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首家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学院具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1962年创办,初名常州市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腹地——常州,坐落在风景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职园区。 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2007-2009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示范建设验收,并顺利通过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工作星级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职业院校新媒体十大最具影响力院校”等荣誉称号,被选为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首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跻身“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全国第5、江苏第1,中国高职高专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51、江苏第5,“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排行榜”第5。 学校占地1,042亩,建筑总面积32.03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140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2300人、留学生248人,教职工693人。学院设有软件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及基础、社科、体育等3个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学校设有46个专业,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实训基地4个、精品课程4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教学资源库1个、优秀教学团队1个、优秀教学名师1名、全国性产教联盟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牵头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并建有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骨干专业7个、特色专业7个、重点专业群4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教学名师3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 近年来,学校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创新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技能促进型、技术增强型和创业自强型杰出学生。二是打造专业特色品牌,重点建设2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骨干专业、6个校级重点专业和2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三是优化人才共育平台,搭建由“8个双主体学院、8个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1个信息产业园、1个全国性软件产教联盟”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启动了全要素的“智能工厂”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四是完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集课程教学、实践载体、师资团队、实践活动于一体的全要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构建全员参与、全院协同、全程融合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全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六是探索互联网+教育范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打造网上网下并行的办学运行生态。七是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重抓科技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创新激励与服务、着力高层次科研队伍建设,科技贡献、专利获得等位居高职院校前列。八是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0个国家和地区、20所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师资培训、项目合作,特别是在南非教育合作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留学生规模位居高职院校前列。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由福建省教育厅举办和管理。学校坚持“传承菁华、开放包容、知行合一、协同创新”,秉承“厚德强能”校训精神,着力“对标先进、赶超先进、成为先进”,推动“大提升、大跨越、大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一所“人才培养全国一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两岸交流合作典范”的高职院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于1906年创办的福州青年会书院,2003年2月由福建电子工业学校、福建工程学校、福建省商业学校等3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升格成立,已有一百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郑作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名誉校长陈良惠等知名校友。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现有龙腰、杜园、首山三个校区,以及正在全面建设的、占地1100亩的平潭新校区。现有教职工504人,其中专任教师298人、高级职称119人、硕士以上学历195人,“双师型”教师203人。目前,有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名全国优秀教师、7名福建省优秀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8个省级教学团队、9名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4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还有近100人次在各级行指委及协会、学会任职。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冰山”模型人才培养理念,创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并重人才培养模式,还率先开展“实务专题制作”研究与实施,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773人、成人教育学生5000多人,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并100%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截至2018年6月,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共有3300多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43项;连续十一年蝉联福建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名列全国第4名、福建省第1名。在福建省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荣获高职高专组团体总分第二、第一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美国通用电气(GE)、中国联通、阿里巴巴、富士康、神州数码、永辉集团、新大陆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合作企业总数达200多家。校企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1个、校外实训基地285个,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和6个省级技能竞赛基地,还通过富士康机器人定向班、阿里巴巴特色班、中辉订单班等培养订单人才2388人。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2000万元。 学校现设有计算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商贸管理系、海峡旅游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等教学单位、4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和央财支持专业5个,教育部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和全国示范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和示范(精品)专业12个。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2门、微课程108门,还荣获1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校坚持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牵头成立福建省信息产业教育集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福建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2016年以来,获得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国家首批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11个国家级项目;承担了省卓越技师、现代学徒制、“二元制”和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等25个省级改革试点项目;与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泛物联网领域混合所有制学院——福建信息新大陆学院;牵头成立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联盟,积极探索对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的全面托管;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打造“平潭数字创意学院”;与台北海洋科技大学联合建设“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峡旅游学院”;与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开展闽宁院校合作帮扶共建。 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了大量的院校教育技术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人员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工作。近年来,年开展社会培训15000多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000多人次;与行业企业共建5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省级项目),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年均30多个,创造效益年均近300万元。近年来,有216个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通过验收、71个项目参展“6.18”、拥有67项授权专利成果。截至2018年6月,教职工公开发表了1843篇学术论文(中国知网数据)。 学校致力打造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校,与台湾地区高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上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注重项目推进、双向交流、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以来,承办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等多个论坛;协助成立和维护建设省“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与20所台湾技职院校建立“姊妹校”关系,并与其中5所联合开展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台北海洋科技大学紧密合作,联合平潭政府部门、平潭职专等打造海峡旅游学院;聘请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到校开展双师专业英文教学改革,并引入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GLAD)的两个考试认证中心项目。聘请了24名台湾客座教授和3名全职教师,共有187人次教职工和225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举办了5期台湾“姊妹校”师生游学团来校交流访学。台湾地区来校交流人员仅2017年就达115人,2018年上半年以来,已接待了147名台湾师生,其中“首来族”学生81名。 学校不断拓宽合作办学视野,引进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国际职业认证课程与考试项目,现已有100多名师生取得LCCI国际证照;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签订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在开展“3+2”本科合作办学模式、学分互认、教师互访、项目合作、学生赴美夏令营和短期研习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启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成为“中印商务中心”主要成员,并接待印尼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来访,达成闽印尼开展职教合作共识;与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联合开展旅游类人才培养、平潭国际旅游岛产业技术服务等内容达成合作意向;与韩国全南科学大学校、韩国南部大学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电子竞技专业领域合作与人才培养;与泰国清莱职业学院在学生双向交流、教师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和语言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马来西亚大学、沙巴大学开展交流合作;联合新加坡淡马锡基金承办福建省职业教育专项能力提升新加坡项目,早期还与新加坡工艺教育局合作开展NITEC证书培训班,等等,取得了国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成效。 ●荣誉表彰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机电工程系) 教育部“2010-2011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教育部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7)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2017) 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2017) 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电子工程系) 福建省师德先进集体(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 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福建省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二级达标校 福建省平安校园等级创建4A级学校 福建省第十二届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第二批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2017) ●社会声誉 全国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全国服务外包职业能力考试项目认定测评中心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首批牵头单位(2016) 教育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2016) 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6); 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016) 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017) 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017) 机械行指委第二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服务区域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 两岸数字创意开放实验室(2017)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1项“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2项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2018)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福建省软件人才重点培训基地 福建省信息技术人才重要培养基地 福建省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福建省光电器件集成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福建省模具数控技术服务中心 福建省高职院校闽台合作电子信息类师资培训基地 福建省中职学校计算机、动漫师资培训基地 福建省物联网产业公共实训基地 福建省航空装备及其光电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 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2017) 福州市数控行业创新平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主席团成员单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会主任单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院校思政教育分会理事单位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联席会议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 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教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新媒体专业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2017)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虚拟现实教育联盟会员单位(2017) 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 福建省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单位 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科技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单位 “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8) (备注:稿件时间2018年7月)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公办名校,声誉卓著。我院地处长沙市望城区,毗邻石长铁路、岳临高速、绕城高速、黄桥大道、长株潭轨道交通枢纽和长沙高铁西站、地铁4号线,经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直达长沙市核心区,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我院创建于1975年,1991年整体从怀化搬迁到长沙,1999年和电子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是长沙市政府直属的公办高职院校,是湖南省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技术英才”为办学使命,以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先锋,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基地”为行为导向,为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信息类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湖南信息产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湖南省3D数字化技术制造战略联盟牵头单位,湖南省电子学会、湖南省无线电学会和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的理事长单位。被誉为湖南信息技术人才的“黄埔军校”和“信息湘军” 。特色立校,名师荟萃。我院现设有七院三部的教学架构,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31个专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主线构建了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电商技术与服务等五大特色专业群。现有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智能机器人市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现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员工52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36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中国国内访问学者3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产教融合,就业导向。现有各类各级实习实训基地148个,校外实训基地79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双师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2个、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基地25个。学院与华为科技、中兴通讯、联想集团、中联重科、威胜电子、宏梦卡通、华曙高科、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深度校企合作。同时积极为湖南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展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3D类数字化制造技术、电商技术与服务等合作开发、技术推广60余项;已建成“湖南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13个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室。实施“三年不断线,分层递进学”的创新创业全程化教育机制。学院开设专业对接长沙市22条产业链,近几年在省内就业率达65%以上。学院近三年就业率分别为91.39%,89.91%,88.12%。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学院开设了《诵读与写作》《茶艺与茶文化》《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办了尔雅通识系列课,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宽学生视野;实施习惯养成为核心的“四项考核”制度以及“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和“无纸化考试”,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奉行“家国共担、手脑并用”的校训。形成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入学教育” “离校前的一堂课——毕业典礼” “湘信盛典——年度颁奖” “雷锋精神育人” “雷锋爱乐艺术团” “雷锋家乡志愿者联盟”等校园文化品牌,以及30余个各有特色的校园社团组织,学校定期出版发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我院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专业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度报告》以及《雷锋精神育人年度报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推介我院办学育人经验。 校训——家国共担、手脑并用校风——尊师尚技、止于至善教风——爱生爱校、言传身教学风——学以致用、学做合一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美丽的苏州湾畔,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高等专科学校。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地方经济、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建设高水平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办学目标,以“为国家树人、为社会育才,为公司铸师、为企业造匠”为办学宗旨,学院凝聚全面治校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培育英才,服务地方,促进发展;名师立校,人才兴校,专业强校,特色展校;师生为本,能力为重,综合提升,终身发展;打造信息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34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5.8亿余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30万余元,信息化设备投入3963万元。建有82个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61个网络多媒体教室。图书馆藏书近4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234名,专任教师189名,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62名,硕士研究生(包括硕士学位)116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培养对象9名。 目前,学院设有六系一部,分别是经济贸易系、管理工程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外语系、基础课部。在校学生5000余人。2018年,一共开设21个专业招生。生源地主要以为主,覆盖安徽、河南、贵州、云南等14个省和自治区。 学院重视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先后成立了政府与学院共建“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学院与企业合作建设“德奥应用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等,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方合作,做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有省级首批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培养培训基地。 学院办学获得社会充分认可。获得了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宿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训:养德 修能 精技 校风:和谐 勤学 教风:明德 厚学 笃行 学风:尚德 乐学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北京市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是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所在单位,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是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和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荣获“第五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学校以促进首都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在63年的办学过程中,为我国培养了近八万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电子信息技术及综合类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校四十年、五十年校庆题词,历届国家电子行业领导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现有校本部(酒仙桥)、东校区(东坝)和南校区(花乡)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0亩,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基地,固定资产总值10.20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6亿元,信息化设备2.33亿元。拥有校内实践基地46个,校外实习基地420处,顶岗实习单位203家,为保障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设立电子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汽车工程系、数字艺术系、通用能力教学部、国际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共5院2系3部10个教学机构。 现有42个招生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运行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健康管理、税务、证券与期货、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图文信息处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展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 其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5个专业列入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汽车电子技术、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10个为骨干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有10门国家级和74门市级精品课程。 现有教职工88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36.3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61%,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3%。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教师14名,北京市级骨干教师36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学术、管理等创新团队8个。此外,还聘请行业企业大师、技术骨干、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等作为专业实践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教室全部具有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并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7906台。三校区实现了光纤直通,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3700Mbps,为全校师生的互联网访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拥有电子图书442万册,电子期刊11.93万册,提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课件库等多种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学校三校区分设图书馆,图书馆面积12356.88平方米,阅览座位1012个,每周开放77小时。图书馆现有藏书62.03万册、电子图书442万册,面向学生提供免费电子阅览和上网检索服务。 学校全日制专科在校生5681人,其中,普通专科生4751人,五年制高职生869人,成人教育专科生543人。招生范围覆盖全国各地。 学校2008年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并具有港澳台学生的招生资质。学校十分注重国际化建设工作,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坚持开展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和地区的高校开展教育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的良机。先后有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俄罗斯、埃及等92个国家的2600多名留学生进校学习。现在校留学生人数保持在300名以上,其中学历留学生近100名。自2006年11月至今,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开展师生合作交流项目达45期。2017年,我校与加拿大瀑布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学项目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批,首期中加合作班正式招生38名。 学校探索和研究“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GPTC课程方案”获得2009年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模型开发方法,完善了“职业能力模型”与“通用能力模型”,形成了学生基本能力与职业素质测评体系,研究成果“能力模型开发与通用能力教育”获得职业教育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校引入现代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之成功经验,用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了行之有效、管理规范、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成果“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与实践”获得职业教育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6月份学校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得到教育部批准。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合,将新科技、新技术、高技能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各类大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斐然,每年获得大批国家级奖项。 学校立足北京电子信息行业,面向首都区域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政校企行”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谋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平台。面向北京市电子信息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下,牵头组建了北京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京东方、北广科技、七星集团、兆维集团、798艺术区等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十余个,实现学校、园区、企业三方联动互动,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与中国航天、中科院、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中国电信、奔驰汽车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建设教学团队,共建互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点。 学校作为北京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担负着在北京高职院校就业领域发挥重要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等,建立有完善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就业信息网发布优质招聘信息,通过APP为毕业生推送订制化职位信息,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学校每年举办大规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招聘人才,就业层次逐年提高,并且与中国航天、中科院、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中国电信、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学校瞄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战略定位,结合专业特色,在拓展就业市场方面主攻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科技研发等领域。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综合反映满意率达92%。目前我校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业务骨干,有些毕业生已走上领导岗位。 学校主动适应北京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和服务首都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坚持就业科研+创新、坚持走信息学院就业特色道路,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就业畅、招生旺、教学质量作保障”的良性循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电子、通信、航天、科研、金融、公安系统及各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水平一直位居北京高校的前列。 学校秉承“博学笃行、术道精诚”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智能化大趋势,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大力深化校企合作,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行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为建成具有首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职业院校迈出坚实步伐,在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中德职教汽车机电合作项目”试点院校,现拥有3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含1个备选项目)。校园占地92.5万平方米(1389亩),建筑面积58.4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180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现有15院2部2所,具体为软件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交通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中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教育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公共课教学部、体育部、信息技术研究所、滨海土木工程技术研究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4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万人。2003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获批立项;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并最终以“优秀”通过验收;2011年,“网络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2014年,“数字媒体专业群”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资源库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6年,首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中德学院挂牌成立并开始招生,同一年,联合105家职业院校及企业,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18年,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同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2019年,获教育部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认定,入选财政部 教育部中国“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B档)。创新环境优渥,发展后劲十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教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等政策,地方统筹支持力度大,多元参与、协同推进体系完善。深圳着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东岸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重要支点,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深圳ICT产业链全球最完备、成果转化最有效、产业集群规模大、技术引领最前沿,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深圳具有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的精神特质。学校根植改革热土,发扬特区开放创新精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信息特色鲜明。学校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接ICT产业,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校70%以上的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是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专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高职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共建第三代半导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联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等共建国家“芯火”平台人才实训基地;与华为、深信服、360等8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华为合作举办ICT学院;与腾讯、亚马逊联合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师资团队优秀,高端人才众多。学校搭建了以国家级名师、珠江学者、鹏城学者和深信学者为核心成员的领军人才梯队。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现有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人,“珠江学者”9人,珠江学者岗位数和人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现有“鹏城学者”7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60人;现有博士教师288人,教师博士化率47%,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9%,现有广东省技术能手1人,高层次技能兼职教师12人。研发实力强劲,服务贡献突出。学校构建了“1+15”科技创新改革制度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大。建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市级科研平台6个,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近年来,无论科研立项,还是科技获奖,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共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创新奖2项,自然科学奖1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进步奖二等奖。在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连续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达27项,2017年立项数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连续10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超过100项,2018年立项数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201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4项,立项总数名列全国高职第二、全省高职第一。对区域产业发展支撑有力,近三年技术服务收入近亿元,获企业捐赠设备300多万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治理体系完善,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形成了办学治校“1+6”工作体系,实施了以绩效考核为主线的教学、科研、人事等系列改革,强化了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党建领航五育并举,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高职唯一), “风雅颂诗经艺术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匠心育人成绩喜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量、高端证书获取率、就业薪酬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奖励36个。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一,首次参加“华为大学生ICT大赛2018全球总决赛”即荣获网络赛道唯一的一等奖。国际合作深入,辐射影响广泛。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合作举办中德学院,培养可在欧盟就业的国际通用技术技能人才;与宝安区政府、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市政府四方共建“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以国际先进技术转移为纽带,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创建中德双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资本”多方联动的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模式与体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了留学生,实施了“留学深信”计划;与海外87所院校及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青春深信成新锐,勇向潮头唱大风。学校将继续开拓奋进,勇于不断创新,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职业院校。校园人文学校率先入驻大力发展中的深圳东部国际大学园,与多所名校为邻。在这里,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共享,国际先进教育触手可及。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行,152个国家和地区的7865名运动员,4036名随队人员在大运村聚集于此。2011年8月26日12时,大运村全面过渡到“信息学院时间”。代表团服务中心成为图书馆, 代表团团长会议用场所成为学校的千人礼堂, 运动员公寓改造为宿舍, 运动员餐厅成为了学校食堂……大运村,科技楼、致远楼、南北教研组团,曾作为大运会羽毛球 预决赛场馆的体育馆,以及大运会足球预赛场馆的体育场,共占地面 积9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态化新校园 拔地而起。深圳信息学院从此华丽变身,大运精神在美丽的校园里永 续传承。短短17年,深圳信息学院办学追求“深圳质量”,保持 “深圳速 度”,跻身中国高职“第一方阵”,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在大运村先进硬件条件基础上,学校正积极建设具有高度感知能 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既美丽又“聪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电子中等专业学校。周恩来总理、陈毅、谭震林、习仲勋副总理曾到校视察,先后有3000多位外宾、专家到校参观交流。办学六十五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七万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8.1万平方米,在校生13000余人,固定资产逾12亿元,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5亿元。 学校是工信部电子信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牵头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 曾先后入选高职社会服务贡献度全国50强、高职教学资源全国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20强、科技竞争力全国高职第30位。 近年来,学校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30余项。 目前开设有45个专业,构建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八大专业群。现有4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6个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学校与10家中职校开展3+3分段培养,与南京邮电大学开展了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高职本科联合培养,形成了贯通中职、高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立交桥”;2014年,以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昆山学院”为重点,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2015年,开始为空军、海军和火箭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 现有在职教授、副教授及研高、高级工程师24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52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5个。学校还聘请了700余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5个,校外实训基地400个;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兴通讯、阿里云等百余家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有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电信学院、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校企合作育人项目。 近年来,获得4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资助经费达7000余万元,承接企业横向项目460余项,实现经费到账4000余万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250余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4800余篇。 设有12个科技服务平台,是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教育培训基地、信雅达IT培训园等。 2014年起招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埃塞俄比亚的学历留学生,连续五年获得江苏省政府设立的“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与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埃塞俄比亚阿斯大学共建“阿斯大学南信中邮建学院”(南信院海外分院),该项目入选江苏省教育厅2018/2019年度“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 学校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宗旨,践行“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工匠精神,把握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以加强党的建设与领导为保障,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提高办学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师生员工幸福指数和社会影响力,旨在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目前全校上下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事业,为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实现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奋力谱写南信发展新征程的美好篇章!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8月组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创建于1997年的国家级职教中心无锡市锡山职教中心。学院师生秉承“养正修能”的校训,弘扬“立德树人”的校风,建设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特色鲜明、一流企业认可、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高职名校。 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市,现设有藕塘和东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65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拥有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1亿多元,图书60多万册,目前注册在校生12000多人,专兼职教师8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占87%以上,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汇聚了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技术能手、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 学院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学院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士官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有12个专业群,45个专业,87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特色专业3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建设物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技术服务、智慧商业专业集群,协同发展建筑工程技术、文化创意专业集群,形成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同时,拥有多个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其中,无锡市数控设备维护维修共享型实训基地,获省财政资助1千万元,在全省高校中仅有5所。学院牵头组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职教集团)”“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 坚持需求导向,融合发展。学院与联想教育、中兴通讯、华润微电子、安谷科技、保时捷中国、新大陆、东风雷诺、北京精雕、瑞士GF、日本三菱、福建三锋、海澜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等知名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了华润微电子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保时捷学院、联想IT学院、海澜商学院、安谷苏信创新创业中心、新大陆物联网学院、苏信•三锋学院、苏信·精雕智创中心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学院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无锡产业贡献奖”。 学院努力造就一支与学院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和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特别是引进了多名长期在大型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使教学团队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跃;通过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同时也确定了一批技能过硬、乐于职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工学结合能力大大提升,为专业的发展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 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2003年被列为“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级35所示范性建设单位之一,2007年成为首个“无锡市软件与信息外包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08年被列为无锡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太湖保护区——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顺利通过新一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4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学院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许多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为无锡地区、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学院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竞赛奖项,其中包括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冠军、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一等奖(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机电技能赛项一等奖(第一名)、国际红点概念荣誉奖2项等。“读百部好书”活动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无线电测向运动队成立14年来,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40多项、省级比赛奖项400多项,司国文同学在2011年亚洲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上获得1枚金牌1枚铜牌。 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截止2018年9月)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学校位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庙山科技园,占地648亩,固定资产总值1.7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69万元,图书馆藏书43万册,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办学模式,形成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专业特色。打造了由传媒影视类、印刷与包装类、艺术设计类等相关专业组成的,具融通性质的现代传媒特色专业群;还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专业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特色专业集群,更紧跟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了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汽车技术为主的智能制造类专业集群。学校现有7个系、37个专业,其中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 2 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8个,并牵头组建了湖北省印刷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内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1个,综合实训中心1个,大型实训基地4个,各类实验实训室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6个。成立了新媒体运营、网络策划、商务策划、非线编、影视后期制作、电视新闻、影视演播厅、表演排练厅、摄影摄像、移动应用开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云计算工程、电子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应用、电商物流、会计电算、市场营销、会展综合、会议速录、旅游营销、动漫制作、造型设计等工作室,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3D打印技术、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文秘速录、动漫制作技术、人物形象设计等一批“订单班”,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与知名本科院校合作开设了专本衔接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还可取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量身打造了SYB创业培训课程,对学生实行创新创业帮扶,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3%,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育人成绩斐然。教师教学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教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全国职业教师微课大赛(高职组) 一、二、三等奖若干,全国职业院校“金教鞭”讲课竞赛银奖,16个教科研课题、3个学生管理研究课题获省级立项。学生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秘速录赛项团体二、三等奖,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若干,全国“首届绿色印刷知识竞赛”团体三等奖、个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竞赛三等奖、湖北省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团体奖,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若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2名学生代表湖北省进入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容赛项国家队集训。 目前,学校正大力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三全育人”体系,坚持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将享受优质的成才环境。学校正致力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让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718 7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