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
人工
鱼
礁
本成果将人工鱼礁用于江河水域的研究属首次,研究也是基于对江河流 域鱼类的体型特征及生活规律的深入调查,设计的人工礁体结构设计新颖,设 计的鱼礁体的孔洞大小、高度、体积、重量及其功能专用于江河流域水域;从材 质上来说,本发明采用新型改性材料制作,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人工鱼礁表面 释放到水中的铁离子(铁和氮、磷、硅一样是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可 以有效地改善小江水域营养盐的结构。该鱼礁对于我国江河流域今后开发和利 用这种材料的鱼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人工鱼礁用于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 善,作用主要体现在鱼礁体对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反附着底栖生物,从而达到鱼类 增殖、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水质环境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应用及其 产业化前景良好。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天然水域
人工
鱼
巢设置与管护
通过在天然水域设置人工鱼巢并加以管护,显著促进鱼类的自然繁 殖,从而有效地增加鱼类资源量。该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增殖放 流,同时具有成本低廉、保持鱼类天然种质、鱼苗成活率高等优点。成果 包括鱼巢设置水域选择W规模确定、鱼巢材料和架设方式、增殖效果评估 等.本技术适用于江河湖库等内陆水域的鱼类资源增殖,尤其适用于各类 涉水工程的生态补偿。每平方米鱼巢投资约150元,增殖鱼类资源的收益 超过300元。
西南大学
2021-04-13
黄颡
鱼
人工
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黄颡鱼因为肉质鲜美一直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市场销售价格一直稳中有升,是国内淡水鱼市场中价格多年保持稳定少数品种之一。 4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黄颡鱼课题组自1998年以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攻关、湖北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一直致力于黄颡鱼繁养关键技术研究。在全国率先突破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难题后,针对生产实际中提出的难题,开展提高黄颡鱼大规格鱼种成活率关键技术研究,黄颡鱼池塘养殖模式、黄颡鱼网箱养殖技术、黄颡鱼绿色食品养殖技术的研究。在苗种规模化繁殖技术(2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海参养殖立体造
礁
技术
通过人工塔建立体海参礁的方式养殖海参,立体海参礁的搭建 方式增加了礁体与池底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礁体附近底栖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立体海参礁的搭建方式在垂直方向的分层能够有效的促进池底生态系统内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促进海参生长。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盒子
鱼
英语
发音是盒子鱼推荐的英语学习第一课,带学生发现并掌握英文音形结合的规律,实现“学生看到单词能读出来,听到发音能写出来”的教学目标,轻松学习英语。
北京盒子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大海带的引种及海底造
礁
技术
利用引进的加拿大东部沿海大海带为种海带,建立了无性繁殖 系,保存配子体克隆 680 对。利用人工育苗技术,育苗 150 万株,育苗水平达 到了 10 万株/m2,在山东荣成俚岛湾海域开展试养,亩产达到 675 千克。 海底造礁技术:以大海带为基础,建立了一种中介生物辅助大型海藻幼苗 附着于海底基质技术,解决了人为控制大型海藻海底附着技术难题,填补了该 领域的国际空白。与人工鱼礁法相比,直接投放大型海藻幼苗建设海洋牧场具 有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技术可用于创建基于海底藻场的浅海海底生态养殖 模式,并可对海洋生态进行修复。项目获得“一种固着生活型海藻幼苗海面撒 播方法”、“一种人工控制的海底藻场构建方法”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第七届高等工程教育大会
人工
智能赋能高等工程教育分论坛在重庆成功举办
11月16日,由浙江大学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的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活动在重庆举办。
新工科在线
2024-11-20
鱼
菜共生系统
本实用新型鱼菜共生系统涉及一种养殖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鱼菜共生系统。本实用新型鱼菜共生系统包括种植管道、设置在种植管道上的若干定植篮、以及为种植管道循环供水的动力装置,定植篮包括固定环、内壳体和调节结构;种植管道上开设固定孔,固定环固定设置在固定孔内;内壳体的周侧和底部均开设有漏水孔,内壳体转动套设在固定环内;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环内侧面的导向凸起、开设在内壳体上的导向凹槽、以及多个限位槽,内壳体通过导向凹槽沿固定环轴向滑动;多个限位槽分别与导向凹槽连通,内壳体轴向转动时,导向凸起能够卡入限位槽内,限制内壳体的轴向滑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海洋牧场抗风浪全水层平台
礁
系统构建技术
一、技术背景 东海近岸海域易受台风和风暴潮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故建设海洋牧场时需充分考虑人工鱼礁的安全性。该海域传统的人工鱼礁投放以沉底式为主,在以软相泥地为主的区域设置后往往会出现滑移、倾覆和掩埋的现象从而影响鱼礁稳定性和功能的持续发挥。此外,东海区海洋牧场基本以资源养护型为代表,几乎没有产业带动能力。 在此背景下,设计一套既能抵抗强台风又能保证效能的鱼礁系统显得颇为重要,而融入产业服务功能又是维持海域海洋牧场活力的必由之路。为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团队经过多年酝酿和探索性试验,研发了一套抗风浪全水层平台礁系统构建技术。 二、技术要素组成 抗风浪全水层平台礁系统由锚礁系统和台礁系统两部分组成。锚礁系统通过高强度缆绳连接底部鱼礁和上层筏式构件(图1),形成浮式藻场的着生介质系统。由表层大型天然海藻、养殖海藻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强大的固能传质网络,为海洋牧场资源增殖打下基础。 图1 每20个锚礁构成一个锚礁群(225m×25m) 锚礁系统中形成的能量和物质将通过牧食和碎屑食物链从表层传向底层,发挥海洋生物泵和表底层耦合的综合效应。在锚礁系统区形成的资源增量将通过大型平台礁系统进行回收利用(图2)。 平台礁由高强度钢桩、鱼礁底座、多层圆盘礁、柔性鱼礁和上层镂空廊道五大要素构成(图2)。首先根据地质调查情况确定打桩的数量和深度。钢桩设置好之后,在其上套入鱼礁底座和圆盘礁,使底部周围形成三型鱼类活动的主要生息场。上层柔性鱼礁可作为大型海藻附着基而用,从而增加上层水体空间异质性,丰富微生境格局,为中上层附着生物和游泳生物提供栖息和摄食场所。最后设置上层廊道,为休闲海钓和海上观光等产业活动的融入提供平台。休闲海钓是牧场区鱼类资源回收的主要方式,而企业承包锚礁系统是拓展其海水养殖的重要方式。由此,构建出一套在东海区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海洋牧场构建模式(图3)。 图2 大型平台礁系统的结构要素 图3 锚礁系统和台礁系统组合布置后的效果示意图 三、技术创新点 (1)新的鱼礁系统是以初级生产力调控为核心目标,强化表层水体生物群落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为重要目标的全水层锚礁系统。该系统通过功能型环保构件的有机结合,营造大规模浮式藻场,形成饵料生物聚集区、幼鱼庇护区、成鱼育肥区和附着生物生长区;并通过生物泵作用影响调控底层水体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为增殖底栖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优化其群落结构创造条件。 (2)沉底鱼礁的设计根据表层浮礁系统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功能辐射效能,选用抗沉陷锚式鱼礁和大型平台礁。这两种鱼礁结构均为首创,前者在发挥礁体本身对三型鱼类聚集效果的基础上,同时起到固定上层浮礁构件的锚系作用;后者以钢桩打底、嵌套分层固体构件并环绕柔性构件的方式,在中下层水体形成较大规模的底鱼礁系统。这两种鱼礁系统的设计在工程上以安全和效率为核心,生态上以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社会效益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构建出适合东海区等高海况海域的全新海洋牧场建设模式。该模式的一大优点是将鱼礁易在淤泥底下陷的缺陷变为功能性优势,以台礁方式避免礁体偏移走位,确保人工生境系统的稳定性,无需进行鱼礁抗滑移倾覆方面的工程核算,提高了工程效率。 (3)以整体打桩方式进行台面立柱布局,礁体穿孔套入钢桩,用热铸法固定圆形钢板控制鱼礁位置,两层钢板相隔1m,可控制组合鱼礁底部的台礁支脚插入底泥层1m左右。这种组合下可实现鱼礁系统抵抗几十年一遇的强台风,使之长时间发挥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服务的功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5-11
鱼
线血管线栓
鱼线血管线栓,包括鱼线,所述鱼线的长度为7cm,直径为0.265mm;所述鱼线的前端镀有封蜡层,所述封蜡层的长度为0.5-1cm,最大外径为0.7-1.3mm。在所述封蜡层后方,还设有长度为0.2cm的环状修改液涂层,该修改液涂层的后端距封蜡层前端的距离为2cm。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15
1
2
3
4
5
6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