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物联网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系统
【项目来源】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 【项目简介】基于RFID、传感器、智能移动终端等物联网技术研发了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系统,在感知层通过RFID射频标签、无线传感器节点、条形码、智能移动终端来采集、获取和查询与中药饮片相关的各种信息;在网络层将感知层控制系统中存储的每条感知和控制信息转换成一组通用数据协议的JSON数据包,实现中药饮片全过程的质量信息的有效传递;在应用层通过物联环境监测平台、生产执行系统、智能移动平台实现对饮片从“田头到口头”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与追溯,实现了中药饮片“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质量管理。 本项目研究了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查询RFID射频标签记录饮片生产、仓储、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信息,实现对中药饮片全面而系统的质量管理;研究了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原药材种植、饮片生产、仓储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记录;研究了轻量级Java EE(Struts+Spring+Hiberante)技术,采用MVC模式设计系统后台架构,利用Spring Security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权限,同时提供跨平台的数据接口,实现Android、IOS、Window等平台的数据交互。 【获奖情况】2016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推广应用前景】本项目主要完成了由RFID射频标签平台、物联环境监测平台、生产执行系统、智能移动平台、质检管理平台、商务智能平台为主要模块的中药饮片管理系统软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销售的软件产品。本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带动整个中药饮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由传统行业向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行业转型。另外,本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中药饮片行业,也可以推广应用到中成药、西药等制药行业。系统中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可以供食品安全追溯、农业、环保等领域参考借鉴。 【进展情况】项目目前已完成系统开发,取得相关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一种治疗淋巴瘤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淋巴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党参、陈皮、茯苓、夏枯草、炙甘草、黄芪、木香、蜈蚣、砂仁、水蛭、阿胶珠、僵蚕、白英、当归、知母、连翘和麦芽。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选取的药物均为常见药物,成本低,服用方法简便,具有散结消肿、解毒镇痛、消毒散脓、温经通脉之功效,对人体无不良及毒副作用,对淋巴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了传统化学药物治疗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青岛大学 2021-04-13
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药赤芍总苷片
该产品是从中药赤芍中提取的有效成份,主要用于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引起的心肌损伤,并能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于心脏病,占总病死率54%以上。目前国内治疗心血管病的二类中药较少,该药的特点是结构成份清楚,治疗效果和机理明确,毒副作用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具有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本专利(专利号:ZL201310058428.7 ,发明人系荣昌校区教师,长期从事新中兽药的研发),在于提 供一种中药组合物,配方独特,能够同时治疗猪湿热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白痢等疾病,还能提高猪 的免疫功能。猪泄痢,中兽医认为主要是脾胃湿热之病,其中,湿热泄痢又称为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 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动物机体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 触性猪肠道传染病。经感染后耐过的猪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率下降,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而仔猪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是10~30日龄仔猪常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栏舍污 染,母猪饲料配合不当,乳汁中含脂率过高或泌乳量不足都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由于上述疾病发病原因 不同,现有无同时治疗治疗猪湿热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白痢,即使能够治疗,在治疗时并不能同时 提高猪的免疫功能。因此,本专利中的中药组合物能够治疗猪湿热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白痢等疾 病,同时还能提高猪的免疫功能。本专利拟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相关兽药企业,并同时为申报新兽药作准备。如果成功上市,且能有效 控制发病率,加之无抗生素残留问题,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西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中药刺激性评价的检测方法
【发 明 人】马宏跃;段金廒;龚艳;曹琴;钱大玮;王子月【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刺激性评价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中药原液或提取液,皮下注射到实验动物的足趾,以动物的提足次数反应药物刺激所导致的疼痛,以肿胀度反应药物刺激所引导的炎症,结合疼痛和炎症,综合评价药物的刺激性。经过对蟾酥、斑蝥、华蟾素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等2种生药和2种注射液的检验,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评价药物刺激性的强弱。方法具有灵敏、直观、简便、快捷的优势,可广泛用于各种中药刺激性的评价和检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微包裹中药制剂技术及苦味掩味技术
药物微包裹仪项目,利用多轴射流微包裹技术,对药剂等进行实时微粒化包裹,应用在中药方向有效掩盖苦味帮助吞服,并且可以通过缓释原理帮助药物或者营养物质更好的吸收和起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中药方剂在抗衰老药物中的应用
开发新一代的抗衰老药物,提供原中药方剂在抗衰老药物中的应用,可在制备抗衰老药物中应用。
兰州大学 2021-04-14
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 BZG 和光热消融-化疗靶向治疗新模式的研究
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 BZG 和光热消融-化疗靶向治疗新模式的研究是以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为研究目的,以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的研发和现有化疗药物靶向治疗新模式的创新这两个关键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研究。科研团队经多年攻关,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合成筛选得到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激酶抑制剂已完成其产业化合成路线的优化。本项目以靶向治疗为主导研究模式,集产学研于一体,提高了临床转化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 2021-04-11
防治脑中风一类新药6-甲基灯盏乙素苷元
【项目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风险基金项目。 【类    别】化药1类新药。 【剂    型】片剂。 【功能主治】缺血性脑中风、脑偏瘫、冠心病、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微循环障碍等疾病。 【主要技术指标】 6-甲基灯盏乙素苷元作为灯盏乙素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以及抗脑缺血作用。其与灯盏乙素相比较,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体内代谢稳定性等优点。 该项目已完成目标化合物6-甲基灯盏乙素苷元的合成工艺优化、药效学研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稳定性试验。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化合物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体内药效学表明,该化合物对大鼠中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具有治疗作用。质量稳定研究表明6-甲基灯盏乙素苷元性质稳定,半衰期较长。 【推广应用前景】云南省灯盏花野生资源丰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现在,灯盏花药品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其独特的药效已为医药界所称道。从灯盏花提取物开发出的系列产品已有: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片、灯盏花冲剂等,这些产品的开发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由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灯盏生脉胶囊用于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后遗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其年销售额达1.49亿人民币,而该品抗中风活性由于灯盏乙素,预计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进展情况】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1类创新药物CP0116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ILD中最常见也最为严重的疾病类型。IPF是一种进行性发展、致死性、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间质性肺疾病。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从诊断建立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3年,5年病死率为70%~80%。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与环境的持续恶化,IPF患病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保守估计目前全球患病人数约5000万,我国患病人数约60万,年死亡病例达40000例。截止到2017年,国内外批准上市用于治疗IPF的药物仅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这两种药物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但是无法逆转病情进展、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而且对一部分患者具有相当大的副作用,晚期常需要肺移植,医疗花费巨大。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更加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药。 项目研究基础 研发平台:依托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首个肺纤维化药物研发平台,该平台拥有全套的药物研发所需的各种大型仪器和检测设备,标准的细胞间和动物房,硬件设施完善。 批件申报经验:项目组在国家重大专项十二五平台和肺纤维化药物研发平台支持下申报获批南开大学首个肺纤维化临床批件:多西环素治疗继发性肺纤维的临床批件(化药原1.6类),批件号为2017L01323。 IPF药物研发梯队级候选化合物:项目组已建立完善的肺纤维化药物细胞筛选体系和动物药效评估体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天然产物衍生物化合物库,目前已筛选多达500个化合物,有一系列化合物显示出良好药效,且已申报相关专利。 项目优势 项目组发现TGF-β1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以TGF-β1/Smad信号通路为靶点建立了细胞水平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及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的IPF药物评价体系,并通过半合成的手段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倍半萜衍生物库,随后利用动物药效学模型进行验证,一共得到15个活性化合物(Hits)。对TGF-β1的活性化合物CP0105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先导化合物CP0116。已申请相关专利2项。 药物动力学预实验研究:候选药物分子CP0116经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76.9%,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小于1%),血浆半衰期约为2小时,药物分子12小时清除干净。主要经肝,肾代谢。 毒理学预实验研究:急毒预试验结果显示,一次性对小鼠(n=10)灌胃给药CP0116(2000mg/kg),48小时内无一死亡,与对照组相比,无异常。长毒预试验结果显示,对小鼠(n=10)连续灌胃给药CP0116(100mg/Kg)55天,给药组老鼠无一死亡,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任何毒性作用。 药效学研究:吡非尼酮(100mg/kg)给药组小鼠肺胶原含量较模型组降低18%,纤维化面积减少25%;同剂量CP0116给药组小鼠肺胶原含量较模型组降低26%,纤维化面积减少48%,药效结果优于吡非尼酮组。 药学研究:CP0116结构稳定、收率稳定、纯度可达98%以上,小试工艺已经开发完成。
南开大学 2022-07-2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90 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