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近年来,材料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而采用蒙托土(MMT)改性聚合物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这其中,两相熔融插层复合法因为其环境友好以及与现行聚合物加工技术相容已成为最主要的聚合物基/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之一,但加工过程中的高温熔融易诱发基体大分子降解是该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另外,已有大量研究工作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合物基/MMT纳米复合材料,但MMT含量高于3%时,常导致MMT的插层效果不均匀,体系中同时出现未插层、插层与剥离的情况,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制备这类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作为介质,原位分散聚合制备聚合物基/MMT纳米复合材料。该全新聚合工艺有如下特点:反应温度较低(60℃左右),可避免加工过程中因高温熔融使大分子链降解的弊病;另外,由于SCCO2的粘度低、传质快,易于制得MMT含量高、且插层效果均匀的聚合物基/MMT纳米复合材料;SCCO2不燃、无毒、价廉,能替代众多有机溶剂,避免环境污染;SCCO2对单体和聚合物的溶解能力可以通过温度和压力进行调节,故通过减压即可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省却了高能耗的脱溶剂过程,因此使用SCCO2作为聚合反应的介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燃煤汽化二氧化碳的高值有效封存利用
燃煤汽化的二氧化碳的高值有效封存利用技术就是在特定工艺条件下,使 CO2 与氨发生反应最后得到三聚氰酸等固体产品。该技术不仅能封存 CO2,而 且能使 CO2 得到增值,形成 CO2 产品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氧化碳氨化 矿化得到三聚氰酸产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固碳能力高,CO2 占原料的重量比为 72%;所需的反应原料少; (2)CO2 氨化矿化是合成尿素工艺创新,可行性高; (3)反应原料来源简单,仅需要煤、水和空气,也是燃煤清洁利用的低碳、 低成本的工艺; (4)所得产物利用价值大,三聚氰酸物理性质稳定(温度>350℃才分 解),化学性质活泼,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及原料。
山东大学 2021-04-13
燃煤汽化二氧化碳的高值有效封存利用
燃煤汽化的二氧化碳的高值有效封存利用技术就是在特定工艺条件下,使CO2与氨发生反应最后得到三聚氰酸等固体产品。该技术不仅能封存CO2,而且能使CO2得到增值,形成CO2产品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氧化碳氨化矿化得到三聚氰酸产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固碳能力高,CO2占原料的重量比为72%;所需的反应原料少; (2)CO2氨化矿化是合成尿素工艺创新,可行性高; (3)反应原料来源简单,仅需要煤、水和空气,也是燃煤清洁利用的低碳、低成本的工艺;
山东大学 2021-04-14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和水制备乙醇
本专利技术由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KHCO3作助剂,催化剂由配体功能化、金属沉积和染料敏化的TiO2-FTO玻璃电极构成的光阴极催化剂和Co-Pi修饰W参杂的BiVO4光阳极催化剂在光电池中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制备出高纯度的乙醇水溶液并放出氧气。人工光合成电池的效率可以达到0.3~0.6%,与大田农作物相似。光电池在模拟太阳光或室外太阳光照射下均能实现合成乙醇,将太阳能转化为碳基能源分子。电极催化剂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污染很小;生产乙醇的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产生。催化电极的寿命长,可以直接扩大生产。生产环境需要阳光充沛、场地广阔,甘肃的戈壁滩最好。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510914432.8。 技术特点:生产成本低、原料经济易得、催化剂效率高、阳光为反应的驱动力、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 主要指标:醇含量(>99%);乙醇>90%
兰州大学 2021-01-12
二氧化碳 间接式 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
装置构成及原理由装有灭火剂的容器、容器阀、充压探火管、释放管、喷嘴、压力表以及探火管专用接头等组成。间接式二氧化碳感温自启动灭火装置的探火管通过容器阀连接到灭火剂容器上,进行火源检测,遇火时探火管爆破,利用探火管中的压力下降,启动容器阀,通过释放管至喷嘴把灭火剂释放。释放方式:间接式型号规格:WZ-Q/T-JE40SF灭火剂充装量:40kg(0-5%)20℃贮存压力:5.17MPa最大工作压力:15MPa单位体积所需灭火剂最小量:1.5kg/m3探火管最大长度:25m释放管最大长度:12m探测启动温度:150℃±10℃工作温度范围:0~50℃
青岛中阳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10
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制革方法
成果描述:本成果提供了一种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为介质的制革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为介质进行制革脱脂、酶脱毛、软化、鞣制、染色和加脂等工序的操作,在上述操作时基本不使用夹带剂,并且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处理过程中使温度降低到33℃,压力降低到9.0MPa以下,处理时间缩短到60分钟,几乎不使用水,使皮革加工过程能耗更为降低,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分析: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制革是解决传统制革水用量大,污水不易治理的重要方法,从制革源头上避免使用大量的水。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各大制革企业对该项技术均有需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压力:7.4-10MPa; 制革温度:33-45℃; 成革收缩温度:大于95℃; 成革物性达到所制革的行业标准; 耗水量:1吨水/吨皮。 国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1
二氧化碳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器
该热水器把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与太阳能热水器结合起来,提供四种制取热水模式:太阳能加热系统单独制取热水、太阳能加热系统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同时制取热水、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单独制取热水、太阳能或电加热。辅助加热蒸发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制取热水,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气候区全年有效的工作。 另外,本热水器充分利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的优点,即使在严寒地区,也可以制取50~C、90℃的热水。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效果。 例如,在阳光充足、太阳辐射强度很大的时段,太阳能加热系统单独制取热水即可满足需求;在阳光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不是很大的时段,可启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作为太阳能加热系统的辅助,两系统同时制取热水;在阳光不充足及没有阳光的时段,太阳能系统无法有效工作,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单独运行制取热水;在寒冷的冬季,运行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有充足阳光时,利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加热蒸发器;阳光不充足时,利用电加热器加热蒸发器,从而防止了蒸发器在低温条件下结霜的问题。特别是严寒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加热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蒸发器,达到有效融霜的目的,保证了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在低温下的稳定运行。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利用二氧化碳预处理锯末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预处理锯末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1)碱处理:将锯末置于容器中,加入碱溶液浸泡,滤出,清洗;(2)加钙处理:将碱处理后的锯末置于容器中,加入氢氧化钙或钙盐溶液并混合均匀;(3)碳化处理:将经加钙处理后的锯末置于密闭的碳化箱或反应釜中进行碳化处理,碳化处理至所加钙源完全碳化。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锯末的吸水率,减缓锯末对水泥水化的延缓作用,提高锯末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东南大学 2021-04-11
高效高灵活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简称sCO2循环),采用超临界CO2为工作介质实现热功转换,具有三个优势:①CO2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与金属材料反应弱,为进一步提高主蒸汽参数奠定了基础。②当主蒸汽温度超过550℃ 时,sCO2循环效率高于水蒸汽朗肯循环。③sCO2循环整个系统高压运行,系统紧凑。在燃煤发电、核能、太阳能、余热利用等领域具备应用前景。 2017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能源集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对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热力循环构建、超临界CO2传热特性、sCO2锅炉及透平等关键部件概念设计等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基于相关成果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接受科技日报专访:加上高温高压二氧化碳也能当发电“能手”,重点论文入选SDG7研究论文精选集,该文集是过去5年Elsevier能源类期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选论文(中国约20篇),是能源领域发展的关键性研究资源。具体成果如下: 1、超临界二氧环塔燃煤发电循环构建关键技术 引入协同学,提出多级压缩sCO2循环,结合再热及间冷,构成sCO2循环提升效率的广义路径。是国家能源集团sCO2燃煤发电技术路线的基础。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解决循环与热源耦合面临的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sCO2燃煤发电烟气余热吸收的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4项。 2、sCO2锅炉关键技术 围绕sCO2燃煤发电锅炉面临的关键难点问题,使用分流减阻、模块化设计锅炉解决压降惩罚效应,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应用。提出受热面温度控制技术,形成锅炉锅侧与炉侧协同设计方法。获得燃煤sCO2循环及全生命周期特性,构建循环侧动态响应及尺度标度律,解决机组深度调峰关键问题,从效率、经济性、动态特性等方面全面论证了sCO2燃煤发电优势。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3项。 3、sCO2传热及换热器关键技术 提出类沸腾理论,建立高温高压实验台,具备取得数据的能力,能够对sCO2循环关键受热面的流动阻力、传热系数进行精确预测,关联式精度明显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CO2水冷壁设计,对超临界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广义指导意义。相关成果被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西安热工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引用,推动了我国sCO2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同时具备回热器的设计能力,形成了sCO2多台回热器传并联网络设计技术。 4、太阳能光热发电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 科研团队对中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发电的系统设计具有丰富经验,同时在中低温太阳能与余热利用领域深耕多年。自主研发了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实现了专利向企业转让,推动了ORC在余热利用、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对系统热力学优化及工质筛选、多目标参数优化及全生命周期评价、膨胀机中多相流理论及实验等方面具有深厚基础。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10项。 超高参数CO2流动传热实验平台(包括主循环回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工质充液回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最大运行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5MPa和500oC,实现全周均匀加热和半周非均匀加热,获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弥补了超高参数传热数据的不足,为发展新的超临界传热理论提供数据支撑,为锅炉设计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1000MW级sCO2燃煤发电系统图(采用了以下创新性成果:锅炉模块化设计,消除了压降惩罚效应;引入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三压缩循环;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实现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在透平入口参数为630℃/35 MPa条件下,发电效率达到51%,比现有超超临界水蒸气机组提高4个百分点。) 团队通过原始创新,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能够独立承担该领域的项目。同时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国内多家高校团队、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有实质合作。 创新点 1、提出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概念,解决了sCO2循环平台搭建关键难题。 2、发明了模块化二氧化碳锅炉,消除了由于大流量引起的压降惩罚效应,为sCO2锅炉的研发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 3、提出了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超高参数二氧化碳传热系统,为sCO2换热器设计制造提供支撑。 应用案例 本成果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支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本成果应用于我国国家能源集团~20MW燃煤超临界二氧化碳平台设计。 获奖情 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9
分子筛膜分离天然气中二氧化碳
本项目核心技术是耐高压分子筛膜,利用天然气自身高压优势,以天然气采出压力和管道输送压力之差作为膜分离推动力,在极少能耗下完成天然气纯化目的。已完成中试制备,主要分离性能指标和能耗指标都明显优于现有的分离技术。 专利情况:在申请13项;已授权10项, 成熟度:研制 创新要点:1)对称大孔单管支撑体:膜管长50 cm,分子筛膜应用于4 Mpa高压下、CO2/CH4(50/50 mol%)混合气体的CO2渗透速率>0.6x10-7 mol/(m2sPa)和CO2/CH4分离选择性>50。 2)非对称单管支撑体:膜管长50 cm,分子筛膜应用于4 Mpa高压下、CO2/CH4(50/50 mol%)混合气体的CO2渗透速率>1.8x10-7 mol/(m2sPa)和CO2/CH4分离选择性>50。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29 1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