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
介武汉大学联合团队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能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并能实现当天同时检测新冠和其他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监测病毒突变。既往新冠病毒诊断依赖于qPCR核酸检测,但是该方法显示出较高的假阴性率和低敏感性,阳性检出率仅为30%至50%,从而导致临床高度疑似新冠感染患者或低病毒潜伏的“假痊愈患者”检测“假阴性”现象频发。此外,qPCR核酸检测无法同时检测其他秋冬季高发、症状与新冠相似的其他呼吸道病毒,给疫情防控和患者分流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武汉大学 2021-04-10
岩层变形光纤传感检测方法
本成果采用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进行岩层变形多点测试,在国内首次将光纤光栅技术应用于岩层应变变形实时监测,填补了国内、外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的空白。以光纤光栅单点和多点传感原理为基础,建立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岩石变形检测理论和方法,通过试件、相似模型实验和现场工程实践,建立光纤光栅传感器与岩体相互作用的光学—力学模型。设计了用于室内和现场岩层变形检测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研究适合于埋入岩体内部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结构、测量方法及相应的光纤多介质应变传递理论。 本项目获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曾获“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蚕茧质量无损智能检测方法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该项目是一种蚕茧无损智能检测方法,可以在不切剖蚕茧的情况下无损检测蚕茧的干壳量,称量结果可精确到0.2克。按照国家蚕茧收购标准,配合蚕茧等级的其他辅助指标,实现蚕茧等级的科学评判。通过振动检测的手段,并结合数理统计和智能信息处理的方法来分析蚕茧振动信号建立蚕茧质量的数学模型,每次检测时分析蚕茧的振动信号并通过数学模型得出蚕茧的茧壳的重量。该项目得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编号:2001AA208B02。本产品获得一项专利,专利号:CN03128058.7。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目标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维数递增弱线性回归树的目标检测方法,其步骤为:①准备训练样本集(xi,yi),i=1,……,N,xi 表示训练样本的特征值集合,yi 为样本类别,N 为训练样本数,N 为自然数;②初始化训练样本权重为其中 t 为自然数,初始化时 t=1;③对样本集合进行循环计算,选定循环次数 T,T 为自然数每次循环都得到一个线性回归树作为弱分类器。等到 T 次循环完成后,再将 T 个弱分类器合成一个强分类器;④使用该强分类器对数字图像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类,从而判断是否为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手机的人脸识别和定位的人员监管系统
基于手机的人脸识别和定位的社矫人员监管系统”主要功能:每天可定时和随机方式要求社矫人员上传个人GPS位置信息,同时进行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从而在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专用硬件设备,仅借助现有的智能手机,便实现对相关社矫人员行踪的实时监管,并有效杜绝监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社矫人员“人机分离”、“冒名打卡”、“照片刷脸”等现象。该系统已与现有社矫系统(蓝信、律兜)无缝对接。无人社矫厅版本已经投入使用。
东南大学 2021-04-10
三维人脸识别系统3D-FRS
生物特征识别是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是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的战略高技术,同时也是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从今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计划在第二代身份证和电子护照中嵌入生物特征信息以提高个体身份认证的可靠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国家的人口管理、安全反恐、机场安检、出入境边检、门禁与安全系统、权限控制、对象监控、金融防伪、电子商务、社保福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 2021-04-10
非控环境下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系统
本项目实现自然视觉监控环境下单/多人的人脸检测、跟踪及识别。系统能实现单样本条件下,完成视频中所出现人物的身份判别,能应对自然监控环境下的光照、姿态、表情变化及面部遮挡物的改变。目前,系统识别精度在千人库小规模测试中达到 95%以上,识别速度为 25 帧/秒。系统主要特点在于: (1) 不同环境下的人脸特征点标记:以主动外观模型为基础,初始化后经过一组级联回归器的数次迭代来优化标记点,最终得到足够精度的标记点。方法能适应多姿态、多表情以及多种光照等自然环境下的人脸。 (2) 高效的有效人脸检测、跟踪及确认机制:在监控视频中,人脸在某些帧会出现模糊、严重遮挡而使得脸部特征严重缺失,此时所捕捉到的人脸已不适合进行识别。为此,通过建立高效的模糊及遮挡判别机制,自动抛弃原始检测到的非人脸和非正常人脸,完成非连续帧多个人脸的有效跟踪。 (3) 鲁棒且具有区分度的人脸特征提取机制:考虑到校正后的人脸仍然与原始样本人脸存在差距,从多个尺度从校正后的归一化人脸中提取不变性特征,能适应多种环境改变,同时设计特征投影空间,进一步加强样本区分度。 (4) 高速有效的识别确认机制:为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建立视频识别序列中正确识别确认机制,通过 voting 方式,删除序列中的误识别,保留正确识别结果。 此外,为提高系统对人脸表情和眼镜等遮挡物的适应性,正在进行二次版本的提升工作,目前已完成人脸表情归正以及遮挡物自动摘除的仿真,部分仿真结果。
江南大学 2021-04-13
大华200W人脸抓拍一体机
采用高性能二百万像素1/1.8英寸CMOS图像传感器,低照度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 内置高性能GPU模块,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极大的提升了目标的检出率。 可输出200万(1920×1080)@30fps 支持H.265编码,压缩比高,超低码流 内置高效暖光灯,最大监控距离60米 支持走廊模式,宽动态,3D降噪,强光抑制,背光补偿,数字水印,适用不同监控环境 支持ROI,SVC,SMART H.264/H.265,帧前滤波,灵活编码,适用不同带宽和存储环境 支持四种智能资源切换:通用行为分析、人脸检测、车辆检测、人数统计 通用行为分析:支持区域入侵,绊线入侵,快速移动(三项均支持人车分类及精准检测),物品遗留,物品搬移,徘徊检测,人员聚集,停车检测,热度图 人脸检测:支持同时检测32张人脸,对运动人脸进行检测、跟踪、抓拍、优选,输出最优的人脸抓图;支持人脸增强,人脸曝光,人脸属性提取 车辆检测:支持正向/背向行驶车辆抓拍,并跟踪、优选、抓拍,上报最优的抓图;支持车牌、车牌颜色、车标、车系、车身颜色、车辆类型 人数统计:支持区域内人数统计,进入/离开人数统计,并可生成人数统计日/月/年报表,导出使用 支持多种异常检测:动态检测,视频遮挡,场景变更,虚焦侦测,音频异常侦测,无SD卡,SD卡空间不足,SD卡出错,网络断开,IP冲突,非法访问,电压检测 支持报警3进2出,音频1进1出,485,BNC,256G SD卡 支持DC12V/POE供电方式,方便工程安装 支持IP67防护等级 类别 参数 参数值 摄像机 外观 暖光枪 传感器类型 1/1.8英寸CMOS 像素 200万 最大分辨率 1920×1080 扫描方式 逐行扫描 电子快门 1/3s~1/100000s(可手动或自动调节) 最低照度 0.001Lux(彩色模式);0.0001Lux(黑白模式);0Lux(补光灯开启) 信噪比 >56dB 最大补光距离 60米(暖光;视频监控) 30米(暖光;人脸抓拍) 补光灯数量 4颗(暖光灯) 强光抑制 支持 镜头 镜头类型 机芯镜头 镜头接口 机芯接口 镜头焦距 8mm~32mm 镜头光圈 F1.6 视场角 水平:43°~15° 垂直:23°~8° 对角:50°~17° 光学变倍 4倍 光圈控制 自动光圈(霍尔光圈) 近摄距 W:2.5m T:6m Smart事件 通用行为分析 物品遗留;物品搬移 热度图 支持 专业智能 智能 支持 深度智能 支持 周界防范 绊线入侵;区域入侵;快速移动(三项均支持人车分类及精准检测);停车检测;徘徊检测;人员聚集 人脸抓拍 支持 人脸检测 支持人脸检测;支持跟踪;支持优选;支持抓拍;支持上报最优的人脸抓图;支持人脸增强,支持人脸曝光;支持人脸属性提取,支持7种属性8种表情:性别,年龄,眼镜,表情(高兴、惊讶、 正常、 愤怒、悲伤、厌恶、困惑、害怕),口罩,肤色,胡子;支持人脸抠图区域可设:人脸,单寸照;支持实时抓拍;支持优选抓拍;支持质量优先三种抓拍策略;支持人脸角度过滤功能;支持优选时长可设 人数统计 支持对进入、离开以及经过的人员进行数量统计,支持区域内人员进行数量统计,并可显示及输出日、周、月、年统计报表 视频结构化 支持机动车;支持跟踪;支持优选;支持抓拍;支持上报最优的抓图 机动车属性(车牌,车辆类型,车身颜色,车牌颜色,车标,车系) 人脸检测像素 20 车牌检测像素 90 人体检测像素 60 非机动车检测像素 60 智能检索 配合Smart NVR实现事件录像的二次智能检索、分析和浓缩播放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人脸区域时域依赖性与全局率失真优化相结合的会话视频编码方法
本成果来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专利成果(ZL201210004700.X)。该成果可应用于新一代视频监控、视频通信等领域。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集成电路管脚三维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管脚三维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单元(2,3)、平面反射镜(4)、光源(5)、反光板(6)和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待检测的芯片(8)设置在反光板(6)下方,所述光源(5)发出的光束经反光板(6)反射后照射在待检测的芯片(8)上,再经平面反射镜(4)发射后入射到图像采集单元(2,3),该图像采集单元(2,3)与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连接,图像采集单元(2,3)采集获得待检测的芯片(8)的图像,传送到图像检测处理单元(1),经处理后即可实现对芯片管脚的三维检测。本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24 7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