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轨道区域交通噪声预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区域交通噪声预测方法,包括:将测试系统划分为多个测试子系统并建立其对应的子振动方程;根据多个子振动方程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总振动方程;根据振动方程及测试参数计算待测区域的声源强;根据噪声地图绘制单元及声源强,绘制待测区域对应的噪声地图,以便根据噪声地图对城市轨道区域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其是基于耦合系统(车辆系统、轨道系统、桥梁-桩基系统和环境土体系统)的振动响应计算声源强,使得计算结果准确合理,且适用于各种车辆和高架轨道结构,并且本方法中将待测区域的交通噪声绘制成噪声地图,通过该方式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管理与控制、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以及方案决策变得直观且方便。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8
智能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Ø  成果简介:研究成果在采集路网交叉口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基础上,由网络通讯系统将交通流数据传送到指挥控制中心,中央计算机依据区域交叉口车流量、车流密度、车速、延误、停车率等指标计算形成各个交叉口的优化信号配时,生成控制方案,再网络通讯系统控制各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相位等参数,进行交叉口相位选取调试,从而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及服务水平。Ø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Ø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智能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Ø  成果简介:研究成果在采集路网交叉口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基础上,由网络通讯系统将交通流数据传送到指挥控制中心,中央计算机依据区域交叉口车流量、车流密度、车速、延误、停车率等指标计算形成各个交叉口的优化信号配时,生成控制方案,再网络通讯系统控制各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相位等参数,进行交叉口相位选取调试,从而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及服务水平。Ø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Ø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交通违章视频自动监测系统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采用视频对交通违章及其车牌进行自动判断、 记录和发送处罚信息。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采用视频和图像处理技术自动识别测量违章并自动记录存档、自动识别车牌和发送短信、传真通知司机和有关人员、单位进行处理。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专有技术。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可以显著提高交通管理效益和水平。 应用领域:交通。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不需特殊设备和条件。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入门费+产值提成:20 万+5%。 
天津大学 2021-04-11
一种感知时长和资源分配联合优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知时长和资源分配联合优化的方法,优化目标为:其中r为数据总速率,τ为感知时隙宽度,X和W分别为用户对各频带的占比矩阵和发射功率矩阵,约束条件为检测和虚警概率、发射功率峰值和均值均受限于预设门限。所述方法首先将优化问题分解为上下两个子层;然后在τ可行区下界附近选取第一二插值点,基于其连线斜率选取第三插值点;其次令插值函数导数为零导出τ最优解最后将τ的最优解代入至下层进行优化,得到X和W的最优化解本发明方法速度优势明显并且精度仍能维持较高水平。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云视频的资源分配和开销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云视频的资源分配和开销优化方法,包括建 立用于描述频道分布、用户带宽分配、总运营成本以及服务质量(QoS) 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证明求解该模型是 NP-hard 难的;通过引进罚 函数,将通过频道复制和带宽分配使得开销最小的问题等价转化为通 过频道复制和带宽分配使得收益最大化的问题;提出一种云数据中心 中资源分配和开销优化算法——DREAM,来解决云平台带宽的预订与 分配问题以及确定云数据中心频道的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TX系列捷达分配泵柴油发动机实训台
本实验台以捷达分配泵柴油发动机实物为基础由主台架和可分离检测台两部分组成,适用于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能够满足对柴油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故障设置及诊断的教学需求本实验设备握作方便安生可靠。 一、组成 捷达发动机总成、油箱、电池、散热系统、控制面板、可移动台架、使用说明书 二、功能 1、具用实物展示功能,发动机动态实验功能结构;可动态演示发动机的工作状况,能进行汽缸压力:燃油压力测量 2、适用于各级别的培训、考核 3、可模拟实际运行工况设置多种常见故障 4、可以在实验面板上直接读取各种传感器和电信号 5、直观反映各种故障设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真实运行的发动机、可以实施各种实际实验操作 7、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相应功能 8、发动机型号:捷达分配柴油发动机 9、排量:1.6L 10、外形尺寸:1500×1000×1800mm 11、工作电源:12v   54AH直流 12、重量:320kg 13、油箱容积:8L 14、工作温度:-40℃ -50℃
芜湖中方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判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判别方法,通过计算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判别参数??区间断面满载率,通过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参数的时间序列构建,构造状态参数有序样本序列,以最优分割聚类法进行类别划分,保证了样本的时序性与状态的连续性,将参数样本相近的统计时段归为一类,提出目标线路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划分方案,并依据参数阈值进行区间乘客交通流状态类别判定,准确判别乘客交通流状态,有利决策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流运行状态及其客流变化规律,为日常调度和工作做好准备。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中西药组分配伍联合抗肿瘤纳米体系研究
组分配伍融合纳米递药,创新组分中药抗肿瘤研究思路 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进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有毒中药以“药之偏性制机体偏性”。申请人在前期开展了大量有毒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中药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其最重要的两个抗肿瘤活性成分,也是被国际学术领域认为最有可能被开发成为现代药物的天然药用化合物。但如何控制活性成分的毒性,并充分利用其抗肿瘤作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组分配伍是传统中药配伍的传承和发展,制剂策略蕴藏着中药“毒效和合”的深刻内涵,两者均是有毒中药应用减毒存效的重要方式。申请人前期构建起中药组分配伍与纳米制剂技术联合应用抗肿瘤的新思路,为组分中药“中西融合”抗肿瘤安全高效应用提供新模式。如将中药“国老”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次酸与雷公藤有效成分配伍,进行组分联合抗肿瘤,探索该组分配伍增效减毒抗肿瘤作用,并提出观点:采用一种有利于药物靶向性聚集于肿瘤的纳米载体,将组分药物共同包载,并根据两种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特异性地实现两种成分在肿瘤组织/细胞的逐级释放,以功能性纳米作为雷公藤-甘草组分联合抗肿瘤的“舟楫”。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突破组分药物难以实现靶部位特异性共同传递的应用瓶颈,同时可利于实现组分药物多靶点协同抗肿瘤病机的复杂特性。 雷公藤甲素和甘草次酸共载纳米体系抗肝癌示意图     申请人以雷公藤-甘草组分协同抗肿瘤研究为契机,将雷公藤甲素进行甘草次酸靶向-肿瘤微环境响应主客结构纳米装载,首先以具有HCC细胞高表达甘草次酸受体靶点作用的甘草次酸(GA)为靶头,采用能够长循环的PEG将GA和AD(金刚烷)连接到材料两端;再分别通过具有肿瘤组织ROS敏感的单硫键和肿瘤组织酸敏感的PBAE材料将环糊精键合于PBAE支链;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雷公藤甲素物理包载于PBAE-环糊精纳米粒内核,再通过主客结构将其与合成好的GA-PEG-AD形成壳核结构,制得雷公藤甲素纳米粒。从血管调节、增殖抑制、免疫应答等多角度揭示了雷公藤-甘草组分联合抗肿瘤的机制,基于组分配伍与药物联合策略的异曲同工,实现了传统配伍理论、现代临床用药思路、纳米制剂技术的“中西合璧”,为组分中药抗肿瘤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组分中药抗肿瘤临床应用方式提供借鉴,为研究抗肿瘤创新中药奠定基础。目前围绕该思路,申请人连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多个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一区期刊论文2篇,二区期刊论文8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获得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发明金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精轧负荷分配优化设计与模型自适应技术研究
小试阶段/n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创新点:1.提出了精轧变形抗力模型新型“九宫格”自适应学习方法,在“轧制温度*变形速率”参数空间上布置多个特征点,对参数空间上与当前轧制工况位置相邻的 9 个特征点进行加权插值,获得空间任意均连续的自学习参数,它是位置坐标的函数,打破了原来的“自学习系数与层别一一对应”的关系,使自学习系数精确到工作点坐标,解决了 原有的不同层别的自学习参数相互不关联、跳跃大、不连续等问题。新方法上线后,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每月带钢因厚度超差导致的预封锁量从投用前的 45 块/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30 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