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在钙钛矿激发态动力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德国不莱梅大学Thomas Frauenheim教授课题组及美国南加州大学Oleg V. Prezhdo教授在钙钛矿激发态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东南大学 2022-10-10
心理学概论
本课程为心理学基础导论课,以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最新实证研究为蓝本,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介绍科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 在人们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关注心理学显得尤为重要。在美国大学,心理学是学生人数最多且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本课程分为13章,分别阐述绪论、意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情感、进化、动机、人格、社会以及幸福问题。在每一章中,都会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作为例证,以经典理论观点作为主导,以积极正面的心理学研究为方向,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前沿动态,了解心理学的思考方式,去除对心理学的疑惑与误解,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北京慕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9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安徽省直机关业余大学,1988年更名为安徽省直职工大学,2003年转制成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行政隶属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业务受安徽省教育厅领导,是安徽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双拥合格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350余人,在校学生逾万人。校园总面积563亩,主校区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300号,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4500万元,拥有实验实训室51个、多媒体教室99个、语音室5个、图书馆藏书60万册,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万兆主干网络,教学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另有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云路158号。 学院设有城市建设系、城市设计系、现代服务系、财务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商务系、信息工程系、思政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七系两部”教学机构,专业设置紧贴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需求,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40余个专业。 同时,学院与日本、韩国等多个海外学校、机构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办学开展“2+2”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与国际教育研修协会开展商务日语专业海外实习项目。2016年成立继续教育中心,恢复面向社会招生的成人专科教育。 学院以培养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大赛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践锻炼,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与省内外80多家知名企业建有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其中,“派蒙功能性防辐射服研发中心”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017年,学院被评为“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学院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中共有22个孵化项目涵盖服装设计、电子商务、景观设计、数媒摄影、园林艺术等多个领域。2016年,学院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并与微软公司签约合作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微软创新学校”。 学院遵循“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打造城市建设和养老服务两个特色专业群,牵头成立了“安徽现代城市职业教育集团”,正向着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7年在民政部党组的科学决策下,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基础上成立,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同时设在学院,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高等职业教育、全国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民政职业技能鉴定、民政政策理论和社会工作研究等职能。建院以来,学院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办学、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民政行业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使命,适应市场、开放办学,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民政事业发展及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被誉为“民政干部的摇篮”,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获得“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单位”、“中央机关文明单位”等20多项荣誉。 区位优势突出,教育资源丰厚 学院地处经济社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首都北京,建有燕郊和大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06亩。其中,燕郊校区占地310亩,建有体育馆、图书馆和包括部级重点实训室在内的10多个实训中心、60多个实训室,教学实训设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在校学生3000余名、教职工29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5%以上,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占80%以上,双师比例达70%以上,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国家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及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在建的大兴校区位于北京新兴的高校聚集区,占地596亩,建成后将是一所集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为一体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的新校园。 依托民政行业,专业特色鲜明 学院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设有护理(全科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民政管理(彩票营销与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救助社工、社区社工)、人力资源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学前教育(0-3岁早教、普通幼儿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园林技术、假肢与矫形器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17个涵盖民政各个领域、社会亟需的特色专业及专业方向,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类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多元,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坚持实行开放式办学战略,先后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行业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人才培养机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师生互访和培训活动,并探索实施“2+2”、“3+1”等多种学生赴海外培养渠道,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达98%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推荐专升本比率达15%以上、录取率达>7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绿色通道畅通,奖助体系完善 学院大力拓展各类奖励和资助渠道,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学院—社会”立体化的三级奖助学金帮扶体系。在校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入学奖(助)学金、贫困补助以及天津鹤童奖学金、德法利奖学金、天津医养奖学金、社会福利基金会、华民慈善就业扶助项目等20多项社会专项奖助。其中,最高单项奖励金额达8000元年,一学年可累计获得最高奖助额21000元。奖助学金面覆盖全院50%以上的优秀学生和100%的困难学生,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明确提出“民政要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学院作为民政部直属院校,是国家民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2021-02-01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规范和加强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省科技厅研究起草了《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发展科技处 2023-08-07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首任正副院长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和张冲两位将军担任。自建校以来,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等,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现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现有9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12个省级重点专业、13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一流专业。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1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4个、省级小语种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东南亚南亚语种新专业支持计划建设项目1个。学校曾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学校现有科研基地2个、创新团队4个(其中省部级3个,地厅级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其中院士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3个)、智库1个。2015-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达到114项;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各类项目达到76项;获得省部级、地厅级项目、横向课题累计500余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024人,其中本科生25187人、硕士2783人、博士85人。现有教职工182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9人,聘请校外教师2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04人,副教授392人,博士学位356人,硕士学位700人,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云岭学者,云岭英才奖励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岭教学名师,省级高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0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教育部社科司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百强期刊”。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企业家,大多数由我校培养,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开设有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佤语、纳西语、彝语、哈尼语,壮语、苗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专业,是全国开办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种类最多的学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201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立足辐射南亚东南亚,学校开齐开全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5个语种专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云南跨越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近年来,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学校形成了“班子团结、校园和谐、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为更好服务少数民族大学人才培养,2013年,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我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架好通住高等教育的桥梁,为省内外高校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本科生源。基地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云南省表彰。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学生阿丽努尔•阿力木回信,提出了各族同学“要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希望。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备忘录,中印瑜伽学院在我校成立。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项批示。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瑜伽学历教育的先河,目前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健身瑜伽理论研究中心,学院致力于成为瑜伽在中国传播的标准制定者、规则维护者、利益调节者乃至中国瑜伽学科的奠基人。学校也积极助推传统文化传播,成立“国际太极联盟”并在印度3所高校挂牌成立国际太极学院。为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2014年12月,由外交部批准成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设立,并相继成立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职业教育瑞丽等8个培训基地,开展来华工作人员的语言和技能培训。2017年11月,学校积极响应澜湄六国合作机制和我国领导人的倡议,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目前已有包括老挝、缅甸在内的国内外38个学校、企业、政府机构等成员单位入盟。2018年1月10日,在澜湄国家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两次表扬了云南民族大学。他说,近两年,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在云南挂牌,已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他还说,澜湄大学生友好运动会2017年5月在云南成功举行,增进了青年一代的了解与友谊。同时,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办学,2019年4月25日,澜湄国际职业学院(缅甸万宝分院)正式成立。植根优良传统,学校主动作为,2014年10月,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云南民族干部学院,是省级干部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建院至今,共举办了220多期24000多人次的各类培训,培训对象涵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40个民族乡,包括云南世居的25个少数民族和各级各类各民族党政干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2016年,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批准开始承接外国政党干部培训,是目前全国高校唯一一家,共承接了来自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刚果(布)、蒙古、马来西亚等国政党干部400多人次,在服务党的对外工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联部多次表扬并充分肯定。68载春华秋实,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踏实前进。
云南民族大学 2021-02-01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地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占地2113亩,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2006年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经过六十九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教育有机衔接,兼有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师资实力雄厚。学校具有一支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优秀人才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78人,专任教师133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字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0人,省委联系专家15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专项6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专项9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专项2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12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47人,兴滇人才提名奖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省级师德标兵6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校教学名师和高校教学名师各9人和17人,“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8人。学校聘任首席教授14人(含柔性2人),特聘教授45人(含柔性13人)。学校专业学科体系完善。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部、63个本科专业;1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品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5个,重点建设专业7个,品牌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学团队6个,精品课程30门,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10个已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及方向,是云南省经管类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面最全、财经类重点学科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2017年获得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推免资格。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203万余册、电子图书190万余种,数据库71个。2014年以来,获国家级课题145项,省部级课题195项。出版著作724部,其中:一类出版社出版355部。公开发表论文5191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7篇、SCI论文405篇、SSCI论文137篇、CSSCI论文768篇。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1项。获科研平台11个,其中: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云南省高校工程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昆明重点实验室1个。获智库团队5个,其中:省级重点培育新型智库3个、云南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获创新团队12个,其中:省级创新团队4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 学校国际化办学层次较高。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30余个国家(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其中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硕士研究学位教育项目;与泰国兰实大学在泰国合作举办的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三家境外办学机构。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评“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省级创业园”和“省级创业平台”。2018年获评“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连续14年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多次荣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等奖励。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组织单位,多次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奖;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优秀奖。学生社团“户外运动协会”“微笑志愿者协会”被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评为“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ERP”沙盘模拟协会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团,学校学子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赛事中成绩优异。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荣获合唱国家二等奖、舞蹈国家三等奖、戏剧国家三等奖等为学子提供了展示特色优势的广阔舞台,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篮球、网球、足球、射击射箭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云南省各项赛事中成绩优异。学校组织的“跑步APP”和“新生体育第一课”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及好评。六十九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躬耕树蕙。学校秉承“好学笃行,厚德致远”的校训,坚守“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云财精神,扎根云岭,坚持内涵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区域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10万余名经世致用高级人才,为云南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边疆开放与繁荣、民族团结与进步、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突出贡献。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2-0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李源课题组与合作者对钴基六角蜂窝晶格磁性材料的中子散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长聘副教授李源的课题组与合作者运用非弹性中子散射实验和高质量的单晶样品,在国际上首次完整测定了一种量子自旋液体候选材料的自旋激发谱。
北京大学 2022-11-08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规〔2021〕10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省科技厅细化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要求,形成《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单位意见,请于2023年7月13日前书面反馈为荷。
资源配置与管理处 2023-07-07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征求《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规〔2021〕10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省科技厅细化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要求,形成《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单位意见。
资源配置与管理处 2023-07-0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332 3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