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屏互动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今的会议场景,数字多媒体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多屏互动系统通过实时推送开会人员个人信息和屏幕信息的功能,极大的方便了会议成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本系统提供了个性化的会议记录和会议提醒功能,方便用户记录会议信息。因此,本系统在数字化会议互动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多屏互动包含客户端、服务器、控制端三个角色。服务器以“黑盒子”的方式直连LCD 显示器,以中间件的角色响应控制端的控制指令,控制客户端的操作,并将客户端的屏幕共享投影至LCD 显示器;客户端具备历史会议记录管理、与会信息管理、会议纪要、屏幕分享等功能模块;控制端控制客户端的屏幕分享操作,及会议资料的实时推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低粗糙度低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低粗糙度低 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该薄膜为三层复合结构,最底层为透 明聚合物薄膜,中间层为金属纳米线构成的导电网络,最顶层为均匀 覆盖在所述透明聚合物薄膜与导电网络上的透明导电层,该柔性透明 导电复合薄膜的平均粗糙度小于 20 纳米,方阻低于 30 欧姆/平方米, 可见光范围内保持高于 80%的透光率,该透明导电薄膜能够承受曲率 半径 2 毫米的弯折。本发明还公开了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关于征集《2022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的通知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撑作用,落实《科技引领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加快绿色低碳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助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推动我省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经研究,拟面向全省公开征集《2022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
山东省科技厅 2022-05-09
低碳氮比氨氮废水厌氧氨氧化自养生物处理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水环境中的氮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蓝藻爆发、“水华”、 “赤潮”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频发,大量高浓度的低碳氮比氨氮废水未能得到妥 善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多种行业的正常发展。我国氮素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而传统脱氮工艺流程长,氧耗大,反硝化碳源不足,脱氮效果低。 厌氧氨氧化工艺是是近年来新兴的含氮废水处理技术,是目前最经济、最 简洁的生物脱氮工艺之一,非常适用于低碳氮比废水的处理。厌氧氨氧化技术 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它无需曝气和碱度补偿,也无需投加有机碳源,从 而节省了大量能源和物料,大幅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较传统脱氮工艺,该技 术可节省 60%以上的能耗,减少 70%的剩余污泥产量。 
山东大学 2021-04-13
深井深井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揭煤防治瓦斯灾害成套技术
深部煤层地应力增大、瓦斯升级、地压、地温问题日趋突出,深部矿井瓦斯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世界性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深部井 巷揭穿 煤层井 巷 围 岩应 力 分布特征 及 强 化 增透卸 压 效应研究:揭示了深孔预裂爆破应力波在煤层内的传播、应力叠加、衰减等传播过程及爆破产生的裂隙圈形成、发展和裂隙圈的扩展范围,探索煤层深孔控制爆破强化增透卸压效应。 (2 )新 型强 化 增透 爆破器材 、 工 艺和 成 套设 备研制:研制出了提高煤层透气性的专用深孔 I 型和 II 型爆破药管及成套设备,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各类突出煤层的爆破孔设计与布置,控制孔的设计与布置,装药、封孔、爆破等技术规范与工艺。 (3 ) 松 软 煤 体加 固 技术:成功的研究出了金属骨架注浆加固松软煤体的方法和工艺,在井巷揭煤巷道轮廓线外圈筑起钢管、混凝土和松软煤体“三体合一”的保护圈。 (4 )深井井 巷 安全高效 揭 煤成 套 关键技术:成功的研究出了微震监测、松软煤层“爆破强化增透”、“松动卸压煤体加固”、钻孔“截流抽采”、“先抽后揭”安全高效揭煤成套关键技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城市污水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高效脱氮与优化调控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效高灵活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简称sCO2循环),采用超临界CO2为工作介质实现热功转换,具有三个优势:①CO2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与金属材料反应弱,为进一步提高主蒸汽参数奠定了基础。②当主蒸汽温度超过550℃ 时,sCO2循环效率高于水蒸汽朗肯循环。③sCO2循环整个系统高压运行,系统紧凑。在燃煤发电、核能、太阳能、余热利用等领域具备应用前景。 2017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徐进良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能源集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对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热力循环构建、超临界CO2传热特性、sCO2锅炉及透平等关键部件概念设计等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基于相关成果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接受科技日报专访:加上高温高压二氧化碳也能当发电“能手”,重点论文入选SDG7研究论文精选集,该文集是过去5年Elsevier能源类期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选论文(中国约20篇),是能源领域发展的关键性研究资源。具体成果如下: 1、超临界二氧环塔燃煤发电循环构建关键技术 引入协同学,提出多级压缩sCO2循环,结合再热及间冷,构成sCO2循环提升效率的广义路径。是国家能源集团sCO2燃煤发电技术路线的基础。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解决循环与热源耦合面临的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sCO2燃煤发电烟气余热吸收的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4项。 2、sCO2锅炉关键技术 围绕sCO2燃煤发电锅炉面临的关键难点问题,使用分流减阻、模块化设计锅炉解决压降惩罚效应,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应用。提出受热面温度控制技术,形成锅炉锅侧与炉侧协同设计方法。获得燃煤sCO2循环及全生命周期特性,构建循环侧动态响应及尺度标度律,解决机组深度调峰关键问题,从效率、经济性、动态特性等方面全面论证了sCO2燃煤发电优势。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3项。 3、sCO2传热及换热器关键技术 提出类沸腾理论,建立高温高压实验台,具备取得数据的能力,能够对sCO2循环关键受热面的流动阻力、传热系数进行精确预测,关联式精度明显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CO2水冷壁设计,对超临界应用技术开发具有广义指导意义。相关成果被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西安热工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广泛引用,推动了我国sCO2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同时具备回热器的设计能力,形成了sCO2多台回热器传并联网络设计技术。 4、太阳能光热发电与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 科研团队对中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发电的系统设计具有丰富经验,同时在中低温太阳能与余热利用领域深耕多年。自主研发了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实现了专利向企业转让,推动了ORC在余热利用、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工程应用,对系统热力学优化及工质筛选、多目标参数优化及全生命周期评价、膨胀机中多相流理论及实验等方面具有深厚基础。相关技术已授权中国专利10项。 超高参数CO2流动传热实验平台(包括主循环回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工质充液回收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最大运行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5MPa和500oC,实现全周均匀加热和半周非均匀加热,获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弥补了超高参数传热数据的不足,为发展新的超临界传热理论提供数据支撑,为锅炉设计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1000MW级sCO2燃煤发电系统图(采用了以下创新性成果:锅炉模块化设计,消除了压降惩罚效应;引入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三压缩循环;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实现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在透平入口参数为630℃/35 MPa条件下,发电效率达到51%,比现有超超临界水蒸气机组提高4个百分点。) 团队通过原始创新,在该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能够独立承担该领域的项目。同时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国内多家高校团队、科研院所、重点企业有实质合作。 创新点 1、提出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概念,解决了sCO2循环平台搭建关键难题。 2、发明了模块化二氧化碳锅炉,消除了由于大流量引起的压降惩罚效应,为sCO2锅炉的研发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 3、提出了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超高参数二氧化碳传热系统,为sCO2换热器设计制造提供支撑。 应用案例 本成果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支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本成果应用于我国国家能源集团~20MW燃煤超临界二氧化碳平台设计。 获奖情 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9
低电阻高强度电极石墨
石墨电极在是冶金化工领域的大宗消耗材料,尤其是在钢铁冶金、铝电解、镁电解、多晶 硅、稀土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电极石墨的电阻率是影响产品能耗的关键因素之一,仅以镁电解 为例,以目前最大的430kA金属镁电解槽来计算,阳极石墨电阻率每降低1Ωμ. m,将使每吨镁 直流能耗下降375kWh,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目前我国电极石墨的电阻率一般在8-12Ωμ. m, 国外最先进指标为5Ωμ. m,我国的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是造成冶金行业高能耗的原因之 一。本课题组开发了新型电极石墨制造工艺与配方,产品电阻率已经达到5.02Ωμ. m,与国际最 好水平相当,对促进节能降耗具有重要价值。 该技术主要是优化了新型石墨配方与制备工艺,大大降低石墨电阻率,同时提高了石墨电 极强度,经过表面处理的石墨电极,抗氧化强度提高了188倍,大大延长石墨电极高温腐蚀条 件下的使用寿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低模量人体植入用β钛合金
目前,在作为人体植入用金属材料的不锈钢系、钴铬合金系和钛系三大系列中,钛及钛合金以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力学适应性、可加工性和在生物环境下的抗腐蚀性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样,评价生物医用钛合金也采用以上的性能标准。钛合金的临床医学应用包括:骨科、矫形外科、牙科、口腔医学、以及医疗器械,如介入性血管支架等许多医学领域。在临床应用中,目前广泛使用的钛合金(如Ti-6AI-4V等)的弹性模量虽然较316L不锈钢、钴铬合金等生物医用材料的弹性模量低得多,但其弹性模量仍为骨弹性模量的4-10倍。这种种植体与骨之间弹性模量的不匹配,将使得载荷不能由种植体很好地传递到相邻骨组织,出现“应力屏蔽”现象,从而导致种植体周围出现骨吸收,最终引起种植体松动或断裂,造成种植失败。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钛合金中的V、Al、Fe、Co、Ni、Cr等元素对细胞的接触毒性较强,生物钛合金中不宜添加此类元素。因此,研制新型低模量的医用β钛合金成为最具有前途的医用植入材料之一。成功研制的新型低模量的医用β钛合金比原来的Ti-6AI-4V等合金具有更优良的性能,更适合作为人体植入用材料。 主要性能指标 1.不含对人体有害元素:V、Al、Fe、Co、Ni、Cr; 2.合金室温下为亚稳定的β组织; 3.较低的弹性模量,E为:50~80GPa; 4.室温抗拉强度大于800MPa,延伸率大于12%。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低信噪比混响时间测量系统
演艺厅堂的音质特性为其最根本的功能性属性,在演艺厅堂的建设中期通过音质参 量的评测可以获得更为合理的改进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音质特性;同时厅堂建后使用 阶段对于满场(坐满观众)时音质参量的评测也是重要的工作;而无论建设中期还是在 满场使用阶段评测工作都很难在较低信噪比下进行都是比较困难的。针对于此我们开发 了在较低信噪比(20dB)下依然可以获得精确的音质参量的测量系统。本系统融合了先 进的抗噪、去噪技术,同时具有全频带多通道一次测量,测试工作效率高,测试数据精 度高的特点,同时可以显示各频带的声能衰减曲线,为测试者提供了判断测量数据有效 性的有力依据,使测量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9 50 51
  • ...
  • 903 90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