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低温试验箱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参数   品牌 海军威 型号 DW-50(-20~常温+10度)     详细说明   超低温试验箱 技术参数 GDW--系列      ·温度范围: -80℃~+130℃   ·温度波动度:≤±0.5℃   ·温度均匀度:≤±2℃   ·平均降温速度:0.7~1.5℃/min 型号规格 型 号 GDW-100 GDW-150 GDW-225 工作室尺寸 400×450×550 500×600×500 500×600×750 型 号 GDW-408 GDW-800 GDW-010 工作室尺寸 600×800×850 800×800×1000 1000×1000×1000     -----------------------------------------------------------    海军威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http://www.hjwsb.com                            0573-87171001  87081827  
无锡市海军威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型高效自养脱氮技术—低成本解决污水处理脱氮问题
一种新型的高效生物脱氮技术,特别针对我国特殊污水处理国情开发研制。 该技术具有无需有机碳源、脱氮负荷高(1.1-1.5 kg NO3--N/(m3 .d)、处理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我国大范围的低碳氮比污水脱氮。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强化除硝除汞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化除硝除汞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串联连接的入口烟道(1)、SCO 反应器(2)、喷氨装置(3)和 SCR 反应器(4),所述 SCO 反应器(2)内部设有 SCO 催化剂,所述 SCR 反应 器(4)内部设有 SCR 催化剂;Hg 氧化反应器(5),
武汉大学 2021-04-14
烟气除湿除盐脱白技术
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呈现大量“有色烟羽”,湿烟气中不仅存在大量水份,还含有较多的可溶解性盐份,这些盐份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增大。 本技术在烟囱入口前增设媒介式烟气-烟气热交换系统(MGGH),进行烟气除湿除盐脱白,从而达到PM2.5 超净排放的目标。该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燃烧源 PM2.5 超低排放方法及集成耦合技术(专利申请号:201710370216.0,已公开)。
东南大学 2021-04-11
烟气除湿除盐脱白技术
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呈现大量“有色烟羽”,湿烟气中不仅存在大量水份,还含有较多的可溶解性盐份,这些盐份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增大。 本技术在烟囱入口前增设媒介式烟气-烟气热交换系统(MGGH),进行烟气除湿除盐脱白,从而达到PM2.5 超净排放的目标。该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燃烧源 PM2.5 超低排放方法及集成耦合技术(专利申请号:201710370216.0,已公开)。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椰子脱青设备
其他成果/n一种椰子脱青设备,用于脱除椰子的青皮,椰子脱青设备包括座体和脱青装置,其中,座体形成有供椰子通过的过料通道;脱青装置至少部分设于过料通道内,脱青装置包括刺破机构和分离机构,刺破机构用于刺破处于过料通道内的椰子的青皮,分离机构用于将刺破后的青皮从椰子上剥离。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椰子在过料通道内依次过料,通过设置刺破机构,有助于刺破椰子的青皮以使得青皮表面产生裂纹;通过设置分离机构,有助于持续扩大青皮表面的裂纹直至青皮从椰子上被剥离。刺破机构和分离机构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椰子青皮的彻底脱除,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1-12
烟气除湿除盐脱白技术
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呈现大量“有色烟羽”,湿烟气中不仅存在大量水份,还含有较多的可溶解性盐份,这些盐份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显著增大。 本技术在烟囱入口前增设媒介式烟气-烟气热交换系统(MGGH),进行烟气除湿除盐脱白,从而达到PM2.5 超净排放的目标。该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燃烧源 PM2.5 超低排放方法及集成耦合技术(专利申请号:201710370216.0,已公开)。
东南大学 2021-04-13
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我国水泥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水泥工业不仅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能源浪费大户,即使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仍然有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35%的350℃以下低温废气余热不能被充分利用而直接排放。 为了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水泥生产中的中低温余热,降低水泥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开发研制水泥生产线中低温余热利用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为此,西安交通大学与相关单位合作,1991年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进行水泥窑中低温余热发电工艺及系统的研究。针对5000T/D、2500T/D等水泥生产线,采用双压技术,开发研制了系列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与5000T/D水泥窑配套的BN7.5、BN9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已经投入工程实际使用,后续BN5、BN10、BN14.5、BN20发电系统也已经开发完成。2006年9月27日BN7.5MW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在辽源金刚水泥集团建成投产,2007年8月27日,BN9MW机组在河南省驻马店豫龙同力水泥公司并网发电。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合作单位主要负责项目的产业化和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而关键技术则由西安交通大学进行研究和开发。主要内容包括采用新型高效叶片、抗水蚀特性和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的双压进汽补汽式汽轮机的开发,新型高效换热部件的研制,锅炉换热器的抗摩、抗腐、防集灰关键技术研究,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DCS控制系统的研制,水泥生产和发电工艺相结合的双压余热发电工艺研究和系统参数优化。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为纯低温双压余热发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数据,在工程实际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低温环境下生物的代谢速度会减慢,植物合成有机物速度减慢,所以会导致食物减少,影响大多数动物的生活,消耗的能量又得不到食物补充,所以体重减轻,生存受到威胁。适应机制包括冬眠、迁徙到较温暖的地方,依靠草根树皮等食物生存。低温对于生物体来说并不是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很多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低温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寻求解决低温对生物体带来的不便。   产品介绍 名称:多功能低温处理仪 型号:LTD-100 品牌:旭月 产地:中国 简介: 应对挑战: 活体低温检测是比较难的点,需要确保设备不受影响,并且要达到检测环境不会随外界环境而改变温度 制冷设备的大小和制冷效果有关系,如何确保实验中的制冷效果将会非常关键 解决方法: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结合非损伤微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活体样品低温环境下的检测,提供了活体样品在低温环境下的真实数据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采取循环溶液的方式进行温度的控制,更好地让溶液温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功能特点 1.基本功能: 快速更换测试液、培养液等 通过自动化控制形成低温测试环境,使实验更高效,数据更准确 2.性能参数: 工作电压:220V 溶液循环的速度等级:3个档位 溶液循环速度:1档0.05mL/s;2档0.1mL/s;3档0.2mL/s 制冷参数: 常温降至5℃所需最少时间:2min 制冷温度:0.4℃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低温环境下生物的代谢速度会减慢,植物合成有机物速度减慢,所以会导致食物减少,影响大多数动物的生活,消耗的能量又得不到食物补充,所以体重减轻,生存受到威胁。适应机制包括冬眠、迁徙到较温暖的地方,依靠草根树皮等食物生存。低温对于生物体来说并不是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很多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展低温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寻求解决低温对生物体带来的不便。 应对挑战: 活体低温检测是比较难的点,需要确保设备不受影响,并且要达到检测环境不会随外界环境而改变温度 制冷设备的大小和制冷效果有关系,如何确保实验中的制冷效果将会非常关键 解决方法: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结合非损伤微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活体样品低温环境下的检测,提供了活体样品在低温环境下的真实数据 多功能低温处理仪采取循环溶液的方式进行温度的控制,更好地让溶液温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功能特点 1.基本功能: 快速更换测试液、培养液等 通过自动化控制形成低温测试环境,使实验更高效,数据更准确 2.性能参数: 工作电压:220V 溶液循环的速度等级:3个档位 溶液循环速度:1档0.05mL/s;2档0.1mL/s;3档0.2mL/s 制冷参数: 常温降至5℃所需最少时间:2min 制冷最//低温度:0.4℃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