我校占3个,被评定为B以上的学科比例达50%。2018年,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推荐我校广告专业申报全国一流专业。学校师资水平较高。目前拥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6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0多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聘自治区八桂学者岗位,2人获聘自治区青年八桂学者岗位,2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3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5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2人荣获“八桂名师”称号,5人荣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自治区终身教授,2人入选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1个。目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其中1人为副主任委员,广西本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4人,秘书长4人,委员19人。学校科研创作成果丰硕。201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其他各类科研创作项目806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64项,立项数目在全国几千家申报单位中名列前茅。出版著作共133部,发表论文4183篇,其中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共5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共398项,专利38项。师生在“金钟奖”“文华奖”“孔雀奖”“桃李杯”“荷花奖”以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等专业演展比赛中,获得近600个奖项。五年来,学校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2项,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2019年共有46件作品入选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学校有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5个,以学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漓江画派”已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为扩大广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国际教育特色鲜明。学校大力开展以对东盟为主的国际交流与教育合作,先后与57所国(境)外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开展了合作交流。由学校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已成为三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论坛,其中“中国—东盟音乐周”已跻身为全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并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当代音乐周”联合申报获得世界瞩目的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举办权。2012年,外交部和教育部在我校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至今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端艺术人才700余人。2017年,我校与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促进区域文化艺术和教育交流。学校有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项目在校生600多名,留学生60人。马来西亚留学生陈永馨参加“中国好声音”入围2014年度八强,成为最受瞩目的歌手之一;越南留学生杜氏清花多次为中越两国最高领导人表演获得高度赞誉,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点赞。学校多次承办政府高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优秀留学生不断涌现,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许多贡献。面对党和国家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新要求新部署,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学校秉承“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以优化结构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优校、文化引领和教育国际化”六大战略,向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不断迈进。(以上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来源:党政办)
广西艺术学院 2021-02-01
海口经济学院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海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4年创办的海口业余大学,历经海口职业大学、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具有45年办学历史。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贯彻落实“一个中心”(人才培养),突出“两根主线”(教学、科研),推进“三大建设”(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条件环境)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两个转型”(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型),创业型大学建设扎实推进,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校园占地1800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逾30亿元。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馆藏丰富,环境优雅,馆藏纸质图书152.4万余册,电子图书190万余册;文化体育设施齐全;生活设施完善,为理想的求学胜地。学校下设外贸外语学院、财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网络学院、雅和人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南海音乐学院、、好莱坞华都影视学院、南海电影学院、、新丝路时尚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学校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蕴育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现已拥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学团队8个、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把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定位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战略性高度,已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来,既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又为广大海经学子提供了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学校坚持用真诚和待遇吸引人,用事业和环境凝聚人,用精神和制度激励人,努力营造“凝聚、和谐、平等、包容”的新型人际关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贤士,组建起高效务实的管理、教学、科研团队,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共谋发展。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董事长曹成杰同志是首届“海南省杰出人才”、省市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委员、海南中华职教社副主任、省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他视野开阔,经验丰富,对教育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学院创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历届校长刘伊文教授、李秀生教授、刘耘教授、刘和忠教授、陈啸教授等,都曾担任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多年,有着丰富的大学教学及管理经验,是深谙高等教育的专家。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名,其中专任教师87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7人。聘请校外教师45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81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其他全国、省级各类优秀教师(专家)18人。聘请了20多名年轻的博士后为兼职教授、3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教师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不断增强科研能力。近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获得国家级奖励67人次,省部级奖励302人次,校级奖励353人次。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 1项,承担省市级课题200余项;公开发表教改、科研论文134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46篇,被SCI、EI、ISTP收录37篇;获教学科研成果奖91项,体育、文艺作品获奖141项;出版教材、著作297部,专利作品16项。学校以“无论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无论体制内、体制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例外;无论营利性、非营利性,都始终保持教育的公益性”的政治自觉,始终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多次受邀在全国有关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等级晋升制度科学,逐步迈向职业化、专业化;思政课改革步伐加快,思政课建设被评为省级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处于海南高校领先地位;校工会入评“全国模范教工之家”;校团委被评为“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步伐,紧密服务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了“加强应用性研究,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出资200万元设立了创业基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拓展纳入学分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育人合力和良好环境。联办改制以来,共有20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乃至国际赛事奖项,甚至填补海南省获奖空白。在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海经学生志愿者表现突出,广受赞誉。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海南航空、深圳航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博鳌索菲特大酒店、道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海口港、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海南洋浦实业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联办改制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均在90%以上,培养的近5万名毕业生遍布沿海及内地,以“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普遍青睐与广泛好评。不少已成为企业高管、社会精英。学校在创新中求进取,在改革中谋发展,办学成果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2009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当选为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2013年12月当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2014年3月当选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专委常务理事单位;连续3年入选新浪网“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十强。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6年12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会组织培训基地”;2017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同时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高校和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主要负责人陪同下莅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2006年3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亲临学校指导;2008年3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亲自为海口经济学院成立揭牌。海南省委省政府、海口市委市政府历任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或现场办公。先后来校访问讲学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学校赞誉有加;2014年12月,中国民办教 育发展大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会在学校召开,来自教育部、民政部、中民协的领导和全国民办教育界的500多名精英,对学校的校园建设与办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建校45年风雨兼程,峰回路转;联办改制20年砥砺前行,一路凯歌。作为一所新体制高校,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海口经济学院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以其独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新的辉煌。
海口经济学院 2021-02-01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是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省市三方共建学校。学校前身为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7月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1958年成立盐城医学专科学校、盐城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7月改办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较长时间承担普通大专及本科的培养任务。1996年开始五年制高职招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3月1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政发〔2005〕25号)、教育部备案,升格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2月起更名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在省卫计委党组、省教育厅党组和盐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落实第二次党员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综合改革,推进质量内涵建设,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学校跻身全国卫生高职高专院校第11名,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四星级卫生类高职院校(依据《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次公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全国卫生高职院校第一,初步达到了国内一流卫生高职院的目标。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盐城。有解放、建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94亩,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超6亿元,教学设备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53.51万册。目前,有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生近万名,校内外专、兼职教师768人,校内专任教师35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的90.93%,目前生师比为9.88:1,达到优秀标准;现有教授41人,硕博士学位教师263人,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9人。教师在教育部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担任委员2人,在省级以上各类学会、协会、委员会担任职务近50人次。 目前,学校设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影像学院、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康复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19个专业(方向),有省级A类品牌专业1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群3个;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个、省精品教材3本、省重点教材7本、“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3本、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优秀在线课程项目2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优秀典型案例”项目1项、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2个;培育了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4个;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5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盐城市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4项。获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5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3项。升格以来,全校教师在全国期刊发表论文241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18余篇,SCI论文100多篇,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0余本,拥有国家专利23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每年牵头组织全国卫生职业院校,召开高层次研讨会,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与实践。学校是全国康复治疗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单位和主席团单位、江苏省医药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教学协作会牵头单位行列,凸显了学校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是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效促进盐城及苏北地区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通过省科普教育基地、盐卫金域医学检验所、盐城卫瑞医学影像研究所、盐卫司法鉴定所,合作共建社区健康学院等途径,开展多项基于苏北基层卫生的专项研究,提高科教联动服务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能力。 学校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加强我校平台建设、凝炼专业方向的重要举措。我校将围绕基地建设的研究任务,围绕江苏发展战略,集中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办学,形成了“教育—实践—服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招生就业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学校录取率为99%,报到率保持在95%以上,招生投档排名保持苏中苏北地区前茅,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以大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全国职教界享有盛名,已累计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和团体奖122个,其中特等奖2个、一等奖39个。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护理高职组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东阿阿胶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个、个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高校和机构合作,已输送多60多名学生赴澳大利亚、日本等多所大学和医疗机构学习和工作,我校还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应用文理和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与台湾长庚科技大学共建盐城—长庚健康照护学院。与美国兰道尔夫-麦肯学院和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联合开展护理和药学“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 70余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支乐于奉献、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58级校友、首届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全国共10名)获得者袁今奇,84级校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护士周桂娟,82级校友、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王兆军;学校护理专业创始人、捐资80万设立“奖教金、奖学金”的“中国好人”奚家凯,82级校友、舍己救人的“中国好人”徐兆学等。他们是全体师生终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他们以其精神力量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立业,医德立身”的办学理念、“立足苏北、面向基层、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践行“行方智圆”的校训,弘扬“诚、爱、美、洁、精”的校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专门人才。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学校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表彰: 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 江苏省平安校园 江苏省节水型高校创建单位 江苏省文明食堂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 江苏省和谐校园2次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江苏省基层团建示范点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 江苏省园林式单位 江苏省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优秀考点 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3次 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 江苏省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优秀单位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单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一等奖(优胜奖)6次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2 193 194
  • ...
  • 524 5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