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蝴蝶形状钛酸钙颗粒的制备方法
钙钛矿结构氧化物因其具有多种化学、物理等性能而成为新型材 料研究的焦点。人们通过各种实验方法和理论研究了钙钛矿结构的超 导、介电、光催化、磁阻、铁电等性能。钛酸钙是被最早发现的钙钛 矿氧化物。其用途非常广泛,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细胞 增生、附着以及快速分化。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以及负温度系数,钛 酸钙被用作微波介电陶瓷的添加剂以提高器件的性能。在紫外线照射 下可以分解水制氢,光催化性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兰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是由导电透明衬底、 钙钛矿吸光层、空穴传输层和金属电极组成的。本发明的优点是:该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器件结构极其 简单,省去了传统的需要高温烧结的电子传输层,也不需要多孔层,钙钛矿材料本身既做吸光层也起电 子传输作用,所以不需要电子传输层。这里的钙钛矿材料对光具有非常强的吸收,整个电池也是低温制 备,不需要高温烧结等复杂过程,这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的制作成本。对电池的柔性化和大面积
武汉大学 2021-04-14
航空航天用新型高强高温钛基复合材料
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密度(4.5 g/cm3)与传统钛合金相当,是在高温钛合金的基础上,通过粉末冶金与增强相分布调控技术,在钛合金晶粒周围定向引入增强相,有效抑制晶界高温弱化效果、并进一步提高了室温强化效果、均匀等轴的网状组织以及大尺寸基体区的存在有效提高了塑韧性,体现出超耐高温与高强韧一体化的特性。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网状结构钛基复合材料密度(4.5 g/cm3)与传统钛合金相当,是在高温钛合金的基础上,通过粉末冶金与增强相分布调控技术,在钛合金晶粒周围定向引入增强相,有效抑制晶界高温弱化效果、并进一步提高了室温强化效果、均匀等轴的网状组织以及大尺寸基体区的存在有效提高了塑韧性,体现出超耐高温与高强韧一体化的特性。使用温度较基体钛合金提高200 ℃,达到600-800 ℃。某高温条件下,较基体钛合金稳态蠕变速率降低2-3个数量级、相同持久时间下,持久应力提高3倍多、相同应力下,持久时间提高57倍,显示非常优异的高温性能。且具有优异的焊接性能、塑性与成形性能,成为高速飞行器耐热部件的理想结构材料,替代高温合金可减重45%左右,如设计的钛基复合材料气动格栅单件可实现减重5800 g,具有重要经济与社会价值。可彻底解决高速飞行器轻质耐热结构件无合适材料可选的瓶颈问题,填补了其它领域无可用的轻质、耐热、高强韧、可加工、可焊接材料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08-12
石墨烯包覆钛酸锂材料及高性能超级电池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本项目开创性地将石墨烯用于包覆钛酸锂,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制得业内领先的石墨烯包覆钛酸锂材料,有效地解决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产气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得了高性能的钛酸锂超级电池。该电池单体可8C持续放电,20C脉冲放电,充放电循环大于30000次,10分钟可充电90%以上,低温性能优异(可在-40度环境下放电)。 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和优良的电化学稳定性,通过石墨烯的均匀包覆改善了钛酸锂的电子电导性,进而提升了电池的大倍率充放电能力和高低温性能。同时,石墨烯包覆降低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提高了材料的容量发挥,通过钝化钛酸锂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解决了其产气问题。利用该负极材料做成钛酸锂超级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充放电性能、长寿命、高安全性能和优异的低温充放电性能。 本项目首先开发了石墨烯包覆的钛酸锂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X射线衍射图谱证明其为标准的钛酸锂尖晶石结构,微观上由100-200nm的一次颗粒组成的微米和亚微米级二次球形颗粒,D50为15±5μm,1C可逆容量大于155mAh/g。 获得了基于石墨烯包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钛酸锂超级电池,通过串并联成组后可以用于低温启动电源,轨道交通,储能等领域,在长寿命、高安全、快充和低温充放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2-07-29
超临界CO2萃取天然物质活性成分
传统的提取物质中有效成份的方法,如水蒸汽蒸馏法、减压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等,其工艺复杂、产品纯度不高,而且易残留有害物质。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它是利用流体在超临界状态时具有密度大、粘度小、扩散系数大等优良的传质特性而成功开发的。它具有提取率高、产品纯度好、流程简单、能耗低等优点。CO2- SFE技术由于温度低, 且系统密闭, 可大量保存对热不稳定及易氧化的挥发性成分, 为中药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了目前最先进的方法。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从许多种植物中提取其有效成分,而这些成分过去用化学方法是提取不出来的。这项技术除了用在化工、医药等行业外,还可用在烟草、香料、食品等方面。如食品中,可以用来去除咖啡、茶叶中的咖啡因,可提取大蒜素、胚芽油、沙棘油、植物油以及医药用的鸦片、阿托品、人参素及银杏叶、紫杉中的有价值成分。可见这项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1.萃取和分离合二为一,当饱含溶解物的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流经分离器时,由于压力下降使得CO2与萃取物迅速成为两相(气液分离)而立即分开,不存在物料的相变过程,不需回收溶剂, 操作方便;不仅萃取效率高,而且能耗较少,节约成本。  2.压力和温度都可以成为调节萃取过程的参数。临界点附近,温度压力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CO2密度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待萃物的溶解度发生变化,可通过控制温度或压力的方法达到萃取目的。压力固定,改变温度可将物质分离;反之温度固定,降低压力使萃取物分离;因此工艺流程短、耗时少。对环境无污染,萃取流体可循环使用,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  3.萃取温度低, CO2的临界温度为31.265℃ ,临界压力为 7.18MPa, 可以有效地防止热敏性成分的氧化和逸散,完整保留生物活性,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渡、易热解的物质在其沸点温度以下萃取出来。  4. 临界CO2 流体常态下是气体, 无毒, 与萃取成分分离后, 完全没有溶剂的残留, 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提取条件下溶剂毒性的残留。同时也防止了提取过程对人体的毒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100%的纯天然。 5.超临界流体的极性可以改变, 一定温度条件下, 只要改变压力或加入适宜的夹带剂即可提取不同极性的物质, 可选择范围广。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本课题组现已完成:(1)从甜橙皮中萃取甜橙油(2)从银杏浸膏中萃取银杏内酯(3)发酵液制得乳酸钙中萃取还原糖、蛋白质(4)发酵液制得乳酸钙中萃取重金属离子 本课题组可承接: 紫杉、黄芪、人参叶、大麻、香獐、青蒿草、川贝草、桉叶、玫瑰花、樟树叶、茉莉花、花椒、八角、桂花、生姜、大蒜、辣椒、桔柚皮、啤酒花、芒草、香茅草、鼠尾草、迷迭香、丁子香、豆蔻、沙棘、小麦、玉米、米糠、鱼、烟草、茶叶、煤、废油等有价值组分的提纯或回收。 在超临界流体技术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天然药物现代化关系密切。SFE对非极性和中等极性成分的萃取,可克服传统的萃取方法中因回收溶剂而致样品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尤其适用于对温热不稳定的挥发性化合物提取;对于极性偏大的化合物,可采用加入极性的夹带剂如乙醇、甲醇等,改变其萃取范围提高抽提率。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生物活性饲料与抗生素替代及健康养殖
该成果属于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针对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饲料短缺及利用率低、抗生素滥用、畜禽粪便不合理排放等问题,开展了饲用益生菌的筛选、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果渣发酵饲料菌株筛选及发酵菌剂研发、果渣发酵饲料生产工艺优化、生物活性饲料喂养效果评价等研究,获得了具备产业化的饲用优良益生菌菌株,建立了高密度发酵工艺,可实现活菌数高达1013cfu/g的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可部分或全部替代抗生素;获得了多株果渣发酵菌种及发酵复合菌剂。建立了苹果渣生物活性蛋白饲料两步固态发酵工艺,实现了多菌种协同发酵,使发酵产物富含蛋白质、水溶性氨基酸、益生菌和水解酶等多种活性物质;建立了微生物制剂中试生产线、果渣发酵饲料中试生产线。该成果可应用于生物活性饲料、替代抗生素类生物添加剂和非粮生物饲料,生物发酵饲料可以精确到8-15%添加使用。在不增加喂养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肉蛋奶产量及品质,降低成本。全省可形成30万吨优质活性发酵饲料,应用价值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5-11
药剂(化合物)农药生物活性的筛选与测定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元素所)可以为各农药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提供各种农药生物活性筛选和测定服务,以及技术咨询和技术人员培训,可以承担新农药创制各阶段的生物活性研究工作,涉及杀虫、杀菌、除草和植物生长调节四个方面,包括整株、离体叶片、活体小株、细胞以及离体酶等不同水平的配套筛选体系。
南开大学 2021-04-10
生物酶法制备活性物质纳米缓释胶囊技术
活性物质缓释胶囊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药物活性物质制剂技术, 它具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定向靶位给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等优点,在现代 药物制剂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壁材的研制是在微胶囊的基础上,将壁材 的尺寸进一步减小,增大比表面积,进一步提高包埋率和运载效果。但国内外 对于纳米包埋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壳聚糖、海藻酸钠、合成树脂等材料作为 壁材的开发上,这类壁材价格相对较贵,不利于商业化推广。国内外未发现有 利用生物酶法制备活性物质缓释胶囊的相关报道。 该技术以淀粉纳米颗粒为壁材对包埋活性物质进行包埋,制备纳米缓释胶 囊。淀粉纳米颗粒利用生物酶法制备,生产成本低、周期短、不易造成环境污 染,并且纳米颗粒集中在 50-120nm 左右,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有利于活性物 质的包埋,包封效果好。经过中试研究,该技术制备的淀粉纳米颗粒活性物质 缓释胶囊在胃部的降解率极低,大部分活性物质在肠道内消化吸收,有效的提 高了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生产条件及经济效益预测:纳米颗粒缓释胶囊的初步市场估价为 10-100 万 元/吨。项目投产后,年加工量 100 吨的生产线,估算投资额为 3000 万,可产 生经济效益 4250 万元,实现利税 2000 万元。年加工量 200 吨的纳米颗粒缓释 胶囊生产线,估算投资额为 5000 万,可产生经济效益 8500 万元,实现利税 4000 万元。年加工量 400 吨的纳米颗粒缓释胶囊生产线,估算投资额为 7000 万,可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54- 产生经济效益 1.5 亿元,实现利税 8000 万元。因此,该项目盈利性强、投资回 报率高、贷款偿还期短,经济效益上可行。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基于银杏中活性成分开发治疗哮喘的新药
中试阶段/n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哮喘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副作用多。古籍记载银杏有敛肺平喘功效,但目前尚无银杏治疗哮喘的 药物上市。在详细研究银杏有效成分基础上,该项目组发现一组新的化 合物具有敛肺平喘作用,并开发了一种从银杏中提取该活性成分的新技 术及生产工艺,进行了中试生产,产品纯度可达 95%以上。经动物药效学 和细胞学试验证明,此活性成分具有预防和治疗哮喘的显著效果。动物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实验表明,该活性成分没有毒副作用,具备开发治疗哮喘新物的潜力,可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用作为骨修复材料
用于骨修复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 吸收性能的生物材料,制备成具有特定形状和三维连通的多孔细胞支架。在临床上已应 用的以硅酸盐为基质的 45S5 生物活性玻璃,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但是,硅元素在组 织体内较难降解,而且该类型玻璃难以加工成强度高的骨组织工程的支架。前期由同济 大学材料学院开发了一种以硼酸盐为基质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硼酸盐玻璃,能制作成高 力学强度的大孔海绵状,并兼有生物活性和完全的、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特性,可用作为 细胞或基因活化的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植入生物体内,能按照临床上不同部位骨组织 的生长速度要求,能可控地调节降解速度,最终能完全降解,具有第三代生物材料的各 种特性。前期,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并证实, 该材料能满足临床上骨修复和骨替代材料需要。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6 47 48
  • ...
  • 165 1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