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氧化碳传感器
产品详细介绍 量  程:0~500ppm   分辨率:1 ppm 数据传输端口为智能HDMI接口,支持与采集器的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独立数据显示三种工作方式。
江苏艾迪生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2021-08-23
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的通知(第二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赛主办单位、牵头单位,学会各分支机构,有关高校: 根据《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高学会〔2025〕12号)及《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的通知(第一轮)》要求,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全国赛现场评审定于2025年8月16-19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同期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以下简称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5年8月16-19日(16日报到) 地点: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东路8-9号院 二、整体安排 三、参加人员 (一)入围全国赛588个参赛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大赛官方网站报名信息中的团队成员(每个团队限1人随行);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赛(以下简称省赛)领队(各赛区不超过2名); (三)各赛区主办单位、牵头单位负责人(各赛区不超过5名); (四)大赛组织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纪律与监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 (五)参加系列活动、比赛观摩人员。 四、比赛组别 全国现场评审按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以及参赛主讲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或任职高校主管部门归属分组,并根据参赛课程数共分27个组,各参赛教师的场次与赛序通过抽签确定。 五、材料报送及准备 (一)现场汇报课件提交 8月11日17:00前,参赛主讲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课件(课件不超过400M,命名形式为“参赛组别(按大赛官方网站显示组别)+作品编号+课程名称”,格式应为.PPT或.PPTX,版本为Microsoft Office 2021,全屏显示比例16:9)。提交的汇报课件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及所在单位等相关个人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企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提交时间截止后不可更改。 (二)准赛证打印 8月13-15日,参赛主讲教师在大赛官方网站查询所在组别并下载打印准赛证(含随行团队教师成员信息),请妥善保管。 六、比赛流程及相关要求 (一)参赛场次抽签与模拟 1. 参赛场次抽签(线上) 时间:8月17日09:00-12:00 方式:参赛主讲教师登录大赛官方网站进行随机抽签,确定大赛的场次。逾期未参与抽签者,将由系统自动分配场次,参赛主讲教师可于当天13:00后登录大赛官方网站查看所分配的场次。 2. 现场模拟 时间:8月17日09:00-14:00(具体时段安排详见报到时发放的《大赛活动手册》) 方式:赛场测试多媒体设备、熟悉场地 说明:赛场为长方形教室,讲台区配有86寸触屏一体机,教室采用粉笔书写黑板。汇报时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10专业版,Office版本为Microsoft Office 2021,翻页器品牌为:得力(deli),型号2801。赛场及翻页笔示意图详见附件2。现场模拟期间不得修改PPT内容。 (二)比赛当日抽签与签到 8月18日全天为比赛日,依据各组参赛教师(团队)数,分不同场次。8月18日各场次的正式比赛开始时间分别为08:00、10:10、13:40、15:50、19:00。每一场次参赛教师(团队)需要在该场次正式比赛开始前30分钟到场检录,随后进行签到、赛序抽签及候场。 签到时须持身份证、准赛证,佩戴参赛证(胸卡),如有随行团队成员,须与参赛主讲教师同时签到方可进入赛场。参赛教师需在规定的检录时间准时到场,若正式比赛时段开始前15分钟未能完成检录,原则上视为弃赛。例如,08:00比赛,需07:30开始检录,07:45未完成检录的原则上视为弃赛。 (三)全国赛现场评审内容与要求 全国赛现场评审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必须由参赛主讲教师本人汇报,随行团队教师成员可联合汇报,原则上不得携带教具入场汇报,汇报总时长不超过12分钟。汇报后评审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汇报和提问交流环节均不得泄露参赛教师(团队)姓名及所在单位等相关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企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 七、奖项设置 (一)个人(团队)奖 依据大赛通知实施方案,本次大赛全国赛个人(团队)奖,原则上按15%、35%、50%的比例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二)优秀组织奖 对大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大赛成绩突出、影响力大的赛区组织单位和参赛高校,授予“优秀组织奖”。 八、领队相关工作 (一)领队信息报送 8月7日17:00前,各赛区牵头高校负责将本省(区、市、兵团)推选的全国赛现场评审阶段领队(限2名)的相关信息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报送,省赛管理员登录账号后,在“大赛管理——领队上报”模块添加领队。领队住宿酒店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按赛区安排。 (二)领队负责事宜 1. 报到、住宿信息确认 通知并确认本赛区参赛主讲教师、随行团队成员等在8月7日17:00前完成大赛官方网站或小程序上的参赛、住宿信息填报。 于8月16日在入住酒店报到处统一为本赛区参赛教师(团队)报到、领取并发放相关材料。 2. 参加赛前领队会议 组委会将于8月17日召开领队会议,各赛区领队须准时参会,明确赛程与注意事项。 3. 做好联络、协调工作 负责本赛区参赛教师(团队)在全国赛现场评审阶段的联络、协调等工作,确保比赛有序开展。 4. 组织参赛教师(团队)参加总结交流大会暨闭幕式 负责组织本赛区参赛教师(团队)准时参加8月19日的总结交流大会暨闭幕式。 九、报名及报到 (一)参赛主讲教师及随行团队成员 8月7日17:00前,参赛主讲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报送参赛信息。一位主讲教师最多可带全国赛申报书中的一位随行团队成员(产教融合赛道建议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现场参赛。各赛区管理员可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查看本赛区参赛教师、随行团队成员的报名信息。 报到时间:8月16日09:00-21:00 报到地点:所在住宿酒店 报到方式:赛区领队统一报到 (二)系列活动及比赛观摩人员 参加系列活动及比赛观摩,请于8月7日17:00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同时可选择组委会推荐酒店。 报到时间:8月16日09:00-21:00 报到地点:指定酒店,具体安排见附件3 报到方式:自行报到并领取材料 (三)赛区嘉宾 各赛区牵头高校负责邀请本省(区、市、兵团)主办单位、牵头高校负责人(不超过5名),并在8月7日17:00前将嘉宾相关信息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报送,省赛管理员登录账号后,在“大赛管理——嘉宾上报”模块添加。嘉宾住宿酒店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 十、系列活动及比赛观摩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 大赛围绕智慧教育、素质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等内容举办系列活动,助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参加系列活动人员凭胸牌进入会场。因会场容量有限,本次报名按照“先报先得,报满为止”的原则进行自由报名,每人可选一项系列活动,具体安排见附件1。 (二)观摩比赛 领队和比赛观摩人员凭胸牌进入观摩室。参赛教师(含随行团队成员)需在完赛后,方可进入观摩室。观摩室仅直播参赛教师创新汇报环节(12分钟),不直播提问交流环节(8分钟)。观摩时不可录音、摄像和拍照。观摩室容量有限,请根据比赛时段和实际满员程度,合理选择观摩场次。 十一、后勤保障 (一)住宿安排 大赛组委会提供推荐酒店。领队和参赛教师按赛区入住推荐的18家酒店,系列活动及观摩人员自选推荐酒店,赛区嘉宾入住推荐酒店,住宿费用自理,推荐线上支付。酒店信息详见附件3。大赛组委会为入住推荐酒店的人员提供交通等会议服务。如自行预订酒店,请在北京昊天假日酒店(地址:北京房山区良乡拱辰北大街1号)报到点领取资料。 (二)住宿信息填报 请于8月7日17:00前预订酒店,其中参赛主讲教师可通过大赛官网,在个人中心“随行团队成员上报和住宿酒店预订”模块预订酒店。参加系列活动及比赛观摩等人员扫描本文件第九部分“报名及报到”二维码,通过“系列活动、观摩人员报名和住宿预订”模块,完成信息填报和酒店预订。 (三)车辆安排 大赛组委会为参赛教师、领队以及参加系列活动人员提供指定酒店、赛场、食堂之间定时定点的摆渡车,大赛期间,校内各点安排循环车辆(具体安排详见现场发放的《大赛活动手册》)。全国赛期间,原则上乘坐大赛摆渡车进入校园。 十二、大赛官方网站 网址:nticct.cahe.edu.cn 十三、其他事项 (一)参赛教师(团队)应主动联系各赛区领队,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所有提交的参赛材料须保证原创性、真实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团队)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如发现造假,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三)未尽事宜,将通过大赛官网、领队微信群和其他渠道进行发布。 十四、联系方式 (一)北京理工大学 联系人:蒋旻炜、孙锦茹 联系电话:010-68913023 (二)大赛官方网站技术支持 联系人:宁立霞、靳盼利、孔  岑 联系电话:15010870307、18911601757、18396834320 (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联系人:光  昊、薛晓婧 联系电话:010-82289129 附件:1.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安排 2. 赛场及翻页笔示意图 3. 推荐酒店信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年8月1日 点击下载通知文件: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的通知(第二轮)
云上高博会 2025-08-04
炼钢过程二级系统的开发
成果简介在对炼钢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 建立了炼钢过程各工序的数学模型,并转化为核心技术。 在推广过程中结合不同项目现场实际条件, 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各种控制软件。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先后成功为马钢、 宝钢等钢铁企业承担过: 转炉自动炼钢系统的开发; 梅钢转炉冶炼静态模型软件; 梅钢转炉音平控渣和氧枪自动控制系统; 转炉动态控制系统; 转炉炼钢终点控制模型软件; 电炉冶炼控制系统; 连铸动态二冷与动态轻压下控制系统; 山东西王特钢有限公司二级计算机系统。技术指标提高了炼钢过程的命中率, 实现了炼钢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市场分析和应用前景依据科学的冶金模型, 通过计算机的准确控制, 大幅提高了炼钢过程的命中率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社会经济效益分析通过信息化和自动化, 提高了冶炼终点命中率, 减少了人工判断失误产生的损失, 保障了生产的顺行, 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及成果获奖情况具有各相关软件的著作权。合作方式合作开发、 受托开发联系方式王建军(13805553970); 周俐(13955561593); 朱正海(13855533713)电邮: zhu_zhenghai@163.com zhouli@ahut.edu.cn 传真: 0555-2311571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生物转化制备二羟基丙酮项目
二羟基丙酮或1,3-二羟基丙酮 (1,3-dihydroxyacetone) 是最简单的酮糖,具有广泛的用途。利 用微生物法生产二羟基丙酮与化学法相比,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无污染等优点。目 前,二羟基丙酮在国外已经采用发酵法工业化生产,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本项目采 用静息细胞转化法生产二羟基丙酮。 通过大量的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株菌株,可以特异性的氧化甘油的二位羟基生成二羟基丙 酮。经过对该菌株的一系列改造,并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把高密度培养以及高催化活性菌 体的获得相结合,提高转化率,简化后处理工序,使生物催化真正做到清洁,绿色生产。该方 法和发酵法比较,具有转化反应简单,时间短,易控制,后处理容易,成本低等优势。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炼钢过程二级系统的开发
在对炼钢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炼钢过程各工序的数学模型,并转化为核心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结合不同项目现场实际条件,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各种控制软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30
二级动摆混沌振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二级动摆混沌振动电机涉及一种具有特殊惯性激振能力的振动电机,特别是一种具有二级 动摆结构的混沌振动电机,属于振动利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电动机部分和二级动摆组件;电动机部分包 括定子、机壳、轴承座、轴承一、转子轴和压盖;二级动摆组件在转子轴左、右两端呈对称分布,二级动 摆组件包括定摆、一级动摆、二级动摆、轴和轴承;二级动摆组件安装于转子轴轴端部分,定摆通过平键 固结于转子轴;一级动摆与定摆之间装有轴套,一级动摆通过轴承二与转子轴相铰接,一级动摆下部装有 二级摆轴;二级动摆通过轴承三与二级摆轴相铰接。所述定摆、一级动摆、二级动摆的质量比一般为 5∶3.5∶1.5。所述机壳两端轴承座上分别装有动摆组件罩。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培养小学和学前师资为重点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江苏教育学院,是建国初期江苏省较早设立的17所公办本科学校之一。1959年,江苏教育学院在全国省级教育学院中率先举办普通本科教育。“文革”期间学校一度停办,1978年复办并开始招收普通专科生,1996年起恢复招收普通本科生,2003年起招收五年一贯制专转本师范生。2013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由省属成人本科学校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江苏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取向鲜明”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秉承“崇德敬业、求真创新”的校训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内涵、特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着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新型师范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 学校现有草场门、浦口、小行3个校区,占地面积524.32亩,另有占地面积1201亩的溧水校区在建。溧水校区建设项目连续两年作为教育类唯一项目被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预计2018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部、26个本科专业、2个教育硕士联合培养专业,覆盖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主要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31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务教师占比48.64%;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36. 5%。 学校具有长期举办本科师范教育的教学科研积累。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各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重点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精品课程9门,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创新团队1个、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示范中心3个,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2012—2016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503篇,其中SCI/EI期刊收录123篇、权威及CSSCI期刊收录147篇、其他核心期刊收录论文317篇;出版论著(教材)104部。 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校长领航班培训基地和全省唯一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 学校组织建设的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培育智库,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等均为学校挂设机构,形成了面向基础教育、功能完备的教师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先后与美、欧、亚、非、大洋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孔子学院和“汉语暨中国研究中心”“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各1个。 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学校基础上组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设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等8个教学科研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机制。10多年来,省教科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研究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表彰,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师范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行政干部,被社会各界誉为“江苏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的摇篮”。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2021-02-0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教育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为支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湖北省2011计划”牵头高校和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学校前身是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工业学校、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整体并入。2007年,在湖北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开创了省级教育学院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先例。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业务指导机构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校,在服务、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校近90年来,学校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起,先后与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校地处中国光谷核心区,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718亩,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普通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万多人。现有教职工1191人,专任教师7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68人,82位教师受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38人次。外聘高层次人才71人。学校坚持“举教师教育旗、走应用发展路、育创新创业才”的发展路向,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4个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名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4个省级试点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24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名师课堂。获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举办行知实验班、复合型人才实验班、创新人才实验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17项,其中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金奖。学校坚持以教师教育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为龙头,结合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生物工程、新材料工程、文化创意六大学科专业集群。现有教育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湖北省太赫兹与光电子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47项,获教育部、文化部和科技部等科研项目28项,获省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00余项,获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版权等100余项。连续三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每年选派大学生赴国外参加游学、社会实践项目或短期实习。学校是省教育厅指定的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派出高校,是国家汉办的优质生源学校,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海外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近年来,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和“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学校将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坚持“正己达人、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021-02-0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文为主的多科性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始建于1954年3月成立的重庆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1973年10月更名为重庆市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7月,合并原重庆第一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师范专科班、重庆第二师范学校、重庆第三师范学校,组建为重庆教育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建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特做强非师范教育,积极培育“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努力促进师范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了面向基础教育和重庆市战略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定位。获批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实施的 “‘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 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云数融合 科教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和重庆市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与教育部规建中心合作共建儿童研究院,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学校现有学府大道和南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600.31万元,9个实验实训中心下辖各类实验实训室94个,纸质图书115.09万册,数字图书277.71万册,有83.4TB在线图书资料和专题数据库资源。坚持服务地方,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围绕重庆教育、信息、商贸、文化、健康等五大重点产业服务领域进行布局,现有3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围绕教育服务、健康服务、营商服务三大领域,构建“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特色专业集群,大力促进师范与非师范相互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已获批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点1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4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1个,重庆市本科特色专业6个。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生命线,不断深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师范与非师范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校政企协同、一二三课堂协同的“一中心两融合两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12门,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115项,其中国家级476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高于重庆市高校平均水平。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改建以来,学校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21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46.22%;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6.95%;双师型教师占比23.03%。拥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3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1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1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领域)1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个。坚持科研兴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依托自身办学资源禀赋及社会发展需求,以教育学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为抓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聚焦“服务0~12岁儿童成长”,提升学校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合作共建全国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儿童成长的综合科研平台——儿童研究院,建设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及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儿童大数据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和启智众创空间等一批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市发改委和科委等研究开发平台。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6项;公开出版专著、编著、译著8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94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3项、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3项。重庆市科技创新团队5个。坚持开放办学,合作育人局面深度拓展。以推进产教融合为牵引,通过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等方式合作育人,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先后建成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与凤凰传媒、中兴通讯、东方宇新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国际学院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开展合作办学并与60多所国际和港台地区教育机构及院校开展了交流合作;与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签订合作协议393个。6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学校形成“锲而不舍 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和“负重自强 创新求真”的校风品格,培育出“正德厚生·博学善教”“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优良教风和学风。面向新时代,学校将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四个扎实”和“三个作用”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将学校建成重庆有地位、西部有影响、全国有个性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2021-02-01
6 -二氨基甲苯的生产技术
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肿瘤的超声诊断工作,对腹部各种肿瘤、泌尿系肿瘤、妇科肿瘤、腹膜后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有着丰富经验,对较少见肿瘤能根据声像图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表现做出正确诊断。经腔内超声诊断前列腺、子宫内膜病变及良恶性肿瘤有丰富的诊断经验。有多年的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主编《腹部肿瘤超声图解》,出版临床病案超声图解多媒体光盘,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多部。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8 39 40
  • ...
  • 125 12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