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品质富铈稀土永磁材料
项目成果/简介:基于新型双主相合金技术(La/Ce主要分布在(La,Ce)2Fe14B 相和富稀土晶界相中,高内禀磁性能(PrNd)2Fe14B相中几乎无La/Ce分布,减少磁性能的稀释)发展高品质富铈稀土永磁材料的新思路,重点突破富铈稀土永磁材料的批量化制备关键技术,成功制备出高品质的富铈稀土永磁材料(镧铈等对镨钕取代量为27.19 wt%时,剩磁达到12.56 kGs,矫顽力达到7.23 kOe,最大磁能积达到36.38 MGOe)。该技术已在钕铁硼永磁生产线上实现多批次的生产和应用,产品性能稳定,制备的富铈稀土永磁材料可用于玩具电机、箱包纽扣、电声器件等领域。该技术将改变铈、镧资源大量积压、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现状,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稀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编号:相关发明专利近20项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
四川大学 2021-04-10
纯低温余热发电
纯低温余热回收发电项目是利用150℃以上、400℃以下的工业余热产生的低品位蒸汽(低压、低温),来推动专门设计的双压低参数的汽轮机组做功发电。它是先进技术和环保要求相结合下的必然趋势和产物,是控制大气污染,保护臭氧层,减少能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也是相应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纯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经过十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国内已建成多座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其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北京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研究,使其技术更适合钢铁行业。 新工艺收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低温废热空气,经高效降尘设备后进入余热锅炉,由余热锅炉产生过热蒸汽,再由过热蒸汽或饱和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结合低温余热发电的技术特点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适应低参数、双压力(单压力)的余热回收汽水热力系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技术创新,科学的、梯次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低温废气余热,提高余热的回收利用效率; 可最大化提高余热利用率,立式布置、高效受热面、自然循环的结构减少了锅炉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工程的整体造价; 具有自动负荷调整、自动并网控制功能的低参数双压(单压)进汽式汽轮机,符合低温余热电站的生产运行特点,最大化的提高了余热利用率。 低温余热发电核心技术: 废气温度的梯次科学利用。 低能耗、高效率的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和装备。生产和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和管理。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低温微量润滑系统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是将低温切削与微量润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切削加工冷却润滑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微量润滑装置和三种低温冷风装置,并组合应用形成四套低温微量润滑系统。 工作原理:微量润滑系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压内嵌式”和“负压引液式”微量润滑系统。低温冷风系统分别采用“能量转换制冷”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方法。 系统特点:BH- CA -MQL-Ⅰ系统和BH- CA -MQL-Ⅱ系统使用时仅需要加工车间的压缩空气,不需要消耗如电能等其他能源。微量润滑系统和低温系统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联合应用。同时,结构小巧,体积小,重量轻,启动速度快,安装使用方便。由于产品结构小巧,操作方便,与机床装配简单易行。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在难加工材料,如钛合金、高温合金、高强钢等及铝合金的切削加工上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低温微量润滑系统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铣床、车床、磨床、镗削加工等。该技术获2010年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获批发明专利5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低温恒温反应浴
产品详细介绍 低温恒温反应浴低温恒温反应浴(槽)是我厂参照日本东京理化器械株式会社的同类产品改进制造的 一种新型实验仪器。适用于科研、生物、物理、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低温实验, 可代替干冰和液氮做低温反应和相关设备提供低温条件,又可以作为低温水槽做运 用粘度的测试,又可底部装磁力搅拌,分两段搅拌,使不锈钢槽内温度更均匀,智 能控温精确等特点。   技术参数
巩义市科华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低温试验箱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参数   品牌 海军威 型号 DW-50(-20~常温+10度)     详细说明   超低温试验箱 技术参数 GDW--系列      ·温度范围: -80℃~+130℃   ·温度波动度:≤±0.5℃   ·温度均匀度:≤±2℃   ·平均降温速度:0.7~1.5℃/min 型号规格 型 号 GDW-100 GDW-150 GDW-225 工作室尺寸 400×450×550 500×600×500 500×600×750 型 号 GDW-408 GDW-800 GDW-010 工作室尺寸 600×800×850 800×800×1000 1000×1000×1000     -----------------------------------------------------------    海军威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http://www.hjwsb.com                            0573-87171001  87081827  
无锡市海军威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低温制冷机
产品详细介绍日本住友公司制冷机包括:GM制冷机(4K系列、10K系列)、 脉冲管制冷机、斯特林制冷机配备有各种冷头和其他型号的压缩机。wRDK-415D冷头,制冷量1.5 Watt @ 4.2 K该系统在4.2K的二级冷头可提供1.5瓦的制冷量,最低温度可达3K(没有寄生或实验热负载)。紧凑型水冷或风冷压缩机,20米长柔性气体管线使制冷机成套设备更完善。集制冷机和恒温器优点的设计,使得应用更广。特征:•制冷能力 1.5 W @ 4.2 K •任何方向 •按钮操作   应用:•超导磁体冷却 •低温特性测量 •冷泵 •低温屏冷却 •氦凝结 •实验室低温恒温器 技术指标:制冷循环 改进型 Gifford-McMahon制冷能力(垂直方向)50 Hz 一级冷头:35 W @ 50 K 二级冷头:15 W@ 4.2 K60 Hz 一级冷头:45 W @ 50 K 二级冷头:1.5 W@ 4.2 K方向  任何方向 – 制冷量损失: 最大15%质量  大约 18kg尺寸  180D x 294L x557H (mm)冷却时间(to 4.2 K) 10,000小时 压缩机型号  CSA-71A F-50L F-50H
北京东方晨景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近场波动输入模拟及近(跨)断层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抗震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该成果基于快速组网的轨道交通建设的工程背景,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和损伤水平,采用多种软件平台建立轨道交通列车-无砟轨道-大跨斜拉桥系统计算模型,进行大量计算,分析断层地震效应对轨道交通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及桥梁服役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合高轨道交通桥梁隔震支座的计算方法,并给出定量化的计算公式。将数值分析与既有试验研究相验证对比,评估灾后桥梁服役性能与行车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扬州大学 2021-04-14
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提升示范
已有样品/n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提升示范。  成果简介:研究皮蛋腌制中多种金属离子作用机理,发现蛋壳“腐蚀孔现象”与蛋清蛋白质碱解聚与凝胶调控分子机制,揭示蛋清胶体流变学特征,得出腌液对蛋白、蛋黄物性参数的影响,探明不同铜、锌、铁及锰盐在加工中作用差异;找到铜锌复合盐代铅及其比例、用量与生产规律,建立“无铅低铜工艺”技术,铜含量降低29.7%,改变长期使用氧化铅的现状。研制出多种安全涂膜剂与包装方式,构建离子色谱法检测残留量方法,改变包泥裹糠的传统方法。  应用前景:在全国1000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高性能车辆底盘结构创新设计与协同控制关键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组经过数年的研究,创新设计底盘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等系统的关键组件,构建了智能底盘多智能体动态协调控制架构,提出纵向、横向及垂向耦合集成与协同控制技术,形成以四项创新点为代表的技术群: 1、驱动/制动关键部件结构优化设计及车辆行驶敏捷性、稳定性协同控制技术。鉴于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车辆驱动/制动系统独立控制且忽视内在耦合关系,割裂影响机理、系统结构及控制方法。从驱动/制动系统结构优化与方法设计两个方面,提出融合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车辆驱动防滑(ASR)、能量回馈型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及制动力精细调节技术、驱动/制动协同的车辆稳定性强鲁棒控制技术,解决车辆行驶敏捷性与稳定性控制所面临的参数摄动、控制时滞、多执行器耦合与冗余等难题。 2、车辆线控转向系统优化设计及转向操纵主动控制技术。针对转向系统存在的耦合摆振、结构参数时变不确定和线控时滞问题,项目组分别提出了考虑悬架与摆振问题耦合机理的车辆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减轻操纵负荷的前轮主动转向驾驶员共享控制技术和全电控四轮线控转向轨迹精确跟踪及横摆稳定性控制技术。
东南大学 2021-04-10
原料奶质量提高及奶牛饲喂综合配套技术
原料奶质量提高及奶牛饲喂综合配套技术是列入江苏省农委发布的全省农业重大推广计划的新技术之一,主要包括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和牛奶质量控制技术、 DHI测定技术、夏季热应激防控关键技术、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与风险评估等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该技术可降低原料乳中体细胞数和细菌总数,降低奶牛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场经济效益。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834 8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