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固废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市场背景: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有机质废弃物产生量:城镇污泥年产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以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下同),以有机垃圾、餐厨废弃物为代表的城市有机质废弃物产量超过1亿吨/年。但我国对有机质废弃物的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处置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主要处理处置措施仍为填埋和焚烧,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威胁。随着欧洲等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实施、国际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大气环境及水环境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城镇有机废弃物的高效生物燃气化技术,尤其可以满足大型城市集中式处理处置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的有机废弃物干法厌氧生物制气技术,可以把有机质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生物燃气,生产清洁能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高值循环利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机垃圾、城市污泥等富含有机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各国纷纷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研究,抢占城市有机质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产业化技术的制高点。由于我国污泥泥质的特殊性,其有机质含量远低于国外、含砂量高、生物反应池负荷低等,国外传统成熟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我国无法得到稳定应用,造成国内大量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故障闲置,城市污泥及有机质处理处置技术存在着重大的瓶颈性问题。 国内外现状:国内外有微波强化预处理促进低有机质污泥厌氧资源化、城市低有机质污泥的好氧堆肥研究、温和热处理对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等相关城市污泥厌氧化资源化技术,但针对我国污泥有机质低、含砂量高、区域差异大的特点的合适的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却鲜少,本技术方案突破了传统厌氧消化要求进料含固率为5%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将进料含固率提升至10%~20%实现连续稳定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与调控措施,并在国际上较早报道了脱水污泥直接实现厌氧消化的连续流试验结果,并提出了高含固体系下污泥与餐厨等城市有机质废弃物的协同厌氧消化调控技术,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典型低有机质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 目前本项目组针对我国污泥低热值的泥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生污泥与消化污泥的热解/焚烧耦合技术,并形成核心装备,解决了污泥及工业固废高效热化学处理的技术难道与成套装备。
同济大学 2021-02-01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
面向快速、高效的矿产资源探测的国家需求,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案例推理技术,充分利用海量的地质空间数据,解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区域成矿预测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为各地质矿产单位进行找矿勘探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平台。主要功能、特色: ? 建立了不确定性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算法模型、成矿案例推理模型,提高了区域成矿预测的效率、精度和智能性; ? 综合不确定性地质空间数据挖掘、成矿案例推理和证据权模型,建立了混合推理策略与方法,得到更为客观的综合预测结果; ? 基于COM架构,开发了“区域成矿预测信息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包括地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模型预测、专题制图等功能; ? 发展了三种高光谱矿物填图方法:权重光谱角制图法、耦合整体光谱匹配和局部光谱匹配的高光谱矿物信息提取方法、特征参数拟合方法; ? 完成了区域成矿预测的数学地质方法扩展与应用,包括证据权模型、扩展证据权模型和逻辑斯谛回归模型,为地质空间数据挖掘和成矿案例推理提供图层选择及参数化的理论依据和对比验证对象; ? 以我国西部典型成矿带——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进行上述各类算法模型的区域成矿预测实验,并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验证。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已申请发明国家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系统2个;出版专著1部《多源地质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区域成矿预测》;发表或录用论文1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篇,EI期刊论文4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固废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项目成果/简介:市场背景: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有机质废弃物产生量:城镇污泥年产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以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下同),以有机垃圾、餐厨废弃物为代表的城市有机质废弃物产量超过1亿吨/年。但我国对有机质废弃物的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处置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主要处理处置措施仍为填埋和焚烧,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威胁。随着欧洲等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实施、国际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大气环境及水环境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城镇有机废弃物的高效生物燃气化技术,尤其可以满足大型城市集中式处理处置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的有机废弃物干法厌氧生物制气技术,可以把有机质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生物燃气,生产清洁能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高值循环利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机垃圾、城市污泥等富含有机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各国纷纷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研究,抢占城市有机质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产业化技术的制高点。由于我国污泥泥质的特殊性,其有机质含量远低于国外、含砂量高、生物反应池负荷低等,国外传统成熟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我国无法得到稳定应用,造成国内大量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故障闲置,城市污泥及有机质处理处置技术存在着重大的瓶颈性问题。 国内外现状:国内外有微波强化预处理促进低有机质污泥厌氧资源化、城市低有机质污泥的好氧堆肥研究、温和热处理对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等相关城市污泥厌氧化资源化技术,但针对我国污泥有机质低、含砂量高、区域差异大的特点的合适的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却鲜少,本技术方案突破了传统厌氧消化要求进料含固率为5%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将进料含固率提升至10%~20%实现连续稳定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与调控措施,并在国际上较早报道了脱水污泥直接实现厌氧消化的连续流试验结果,并提出了高含固体系下污泥与餐厨等城市有机质废弃物的协同厌氧消化调控技术,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典型低有机质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 目前本项目组针对我国污泥低热值的泥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生污泥与消化污泥的热解/焚烧耦合技术,并形成核心装备,解决了污泥及工业固废高效热化学处理的技术难道与成套装备。应用范围:项目已经进入示范运行阶段,在长沙(基于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工程,500吨/天)、镇江(污泥热水解+污泥/餐厨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工程,260吨/天)、丽水(市政与工业污泥热解/焚烧耦合无害化处理,100吨/天)等地建立了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通过本技术的应用实行,市政污泥及城市有机质高级协同厌氧消化制气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有助于解决我国有机质废弃物处理设施普遍存在的厌氧消化产气率低、降解率低的问题,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供更高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既可以解决城镇污泥及其他城市有机质的处理处置问题,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能量流的最大化循环,突破了我国在生物质能这一重大国际热点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创新效益。项目阶段:其他(进入示范运行阶段)效益分析:技术亮点:该项研究工作突破了传统厌氧消化要求进料含固率为5%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将进料含固率提升至10%~20%实现连续稳定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与调控措施,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典型低有机质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解决了我国城市不同废弃物在高含固的条件下实现协同厌氧消化问题,增加消化设施的工程效益,提高反应效率的问题,为我国城市有机质的协同消化提供了机理与技术研究的支撑,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我国污泥低热值的泥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生污泥与消化污泥的热解/焚烧耦合技术,并形成核心装备,解决了污泥及工业固废高效热化学处理的技术难道与成套装备。 技术优势:相较于传统消化技术,解决了我国有机质废弃物处理设施普遍存在的厌氧消化产气率低、降解率低的问题,实现了高进料含固率下的持续稳定运行,提高了单位体积产气率,从而提高了单位体积产能,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供了更高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市政污泥、餐厨、禽畜粪便、有机垃圾等废弃物中营养物质与能源的协调调配与高值利用。
同济大学 2021-04-10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技术
面向快速、高效的矿产资源探测的国家需求,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案例推理技术,充分利用海量的地质空间数据,解决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区域成矿预测系统和三维矿产资源预测系统,为各地质矿产单位进行找矿勘探提供空间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云制造资源共享与管理平台
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大量工程分析与设计软件的共享、服务化和协同管理,为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协同支撑环境,可有效提高工程软件的利用效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效率。主要功能有: 1. 实现了工程软件的远程共享。通过虚拟桌面技术,用户可通过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使用远程高性能服务器上的工程软件,如Pro/E、ADAMS、Ansys等,可有效提高高性能服务器及其上的工程软件的利用效率,并可对系统的用户进行有效权限管理; 2. 实现了工程软件的服务化封装,根据产品设计分析的需要进行服务的组合、自动运行,可有效提高产品的设计、分析的效率; 3. 基于Hadoop技术,实现了海量工程数据的云存储平台,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搜索。 应用范围: 可应用于各种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部门,提升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软件环境的自动化、服务化水平。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可以安装部署云制造资源共享与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共享环境;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可在本系统的支持下,采用租赁的方式来方便地使用大型计算服务器上的各种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工具。 市场前景: 对于全国几十万家有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的企业来说,本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因此,本系统有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绿色利用的 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CO2是引起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极难与普通化合物发生反应,本项目是以CO 2 为原料,通过过程耦合和产品耦合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清洁生产新工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1)借用了环氧化合物生产二元醇过程浪费的活性和能量活化CO 2 ,发明了近临界催化反应、热循环节能和反应吸收耦合过程强化新技术,经碳酸丙(乙)烯酯,合成绿色化工原料碳酸二甲酯并联产二元醇;2)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领域首先提出了原子有效利用率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率的环境友好的评价理论体系,开发了反应耦合过程特性多尺度模拟与优化及工程放大技术;3)从CO 2资源化绿色利用的角度,通过碳酸二甲酯间接实现CO 2 代替剧毒光气,开发了原光气为原料生产的碳酸酯系列产品等;4)发明了产品耦合、过程耦合、能量耦合与系统集成等多项过程强化关键技术和塔设备单元强化技术。 本项目推广应用12家企业,与国外先进的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相比节约投资75%以上,节能90%以上,投资少、成本低。本项目推广应用后,碳酸酯系列产品从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本项目是减排CO 2并实现资源化绿色化利用的节能、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项目。 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2010年中国石化行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固体废弃物高温气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危险废物的危害巨大,极易导致中毒、致癌、致畸等,影响人类健康;同时,还破坏生态 环境,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整个社会排放的危险废物日益增多,全世界每科技成果汇编 年的危险废物产生量可达上亿吨。传统的填埋、堆肥农用和焚烧方法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依托 现代煤化工的高温气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化学处理工艺,气化炉内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 单炉日处理负荷可达1000吨以上,产生的合成气附加值高 (可生产城市燃气、制化学品和发电 等) 。高温气化技术可以实现危险废物的大规模、高效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制备PBS类生物可降解材料
我省沿海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各类生物质资源用于制备PBS类生物可降解材料,将有力地推动我省生物基聚酯技术的进步,不仅符合科技创新的精神与节能减排的要求,而且将引领生物经济的潮流,而且将力争为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色GDP增长作出贡献。本项目旨在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厌氧发酵固定二氧化碳生产丁二酸的新型生产工艺与方法,制备满足聚合工艺和技术要求的丁二酸单体,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丁二酸/丁二元醇的直接聚合、再以反应挤出工艺制备PBS类聚酯。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生物基丁二酸及PBS类聚酯的生物制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酸生产菌株,可以利用玉米粉以及玉米秸秆、玉米芯等生物质水解液作为碳源,目前已建立一条年产500吨丁二酸的生产线。以上述生物基丁二酸为原料合成了重均分子量为100,000的PBS,以及重均分子量为120,000的PBTS材料。PBS与PBTS的制备已成功完成了50 L釜的中试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农村野生小构树资源食药用菌栽培利用技术
野生小构树耐干旱、贫瘠,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多散生于农村田间地头、荒地、丘陵、沟塘水边以及城郊,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土地和环境压力,常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主要对象。本技术在分析野生小构树木屑营养成分基础上,依据灵芝、白灵菇、杏鲍菇及绣珍菇栽培生产过程对基质营养及环境因素的要求,形成了以野生小构树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农业废弃物资源(作物秸秆、加工废料)综合利用技
一、成果简介 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栽培双孢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利用木屑、枝杈和玉米芯栽培香菇等木腐型食用菌的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具有经济效益高和不产生污染物等优势,采收食用菌后的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农户栽培食用菌的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2,即投入1000元钱的纯利润也达1000元。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389 39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