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是涟水籍台胞、教育家、爱国实业家蒋志平先生筹资创办、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教育部核准正式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学院执行国家统招计划,颁发经教育部监制、电子注册、可网上查询的大专学历文凭。学院成立于1999年,走过了筹备建校、挂靠办学、独立办学、教育部正式核准备案、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的办学历程。我校的校庆日为10月30日。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为20.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约23万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学院设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设有建筑工程系、机电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时尚造型设计系、汽车工程系、休闲观光系等六个系。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旅游管理、应用英语、人物形象设计、空中乘务等35个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五个学科门类,覆盖了制造、土建、电子信息、财经、旅游、交通运输、教育七大类职业岗位群和行业。 目前,在校班级88个,在校生4000余名,现有教职工220人,专兼职教师192人,其中高级职称59人,研究生学历35人,双师型(双师素质)62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办学19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4000余名毕业生,成为苏北及淮安地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淮安、涟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学院还经省教育厅同意与省内多家“211”高校合作办“专接本”本科班,如南师大、南航、南工大、苏州大学等。另外,还与电子科技大学、淮阴工学院等合作举办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班等,已呈现多渠道办学态势。学院还和许多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如与上汽集团南京汽车公司联合培养工程师等,与淮安源通制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淮钢公司、中国青年旅行社、今世缘集团、德润酒店、富士康、臻鼎科技、达方电子、多家建筑及装饰公司、汽车修理厂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逐步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目标。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多科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学院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05年创建的襄阳府师范学堂,迄今已有114年。 学院现有2个校区,14个二级院部,在校生20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1157亩,校舍建筑面积53. 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4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5亿元;有国家级重点、品牌、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0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8个,专本连读试点专业6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有教职工1006人,专任教师675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46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专家16名,“楚天技能名师” 15人;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校企合作基地398个,校内实训中心32个;建有1所直属二级甲等附属医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公立、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学校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社会服务影响广泛。陈至立、杜青林等历任国家领导人考察学校时,充分肯定了学校在高职教育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前身创建于1949年,位于闻名中外的教育之乡湖北省黄冈市,现坐落在长江之滨、巴河之畔的南湖教育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校园里亭台错落有致、楼阁交相辉映,树木苍翠多姿、花草芬芳怡人,小桥曲径通幽、流水优美动听,荷池楚楚动人、山石别有情趣。放眼皆美丽,驻足即文化,被评为园林式校园、省绿化管理先进高校、省级平安校园、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师资力量雄厚。为服务好20000余名学生,学校建有由国务院津贴专家、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省教学名师、黄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任教师80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40人,“双师素质”教师624人;选拔900余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常年聘请楚天技能名师34人、外籍教师8人、兼职教师600余名。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湖北省、全国教师说课、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微课等比赛,21个团队获得省级、16个团队获得全国一、二等奖。 专业建设先进。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0多年来,实施“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的办学战略,坚持“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现设9院、3部、3中心14个教学单位,开设普通全日制高职教育专业60个。其中,“3+2”全日制普通专本连读专业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涉及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学科门类。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学)会、企业合作,组建了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8个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北现代园艺职业教育集团,实行共建共享。学校确立“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建有紧接市场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22门、校级精品课122门。 教育教学出色。学校全面灵活地实行“双境培养、双师执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强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8个,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229个,校外实习基地692个,附属医院、驾校各1所,职业技能鉴定站点5个,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独占鳌头, 2013、2014、2016年、2017年,先后荣获湖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总分第一名,另有619人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等赛项中分获一等奖。学校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6届超过98%。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名牌高职院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全国企业招聘“首选十佳高职院校”、“中国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百强院校”。办学6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13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造性地将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等黄冈名人文化,现代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高职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一主线四融合”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成人、成才“两成教育”;父子情、手足情“两情教育”;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四职教育”;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推行“四家建设”;坚持出勤率、就寝率、卫生合格率、事故发生率、毕业率、就业率“六率考核”;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学校创建“红色精神家园”被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科研成果丰硕。学校教研科研氛围浓郁,累计承担教科研项目958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326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9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446项,省教学成果奖1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106项;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22余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800多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18部。学校自主研发的“龟山松萝”、“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春缈”茶叶于2007年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2008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2009年获“世界绿茶评比”金奖。学校教师参与研发的《固体废弃物制备高性能道路建筑材料关键技术》获2014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社会服务扎实。学校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实施科技扶贫开发;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参与发展公益事业。近5年,学校41名教师分别担任湖北省农业科技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累计培训社会人员20余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150项。学校先后荣获黄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湖北省阳光工程先进单位。 60余年的磨砺,60余年的璀璨。2015年5月24日,《人民日报》《育人“接地气”,扶贫“有底气”》的报道,让学校成为了高职院校亮丽的名片。学校将坚持“艰苦建校、质量立校、文化治校、机制活校、服务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改革创新,继续铿锵前行!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学校坐拥“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利,开创了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高职办学的成功范例,成为引领荆楚、示范全国的高职教育著名品牌。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得“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和“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案例”;是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同时,学校也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单位。 学校秉承“厚德笃学,求实拓新”的校训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坚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方向;二个满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三个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四个为本——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柔性化教学体系、“五全育人”体系、以综合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特色。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580亩,建筑面积68.7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2亿元。学校拥有51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数控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4个省级实训基地,229个实验室,437个校外实训基地,1个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教科研设备总值达到2.16亿元。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38.9万册,电子图书3.12TB,数字资源量14TB。学校还建有出口总带宽10Gbps、主干带宽10Gbps、数据总量45TB、信息点18811个的校园网。 学校现设置14个二级学院共64个专业,覆盖电信、机电、计算机、建筑、商学、艺术、外语外贸、文化传媒、旅游航空、纺织服装、生物、轻工、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等十多个应用技术与教育领域,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重点、特色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示范性专业5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现代制造和旅游两个专业群为湖北10大职教品牌,13个专业正在实施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专任教师906人,教授、副教授449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90%。学校拥有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学校有国家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教育部装备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和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专家4人。聘请楚天技能名师27人,聘请外籍教师23人。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等28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07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交流与工作关系,开展各类国际教育项目16个,2000多名校友在国(境)外学习和工作。学校依托行业产业,发起并牵头成立了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生物四个职业教育集团,与IBM、海尔、华中数控、联想、长江存储等300多家企业和机构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2000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学校就业工作7次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学校建有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院、华泰机电技术研究所等13个研究机构,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年社会服务经费到款额达1200万元。学校援建中西部职业院校12所,重点支持建设了湖北省教育援疆品牌——武汉职院新疆博州分院。学校年均为全国和全省培训职教师资400余人,年均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20000余人次。 目前,学校正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行领导力、执行力、教学力、文化力、学术力“五力并举”策略,着力推行“全景熏陶、全程渗透、全员育人、全面影响、全体受益”等“五全育人”体系。全校师生员工正致力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加快内涵建设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开设财经商贸、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旅游酒店、医药卫生等9大类38个专业,在校学生逾万名。 办学条件 学院位于成都市,现有高新校区、花源校区、青羊校区、锦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3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一流;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单位,是全国棋牌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成都)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专任教师360余人,教授、副教授170余人,“双师”素质师资占专任教师70%以上;建立了500余名由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团队。 就业成才 学院秉承“成都服务,服务成都”办学宗旨,以“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与省内外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深度开展校地合作,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创业就业。学院与高新区共建成职高新软件教育园,园区化办学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成都文旅集团牵头组建成都旅游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模式两次入选全国职教集团化办学经典案例;与成都国际商贸城共建“城中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全国行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组建创业学院,打造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创平台,入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部分学生到海外就业,连续多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中青报等单位评选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30强”、“全国高职院校双创50强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示范案例50强”,连续三年被四川省人才服务行业协会评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2017年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国际、地区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建学生海外研习中心,开展师生互访交流项目;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台湾和香港等1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交换生、短期游学与海外实习等项目合作;与部分海外院校实现课程置换或学分互认,语言和成绩合格者,完成我校学习后有机会到相关院校继续深造。 帮困助学 学院是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国家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岗位”、“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基金”等,为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优秀学生可享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学院为新生设立“绿色通道”,帮助家庭困难的新生顺利入学。 办学地址: 高新校区:成都市高新区天益街83号 花源校区: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花源大道 310号 青羊校区:成都市青羊区大石西路56号 咨询电话:028-85323653 028-85327933 学院网址:www.cdp.edu.cn 咨询邮箱:czzs2009@126.com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占地1342亩,是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四川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014年,学院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挂泸州技师学院,实行一校两牌。 学院现有商学院、白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艺术系、基础部、思政教研部、培训中心、高新区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开办机械、土建、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教育等类别的高职专科教育专业39个,13个高级工、预备技师专业。拥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9314人,技师学院学生193人,非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注册学生1142人。 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荟萃着光荣传统、优良校风和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01年的川南经纬学堂。学院坚持“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业技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传承百年文化、服务地方产业、助推区域发展”的办学思路,弘扬“自强不息,勤奋敬业”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形成了“四合四共”(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园企校”四方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了“五位一体”(校地发展共生一体、校企合作产教一体、专业产业对接一体、人才培养工学一体、技术研发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教职工535人,专任教师430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其他高级职称共10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 272余人,常驻外籍教师2人。拥有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拔尖人才20余人;工程师、 建造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26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建立了由 200 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学院拥有现代化图文信息中心,馆藏图书59.29万册;建有公共教学大楼、实训大楼、教学工厂、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拥有实验室、实训室496间,校内实践基地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0个。学院总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185万元。 三、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服务 学院完成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23项,市级科研项目26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2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61项。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服务产业提升计划专业2个、部/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获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5项;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项,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项。教师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EI和ISTP收录近30余篇),获专利83项,完成横向课题80项。 学院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能承担机械及制造、电子电工、建筑、管理及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教师职业技能等8大类别的68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学院立足泸州、面向四川、辐射滇黔渝,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项目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四川省统计人才培训基地”、“市委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承担各类社会培训7000多人次。 四、优异的竞赛成绩和畅通的就业渠道 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在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技能大赛和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四川省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等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000余人次。 我院与泸州老窖集团、四川郎酒集团、四川邦立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ntel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康佳集团、海尔集团、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五局、中建八局、华西集团等1000多家用人单位开展长期就业合作,建立起了以成渝经济区为主,包含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就业网络,形成了畅通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7%以上。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乐山工业学校、乐山卫生学校、乐山财贸学校三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成立的含医药卫生、财经旅游、机械电子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属教育部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院校。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智能化考试站”。学院开办三年、五年制普通高职大专和三年制中专学历教育。学院建校以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探索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乐山经济建设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占地348亩,校舍建筑面积126048平方米。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4人、讲师183人。常年聘请20名外籍教师。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在校学生8700余人,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与所开设专业相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和培训基地,学院图书馆藏书26万余册。有30个学科实验室,1个多媒体远程教学室(710座)、4个语音室(112座)、1个电子阅览室、3个标准运动场、5个室内体育馆、1个标准游泳池和校园网。有教学用计算机765台,1000余台电脑接入Internet网。学院设有4系1部(公共课程部、护理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旅游系),另有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个校内实习工厂。 学院坚持“科学管理,从严治校,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办学方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长期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泸州医学院、西华大学、四川经济管理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成人大专、普通大专联合办学关系,为在校学生继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与全国10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协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出国护士的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几年来,学院招生人数和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取得了丰硕教育教学成果,主编、参编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高等数学》、《公共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专著110部,有7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国内奖励。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卫生、旅游、财经、营销、机械、电子等方面的中高级业务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办学积淀深厚】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四川省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和创建于1958年的四川省乐山专区农业学校。眉山国民师范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几易其名,1953年春定名为眉山师范学校,是教育部标准化建设优秀师范学校,有91年师范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卓越教师,历届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教育管理人才。乐山专区农业学校1972年夏更名为乐山地区农业学校,1985年5月更名为乐山市农业学校,1997年9月更名为眉山农业学校,是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在60年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为眉山、乐山等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卓越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历届校友中涌现出大批党政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两校合并组建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两所优质中专作为建校基础,根植东坡故里深厚文化底蕴,是莘莘学子笃学精业的理想之地。 【学校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北距省会成都仅60多公里,来去成都高铁、高速方便快捷,有3条公交车在学校门口设站。周边公园环绕,东坡湿地公园、苏辙公园、东坡竹园与学校隔江相望,滨江公园与学校南面、西面、北面接壤,浑然一体,如同办在公园里的大学。学校地理位置醒目,地处岷江二桥东岸眉州大道岷东段5号,从外地来眉,直奔岷江二桥,看见桥就看见学校,校舍依山而建,推窗即见雄伟壮观的岷江二桥,于是,学校有“见桥大学”之称谓。 【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占地面积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景色优美。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34个,实训基地6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20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043余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4万余册。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460人,其中专任教师311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14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3人,中级职称125人,双师素质教师237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四川省首届工匠杯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教师团队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6项。 【学校专业类别齐全】学校现有师范教育系、农业技术系、商贸旅游系、工程技术系、文化艺术系、中等职业教育部、继续教育培训部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以教育类、农业类专业为主,商贸旅游类、机电建筑类、文化艺术类专业协调发展的鲜明专业特色与优势。现有招生专业2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建设省级以上优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共9门。学校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毕业生的称职率达90%以上。学生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5项,参加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8项,获省市级荣誉和奖项上百项。学生作为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大学生茶艺团的团员登上米兰世博会舞台,被授予百年世博中国茶文化周推广大使称号。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持研发杂交水稻、果树新品种9个,推广面积3000余万亩。近年来,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5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34项目。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67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共计31本。 学校是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社会科学校眉山分院共建单位、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眉山市职业教育集团总理事长单位、眉山市东坡味道食品产业学校和东坡烹饪学校理事长单位、眉山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眉山市旅游酒店服务培训基地、眉山市机电技术培训基地、眉山市职业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眉山市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基地、眉山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和百年世博中国茶文化周国际交流基地。 而今,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发展需求,面向技术创新,面向教育改革,根植眉山,辐射全川。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传承千载诗书城文化为己任,以创建百年“常青藤”学校为愿景,弘扬“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校风,践行“诚信自强,笃学精业”的校训,为建设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服务有力的全省一流高职院校而不懈奋斗!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的一所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现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学校起源于1933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绵阳工业学校、绵阳机电工业学校三校合并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绵阳水利电力学校部分专业并入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持“诚信为基、能力为本、创新为魂、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始终依托和对接科技城建设和区域行业,以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本科教育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建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绵阳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校占地700余亩,校舍面积近3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3亿元,其中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数量12958台(件)、总值12498.8万元。学校以工科为主体,设材料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人文科学系、艺术系等八个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培训学院两个二级学院,设有高职专业55个,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3个大类、30个专业领域,其中国家示范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5个、实训基地项目2个;四川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现有在校高职学生1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784人,其中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149人。有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高校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个、教学名师1人;省市科技成果评审专家29人;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绵阳市十大创业带头人1人。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8138质量工程),先后建成特色专业8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0门、开放性实训基地7个,培育优秀教学团队18个。探索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列入绵阳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培养认定“拔尖创新人才”75名。组织参加国际国内技能大赛连创佳绩,获奖学生累计近千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159项、省级奖项244项。大力构建形成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学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0%,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就业质量逐年攀升。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峨胜集团合作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两个专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建立了完整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3”人才培养模式和以社团为平台、具有创新特色的本科文化,2017届首批毕业学生93人,以出色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受到一批知名企业的青睐,其中11人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坚持围绕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际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先后与绵阳高新区、游仙区、涪城区金家林总经济试验区实施校地战略合作,落实并完成合作项目30余项,多元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软件学院”,建立了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绵阳分院和绵阳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先后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装第五八研究所、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一批军民融合的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互动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联合育人,形成了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成长发展,实现了校企双赢。牵头组建绵阳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搭建教学、科研、开发、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协作平台,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被列入《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优秀案例,跻身于四川省10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之列。通过多元共建打造的“富乐绵阳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集教育、训练、交流、服务、实践于一体,培育孵化企业93家,吸纳大学生就业近500人,先后被认定为省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型众创空间众创空间,2016年成功跻身科技部全国众创空间。目前,学校按照“十三五”发展战略和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巩固一个中心、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三大创新、抓好四项保障,建设美丽魅力和谐绵职”的总体发展思路,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服务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以优质学校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必胜的信心、决战的姿态,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一流职业大学。校 训: 重德 精业 求实 创新办学理念: 诚信为基 能力为本 创新为魂 特色为翼办学定位: 依托科技城 服务科技城办学特色: 传承建材行业优势 服务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 政校企研四方联动共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赣西历史文化名城、月亮之都宜春市。城市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学校是200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校,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西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环境优雅,设施齐全,设立北校区、南校区和经开校区;设有护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机电与新能源汽车学院、财会金融学院、电商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基础部、军事体育部等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招生,在校生1.6万余人。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60余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校现有护理、学前教育、医学检验技术、电源变换技术与应用(锂电方向)4个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其中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示范专业、国家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双证书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了覆盖江西省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范围的实习、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丹麦、墨西哥、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高校建立友好关系,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学校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问鼎夺魁,屡创佳绩。学校教师获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位列第一)。学校学生于2016、2017、2018年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创造了江西省在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的最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等大赛中均创造了优异成绩。学校创新创业成绩斐然,“宜职众创空间”被江西省科技厅定为“省级众创空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示范性单位、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十佳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学生定向先进集体、江西省人才工作示范点、江西汽车流通业产教融合十佳高职院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优秀高校、全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形势,结合工作实际,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 国内一流高职名校”的办学目标,秉持“立足地方,立德树人;精细管理,精准培养”的办学宗旨,按照“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办学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力争把学校建成办学机制灵活,办学特色突出,中高职对接紧密,服务地方有力,社会声誉良好的高职名校。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844 8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