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原江西省重点中专抚州经贸学校和抚州农校的基础上,融入抚州文艺学校教学资源,又于2007年经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整合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校、抚州市技工学校而组建成的一所集理工、经贸、生物、艺术为一体,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院具有单独招生资格。学院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迎宾大道新东城教育园区内。距省会南昌市100 公里,北接浙赣线铁路、东依鹰厦铁路、西临向莆铁路;东临一级公路、昌厦一级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环绕校园。 悠悠抚河水曾哺育了灿若星河的抚州名士,居庙堂而安天下的王安石、吟四梦屈西厢的汤显祖、一代大擘文化词丽的曾巩、心学鼻祖陆九渊、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井泉、国学泰斗游国恩、物理学家饶毓泰、书法巨匠舒同、曼妙琴弦盛中国…… 深厚的文化底蕴濡养了这片教育沃土,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营造了绝佳的求学空间。自古至今,素有才子之乡美誉的抚州,圆了无数学子的求学梦。根植于这方圣土的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沐先哲的办学理念,正倾力打造一所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高等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938.86亩,建筑面积26万m²,现有教职工480人,其中专任教师372人,专任教师中正教授职称19人、副教授职称94人,双师型教师172人,在校学生9300余人。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分院、艺术分院、经济管理分院、旅游分院、信息工程分院、商务分院、汽车工程分院等7个教学单位,另设军体部、思政部、继续教育分院等3个教辅机构,同时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统战部等5个党群机构和教务处、招就处等11个行政机构。开设了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导游、空中乘务班、音乐表演、广告设计与制作、客户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30个专业。 学院拥有语音室、学术报告中心、演奏厅和数控、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会计、音乐表演等各类专业教学实训、实验场所共41个,计算机中心拥有40多个教学机房,配置计算机1500余台,并建有较为完善的校园网和全省一流的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一个,200多个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拥有图书馆藏书30万册,电子图书4000GB。 2017年,在抚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实施了“1.96亿工程”基础建设系列项目,该项目已列入抚州市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第三教学大楼、综合实训楼A栋、学生公寓第9、10栋、室内综合体育馆、南广场绿化、南大门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程, 其中第三教学大楼、综合实训楼A栋、学生公寓第9、10栋工程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南广场绿化主体已基本完工,其余工程项目也将陆续施工建设。 学院坚持 “立足高新区,服务抚州市”的办学理念,加大与抚州各行业的合作力度,举全院之力服务抚州地方经济。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开办了桑尼可、工业机器人、江铃等定向培养班,为高新区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签署了“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及“政校共建3D打印技术(增才制造)专共实训平台暨人才互动交流平台项目协议”,“抚州国家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已在学院正式挂牌;召开了多次 “政校企”对接座谈会,共同建设了人才交流平台,学院每年派往园区实习的学生近600人。二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新形式。建立抚州市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承担起了培养传承和发展抚州地方戏曲的人才的重任,开设戏曲班,为抚州地方戏曲定向培养传承人才,2017、2018年分别招生近60名五年制戏曲班表演人才;加强与黎川油画产业基地通力合作,每年为黎川油画产业基地输送近30名专门人才;与抚州市旅游局合作,开设了导游班,每年为抚州旅游事业培养近40名专门人才。 除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外,学院还在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学院实行校企联合、定单培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机制,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近1500名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面向全国招生,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坐落在五朝古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乡、国家园林城市——河北省邢台市,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讯发达。学院1979年建校,1984年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991年承担原国家教委高职教育试点任务,1997年率先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2000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单位,2002年移交河北省成为省属高校,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第一批河北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院始终站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方阵,坚持“技术立校,军风育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入学双起点、育人双主体、毕业双证书”为主要标志的“邢台模式”和“军人作风+职业素养” 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与知名企业集团、原军队保障性企业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学院毕业生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荣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 学院目前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46.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8亿元,藏书127万册,建有大型图书馆、体育馆、标准运动场、千兆位校园网;拥有汽车技术中心、服饰产业技术中心、鞋业技术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电气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艺术与传媒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等13个校内实训中心,总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下设240余个专业教室、实验实训室,校企合作建立4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河北省机电产品设计与智能检测应用技术中心、河北省高校汽车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学生装研发中心、邢台市服饰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邢台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市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共建10余个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院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的特色专业布局,设有汽车工程、服装工程、机电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艺术与传媒、经济管理、会计、资源与环境等10个系,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市场营销、会计、环境工程等52个专业(其中,应用型本科专业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全日制在校生159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近1000余名;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856名,82%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其中,教授60余名、副教授190余名,留学归国教师20余名,各级教学名师(专家)17名;另外聘任企业骨干、行业人才兼职教师160余名;拥有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国家精品课程1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教材200余部,其中“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2部;完成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7项、省级课题23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总后勤部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院注重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标准,先后与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际合作,积极探索新的交流渠道与合作空间。2015年3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学院与德国施马卡尔登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开办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2个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合作办学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开展教育与技术服务项目,为“走出去”企业培训当地员工和学生,并招收俄罗斯、喀麦隆等国留学生到学院学习交流。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新起点上,秉承“德能并蓄、敏行担当”的校训,立足河北,面向京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的把学院打造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服务基地,凝心聚力、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国家优质校建设,在人才培养、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国际化办学与交流、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建成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并深入推进应用型高职本科工程教育试点,向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迈进。 六个第一: ——军队第一所与地方联合办学的高等院校; ——国家第一所正式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院校; ——国家第一批确立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院校”; ——国家第一批验收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 ——全国第一批河北省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全国第一批“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始建于1958年,有着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年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现为河北省优质校建设单位、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高等学历教育认证中心、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沧州市安全生产考试点。 学院校园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具备优越的教育教学、科研环境。拥有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沧州市政府依托我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为沧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工厂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18人,其中,专任教师584人;教授、研究员47人,副高职以上职称22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4名。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2%以上。 学院下辖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沧州工贸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贸管理系、现代服务管理系、化学工程系、城乡建设工程系、畜牧兽医系、食品生物工程系、现代传媒与艺术设计系、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开设53个专业,拥有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3个。形成了以汽车、电气、机电、牧医、财会、园林、信息技术为主体,建工技术、应用化工、机械制造、工程造价、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艺术设计、现代农业等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涵盖了工、农、经、管、教、艺等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高等职院教育特征。 学院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紧围绕沧州市五大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需要,及时整合改进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诊改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积极探索产学互动、学研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混合所有制等办学模式改革。先后与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冀春集团、北京安博在线软件有限公司、中粮集团、中航国铁集团、中德诺浩、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深圳华兴鼎盛科技等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北京现代汽车沧州教育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培训中心落户我院,重点为汽车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和员工岗前培训。2016年,微软在中国环京津地区开办的首家IT学院——沧州北方微软IT学院落户我院,重点培养符合全球IT领域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 学院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成功开办中乌合作办学项目以来,与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俄罗斯、韩国、英国、泰国等国大学开展了师生交流和丰富的中国文化探访活动。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六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自动化和建筑工程等专业合作,已培养学生六百余人,学生除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专业知识体系国际化外,还获得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金融行业、政府部门、外企深受欢迎。学院现有加纳、喀麦隆、玻利维亚、肯尼亚、岗比亚、津巴布韦、孟加拉、菲律宾等9个国家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我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也是黑龙港流域重要的区域性农业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中心。立足服务当地农业产业化生产,针对当地生产和生态特点,在抗旱耐盐新品种选育、旱作节水栽培、地下害虫防治、特色枣果、牧草育种栽培等领域形成鲜明科研专业特色。建院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省市科技进步奖、丰收奖等成果122项,培育出农作物优良品种34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5项,出版著作15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25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创新成果。目前承担《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37项科研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1.3亿亩,为沧州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构建相互融通和衔接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沧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沧州财经学校、沧州财税学校、沧州商业学校和沧州供销学校四所中职学校整合组建沧州工贸学校,并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沧州工贸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016年成为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名牌学校、河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7年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中职学校成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 多年来,学院以突出的办学业绩获得“河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沧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沧州市中高职衔接办学示范基地”、“沧州市绿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外事工作先进集体”、“ 沧州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始建于1983年6月,原名邯郸职业大学,1984年10月更名为邯郸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题写了校名,1997年更名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830亩,全日制在校生89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2名,其中教授56名、副教授143名;具有硕士和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67%;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建筑工程技术团队),省级教学团队2个(建筑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团队);省级教学名师2人(郭文志、钟芳林),省、市社科青年专家5人,省三三三人才二、三层次17人,享受省、市政府津贴28人。拥有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全省高职唯一)和物联网应用、紧固件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2016年获得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高等技术技能”银奖(国内高职院校获得了2金1银3铜)。历史沿革1983年6月建校,校名为“邯郸职业大学”。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85年,加入中国职业大学教育研究会,并被推选为24个理事学校之一。9月,筹办召开了河北省第一次职业教育研讨会。1987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简称apeid联系中心),成为全国15个apeid联系中心成员中唯一的一所职业大学。1991年,学校与邯郸市电大分校合并。1996年,被河北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启动的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学校。同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启动的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学校。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学院被选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1998年,学院被推举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华北分会会长单位。2002年,学院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首批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学院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就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2010年, 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2013年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同年蝉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2016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院系设置及专业、课程建设学院现设有10个系,分别是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管理系、经济系、文法系、艺术系、旅游与商贸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运动与健康系。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研究制定了《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新调整了三个系、九个专业。目前招生专业51个,其中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装潢艺术设计、物流管理),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金融保险、计算机网络),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课程建设方面,现有国家精品课2门(《地基与基础》《字体设计》),《地基与基础》已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课11门。研究制定了《优质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已有15门优质课通过验收。研究出台了《教师工作室培养模式管理办法》,首批遴选了9个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思政课改革,出台了《思政课改革实施方案》,编辑了《课前5分钟》思政课教案。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逐步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合作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实践基地67个,覆盖了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六大产业。与大唐移动共建了投资200余万元TD-LTE重点实验室;与河北银隆新能源汽车签署了协议,筹建银隆新能源二级学院;与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共建邯郸知识产权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新突破,与新兴能源装备公司、长城汽车集团等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每年培养输送学生700余人;与阳光集团、美食林集团等企业联办冠名班;与东软集团大连睿创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等六所院校建立了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派出教师35人,学生4批45人,合作开展办学项目。2016年,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5项,技术交易额达到60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近年来,师生共获得国家、省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200余项。国家优质院校建设2016年4月,我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家优质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后,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谋划,举全院之力,努力创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院长为副组长的创新发展行动委员会。省教育厅对我院创建工作高度重视,贾海明副厅长专程来学院调研,对我院前期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教育厅先后拨付了900万元项目奖励资金和30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学院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重点建设省厅确定的建筑工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装潢艺术设计、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和学院确定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数控技术等3个特色专业;二是重点推进数控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争取了省、市职教集团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三是建设银隆新能源二级学院和邯郸知识产权学院。目前,我院与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了知识产权学历班,成立了全省首家政校合作的“邯郸知识产权学院”,引进北京同辉等9家专利事务所入驻,正在筹建河北省(邯郸)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河北省(邯郸)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中国专利行政执法审理厅。四是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已被确立为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五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整合我院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和邯郸市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邯郸市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邯郸市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数据库,建设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六是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我市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安际衡先生达成合作意向,共建磁州窑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9个教师工作室。七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在市政府支持下,与东软睿创签订了合作协议,市人社局每年支持资金30万元,已开发创新创业课程8门,并举办了邯郸市睿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学院在省厅确定的重点项目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自我加压,开展了系列自主项目建设。一是启动运动康复中心项目。二是注重校内实训室建设。三是正在筹建邯郸市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展示基地,正在组建邯郸市建筑行业校企合作联盟。四是谋划建设省级众创空间。“十三五”展望紧紧围绕邯郸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德强技、知行合一、具备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在专业设置与改革中,重点支持一批,谋划新建一批,调整压缩一批,力争高新技术及应用型专业占80%以上。重点打造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技术、装潢艺术设计、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运动与康复、广告设计、金融保险、会展策划、市场营销等强势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与研发、校企合作、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方面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对口服务,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形成“一系一品”的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教育厅。其前身为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筹建于1984年,1985年正式招生,1993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升格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现有禅城和高明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127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达6.5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60余万册。目前设有8系3部,即纺织系、轻化工程系、服装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和公共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学校开设了60多个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训基地188个,在校生1万3千多人。 特色强校奋发有为 2009年学校率先提出“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职教办学理念,在广东省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中央和省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高度认可。学校围绕“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2012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后,学校紧紧抓住广东经济转型契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目标,突出纺织服装特色,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谐扬校”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服装设计专业“三线互嵌、工学交替、螺旋递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元互嵌、项目纽带”、艺术设计类专业“以产定学、精英筛选、项目课程”等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开展“一专业一模式、一课程一平台”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系列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获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重点专业9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11门;中央财政支持及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9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屡获佳绩。此外已建成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及百门网络课程。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建立了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数字化纺织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一批省级科研平台,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等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学校努力打造优质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30年来,学校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奔赴全国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认可,为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不断推进优质就业,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中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示范院校、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依托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深厚的行业背景,牵头组建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产学研一体合作模式。学校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培训,累计完成社会培训约14万人次,助推广东纺织业转型升级。 人才强校德技兼修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大力开展“强师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邀请国内外职教专家和知名企业到校开展培训,选派教师180余人次到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等方式,打造了一支德技兼修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授、副教授1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60余人。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1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学团队演绎职教风采,描绘满园春色,织就锦绣前程。 青春飞扬梦想起航 学校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一批独具专业特色、展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近5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234项全国奖项,362项省级奖项。其中志愿服务项目“爱心学堂“被共青团中央授予“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奖”称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展现自我、锻炼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建于1999年,是揭阳市唯一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位于揭阳市榕城区紫峰山桂竹园风景区,交通便捷。紫峰木铎, 钟灵毓秀,俊采星驰。建校16年来,全体学院人在省教育厅和揭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揭阳市乃至全省各行业培养了高素质技能人才逾20000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现设有电子商务创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师范教育系、外语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艺术与体育系、经济管理系10个院系(部),有全日制在校生7700多人。已培养十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我院专业特色鲜明,2015年有招生专业35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3个,非师范类专业22个,面向广东等8个省(自治区)招生。有多个专业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毕业生可优先到企业就业。现有3个省级实训基地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2个专业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重点培养专业,英语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2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固体药物制剂GMP仿真车间和电子商务专业培训与创业孵化2个项目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现有在编教职工386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以上职称8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36人。弘文励教,砥砺奋进,教学水平高。学院图书馆藏书7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36万册;报纸期刊近1000种。校内有102间实验实训室和3个创业基地,在珠三角及粤东等地都设有校外实训和创业基地。校内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新技术考证站、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提供2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初、中、高等级的鉴定和资格认证服务,为学生培训、考证提供便捷服务。 学院已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及回访,先后被评为 “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文明单位” 及“2008—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被授予“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先进示范基地”、“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和“全国管理资格国际双认证授权培训中心”等。 近年来,学院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勇抓机遇、加快发展,以办成“粤东职业教育的领头羊、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办学目标,努力提高“区域化、市场化、开放化、品牌化”办学水平,把协同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把合作办学作为有效途径,把大学文化作为深厚土壤,使学院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地,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茂名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茂名市第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86年的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茂名市建设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秉持“修德 强技 求实 创新”校训,确立“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先后为社会输送了4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有文明北、水东湾新城和人民南三个校区,现有校园面积1003.79亩,建筑面积215886.61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06302.4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8331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6.2万平方米,教科研仪器设备值约550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达到56万多册,中文期刊342种、外文期刊4种、报纸40种、电子图书33万余种、数据库8个。有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训室127个,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175个。建有工程测量、化学检验、数控车床、电工、电气设备安装等13个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点,是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示范培训试点单位。2016年6月,经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批,在学校设立粤西地区唯一一个全国BIM应用技能考点。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14000余人,专任教师560余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3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4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320余人,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等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50人,外聘兼职教师300余人。 学校现设有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信息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工程系、人文与传媒系、社科基础部、成人教育部、中专部(中专学校)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通讯、社会工作等39个专业(共49个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广东省和茂名市经济增长点的需求相匹配,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理、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校企合作,形成了“对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先后与深圳地铁、宝钢钢铁、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中石化、富士康C次集团、万豪国际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下属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协议,设立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等78个,与企业合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4个。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4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5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历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达97%以上,连续6年位居全省专科层次院校前列,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就业数据,2014年至2016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45%、97.40%、97.36%,均高出全省专科高校2个百分点。据中国首家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的专业公司麦可思研究院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的第三方数据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毕业半年后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总体就业现状满意度等指标均高于本省高职院校平均值。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机遇,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粤东西北一流高职院校。 文明北校区地址:广东省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大院(邮编:525000) 水东湾新城校区地址: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海城路五路1号 (邮编:525027) 学院网址:http://www.mmvtc.cn E-mail:mmzyb@126.com 招生咨询联系电话:2920126、2920128 传真:2920126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7月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3月29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汕头市人民政府主办,在原汕头教育学院(含汕头幼儿师范学校)、汕头商业供销学校、汕头机电学校和汕头市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的基础上合并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 学院原占地面积约632.4亩,2009年3月,市政府已批给学院扩展用地619.1亩,学院总共占地1251.5亩。学院由院本部、金园校区、新津校区和东墩校区四个校区组成。院本部位于风光秀丽的汕头市濠江区东湖山麓,现有436.4亩地,加上扩展用地共占地1055.5亩;金园校区位于汕头市区金园路原汕头教育学院和汕头幼儿师范学校校址,占地56.1亩;新津校区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充公,占地115亩;东墩校区位于汕头市党校路8号,占地24.9亩。学院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实习设备总值约4034万元,图书藏量80.35万册。 学院现有全日制大、中专在校生13156人。成人学历大专生、联合办学的本科班、研究生班学生2000多人。在编教职工71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者107人。另外,学院还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界人士、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学院设有计算机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自然科学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艺术体育系、学前教育系、中专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成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技能实训中心等十五个教学、教辅部门。共开设54个大专专业(含方向)和10多个中职类专业。 学院积极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现已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三年专科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这两所大学攻读本科(一年)获得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学院还与国内数所著名本科院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以利于学院毕业生在国内继续深造。 创建以来,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办学特色,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按照“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要求,高起点,严要求,强技能,重实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文、理、工科门类齐备,大中专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共荣的办学体系,学院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发展规模和办学质量已位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深职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多个第一。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为紧密契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在2016年底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三个服务、五个定位、一个率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服务、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与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 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6.0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10.75万平方米,图书馆5万平方米,体育馆2.58万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10.08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2.3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69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53.9万册,电子图书130万册,电子期刊60.5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6个,音视频16.07万小时。 全校现有教职员工2294人,其中专任教师1182人,正高209人,副高656人,博士34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学校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引进美国康纳尔大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德·霍夫曼教授团队,共建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成立由“长江学者”孙立宁教授领衔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学校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和体育部、工业中心、国际教育部等教学单位,招生专业70个。全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3443人,其中专科生22317人(包括五专生327人),应用型本科生929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197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4792人,自办专科教育在校生695人。国家级精品教材12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9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示范专业12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项,国家精品课程5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 学校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理实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六个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创造能力。瞄准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紧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专业,打造品牌专业,联合华为、中兴、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及项目化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开设专业文化课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学校已累计培养10万余名全日制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238人次获CCIE证书,9人获RHCA证书,34人获OCM证书,48人获HCIE证书。 学校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五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心在“教育”、路径在“分层”、目标在“万众”、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实践”)为引领,打造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全球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及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培养的成长摇篮。通过系统设计、科学构建,协同推进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到指导创办企业的进阶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四会两赛三联盟”双创交流平台和“创新型社团—创客中心—学生创意创业园”双创实践平台,逐步完善跨界融合、产品试制、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双创服务体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深圳首批十大创新创业基地等。近四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内自主创业比例达到5%,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12.7%。 学校坚持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了应用技术研发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三大综合性研发平台,建成33个省部、市区级科研平台,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近五年来,全校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9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62项,市区级项目281项,科研经费到账总经费达到3.35亿元,其中技术转移(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21亿元;出版各类学术专著74部、编著41部、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456篇,31项科研成果获部、省、市级奖励;获国家专利授权83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11件,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0项。 学校重视社会服务,发挥品牌优势,致力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好高水平师资培训,打造世界级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做好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联合社区街道组建社区学院、特色学院,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养老、旅游等培训项目,服务好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以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输出为主要内容,构建“理念—教学—师资—管理”四位一体的精准帮扶体系,服务好对口支援地区和院校的发展。学校年均完成各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认证11万人次;先后举办100余期师资培训班,为全国650多所中高职院校培训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1万余人;先后与西藏、新疆等11个省、自治区的31所高职院校、168所中职学校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组建西丽社区学院、大鹏旅游学院等社区学院,与社区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打造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职教特区”;选派核心团队建设管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特区与老区携手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建校以来,已累计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年均接待境外来访师生及外宾达800人次。开办了国际商务(中澳)、金融管理(中澳)、物流管理(中美)和软件技术(中美)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合作课程,毕业生获得深港两地毕业资格,并成为首批获得招收海外留学生资质的高职院校和首个获批面向港澳台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学校还联合中兴、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两个汉语语言文化中心,在保加利亚建立首家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与职业教育国际组织的合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全球联系中心之一,获批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同时,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语言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1年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优秀评估,2009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市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政府创建的一所重点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2年,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批准,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市建设职工大学、哈尔滨市财贸职工大学、哈尔滨市职工轻工学院、哈尔滨市科技职工大学、哈尔滨市机电职工大学和哈尔滨机电工程学校等七所院校合并组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哈尔滨职工医学院并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以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目标,对办学方向、办学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一是将办学思想定位为“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教学与服务并举”;二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将办学模式定位为创建中国特色的“教学工场”模式,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四是将校园文化定位为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有机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文化、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以“做乐业之子”为校训,倡导“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教风、“自律、乐学、善思、会创造”的学风和“自律、规范、精进”的校风,定位并培育“以工为主、综合发展、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学院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5.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图书总量93.76万册。设有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与信息、会计金融、现代服务、艺术与设计、汽车、国际、培训、社会服务等10个学院及公共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部、体育教学部等3个教学部。建有205个实训室(基地),其中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25个。现有高职在校生10501人。毕业生年就业率99%以上,专业对口率87%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99%,用人单位满意率97%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734人,其中教师423人,教授55人,副教授18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27人,双师型教师296人。有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代学徒制委员会委员7名,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13人,省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20名;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杰出教师2人、优秀理论研究奖1人;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17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1个,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建立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机制,聘请院士林尚杨、大国工匠高凤林等405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现有国家级专业13个:国家级教学改革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国家焊接资源库1个,国家服务产业发展专业2个,国家职教基地2个,国家骨干院校央财专业4个,国家专业示范点专业1个。现有省级专业13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点专业1个。学院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软件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6个国家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注册会计师)、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脑艺术设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9个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商务等6个市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等8个院级重点专业,带动相关55个专业全面发展,形成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以工为主、综合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院坚持有限的学历教育与无限的社会服务并举,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具备以下资质:外交部和教育部授予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工信部授予的“全国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授予的“全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商务管理师职业培训基地”、商务部授予的“全国电子商务师鉴定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哈尔滨地铁集团员工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约3.5万人次。学院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获得专利26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累积实现技术研发咨询服务到款额2628万元,为企业创造产值3721万元 学院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册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吸引44个创业团队、68家企业进驻,带动就业220人,获批国家级第三批政府主导型双创实践育人基地,荣获“黑龙江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称号。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建阳大学、京畿科学技术大学、大邱工业大学、交通大学签订协议,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人物形象设计3个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体系及“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等国际通用证书考证课程,引进国际焊接学会(IWS)“国际焊接师”考证课程,培养掌握国际标准的汽车和焊接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俄罗斯萨哈林国立大学探索共建哈职-萨哈林分院,联合举办空乘、电商专业。4名教师被俄哈巴罗夫斯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远东国立交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筹建哈职-赞比亚分院,每年派出2-4名教师赴赞比亚援教,实施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工作。 学院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教育”、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探索创新具有校企合作实体化、技术研发市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运营管理企业化、职业培训规模化、服务社会多样化等特征的中国特色“教学工场”模式,引进地区重点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5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服务、艺术与设计、会计金融、食品与医药、汽车等八个“教学工场”,涵盖60个以上专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企业员工培训、对俄科技与文化交流、城镇化农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社区教育基地。园区建成后每年将为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2万名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在校生提供实训实习和创业就业共享服务,为教师提供技能实践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5-10万人次。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844 8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