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科普探究体验馆
        科普探究体验馆的创意是寓教于乐,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学生。这里的展项不仅用于展示,大部分项目都可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能亲身参与操作并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
广东广视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咖啡馆套装
  使用咖啡馆套装,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协作搭建各种食品,学会分类、算数、匹配和设计图形。借助套装中五颜六色的独特积木、菜单和食谱卡片,孩子们还可以开展与餐厅、购物和人们需求相关的角色扮演游戏,了解相关的语言表达。同时,他们还能在实践中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
乐高教育 2021-08-23
初中校园科技馆建设方案科技馆展品
(学校根据场地大小和经费等因素选择配备) 序号 仪器名称 一、电磁学系列 01 怒发冲冠 02 雅各布天梯 03 奥运悬浮球 04 魔灯 05 风力发电 06 静电除尘 07 柔和电击 08 仿真雷电 09 传感器应用实验系统 10 数字电路实验系统 11 电磁继电器实验系统 12 电子控制系统实验系统 13 无形的力 14 手蓄电池 15 光电板 16 人体导电 17 发电锚 18 捕捉磁场 19 磁共振 20 电磁锤 21 电压秤 22 电磁加速器 23 交流异步感应电动机 24 电磁起重机 25 脚踏发电机 26 静电花 27 电磁炮(大型) 28 懒惰的管子 29 无线电能传输 30 电流曲线 31 流沙发电 32 水力发电 33 背道而驰 34 磁浪 35 高压带电 36 互感无线通讯 37 静电喷泉 38 磁力转盘 39 无规则摆锤 40 飞轮蓄能 41 磁椅 42 太阳能发电 43 悬浮环 44 懒惰环  45 飞轮储能 二、力学系列 01 往上滚 02 锥体上滚 03 龙卷风 04 漩涡 05 气流飞球 06 气流投篮 07 撬地球 08 吹不开的苹果 09 比腕力 10 风洞戏球 11 风洞模型-1型 12 听话的小球(循环小球) 13 曹冲称象 14 离心现象1 15 离心现象2 16 潜水艇 17 虹吸 18 气浮平台-1型 19 苹果树 20 惯量笆蕾 21 准确通过 22 准确投球 23 欹器 24 过山车 25 水流射程 26 自己拉自己 27 力看得见 28 真空中的物理现象 29 会飞的碗 30 看谁跑得快 31 永动机神话 32 虹吸 33 气压与气球  34 空气粘性飞盘 35 齿轮传动比较 36 平衡球 37 缓慢的气泡 38 压力与压强  三、光学系列 01 光井 02 吃钱的箱子 03 一窗两景 04 多像镜 05 旋转镜像 06 光琴 07 无源之水-1 08 无源之水-2 09 无源之水-3 10 放虎归山 11 光压风车 12 笼中鸟 13 穿针引线 14 电影的原理 15 井底捞月 16 投篮歪手 17 看得见摸不着 18 你我换脸 19 狭缝错觉 20 频闪动画 21 窥视无穷 22 泉水幻影 23 东方明珠塔 24 哈哈镜(一组四个) 25 大瞪小眼 26 穿墙而过 27 腾空而起 28 到底动不动 29 一变多 30 动态立体造型 31 同自己握手 32 神奇的光导 33 潜望镜 34 彩色的影子 35 隐身人(小) 36 隐身人(大) 37 错觉画(5幅) 38 三维错觉画 39 万丈深渊 40 飞翔的大雁 41 摩尔条纹 42 逐行扫描 43 激光炮 44 光纤传声 45 忽明忽暗 46 激光琴 47 爸爸的鼻子 48 菲涅尔透镜 49 环环相扣 50 难以钩抓的柱子 51 光学转盘 52 光纤星空图 53 立体视觉测定 54 光导灯 55 透视墙 56 柱面镜成像  57 倒镜 58 补色立体图  59 画五星 60 错觉画 61 马尾巴的魔术  62 大象穿鼠洞 63 盲点测试 64 梯形窗  65 普氏摆 66 距离测试 67 留影箱 四、声学系列 01 无皮鼓 02 共振鼓 03 喊泉 04 波纹共振 05 共振环 06 鸟语林 07 回音壁原理 08 蛇形摆 09 声悬浮 10 声波看得见 11 秒摆 12 天籁之声 13 雪浪声波 14 克拉尼图形 15 奇妙的音乐 16 双耳变向 17 鹦鹉学舌 20 声波花纹   21 声音的三要素 22 有声有色 23 奇妙的乐器 24 气流音乐转盘 25 木琴 五、生命科学 01 一笔画 02 时间反应测试 03 植物进化系统树 04 动物进化系统树 05 视角仪(眼的余光) 06 老橡树有多少岁 07 记忆力测试 08 补色立体图  09 画五星 10 错觉画 11 马尾巴的魔术  12 大象穿鼠洞 13 盲点测试 14 梯形窗  15 普氏摆  16 距离测试 17 基因柱 六、热学与分子物理学 01 仿真瓦特蒸汽机 02 热气机 七、地震与海啸专题系列 01 地动仪 02 地震防震 03 地震小屋 八、新能源系列 01 自动飞舞的蝴蝶 02 新能源小屋 九、新材料系列 01 双向记忆合金转轮(无动力水车) 02 新型陶瓷 03 硅材料(超导磁悬浮列车) 04 不怕割的材料 05 不怕割的材料  06 拉不断的绳子 07 透气不透水的布 08 光致发光材料  09 留影箱 10 奇妙的液晶玻璃 11 透水砖  十、机械科技系列 01 摩擦及无极变速) 02 涡轮蜗杆升降机 03 槽轮机构 04 棘轮机构 05 机械传动(齿轮) 十一、综合系列 01 大型火箭模型 02 无土栽培 03 温室效应 04 城市供水与排放 05 数字地球仪 06 虚拟高尔夫、乓球、虚拟网球、虚拟排球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邮政编码:210009  地  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楼   公司电话:025-83204284 83301983 83302681  公司传真:025-83302681转8028  手  机:13405879778 联 系 人:王经理  网  址:http://www.kczyyjs.com 电子邮件:wangkefang@163.com QQ号码:2269329198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校园科技馆 消防安全科普馆设计方案
序号 仪器名称 单位 数量 1 交通安全电子翻书 套 1 2 虚拟灭火 套 1 3 用电用气安全 套 1 4 安全演习 套 1 5 火警多媒体学习 套 1 6 紧急逃生应急训练器材 套 1 7 报警体验区 套 1 8 烟雾逃生体验 套 1 9 高空逃生体验--结绳操作 套 1 10 消防工具展示 套 1 11 火灾隐患查找屋 套 1 12 消防知识抢答 套 1 13 家庭安全演习 套 1 14 现场急救(自救自护模拟体验) 套 1 15 消防安全科普知识展板 套 8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可提供的系列教育产品有:科技馆仪器、科普馆展品、科技创新实验室仪器、科学探究实验室仪器、数字化实验室探究仪器设备、通用技术实验室仪器模型、机器人实验室套件、航天航空科普馆仪器、航天航空科技馆展品、地震科普馆展品、地震科技馆仪器、安全教育科普馆展品、安全教育科技馆仪器、交通安全科普馆展品、交通安全科技馆模型、消防科普馆展品、消防科技馆仪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仪器、农业科普馆展品、社区科普馆仪器、社区科技馆展品、壁挂式科技馆仪器、科普大篷车仪器、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配套仪器、综合实践活动室配套仪器、生命健康科普馆展品、低碳环保科普馆仪器模型、军事教育科普馆仪器模型、儿童乐园科普展品。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邮政编码: 210097 地  址: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楼 公司电话: 025-83204284  83301983  83302681 公司传真: 025-83302681转8009 网  址:http://www.kczyyjs.com 电子邮件:wangkefang@163.com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体育考试测试仪、体育中考测试系统、中考
产品详细介绍体育考试测试仪、体育中考测试系统、中考体育考试测试仪、体育中考测试系统、中考体育考试测试仪、体育中考测试系统、中考体育考试测试仪、体育中考测试系统、中考
广州市恒康佳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足球学院、研究生部、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附属学校和奥林匹克学院(民办机制)12个单位,1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32名;运动训练设有网球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省少年业余体校3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55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4部;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4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SCI、EI、CPCI-S 2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训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含民办机制1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3人(民办机制3人)、副高级职称87人(民办机制4人)、中级职称115人(民办机制2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237人(民办机制55人)。教练员有12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0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32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外聘38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秉承“严和朴实”校训,以“体育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大学,为江苏省和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01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和硕士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6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拥有10个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具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分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以及医学门类运动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 设有18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特殊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运动康复、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康复治疗学。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3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2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6个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6门省精品或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拥有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中国“二指禅”传人以及一大批国际级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容志行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 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一大批重点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中国羽毛球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球分会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首个体育少年宫。学校拥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师友》、《游泳季刊》等学术刊物,其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学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芬兰、韩国、新西兰、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项目科学研究,近几年国际学生年均约40人。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容国团、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等一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办学之初,广东省副省长曾生,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曾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袁浚,享誉国内外武术大师黄啸侠、张登魁,被国际乒联授予特别奉献奖、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乒坛名将庄则栋教练冯国浩等知名学者曾执掌教鞭。逐步形成健康第一、体育人文科技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运动与健康的办学特色。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校训,发扬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博,今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广体精神,凝心聚力,创新驱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广州体育学院 2021-02-01
沈阳体育学院
校 名:沈阳体育学院 曾 用名:东北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SHENYANGSPORTUNIVERSITY 建院时间:1954年 学院隶属: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校 址: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 邮政编码:110102 学院网址:www.syty.edu.cn 地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学院占地总面积112万平方米,主校园位于横穿市区的浑河南岸,占地约62.1万平方米;在城郊东南部山区建有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占地约50.5万平方米。 党委负责人:姚守齐 党委书记 行政负责人:刘 征 院长 学院沿革 1954年 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 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 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 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 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 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 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 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 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共管,以省体育局为主的管理方式。 2004年9月 学院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 学院迁入新校区。 2014年4月,省政府决定以教育厅为主、体育局为辅统筹地方对学校的管理。 教学单位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与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沈体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校 学生和教师 全日制本科生7442人,研究生832人。 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教授70人、副教授178人;博士、硕士导师15人,硕士导师140人。 校园和设施 ●新校区 校园面积:62.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 主要设施: 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行政办公楼、田径馆、篮排球馆、武术体操馆、乒乓球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体育场、大学生会堂、竞校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国际交流中心、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攀岩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 ●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 占地面积:50.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 主要设施:综合楼(雪具大厅)、运动员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户外拓展场地;软式棒垒球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等。 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在冰雪等优势项目上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学院的科研工作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术刊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法国、丹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开展本硕两段式教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 ●价值追求:为国争光,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校 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同船”精神:风雨同舟、利益与共、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校 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Harbin sport university)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哈尔滨市,创办于1956年,历经近60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了冰雪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专业协调发展,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的高等体育学府,是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 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278.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8万平方米,由哈市主校区和帽儿山滑雪场(第二教学区)组成。现有教职工535人,其中,正高职51人,副高职126人,中级职称20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5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在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际级裁判16人,国家级裁判22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185人,在读博士10人,在读硕士5人。现有在籍本科生5852人,在校研究生111人。2008年,高山滑雪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速度滑冰教学团队又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批准哈尔滨体育学院滑雪教学训练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冬季运动项目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院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全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以及新闻学、英语、舞蹈表演等非体育类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全国特色专业。学院分设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体育系、运动系、运动科学与健康系、休闲与社会体育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体育人文系和思政部等教学院系,以及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科学实验研究中心等教辅科研机构,形成了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截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厅局级以上课题413项(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5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17项,黑龙江省“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7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24部,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3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其中,朱志强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冬奥会项目陆地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及有效性的研究和应用》和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科研项目,标志着哈体院建设国内领先冰雪重点学科的进程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冰上运动》的编写任务。 近60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冰雪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冰雪人才的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校区建有标准的室内塑胶跑道田径馆、球类馆、体操馆、网球场、羽毛球场、速滑、花样、冰球场等室内外体育场馆30多个,现代化的综合训练馆和大学生滑冰馆等设施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作为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上项目赛场之一的大学生滑冰馆,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得到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三亿多元资金,在距哈尔滨市80公里处的帽儿山镇先后建立了占地面积259.9万平方米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其中,高山滑雪场建筑面积23605平方米,共有7条雪道,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滑雪,1000多人食宿;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建筑面积7298平方米,有1条雪道,5栋别墅,能同时容纳300多人滑雪、食宿。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高山滑雪场已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雪上项目教学、科研、训练、竞赛中心,是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项目训练基地、中国大学生雪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和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主赛场之一。该雪场在保证完成学院正常的教学、训练任务外,多次承办国内外各级赛事及各类会议,特别是圆满地完成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赛事任务。同时,该雪场面向社会开放,充分满足广大滑雪爱好者的需求,为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业和推进冬季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学院在冰雪教学、科研、训练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尝试,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拓展了“雪陆双周期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非冰雪期进行专业教学与训练条件受限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运动成绩明显提高,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教学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半个世纪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了罗致焕、王金玉、刘凤荣、申雪、赵宏博、王曼丽、于凤桐、张丹、张昊以及刘佳宇、张义威等顶尖级运动竞技人才,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2014年,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共获得冠军242项、亚军123项、季军101项。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我院学生共获得了2金3铜的好成绩。 在学院“十二五”关键发展阶段,在院领导班子强有力的带领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训练竞赛、对外交流、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在学院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哈体人将坚持“崇德尚勇 、求知躬行”的办学精神,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立足新起点、迈向新高度,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等体育强校而不懈努力。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2-01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http://www.cdsu.edu.cn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7 1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