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人工
智能AI三维解析系统
北京体育大学主导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的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可以自动识别人体关键点,将不同摄像机拍摄到的同一运动画面进行三维合成和运动技术分析,获得运动生物力学的详尽参数。该系统利用AI 技术大大降低了人工解析时间,提高了三维解析效率,有效提高运动表现。
北京体育大学
2021-04-10
人工
智能实现三维矢量全息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 inverse design)实现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 vectorial holography)新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这项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由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顾敏院士领衔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完成。研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研究人员介绍,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但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三维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正向得到一个三维矢量光场分布,但其不可控。顾敏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反求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率先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并可精确地控制三维全息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任意三维矢量状态。顾敏介绍,这样的操控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每个三维矢量光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因而消除了传统二维偏振光的束缚。“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新技术,我们首次实现了三维矢量光的操控,并将机器学习的算法延伸到光学全息中去。”机器学习在光学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第一作者任浩然博士说:“我们研究证明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有效、快速地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光场调控的效率。”此外,这项发明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表示,“这项发明不仅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全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人们加深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粒子操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人工
神经网络映射降维优化技术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用人工神经网络将生产过程的数据所隐含的目标函数关系降维映射到二维平面上,自动生成目标函数的等值曲线,由此可展现出操作空间的面貌和特征,直接识别出最优操作点或最优操作区域,实现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达到降低原料消耗和能量消耗、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把对环境污染降到最小的目的。技术指标:1、人工神经网络降维优化技术通过降维,在映射平面上能全景式的展现出多维空间的面貌和特征,可以根据优化目标选择最优操作区域,最大限度的挖掘生产过程或装备的潜力;2、当最优操作点或区域不在现有数据集合区域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机器
人工
作空间轨迹规划控制方法
分析说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状况和项目背景,项目基于什么,做了什么,形成了什么技术或产品, 主要创新点或优势(少写理论,多介绍成果,精炼易懂,300 字以内)。 高铁组基础设施中螺栓结构处处可见,大量螺栓松弛检测和拧紧工作依靠人工操作,不仅费事费 力且易漏检漏测,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需设计一种专用双臂机器人替代作业 者进行螺栓校验和紧固工作。项目包括柔顺轨迹规划控制、协同紧固操作控制及环境和对象特征提取 等诸多研究难点。 项目基于该需求已经在轨迹规划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建立了关节刚度模型,并提出了考 虑运动和动力约束下的轨迹优化方法,基于该方法能够对机器人实现快速、平稳、准确的轨迹运动控制, 从而达到提高操作效率和操作精度的目的。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机器
人工
作空间轨迹规划控制办法
、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基于
人工
透镜的相控阵卫星通信终端
本项目提出将多个龙伯透镜单元组成阵列式分布,通过在透镜底部布置多个馈源,可实现波束相控阵,同时智能化接收、发射多个波束,具有扫描角度大、覆盖范围广的优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生成式
人工
智能与虚拟数字人
面向数字人的大规模生成需求,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论,探索机器学习方法从数据中自动化学习数字人建模方法,提出了高精度三维人脸重建技术、表情驱动数字人技术、语音驱动数字人技术三项世界领先的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率生成可驱动的高保真数字人。该技术能够极大提升数字人的生成质量与生成效率,支持大规模高精度的数字人生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
2023-05-09
一种
人工
气候室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人工气候室的控制方法,通过传感器元件实时检测气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并用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滤除外界或传感器干扰带来的信号扰动。然后在考虑光照产热作用的情况下,控制器采用带预测的滞后鲁棒控制处理算法,稳定、准确地控制气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采用灯光分级前馈的方法直接设定光照度,最后通过执行器作用于人工气候室。该控制方法采用最少的操作动作,在最小能耗下实现人工气候室温度、湿度及光照的高效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
人工
智能的睡眠医学诊断技术
失眠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疾病,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比例高达30%,其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不佳,导致出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负面影响,并且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增加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社会负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失眠障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早期诊断是减少其对个人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效方法。 目前临床睡眠诊断主要依靠睡眠专家人工判读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PSG技术同时记录多个生理参数,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眼电图等,从而准确评估睡眠的各个阶段和睡眠中的生理变化。然而,现代临床睡眠诊断方法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依靠睡眠专家人工进行诊断成本很高。例如,临床诊断中标记一位患者的PSG数据并完成诊断,往往需要一位训练有素的睡眠专家数个小时的集中工作才能完成,无法应对大规模睡眠障碍群体需求。此外,睡眠诊断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种睡眠障碍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可能不同,诊断结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这些方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很难普及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以上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情况下,对失眠障碍进行自动化分析和诊断,具有高效性、低成本和易普及的优点。此外,还可以在大数据层面上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失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睡眠诊断是最为适合采用云平台技术进行自动化诊断的领域,患者潜在群体数量庞大。本项目涉及基于人工智能睡眠医学诊断技术的全系统的各个环节,系统的诊断准确率目前为世界范围内第一。前期已经服务于制药企业睡眠类药物评价、可穿戴消费级电子设备睡眠监测等领域。目前市场上的类似产品均不具备临床医疗级的诊断能力,本技术填补了市场空白。 图1.本项目研发的原理样机部件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6-05
机器
人工
程基础应用实训中心
工业机器人技能考核与实训平台主要应用在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教学阶段,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基本结构、基础操作、参数配置、在线示教编程、简单语言编程、工具更换、复杂轨迹规划及编程、模拟上下料和码垛工艺应用、IO通讯、离线编程应用等教学内容,实训台式设计特别适合于标准教室型实训场地,为学生掌握基础编程能力和调试技能提供硬件支撑,满足教学需求。该实训台主要用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学和技能考核。
北京昊科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5
6
7
...
18
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