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流量可控型体内用药装置
流量可控型体内用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药囊、与储药囊数量相同的加药机构、输药管、程控开关、装载板、第一电子控制系统、第一电源、第二电子控制系统和第二电源。第一电源、第一电子控制系统、储药囊、输药管的进药段及安装有输药管被控制段和程控开关的装载板封装在至少一盒体内,使用时埋于患者皮下,加药机构埋于患者皮下,输药管的出药段置于患者腹腔、胸腔、颅内、肌肉内或皮下等位置;第二电子控制系统位于患者体外,供操作者发送输药指令、接收和显示输药信息。
四川大学 2016-10-11
XJU智能蒸汽流量计
湿蒸汽两相流的测量一直是国内外科技工作多年来研究探讨的课题,但至今尚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本成果在长期试验研究的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在一定的干度范围内,湿蒸汽两相流体的载热量与通过节流元件的压降间存在着单值函数关系。通过试验得出了在宽广压力范围内湿蒸汽载热量与节流压降间的关系式,这样只要在蒸汽管道上安装一只节流元件,用压差和压力变送器分别测量湿蒸汽两相流体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大流量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项目简介 1、无密封自控自吸泵具有耐温、耐压、耐磨、“首次引流、永久自吸”等优点,广 泛适用于市政排污工程、河塘养殖、电力、化工、冶金、医药、食品、消防、环保、电 镀、净水、市政、国防、纺织、造纸、采矿、建筑等行业。但该泵最大的问题是流量较 大时无法完成自吸,这是行业的一大难题。 2、已开发出 4 个规格 20 多种型号的样机,产品已被多家钢铁公司应用,目前运行 效果良好。 3、在申请 2 项;已授权 1 项,专利号:ZL201220572699.5 性能指标 大流量的运行条件下能够
江苏大学 2021-04-14
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
埃松自主研发的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采用文丘里原理设计,满足实验室通风对于风量控制的严苛要求,并获得国内多项检测认证,满足防火、防腐蚀、压力无关性、电磁兼容性等标准要求。 埃松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所有对风量要求高精度的场所,如理化实验室、动物房、生物安全实验室、医院和GMP药厂的送、排风系统以及实验室通风柜、试剂柜和排风罩的排风系统中。 阀门优点 1. 阀门采用模压一体成型,与排风接触的部件均采用高强耐腐蚀改性PP材质制作; 2. 阀门及控制盒满足国标规范的防火要求,通过UL94-V0,国标V0及GB8624-B1防火等级认证; 3.出厂时均标配法兰,便于安装,易于维护; 4.阀体有加强边框,保证使用多年绝不变形; 5. 阀门出厂前完成所有部件与变风量阀门间的接管与接线,并进行风量测试和标定,便于现场安装调试; 6. 可以直接水平安装或垂直安装,无需返厂重新校准标定。 阀门特性 1.阀门采用“文丘里”原理取压方式,风量控制精度±5%,调节比最高可达10:1; 2.蝶阀通过不间断运行100万次疲劳测试,保证安全无忧使用; 3.气流阻力小,工作压力范围30-1000PA; 4.阀门标配开放式通讯协议,便于接入楼宇自控系统; 阀门认证 埃松流量反馈型变风量蝶阀通过SGS等权威机构的检测认证。 阀门整体具有卓越的防火性能,满足GB50016-2014防火规范要求,通过UL94:2017,V-0,国标V0以及GB8624-2012,B1级防火等级认证。 阀门采用阀片边缘TPE热塑包胶密封方式,泄露率低、密封性好,通过JG/T436-2014阀片漏风量检测。 阀门通过GB/T 11547-2008酸碱和有机溶剂的防腐蚀测试。 闭环压力无关,通过JG/T436-2014风量与阀前静压无关性检测认证。 项目案例
上海埃松气流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2021-12-08
FS5系列流量开关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名称:  FS5系列流量开关产品型号:  FS5一般应用,性能可靠输出:SPDT,7.4A@120VAC,3.7A@240VAC流体温度范围:0-107°C最大压力:10.5Kg/cm2最大流速:3m/s适合管径:1",3/4"连接:1",3/4"NPT/BSPT其它型号:FS5-3/4,FS5-D-3/4,FS5-J-3/4,FS5-1,FS5-D-1,FS5-J-1,FS5-S-1,FS5-DS-1
深圳市德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和优化系统
研究了中心控制和优化软件。结合用户的需求和比较现有软件,开发了灯组定义、相位定义、相位序列定义、相位配时模块。信号机直接以以太网连网,通讯模块负责接收信号机的各项参数,并发送指定的相应数据。进行了配时优化研究。在优化时采用固定周期的方法,相位的绿信比作为优化变量进行优化。
东南大学 2025-02-08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1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34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副教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双千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170余人次。教师博士化率达51.1%。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参加全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现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0余个。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80余项,省级项目68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总计4.26亿元;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奖励;拥有国家级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奖11项,其中一等奖4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近1/5,位居全省第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300余篇,其中,14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90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580余部。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22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及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二。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学生毕业5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职位晋升次数、自主创业比例较全国同类高校分别高出45.9%、0.5次和1.3%。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交大人才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40余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分转换及师生交流交换项目,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校企、校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01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在详实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分析诊断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的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对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城市中的关系与特征;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城市不同特征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分析,对城市交通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分析现状路网特点与问题,并提出规划年限的路网方案,同时优化;公共交通的规划,结合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从公共交通的方式、枢纽、场站、车辆、政策等多方面提出规划方案;城市停车的规划,针对城市停车问题,在上述分析和对停车需求分析预测基础上,提出停车设施规划、机制、政策等方案;对外交通与枢纽规划研究;交通管理方案规划以及城市其他重要交通问题的规划;综合交通实施的规划方案。
清华大学 2021-04-11
轨道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1)对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规划、现状交通特征、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原有线网规划 方案进行整理分析,掌握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以及客流走廊 分布等情况,为线网规划提供依据。2)对城市轨道交通合理规模进行匡算、对线网形态进行分析,并在“点”、“线”、“面” 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布设的选择集,并提出规划备选方案。3)对备选方案进行客流条件、相关指标、线网功能以及线网特点等多方面的定性与定 量分析,并对备选方案优化调整,推荐出首选方案。4)对推荐方案进行与城市交通枢纽的衔接程度、线网客流的均衡性和强度、线网结构 层次性和可达性、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覆盖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如符合条件,则确定轨道 线网规划方案,如不满足条件,则重新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直至确定符合条件的规划方案。(2)轨道交通客流需求预测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客流预测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客流预测的前提是客运需求预测,通常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作为依据,按照传统的四阶段法进行预测。其中,发生量预 测通常采用原单位法,这种方法概念清晰,模型标定的结果有明确的物理含义,而且预测的 精度也很好。为了充分考虑到未来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形态变化对小区发生吸引量的影响, 需求预测时应该分目的进行。在方式分担中,通常采用多项 logit 模型,必要时可以采用非 集计预测方法。清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轨道交通客流研究的单位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承担过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专项规划,同时承担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建设规 划阶段、工程可研阶段的客流需求预测项目,累计 10 余项,这些项目包括:
清华大学 2021-04-11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在翔实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分析诊断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城市中的关系与特征;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城市不同特征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分析,对城市交通发展进行战略指导; 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分析现状路网特点与问题,并提出规划年限的路网方案,同时优化; 公共交通的规划,结合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从公共交通的方式、枢纽、场站、车辆、政策等多方面提出规划方案; 城市停车的规划,针对城市停车问题,在上述分析和对停车需求分析预测基础上,提出停车设施规划、机制、政策等方案; 对外交通与枢纽规划研究; 交通管理方案规划以及城市其他重要交通问题的规划;  综合交通实施的规划方案。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5 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