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机械手模型
具有五个自由度,可实现水平摆动、上下俯仰、前后伸缩、回转以及挟持动作。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供应舞台机械
产品详细介绍线缆滑车      万向滑车      灯具滑车数控精密加工,冲压成型,轴承滑轮。     工字铝轨 本产品采用专业制造,经过氧化镀膜高品质铝型材。质量绝对有保证。
安阳科诺影视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机械传动模型
产品详细介绍在机械传动模型中,演示了从涡轮涡杆传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皮带传动→摩擦传动的整个过程和原理。
上海亚创教育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机械能与电能
产品详细介绍 A 水力发电系统工作    开启微型直流隔膜水泵,发光二极管应闪烁 B 风力发电系统工作    对准风车叶片吹风,发光二极管应闪烁。 C 机械能形式转换系统工作    开启微型直流隔膜水泵,纵向旋转轮应带动横向旋转轮旋转
上海亚创教育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机械过滤器
产品详细介绍                       机械过滤器 软化水设备、锅炉软化水设备、纯净水设备、纯水设备、水处理设备 我们生产的过滤器分有机玻璃器、不锈钢、碳钢防腐等系列,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选用。其用途要用于制作纯水的前期预处理内装砂、活性炭等介质。对污水可起到除蚀、澄清等目的,含铁、锰较高的地下水,可用此过滤器,加入相应介质,使出水达到我们的理想要求。    我公司可为用户制作1—100t/h的控制水质的过滤器,并帮助设计最佳方案的理想的设备。 公司名称:泰安通利达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  白经理  电  话:  0538-3308188 传  真:  0538-3301099 手  机:  18769828999 邮  编:  271600 邮  箱:  fctld8188@163.com 网  址:  www.tatld.cn 地  址:  山东泰安肥城市新城办事处工业园     
泰安通利达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国科大研制各向同性全生物质仿生木材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通过深入解析生物质微观结构,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天然纳米结构的全新的生物质表面纳米化策略,基于这种策略构筑了一种可持续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RGI-wood”)。该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木屑等生物质中天然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将其暴露在木屑颗粒表面,并使其互相交联从而构筑无需任何粘合剂的高性能人造木材。运用这种策略所制备的人造木材在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力学强度,且超越了实木材和传统人造板。这种新型人造木材自下而上的制备方式使其在尺寸上将不受限制,可以克服大块实木材料的稀缺性,大大拓宽了这类木质材料的应用范围。另外,其还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性性和防水性。在这种高性能人造木材中,微米级木屑颗粒的暴露着大量的纳米尺度的纤维素纤维,这些纳米纤维通过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以及物理纠缠等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微米级的木屑颗粒也被这些互相缠绕的纳米纤维网络紧密地结合一起形成高强度的致密结构,而无需添加任何粘结剂。这种结构特征带来了高达170 MPa的各向同性抗弯强度和约10 GPa的弯曲模量,远超天然实木的力学强度。此外,新型人造木材还显示出优异的断裂韧性,极限抗压强度,硬度,抗冲击性,尺寸稳定性以及优于天然木材的阻燃性。作为一种全生物基的环保材料,新型人造木材不仅不含任何粘结剂,还具有远超树脂基材料和传统塑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这种由纳米纤维构成的网络也为制备木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通过将碳纳米管(CNT)掺入木屑颗粒间的纳米网络当中,可以获得导电智能人造木材,因碳纳米管能够在其中形成连续的三维网络,因此其具有比传统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更好的导电网络和更高电导率。基于这种智能人造木材的高导电性,它可以实现传感、自发热以及电磁屏蔽等多种应用。这种智能人造木材表现出了出色的电磁屏蔽性能(X波段超过90 dB),可以满足精密电子仪器屏蔽标准的要求。这种智能人造木材还可以在1.75 V低电压下(约等于两节五号电池的电压)实现自发热,可在5分钟内升至60摄氏度,这种在低电压下即可自发热木材可有效地确保自加热设备的安全性,同时减少能耗。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生物质颗粒表面纳米化方法和策略,可用于构筑全生物质,不含任何粘结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复合的新型人造木材。同时,这种全新的生物质表面纳米化策略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生物质(例如,树叶、稻草和秸秆等),并可以实现多功能化,有望用于制造一系列绿色全生物质的可持续结构材料,将进一步推动人造板行业向绿色、环保和低碳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中国科大研制各向同性全生物质仿生木材
项目成果/简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通过深入解析生物质微观结构,提出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天然纳米结构的全新的生物质表面纳米化策略,基于这种策略构筑了一种可持续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RGI-wood”)。该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木屑等生物质中天然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将其暴露在木屑颗粒表面,并使其互相交联从而构筑无需任何粘合剂的高性能人造木材。运用这种策略所制备的人造木材在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力学强度,且超越了实木材和传统人造板。这种新型人造木材自下而上的制备方式使其在尺寸上将不受限制,可以克服大块实木材料的稀缺性,大大拓宽了这类木质材料的应用范围。另外,其还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性性和防水性。在这种高性能人造木材中,微米级木屑颗粒的暴露着大量的纳米尺度的纤维素纤维,这些纳米纤维通过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以及物理纠缠等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微米级的木屑颗粒也被这些互相缠绕的纳米纤维网络紧密地结合一起形成高强度的致密结构,而无需添加任何粘结剂。这种结构特征带来了高达170 MPa的各向同性抗弯强度和约10 GPa的弯曲模量,远超天然实木的力学强度。此外,新型人造木材还显示出优异的断裂韧性,极限抗压强度,硬度,抗冲击性,尺寸稳定性以及优于天然木材的阻燃性。作为一种全生物基的环保材料,新型人造木材不仅不含任何粘结剂,还具有远超树脂基材料和传统塑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这种由纳米纤维构成的网络也为制备木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通过将碳纳米管(CNT)掺入木屑颗粒间的纳米网络当中,可以获得导电智能人造木材,因碳纳米管能够在其中形成连续的三维网络,因此其具有比传统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更好的导电网络和更高电导率。基于这种智能人造木材的高导电性,它可以实现传感、自发热以及电磁屏蔽等多种应用。这种智能人造木材表现出了出色的电磁屏蔽性能(X波段超过90 dB),可以满足精密电子仪器屏蔽标准的要求。这种智能人造木材还可以在1.75 V低电压下(约等于两节五号电池的电压)实现自发热,可在5分钟内升至60摄氏度,这种在低电压下即可自发热木材可有效地确保自加热设备的安全性,同时减少能耗。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生物质颗粒表面纳米化方法和策略,可用于构筑全生物质,不含任何粘结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复合的新型人造木材。同时,这种全新的生物质表面纳米化策略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生物质(例如,树叶、稻草和秸秆等),并可以实现多功能化,有望用于制造一系列绿色全生物质的可持续结构材料,将进一步推动人造板行业向绿色、环保和低碳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仿生型膜在农膜及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研发阶段/n仿生型膜通过在普通的白色薄膜中添加转光剂,使阳光中对作物无用的紫外光转变为对作物生长有利的蓝紫光(430nm-480nm)及红光(630nm-680nm),从而促进作物生长速度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由于仿生型膜能将阳光中的能量较高的紫外光转变为能量相对较低的蓝紫光,因此,用仿生型膜包装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可起到保护水果、蔬菜的功效。在甜玉米、黄瓜、转基因番茄、棉花营养体上进行田间应用实验,均提高了苗期生长速度,作物开花结果提前3-15天左右,作物产量提高5-10%左右;在番茄、甜玉米、黄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新型纳米纤维素仿生结构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纤维素仿生结构材料(英文简称CNFP),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这种新材料轻、强、韧、尺寸稳定,综合性能突出,将在轻量化抗冲击防护和缓冲材料、空间材料、精密仪器结构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据介绍,这种天然纳米纤维素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密度非常低,仅为钢的1/6、铝合金的一半,其单位密度下强度、单位密度下韧性均超过传统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有望替代现有的工程塑料。同时,该材料还具有极高尺度稳定性,热膨胀系数极低,远优于传统合金材料和工程塑料,即使在受到剧烈热冲击条件下,力学性能与尺寸依然高度稳定。此外,该材料还具有极高的抗冲击性能、高损伤容限以及能量吸收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可标记和简易分离的仿生智能微针平台
利用微针技术递送药物至局部组织,是一种微创、无痛、便利的治疗新模式,随着微针设计与构建的发展与创新,其中负载内容物逐渐丰富,从单一的药物到具有功能的亚单位和亚结构,再到多种多样的生物活体。目前现有的研发较为热门的递送药物微针有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包衣微针,但大部分都存在如下问题:1、断针等安全性问题;2、给药不准确,无法准确做到剂量的精准控制;3、暴露的微孔道有感染风险;4、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医学背景。 大多数微针贴片的基底层附着在皮肤上,可能会被汗水或环境液体浸湿而增加感染风险,并且在刮擦过程中容易导致微针脱落。而且常规微针贴片无法自发完成数据信息存储(需要信息反复利用电子设备存储和读取),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可能导致信息误差,误导医患。因此,开发具备高效药物递送和便于数据储存与访问的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成果研发了一种仿生智能微针平台(MILD),独有的仿生蘑菇形态针头可实现针尖简易分离、注射点长效标记、药物轻便递送以及药物智能响应。利用该平台,本团队以新冠疫苗为例,已完成动物试验阶段,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数据,科研成果已在ACS Nano发表,学术媒体广泛报道。 疫苗接种效果与皮下注射相当,抗体浓度≥50AU/ml,标记时间≥28天。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3-0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52 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