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6-氨基青霉烷酸反应结晶新技术与设备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重要的半合成青霉素的“母核”,在6-氨基青霉烷酸的氨基上引入不同的侧链,可制备成各种的高效、稳定、抗菌广谱、服用方便的多种半合成青霉素。天津大学通过多年攻关,成功开发出了6APA精制结晶新技术与设备,生产出的6APA产品纯度高,稳定性好,晶形完美,粒度分布均匀,产品收率达到93%以上。青霉素G(V)钾盐或钠盐经固定化酶裂解后,通过蒸发浓缩,有机溶剂萃取后,原料液进入新型结晶器,通过计算机辅助控制的反应结晶工艺,生产出高质量的6APA晶体产品。
天津大学 2023-05-10
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扁平化、低时延、 可重构光电混合互连系统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分布式AI等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部署,大规模计算集群(数据中心、分布式AI集群、高性能计算集群)的体系结构、通信模式、流量状态、应用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上述改变对计算网络的吞吐、时延、带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电互连网络技术存在拓扑结构复杂、线缆开销巨大、设备数量过多、可集成端口密度有限、网络能耗难以优化等问题,与电互连技术相比,光互连具有高带宽、低能耗、低开销、低时延等特点,具有较大潜力满足数据密集型应用对传输带宽、网络能耗、传输时延、通信逻辑适配等方面的需求,但受到缓存、交换粒度的影响,纯光互连网络难以承载突发性强、数据量小、实时性高的通信任务,因此,充分结合光、电互连技术的优点,研究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扁平化、低时延、可重构光电混合网络,对于突破新型计算网络所面临的功耗、吞吐、时延、扩展性等方面的挑战至关重要。 围绕下一代数据密集型应用对互连网络高带宽、低时延、低能耗、高扩展性的需求,展开高容量、低开销、可重构、扁平化光电混合互连架构的研究。结合光、电交换技术的特点,设计高扩展、低复杂度、大容量、低能耗的光电混合互连拓扑结构;研究低开销、快速响应的光电路/光分组交换控制系统,设计面向快速光交换计算的调度算法;研究低阻塞、多粒度、高连通性的光交换机制及交换芯片;构建高性能光电混合互连网络系统原型,部署典型应用测试基准,验证光电混合网络的潜在优势,为下一代计算网络架构的技术革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6-17
一种TNFSF15可溶性蛋白的纯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TNFSF15可溶性蛋白的纯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IPTG诱导、(2).菌体裂解、(3).上柱洗脱、(4).除盐分装。本发明纯化方案通过低温诱导的方式,并且以很低的IPTG诱导浓度,降低蛋白在包涵体中的表达,提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用较为温和的裂解纯化方式,提高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并且操作简便,制作周期短,消耗资源少,方便放大生产。
南开大学 2021-04-10
一种莲藕藕节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
已有样品/n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莲藕藕节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1210171887.1),其步骤:A、藕节干燥:将新鲜藕节清洗晒干,打碎,过目筛,调节藕节水分含量;B、挤压膨化: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进行挤压处理;C、超声辅助碱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a.将挤压膨化后的藕节粉,进行粉碎,过目筛,将藕节粉溶于水中,同时加入α-淀粉酶,温度控制一定范围,水解;b.将水解后的液体调节pH,放在超声清洗器里,提取;c.将b步骤中的提取液调节pH值,离心,弃滤渣,取上清液,调节pH,乙醇沉淀,离心过滤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油溶性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
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医药与药学领域,其中尤其以能被可生物降解高分 子材料应用最为广泛,研究发展很快。非诺贝特是一种氯贝丁酯类降脂药,其化学名称 为:2-甲基-2-[4-(4-氯苯甲酰基)苯氧基]丙酸异丙酯,长期用药可导致蓄积,有必要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达到缓慢释放。目前对于非诺贝特微球地制备未见报道,常用剂型 存在暴释现象,有必要研制缓释制剂。 本发明地目的是提供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使药物稳定释放。制备方法为:水相采 用聚乙烯醇水溶液或聚乙二醇水溶液或蒸馏水,油相采用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和药 物丙酮溶液,将油相加入水相中,自然挥发除去丙酮,再进行透析除去未包封的药物以 获得油溶性药物缓释微球。 功能特点: 1、制备操作简单,以丙酮/水作为油水二相体系,以获得稳定的药物缓释微球。 2、微球无粘连,释放稳定性优于非诺贝特原药和胶囊。 3、加以衍生可以满足更多脂溶性药物的使用要求。
同济大学 2021-04-13
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滴瓶
产品详细介绍 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滴瓶 聚四氟乙烯(PFA)滴瓶:耐高低温:使用温度可达-200-260℃;Teflon、PFA滴瓶有非凡的化学耐受性,几乎耐受所有的化学溶剂;滴嘴和瓶盖一次成型,敞口可高压灭菌。可代替容量瓶配置标准溶液,可控制成液滴状态加样加水。
南京瑞尼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21-08-23
低粗糙度低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低粗糙度低 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该薄膜为三层复合结构,最底层为透 明聚合物薄膜,中间层为金属纳米线构成的导电网络,最顶层为均匀 覆盖在所述透明聚合物薄膜与导电网络上的透明导电层,该柔性透明 导电复合薄膜的平均粗糙度小于 20 纳米,方阻低于 30 欧姆/平方米, 可见光范围内保持高于 80%的透光率,该透明导电薄膜能够承受曲率 半径 2 毫米的弯折。本发明还公开了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低孔低渗岩心含油率 12MHz核磁岩心分析仪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简介:  12MHz核磁岩心分析仪,主要用于常规与非常规岩心的孔渗饱测试,可用于低孔低渗岩样测试评价。  MicroMR12产品身躯小巧,结构紧凑,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台式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可满足石油勘探领域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等相关分析测试,测量结果客观真实、精准度高、重复性好,仪器性能稳定,性价比高。技术指标:1、磁体类型:永磁体;2、磁场强度:0.28±0.05T,仪器主频率:12MHz;3、探头线圈直径:25.4mm;应用解决方案:1) 常规岩心孔隙结构及流体饱和度;2) 非常规岩心(致密岩心,泥岩,页岩)孔隙结构及流体饱和度;3) 中大尺寸岩样含油含水分布、油水含量测试;应用案例一:玻璃珠孔隙模型测试(不同饱和度下T2弛豫图谱分析)应用案例二:核磁共振T2图谱与岩样孔喉分布注:仪器外观如有变动,以最新款为准。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PVC低汞催化剂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南开大学李伟课题组与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晃新中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低汞触媒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低汞触媒行业标准 HG/T4192-2011 要求,工业运行情况稳定,在转化率、选择性及使用寿命上具有优势,且其制备方法创新,制备工艺简单,绿色环保,已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具备向行业内进一步扩大推广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范围:本项目开发的低汞催化剂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均达到 99%以上,使用寿命超过 8000 小时,活性组分氯化汞质量百分含量 6%以下,在万吨级 PVC 工业装备上已装填催化剂 100 余吨,生产出合格产品 10万余吨,创造产值近 7 亿元。该技术催化剂量产投资规模为 5000 万。 基于本技术的产品表观密度可达 40-100Kg/m3,具有质轻、价廉,优良的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优良的阻燃性能(可达 A 级或 B1 级)。本项目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在于优质的保温材料是降低能耗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减少城市雾霾作贡献,需求量巨大,经济效益可观。效益分析:选择硅烷偶联剂作为表面活性剂以及特殊金属氯化物对煤质炭进行预处理,使活性炭表面羟基官能团转化为其他与特定金属离子有强结合力的官能团,大幅提升活性组分负载牢固度,提高触媒抗积碳能力,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并有效做到降低汞用量,降低助剂金属用量,增强汞负载稳定性,提高低汞触媒活性及选择性,延长低汞触媒使用寿命。该制备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
南开大学 2021-04-11
低电阻高强度电极石墨
石墨电极在是冶金化工领域的大宗消耗材料,尤其是在钢铁冶金、铝电解、镁电解、多晶 硅、稀土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电极石墨的电阻率是影响产品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以镁电解 为例,以目前最大的430kA金属镁电解槽来计算,阳极石墨电阻率每降低1Ωμ. m,将使每吨镁 直流能耗下降375kWh,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目前我国电极石墨的电阻率一般在8-12Ωμ. m, 国外最先进指标为5Ωμ. m,我国的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是造成冶金行业高能耗的原因之 一。本课题组开发了新型电极石墨制造工艺与配方,产品电阻率已经达到5.02Ωμ. m,与国际最 好水平相当,对促进节能降耗具有重要价值。 该技术主要是优化了新型石墨配方与制备工艺,大大降低石墨电阻率,同时提高了石墨电 极强度,经过表面处理的石墨电极,抗氧化强度提高了188倍,大大延长石墨电极高温腐蚀条 件下的使用寿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