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机器人的垂直弹跳机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的垂直弹跳机构。包括动力元件、两减速机构、凸轮、驱动杆、底盘、拉 伸弹簧和车轮,所述的动力元件安装在底盘上,该动力元件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两个减速机构的输入轴连 接,所述的两减速机构输出轴的两轴向位置上分别对称装有两个凸轮,在两减速机构的一侧且对应于两凸 轮的位置分别置有两驱动杆,每一驱动杆的中部与底盘铰接,上部与对应的凸轮相接触,下部连接车轮, 对应于同一个轴向位置凸轮的两驱动杆下部由拉伸弹簧连接。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运动可靠性高;与平 移运动机构相结合,使机器人可以越过数倍于自身的高度,显著地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和活动范围,在 考古、反恐、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用于机床地脚的调整支撑机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床地脚的调整支撑机构,包括限位螺母、调整螺套、螺套支撑盘和地脚 螺栓;其中:地脚螺栓的底端固定在地基上,顶端固定在机床上,调整螺套和螺套支撑盘分别套接在地脚 螺栓上,螺套支撑盘设置在地基上,调整螺套的下端面支撑在螺套支撑盘的上端面,限位螺母设置于地脚 螺栓上且位于调整螺套的上端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适用范围广,可方便用于机床的调整安装, 同时简化了机床的调整过程,降低了机床成本,提高了机床整机调整效率。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基于Cadence的集成电路实验平台
基于Internet构建了一种集成电路实践教学平台。网络采用C/S架构,用户身份认证使用NIS服务来进行搭建,并配合nfs和autofs来自动挂载用户目录,实现可调配的IC工作环境。该平台与业界最新的主流技术对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登录到服务器,学生可以在课堂、课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集成电路的实践学习。实践表明该平台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增加实践经验,并且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强子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
研究强子(比如质子、中子)的内部结构,对理解强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我们现实世界的物质构成至关重要。但是对强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极其困难,在强相互作用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出约40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未能利用QCD计算得到夸克和胶子在质子内部的动量分布函数(PDFs)。近些年,PDFs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上有了巨大的突破。 在2013年,季向东教授提出了时间无依赖可用格点QCD计算的 quasi-PDFs,并发现,当动量非常大的时候quasi-PDFs可以近似为PDFs。近期,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把季向东教授的方法进行推广,提出了最一般的方法“格点散射截面”。在该方法中,保留了时间无依赖这一要求,但是与PDFs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证明因子化定理来保证。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构造出了一系列便于格点QCD计算的“格点散射截面”,并量子场论框架下严格证明了它们与PDFs之间联系的因子化定理,从而能够利用格点QCD计算得到PDFs。结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 120 (2018) 022003】,马滟青研究员是第一作者。 此外,在量子场论框架下,quasi-PDFs要想能够用于计算PDFs,它们必须满足紫外发散的可重整性质。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严格证明了这一性质,这为quasi-PDFs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Rev.Lett. 122 (2019) 062002】,物理学院理论所的李正阳博士生是第一作者、马滟青研究员是通讯作者。 相关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62002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0.022003
北京大学 2021-04-11
有关微腔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左图:表面二次谐波效应示意图;右图:光学微腔增强表面非线性效应。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是现代光学研究与应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非线性光学过程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实现频率转换、光学调制和量子光源等。由于结构反演对称性的限制,常用的硅基光子学材料往往不具备二阶非线性电偶极响应。借助材料的表面或界面,这种反演对称性可以被打破,进而诱导出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然而,传统的表/界面非线性光学研究存在两个重要挑战:一是非线性转换效率极低,即使在高强度的脉冲光激发下也仅能产生极少量的二阶非线性光子;二是体相电四极响应严重地干扰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分析。 该项工作中,北京大学课题组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光学微腔极大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在二氧化硅微球腔中获得了高亮度的二次谐波和二次和频信号。为了充分发挥微腔“双增强”效应,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动态相位匹配方法,利用光学微腔中热效应和光学克尔效应的相位调制,高效地实现了基波和谐波信号同时与微腔模式共振。实验上获得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达0.049% W-1,相比传统表面非线性光学,该效率增强了14个数量级。左图:实验获得的激发光和二次谐波光谱图;右图:动态相位匹配过程二次谐波功率变化。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基波偏振和二次谐波模式场分布的测量分析,成功提取得到只有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排除了体相电四极响应的干扰。这种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有望作为一种超高灵敏度的无标记“探针”,用来检测和研究材料表面分子的结构、排布、吸收等物理与化学性质,为表面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平台;同时,该项研究发展的动态相位匹配机制具有普适性,可进一步推广到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光学谐振腔中,有望在非线性集成光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4-11
关于原子核壳演化的研究
当原子核的核子数(质子或中子)为2,8,20,28,50,82,126的时候,原子核性质会表现出格外的稳定性,这些数字被称之为原子核的“幻数”。Mayer 和 Jensen等人利用包含了自旋轨道耦合的壳模型对幻数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他们开创性的工作被授予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随着对远离稳定线原子核性质的研究,人们发现在某些区域原子核壳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传统壳模型的描述很不一致。为此人们给出了很多理论解释,其中张量力作为新壳演化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成功地解释了核素图中多个质量区域新的壳演化规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双幻核132Sn(Z=50,N=82)附近由于实验数据缺乏,人们对该区域壳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一直存在着争论。因此,实验上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壳演化特征,探讨壳演化内在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课题,对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图1. 奇质量Ag同位素第一个1/2-态和9/2+态 图2. (a) 理论计算的质子有效单粒子能能级差的系统性演化 曲线。(b) 中子在h11/2轨道的占据 近期,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智焕、华辉课题组和合作者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首次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 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中由πg9/2 和 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次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见图1)。研究表明在N=82处,Z=40次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了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了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显示相比于N=50处,Z=40次闭壳能隙在N =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 Ag 同位素中πg9/2 和 πp1/2 轨道以及 Z=40 次闭壳能隙在接近 N=82 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见图2)。研究工作发表在近期《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2, 212502 (2019)]上。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志强,李智焕和华辉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项目和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北京大学 2021-04-11
光力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徐海潭研究员和耶鲁大学Jack Harris教授研究组、芝加哥大学Aashish Clerk教授合作,在光力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Nonreciprocal control and cooling of phonon modes in an optomechanical system”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61-2)。该工作提出了基于光力相互作用的非互易声子耦合新原理,实现了非互易的声子传递和新型光力制冷方法。 学谐振子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大到引力波探测装置,小到我们身边的手机,涉及传感、变频、滤波等重要器件。一般的谐振子器件是互易的,即器件内部或者两个器件之间的声子传递和方向无关。而非互易的谐振子器件对于全双工声子信号收发、声子隔离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还可以用来对热能进行单向传递,使冷的物体更冷,热的物体更热。图a,基于光力相互作用的非互易声子耦合机制。b,通过控制激光相位,声子隔离度±30分贝连续可调。 光力学是光学和力学相结合的新兴科研领域。光力相互作用可以用于光学和力学模式的精密调控和测量,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这个工作中的光力学系统由超高品质因子的氮化硅纳米薄膜和高精细度光学腔构成。激光将声子从纳米薄膜的一个谐振模式转化为光子,再变回另一个谐振模式中的声子。多束激光的物理效应互相干涉,使声子传递增强或者减弱。通过控制激光相位,实现了声子隔离度在±30分贝范围内连续可调(如图所示)。在徐海潭等人之前的工作(Nature 537,80 (2016))中,他们通过拓扑操作实现了瞬态的非互易声子传递,而在最新的工作中,他们通过光力相互作用产生了声子模式间静态的非互易耦合,从而实现了稳定的非互易声子传递。 进一步地,徐海潭等人实现了用非互易相互作用来调控并观测谐振子的热力学涨落。当声子传递是双向的时候,两个谐振模式通过交换热声子,对应的温度会互相接近。而当声子传递是单向的时候,被隔离的谐振模式把热声子传递给另一个谐振模式,这使得被隔离模式的热声子数减少,因此降低温度,而另一个模式则升高温度。从而通过非互易声子传递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光力制冷技术。该研究中所包含的创新方法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电子、力学和光学等系统。 研究工作得到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和量子材料协同中心的支持。
北京大学 2021-04-11
针对散包装中药的智能配药系统
本中药智能配药系统是面向大中型医院中药房,集分布式协同控制、网络控 制、机电一体化设计、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性医用自动化系 统。其设计目的为用于中医院自动化抓药、配药,医生将中药处方输入软件系统, 在药剂师审核无误之后,系统就开始控制各个智能药柜进行自动配药工作,完成 一副药剂配置的时间可以控制在十秒以内,患者能立即拿到自己的处方。本中药 智能配药系统集成了配药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智能药柜系统、处方与收费审核系 统,可与医院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开处方、收费审核、智能配药一体化,具 有效率高、占地小、综合成本低等优势。
重庆大学 2021-04-11
面向健康监测的可穿戴智能织物
研制的智能织物基于导电纱线传感技术,导电纱线传感器可以编织在衣服的 任意一个地方,实现人体心率、脉搏波、呼吸和肌肉活动等多个生理参数的贴身 监测;织物可不间断的连续运行,并持续对获得的生理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一旦 健康受到威胁,主动向穿戴者或理疗师发出警告。导电纱线可以缝制在各类衣物 中,可以是衬衫、儿童服或袜子等,也可通过带子或者小块缝在特定位置,穿着 者不会有任何异样感,具有柔软、质量轻、可穿戴、成本效益好、可规模生产特 点。
重庆大学 2021-04-11
面向领带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面向领带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色配合书的管理、领带样本的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功能。本系统采用目前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得主要办公业务流程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能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如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集成,以最大程度地共享资源,减少数据重复录入,提高统计分析的速度和质量;系统具有完善的WEB功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支持当今流行的浏览器、文字处理软件以及各种服务器端客户端操作系统。系统使用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信息通讯机制,管理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机器上对领带产品及企业信息进行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东华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37 938 93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