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维重心测试台
产品详细介绍  KY-1012型一维重心测试仪是人体重心测量的专用仪器,主要应用于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 该仪器采用传感器和单片机技术制备平衡测试板,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采集人体的压力,并转换成电信号,使用微型计算机监控传感器信号,将数据采集、运算处理、数字显示为一体的测量仪器。 产品具有性能稳定、操作简便、测试精度高的特点,为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实验室提供先进的测试设备。 仪器主要指标: 测量精度:0.01% 分辨率: ±0.05 KG 量程:    300 KG 测试长度:0-------2米 使用电源:220V/50Hz 工作温度:-10~+40℃ 外型面积:2000×600×350mm
合肥中科科源传感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2021-08-23
维视智造工业相机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简介MV-EM系列工业相机为维视推出的小尺寸以太网工业相机,该系列相机覆盖30万~1400万像素,采用更加稳定和通用的千兆以太网络进行传输,相机设计小巧,功耗低,具有图像质量清晰、稳定等特点,配套多种主流语言开发包及例程,同时支持第三方图像处理软件直接调用,支持外触发输入控制采集及信号输出,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品质控制、高精度测量、智能交通系统、医学和生命科学影像、教育和科研等领域,是您机器视觉图像获取及设备集成的理想之选。EM千兆网工业相机产品特点● 体积小巧,适应更为严苛的安装条件● 采用千兆以太网接口,理论支持100米传输距离● 采用大型数据包形式传输,减少对中断的处理,性能更加稳定● 采用高品质感光器件,较低的功耗及优良的算法,使得图像清晰、低噪声、色彩还原度好● 支持1路外触发输入,可从IO卡/PLC等设备获取控制信号,提高图像获取同步性● 支持1路信号输出,可随曝光时间或自定义输出,如控制频闪灯● CMOS相机支持AOI/ROI进行局部曝光,并提高采集帧率● 支持断网续传功能,在网络断开重新连接时,可自动继续工作● 机身自带缓存,支持交叠外触发,帧率更高,丢包率更低● 随机附赠VB/VB.NET/VC/C#/QT/OpenCV例程并提供源代码方便用户参考及二次开发● 兼容Halcon、Labview、VisionPro、Matlab等第三方图像处理软件● 全面支持Windows XP、Win7、Win8、Win10操作系统性能参数CCD相机型号 最高分辨率 光学尺寸 最大帧率 数据位数 曝光方式 功耗MV-EM030M 640×480 1/3"69.7fps 8/12帧曝光<2WMV-EM120M/C 1280×960 1/3" 40fps 8/12 帧曝光 1.9WMV-EM200M 1600×1200 1/1.8" 20fps* 8/14 帧曝光 1.9WMV-EM200C 1600×1200 1/1.8" 40fps 8/14 帧曝光 2.5WMV-EM510M/C 2456×2058 2/3" 15fps 8/14 帧曝光 2.5W*MV-EM200M可定制40fps*输出颜色:M为黑色 ,C为彩色CMOS相机型号 最高分辨率 光学尺寸 最大帧率 数据位数 曝光方式 功耗MV-EM040M/C 640x480 1/6" 120fps 8/12 帧曝光 1.7WMV-EM130M/C 1280×960 1/3" 60fps 8/12 帧曝光 1.7WMV-EM500M/C 2592×1944 1/2.5" 15fps 8/12 行曝光 1.7WMV-EM1400C 4608×3288 1/2.3" 7fps 8/12 行曝光 1.7W 感光区间波形图MV-EM30M
陕西维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中望二维CAD
中望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二维CAD平台软件,助力零成本切换和高效应用 全兼容、高效率、运行稳定、灵活授权 零成本切换 优秀的兼容性,确保工作的延续 全面兼容主流文件格式,可直接读取和保存常见图形信息,准确完整 熟悉的界面 可根据个人习惯自由选择所熟悉的经典或Ribbon界面 易学易用的功能命令 立即上手,而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28
中望三维CAD
中望3D 基于中望自主三维几何建模内核的三维CAD/CAM一体化解决方案 具备强大的混合建模能力、支持各种几何及建模算法,超过30年工业设计验证集“实体建模、曲面造型、装配设计、工程图、钣金、模具设计、车削、2-5轴加工”等功能模块于一体,覆盖产品设计开发全流 三维设计CAD 中望自主三维几何建模内核,强大的兼容性能,高效的混合建模能力,快速实现设计创意 模具设计MOLD 智能、标准的全流程塑胶模具设计,提供从设计到加工的一站式模具设计解决方案 产品加工CAM 基于企业实际加工理念提供高效易用的CAM方案,满足2轴到5轴的加工需求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28
报障运维管理系统
广凌报障运维管理系统从工单填写、工单指派、工单结束、工单评价、维修费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工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工作质量有反馈,维修费用去向明了,建立健全知识库,有效统计各类设备故障,给管理员后期采购产品或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支持移动端办公。
广东广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22
一维手动测高仪
苏州英示测量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15
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应用研究
本项目以天然气转化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为背景,从应用过程对膜材料及膜的要求出发,运用材料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开展膜材料的设计、膜材料及膜的制备、膜反应过程的设计及机理研究以及氧分离器的设计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膜反应过程,通过研究氧传输机理和膜反应机理、膜材料及膜微结构成形机理和控制方法、反应过程与膜分离过程的匹配理论以及膜微结构在反应条件下的演变规律,建立面向反应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的理论基础;提出天然气转化、二氧化碳利用的创新流程,为膜反应过程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陈彬教授课题组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清华大学等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在代谢视角下揭示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城市作为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主体,其经济社会活动显著影响着全球碳平衡。为实现《巴黎协定》1.5度控温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进行城市低碳发展路径选择是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首次融合人类活动占用的物理碳和生产消费的隐含碳排放,系统性追踪了全球城市的碳流量和存量变化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为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路径的差异化选择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图1),城市所占用的碳有13-33%随化石能源燃烧以二氧化碳形式即时排放。此外,8-24%的碳被暂存于城市内部而尚未被释放(如家庭耐用品等),而这转变为存量的物理碳与每年的直接碳排放量级相当,其排放的潜力大小将持续影响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城市的资产性存量(如住房、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如果在余下生命周期内得不到妥善管理与处置,将可能显著削弱目前国际社会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 由于城市形态、基础设施规模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不同,全球城市人均碳影响、碳强度或碳密度均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图2)。鉴于这些差异性,尽管国际社会已建立了城市间减排联盟,目前仍难以制定出一种可被简单复制和推广的低碳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发展和收入的提升不一定意味着高碳的生活。实际上,基于完整核算,全球城市可分为低碳低收入、高碳低收入、低碳高收入和高碳高收入等四种差异化路径。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如北京)仍有很大潜力在未来达成低碳高收入的路径,即在实现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走向低碳甚至零碳社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仅要对当前城市碳排放进行严格控制,还需对未来可通过存量释放的碳进行预先管理。这一基于代谢的新视角,将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新时代绿色低碳城镇建设、全球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微泵功低品位热驱动朗肯发电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泵功低品位热驱动朗肯发电装置,包括流体输运单元和膨胀做功单元,所述流体输运单元包括冷凝器、流体泵、储液装置、蒸发器;所述的膨胀做功单元包括汽轮机和发电机,所述的储液装置包括储液罐以及储液罐出入口处的流体截止装置,各单元通过管路相连,储液装置内的流体流入蒸发器内被低品位热加热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的流体输运单元的流体泵仅需克服流体在管道内流动的阻力,泵功消耗可大大减少,发电装置的净发电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浙江大学 2021-04-11
低成本低氢耗褐煤加氢液化新技术
本项目属于科技部863能源领域科技专项,针对褐煤水分高、热值低、易自燃,不便于长 途运输等特点,直接用水介质替代循环油溶剂,CO或合成气替代纯氢气,开发了褐煤加氢液 化新技术,较传统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工艺,可以减少褐煤干燥和CO变换等工序,具有显著的 技术优势。褐煤的提质加工利用已经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正在积极开发有关技术,可见本技术 的成功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实验对比研究了褐煤加氢液化中CO气氛和H2气氛的供氢性能差异,如在四氢萘作为溶剂 400℃时,氢气初压3MPa下的液化转化率为89.3%,油气产率为79.2%;而CO初压3MPa下的液 化转化率为94.1%,油气产率为73.9%;相对应的沥青质前者仅为10.1%,后者为20.2%,两者 相差一倍,表明CO气氛在加氢过程中产生的新生态氢有利于煤第一步裂解生成沥青质等大分 子,其加氢的活性高于气态氢,这进一步证实了煤加氢理论。由于褐煤自身含有丰富的含氧 官能团,气相CO中与水或水蒸气存在相互作用,促进褐煤的加氢转化效果,通过对褐煤加氢 液化工艺参数 (如水煤比、液化温度、气体初压和停留时间) 的考察,获得了比较合适的液化 反应条件为,在CO初压为4MPa,温度380℃下,胜利褐煤的液化转化率达76.6%,油气产率达 63.6%,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项目已经完成实验室小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煤种、催化剂和工艺参数对褐煤制油的影 响规律,具备开展试验放大的技术条件。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96 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