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万人,包括本科生1.9万人、硕士研究生1.2万人、博士研究生0.2万人,其中国际学生0.1万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万余人。 学校现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原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54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是“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学科培养、跨平台培养、跨文化培养”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HCUG2),牵头组建了“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成立了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学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涌现了一批以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毕乐宇、大学生自强之星王绍然、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袁复栋、陈晨、王奉宇,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强、韩磊、王奉宇等为代表的优秀学生。 建校7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高级人才,包括以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47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以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中石油总经理侯启军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约每1000名地质学专业毕业生里就有1位院士。学校拥有59个全球校友会,并不断通过健全组织体系促进海内外校友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1-02-01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章江之滨——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系首批(2003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249所独立学院之一。 一、历史沿革 学院于2001年4月由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与江西虹联实业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按新机制、新模式创建的独立学院。2001年8月1日,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下发批文《关于同意试办南方冶金学院西点学院的批复》(赣教计字[2001]198号)批准设立,当时取名为南方冶金学院西点学院;于2002年2月9日、2004年5月18日分别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应用科学学院(赣教计字[2002]15号)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理工发[2004]6号)。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为独立学院(教发函[2003]543号),2005年江西理工大学收购原合作方江西虹联实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学院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招生、独立教学等“七独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接受了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对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2007年起,学院开始独立颁发“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证书;2012年5月,学院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于同年起独立颁发“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学位证书。 二、办学理念 历经十七年的探索与发展,学院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独立学院,怎样办好这所独立学院”,不懈求索,勇于实践,发展路径在探索中逐步清晰,办学思路在实践中更加明确。学院以十年院庆为契机,对十年办学历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反思、总结;总结凝练了应科精神、应科经验、应科风格、应科作风、应科品质。其中: 应科精神:善抓机遇、团结进取、敬业奉献、志在一流; 应科风格:创新、开放、人文、和谐; 应科品质:“三实”,即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四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四不唯”即不唯古、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 应科经验: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三实四会的育人宗旨;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创业精神; 始终坚持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始终坚持包容并蓄、开明开放的创新理念; 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志在一流的办学目标; 始终坚持服务至上、崇尚和谐的人文情怀。 应科作风: 解放思想要更加大胆;分析形势要更加深刻; 总结经验要更加理性;研究问题要更加深入; 正视差距要更加豁达;统一认识要更加迅速; 瞄准目标要更加具体;提出对策要更加务实; 整体推进要更加稳健;工作生活要更加快乐。 三、办学定位 1、学院类型: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校。 2、学科专业: 构建以工为主,经、理、文、管、法、教等多学科相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 3、服务面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有色金属和钢铁行业。 4、培养目标:恪守“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拓视野”的原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应用型人才。 5、发展目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独立学院排名前列、成为中国有色及冶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独立学院。 四、基础设施 学院拥有校园占地达11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9886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总面积158962平方米。学院共有教学仪器设备近万台套,总值近亿元;建成校内专业实验室100多个;教学用计算机3000多台;学院图书馆纸质中文图书馆藏总量达到80万册,同时与江西理工大学200余万册的图书资源实现了学院共享。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5个,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11个,电子图书数据库6种,学位论文数据库4个,综合数据库8个,年鉴和数据库2个,apabi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1个,共计100多万册的电子图书。 五、教学机构 学院现设有建设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科学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五系一部。 六、学科与专业 学院目前设有工程造价、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资产评估、葡萄牙语、英语、法学、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安全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43个专业。 七、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拥有教职工580人,其中,专任教师382人。学院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6%。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6%。 八、教学科研 2017年,我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能力发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科学设置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相应课程模块,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师督导和学生评教委员会的作用,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实行教学督导;实行考试改革,改课程分散考试为期中、期末两次集中封闭考试,强化考试纪律监管,加大考试巡查力度,大大改进了考风,有效促进了学风;加强教材管理,书库基本实现“零库存”,减少学院资金占用;完成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申报工作。 近年来,学院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等权威核心期刊50余篇。 九、国际合作与联合办学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师生短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院已成功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包含硕士、本科、非学历3+1、交换生留学在内的多种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学院还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一批国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关系,为开展更广泛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学院积极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海外带薪实习、互惠生、带薪短期工作等合作项目,范围覆盖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新西兰等国家。学院大力选送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交流或短期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意识,为逐步推进学院双语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017年,我院与美国阿什兰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3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科和硕士学历教育项目、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教师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与韩国新罗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的交换生项目,新增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和匈牙利佩奇大学交换生和微留学项目、美国阿什兰大学交换生和研究生项目以及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今年已派送2名我院学生分别赴韩国和日本交换学习,还有3名学生正在办理出国留学相关手续。目前正在积极联系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美国东北州立大学;其中美国东北州立大学有教师访学项目。 十、招生与就业 1.招生。学院属普通高校计划内招生,在省内本科录取批次中属第二批本科批次,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学生8千余人。 2.毕业生就业。学院紧紧围绕具有“三实”、“四会”品质和“四不唯”的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我院实行了“3+1”订单培养模式,先后与多家协作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学生协议;根据诸多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开展联合办班,逐步实施“3+1”或“2+2”的培养模式。十七年来,我院累计培养毕业生2万5千余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受到了就业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7年,我院围绕转型发展,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强化招生宣传体系建设,组建专业招生宣传队伍,创新宣传手段,招生形势总体良好,共录取新生2020人,录取率达100%,报到新生1873人,报到率为92.72%,为学院历史次高水平,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较好的完成学院招生工作任务;在江西省理科和文科录取最高分分别为475分和493分,分别高出省控线53分和35分,生源质量保持良好。2017年,我院举办校园大型招聘会2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十余场,专场招聘会近百场,发布5000多家企业招聘信息,累计向毕业生提供48200个就业岗位,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7%,就业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十一、育人成果 建院以来,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2万5千多名素质优良的本科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许多好评。其中先后有近1000名学生考取了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数百名学生被录用为大学生村官、国家公务员、西部志愿计划选调生等,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人才培养的各种可比性质量指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的领先行列。近年来,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科技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均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茅。 2017年,我院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以学生考研、学科竞赛为抓手,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参与面广,而且成绩斐然。全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52项,获国家一等3项,国家二等20项,国家三等15项,省级一等7项,省级二等9项,省级三等13项。具有代表性的有:在2017年“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在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等奖3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在2017年江西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2017年,我院出国或考研上线人数85人,在武书连2017独立学院排行榜上,我院排名第43位,连续多年在江西省13所独立学院中排名第2位。 2017年,我院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诚信、感恩、安全、新生入学、毕业生文明离校等主题教育活动;巩固“一系一品”,完善社团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举办了“红五月”系列活动、“情汇金沙,感恩有你”感恩周系列、“IT文化节”系列活动、“科技文化月”、“矿冶文化节”品牌活动,学院的校风、学生的学风、考风持续改善,学生违纪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7年,我院红五月系列活动荣获第六届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在江西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非专业组舞蹈比赛中荣获两个二等奖;组织学生全面参加赣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校园的各项工作,仅组织学生志愿者,就达1000多人次。 十二、主要荣誉 近年来,我院先后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近十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活动先进单位”等省级荣誉20余项。 十三、 综合实力 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列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第40名左右,在江西省独立学院排行中稳居第2。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2021-02-01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学院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是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专业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学院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为学院题写校名;2007年11月12日和2008年9月2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院;2018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来院视察。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建校、全面从严治校”方针。学院始终把筑牢忠诚警魂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把特色发展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把警院精神作为积聚发展动能的不竭动力,坚定不移地建设“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前列的一流警察大学”。建校70年来,学院凝练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忠诚担当、探究真理、信仰法治、倡导创新、注重协作、激励竞争、精细管理、恪守廉洁、追求卓越”的警院文化。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7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警界清华”“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育警铸剑,逐步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本科生5004人,研究生661人,设有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技术侦查等1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3个。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分析化学、法医学2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1月,学院“公安技术一级学科”成功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育人作用不断凸显。学院坚持紧贴实战、服务实战,努力打造在职民警培训品牌。学院是公安部技术侦察干部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的“全军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骨干培训基地”。承担有公安部下达计划的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全国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培训任务,以及军队保卫部门、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委托举办的各类岗位培训班。在全国设立了10个函授站,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近三年来,年均培训在职民警6700余人次,另有函授生近2000人。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明确了“公安专业教师成为专家、基础教学教师成为学者”的教师培养理念,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72人,专任教师362人,其中教授80人、副教授130人,专任教师中有1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享受公安部级津贴的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1人,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1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4人,省部级教学名师9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特长专家13人,全国公安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1人。另外还拥有一批来自政法机关的外聘教官,形成了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官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学院坚持创新发展、引领实战,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示范实训基地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组建的“辽宁网络安全执法协同创新中心”是公安院校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194项;获批专利23项;有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特别是在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反恐专项申报中,立项数量、课题经费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期刊。其中,《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我国公安高校的第一本学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不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警务工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是公安部和商务部确定的“外国警察培训承办单位”,“中国—欧盟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先后为93个国家培养了2075名刑侦技术人才。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与英国奥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联合开展了双学士学位校际交流项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17年,学院外国留学生教育资质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部属公安院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倾力打造美丽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优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53.8万平方米,是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设有图书馆、射击场、力量训练馆、侦查实训中心、模拟指挥中心等场馆,拥有国内一流的各种专业实验室。目前,改扩建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共将建设刑事技术培训中心等四个单体建筑,净增校舍面积12.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2021-02-0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学校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重点扶持与竞争发展相结合,建设劳动关系、法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工商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2018年,经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批准,学校开始在香港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领域)。 高职(专科)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562人,其中研究生132人,本科生4722人,专科生170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2018年5月,学校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开展面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3.5+1.5”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将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学生申请工作,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输送优秀学生赴美进行该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23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00多名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许多劳模学员在毕业以后,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校园”、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通过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的鞭策下,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21-02-0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 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676人、硕士研究生5620人、博士研究生1253人、留学生455人,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74人,博士生导师2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 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94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2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32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在2017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排名第7。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02-01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在校生16736人,其中本科生9319人,研究生6612人,留学生805人;教师968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导师201人、硕士生导师61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9.25%。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学校科研发展与智库建设的总平台;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质量评估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等11个在编科研机构;设有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络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等10个新型研究机构;设有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2-01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14700余人,留学生85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6600余人;有教职工3570余人;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徐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肇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后,1938年西迁陕西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当时的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至此,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十四五”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矿大力量!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学校注册地调整至青岛。 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4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3个博士后流动站。 建校7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钟登华,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1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提出殷切期望,深切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为学校在新时代高举“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旗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2-01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国海大(OUC),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024年10月24日,在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办学时期,1959年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秉持“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弘扬“勇立潮头,谋海济国”的海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执着蓝色梦想,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一大批名家大师汇集于斯、传道授业。他们中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游国恩、萧涤非、舒舍予、沈从文、华岗、冯沅君、陆侃如等文史大家,有黄际遇、汤腾汉、曾省、傅鹰、童第周、曾呈奎、王淦昌、束星北、赫崇本、方宗熙、文圣常、薛廷耀、尹左芬等科学名家。 学校始终走在国家高等教育前列,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现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西海岸校区规划占地约2800亩,2022年一期建成启用。现辖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在校生36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720余人、硕士研究生14730余人、博士研究生3790余人、外国留学生320余人。现有教职工419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1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7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680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打造了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 学校坚持特色一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使命强特色、聚焦特色强综合,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实现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等学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大力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培养的36万余优秀人才中,涌现出以16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4任国家海洋局局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骨干,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巡洋护航、守礁戍边、耕海牧渔、架桥通隧等各战线各领域,都活跃着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为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也为母校赢得广泛赞誉。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523 5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