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由湖北工程学院举办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武汉市卫星城市、汉孝子董永故里——孝感市城区,与武汉市相距45公里,距天河机场30公里。京广、汉渝铁路,107、316国道、京珠和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孝感市、孝汉城际列车直通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依托湖北工程学院优质办学资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按大学科门类整合的思路现设置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和机电工程系等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开办有32个本科专业和22个专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专业依托湖北工程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办,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生物工程专业现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近6000人,专任教师253人,外聘教师130人。 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逐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在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学生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高校第十五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奖;学生小说《爱上世界上唯一的你》和散文集《梦里花落,流连未央》、《逆流梦雨》等作品公开出版;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考试年均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多名学生获得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机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理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学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学习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学校还有人文、科技、公益、艺术、体育等近20个学生社团,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目前,正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将秉承“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一所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影响、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目标奋进。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求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021-02-01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是2003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试办,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位于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西清河纵贯其中,杨柳低垂,松杉林立,花香鸟语,环境宜人。学院设有信息科学、中文、外语、经济管理和艺术5个系共13个专业,在浙江、江苏、山东、湖北、江西、河南及安徽等7省招生,目前在校生4588人。 学院占地420亩,教学生活用房10万平方米,各类图书70万册。学院不断更新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逐步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微机室、语音室和各类实验室。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充分利用阜阳师范学院优厚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了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学术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2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17人,专职教师硕士学位以上者占80%以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学院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团结务实,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强烈的垂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学院设有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团委等管理机构,拥有一支高效、负责的管理队伍和一支积极、认真的辅导员队伍。校园和谐稳定,学院各项工作日益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轨道。 学院注重加强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注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院学风浓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院积极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氛围、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学术科技活动,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的竞赛活动中获奖。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活动,热情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受当地群众好评。2007-2008学年,学院共有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3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767人获得国家助学金。2009年1月,中文系学生谢天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同时获得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提供的 “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2009届毕业生共有5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更新观念,兼容并蓄,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凝练了"明德、励志、求真、向学"的学院精神。今天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正沐浴着党的十七大和煦春风,昂首奔向美好的明天。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单位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得院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四川省普通高校园林式校园 ●历史沿革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1959年,原名“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是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1960~1962年,为了配合第二重型机器制造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建设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西南重型机电学院”,培养大学本科学生。196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撤销西南重型机电学院,恢复中专建制,学校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移交给第二重型机器厂,与厂办的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合并,学校定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半工半读中级技术学校”。1973年,学校更名为“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隶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1977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198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1999年,学校增挂“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校牌。1999年,四川省机械职工大学迁入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200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合并建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四川省工程技术学校、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同时撤销。2006年,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共建”。2006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学校简介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建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的旌湖之畔。千亩校园枕水而建,因势造园,既有芳草萋萋、枝疏叶浓的园林之妙,又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传来的琅琅书声……处处透出和谐的人文氛围和清新的现代气息。 目前,学校占地1166余亩,在校学生近12000人,教职员工909人,其中正高57名、副高258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省教学名师”等6名、“省级教学团队”4个、“四川工匠”2名。聘有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有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固定资产达5.58亿元,馆藏图书100余万册。开设有34个专业,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拥有数控、焊接、电气等一批国家、省级精品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路应运肇启、应时而变、披荆斩棘,研发、引领推动德阳国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高职学院之一。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确立了“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开创了“省市共建,社会共享”的全新办学局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职教惠民,服务社会”的辉煌办学成就,构建起了“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全面创新改革和德阳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等重大战略,与北京航材院、中国二重万航模锻、中科院成都分院、德国库卡、西门子合作,共建了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航空材料检测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以及高温合金切削、工业机器人应用、航空模锻3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搭建“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近5年,为中航工业、中国兵器工业、东方电气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7192名,培训企业员工2.3万人次,校企联合开展南海深海钻铤、C919大飞机关键零件等的试验试制和科技服务949项、科技成果孵化转化54项,学校“创新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省首批全创经验成果之一。2017年9月,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成就,入选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典型,反映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学校秉承“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精心育人”的办学方针,以创新的育人精神为每一位学生求知治学、强化技能、全面发展铺设成长成才之路。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原全国政协常委、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刘永好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连续接待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流生10余批;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清莱职业学院等五所职业院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泰国留学生班;编制了酒店管理、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6个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泰国北部职教联盟的11所学校推广使用;推出中泰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中国与泰国大学生的交流;达成与老挝合作培养质量管理与检测人才等一系列共识;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肩负着“孕育国家建设之人才,开创高职改革之先河,发扬敢为人先之精神,促进社会经济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继续发扬“开放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围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争做“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建成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绘就中国现代高职传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恢宏蓝图!(数据截止到2019年4月)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管理的公办高校,江西省示范院校,是江西省能源类高校的领跑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立足能源不动摇,服务区域不间断,获得极高的社会美誉度。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100多项。 2013年8月,学院整体搬至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湖湖畔,南眺红色安源,北邻高铁车站。新校园占地面积630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教学、生活设施一流,实验、实训设备尖端。崭新的校园,与半个多世纪的优秀办学传承、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文化底蕴完美对接,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万余人,设有采矿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和成人教育部、煤矿安全培训部等10个系部,开设34个高职专业,其中,光伏、采煤、矿山机电等3个专业全国重点专业,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为学院优势品牌专业,覆盖机械、电子、建筑、采矿、管理、计算机等领域。 学院共有教职工457人,在职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99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5人、全国煤炭行业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7人、江西省首席技师3人、“双师型”教师164人。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尤其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力争让每位学生都练得一身“绝技”。 学院建有校内实训室90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4个,校办实习工厂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74万元。 建校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毕业生8万多名,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和行业的骨干。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辉光,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曾页九,世界煤炭行业杰出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吴则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康忠佳等人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坚持“厚德、强技、求是、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格力集团、三一重工、中鼎国际、用友集团、比亚迪、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结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联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设立企业冠名班,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采用“订单式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校企互动项目导向”等一系列既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又能够兼顾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为增强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学院以学生需求为经、以企业期望为纬,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品质与技能兼备;引进“专本套读”的育人模式。学生毕业时可参加江西省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深造;所有在校生均可在专科学习阶段套读自考本科。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合作伙伴联合举办招聘会,为学生和企业用户提供面对面接触的平台。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发展潜质,成就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服务企业、高质量成就人生。由于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拥有辐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创建于1949年, 前身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专门培养农业机械化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学校。200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晋升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全国高职高专评估优秀院校,2009年荣获黑龙江百姓口碑最佳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被授予“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5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有多项建设成果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成果展。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副部长王湛、鲁昕等领导相继莅临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对学院发展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爱心与责任并重的育人主理念。学院始终坚持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凝炼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育人”的内涵发展模式。确立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的育人目标,创新了“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 优越而健全的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体育馆、塑胶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活动场馆一应俱全;拥有汽车综合性A级检测线、MPS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网络技术实训平台等现代化实训室135个;多媒体教室116个,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拥有宝马BEST培训中心,中兴通讯学院、福特培训中心、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智能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等22个校内教学生产实训基地。是国家数控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与就业一体化基地493个,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需求。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学院在校生8200人,教职工581人,专任教师404人,教授35人,副教授118人,双师型教师30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教学名师18人。近三年,共有70名教师分别获得凯斯纽荷兰、华为、西门子等国际大企业培训师资格,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学院设有农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汽车学院、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和人文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涵盖理、工、农、管等门类共3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示范点)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专业建设水平位居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学院注重学生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建设。将“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与德育教育和素质拓展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2011年以来,在职业技能、文体等领域多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赛事,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以上奖项66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0%以上。在历届全国高校学生创新成果交流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各2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学院还设有国家技能鉴定所和农业部185号职业鉴定站,可鉴定工种107项,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考取相应职业技能证书。与三一重工、哈尔滨三大动力等百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毕业生60%以上就业于大中型企业,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95%。学院连续多年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稳步推进的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德国、韩国等8个国家12所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形成了合作办学类、技术服务类、师资研修类、学生交流类四大类项目。与韩国4所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化新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近五年选派368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累计培养学生1095人。先后选派386人次教师赴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访学、研修和交流。学校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对俄劳务输出农业技术培训241人次,开展跨境电商物流技术培训310余人次;与ABB公司、宝马集团等跨国企业合作,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快捷有效的专科本科衔接。学院注重高职和本科教育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自学考试提高学历,也可在三年级时通过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毕业获取本科院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层次。 享誉国内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学院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专利74项。为农业部、交通部开发了农业行业、汽车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库累计12个。联合省域内大中型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技术项目研究53项,研发新产品13个,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余万元。学院辐射带动省内30余所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对口支援四川剑阁职业中专和甘肃畜牧工程职业学院两所西部院校建设,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打响了高职教育的龙江品牌。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电力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成为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且于2013年10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是安徽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学院座落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占地面积134亩,校舍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拥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生活体育设施。校园景观及环境优美,具有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 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2003年由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合肥电力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始建于1979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合肥电力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两校治学严谨,特色鲜明,为安徽省电力及相关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干部,成为电力电气人才的摇篮。 求实的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求真、崇善、守诚、躬行”的校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教学为重点,面向电力行业及地方企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 特色的专业设置 开设电网技术方向、电源技术方向、自动化技术方向等三个专业群,其中,“发电厂与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是国家重点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精品特色或示范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院教职工共有27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85.5%;具有高级职称85人(其中正高级9人)、中级职称113人,中级以上职称占职工总数的71.74%。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1人,省级“双师型”教师9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网公司级专业领军人才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坛新秀9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学院还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特聘了百余名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先进的实训设施 学院通过校企共建,建成79个校内实训(实验)室,24个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实训室。包括600兆瓦超临界和300兆瓦亚临界火电仿真系统,循环流化床仿真系统,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仿真系统,220千伏区域电网调度运行仿真系统,低压配电工程、高级电工、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DCS控制系统、继电保护、综合布线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等。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训中心”9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 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学院近年来出版课程教材35部,其中8部为“十二五”规划教材,15部为“项目导向”专业课程教材。编制校本实训教材53部。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教学教研项目6项;获省级及行业协会优秀教学教研成果奖4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管理创新奖2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在全省及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一、二、三等奖。 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就业前景 学院与省内外100多家知名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50余个,开展“订单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强化“顶岗实习”,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 80%以上的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最终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就业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院毕业生因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优,深受企业欢迎,被用人单位赞誉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潜力大”,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是2004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始建于1952年的原甘肃省畜牧学校和始建于1958年的原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合并组建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培育学校,隶属省教育厅。学院同时加挂“甘肃畜牧工程干部培训学院”和“甘肃威龙葡萄酒学院”的牌子。 学院占地面积2200亩,其中校园占地800亩,实习农牧场14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图书馆藏书40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 学院办学规模8000人。现有教职工336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10人,教授26人、副教授110人,有博士2人、硕士88人。“双师”型教师117人,省内外特聘专家教授76人。甘肃省“园丁奖”2名,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6人。 学院设有畜牧系、兽医系、车辆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食品科学系、经济贸易与人文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与艺术教学部等。开设畜牧、兽医、农业机械、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经济贸易与人文等9大专业类群44个专业。有3个省级特色专业,10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实习牧场、实习工厂、动物医院、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汽车实训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实训中心、电子电气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110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34个。 学院附设 “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13站”“甘肃省第84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甘肃省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小企业网络服务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窗口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甘肃)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心”等,并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办自考本科班。实现了毕业证和岗位等级证“双证制”,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高职教育的同时获得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1+8+1”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大力开展“挑战杯”学生系列技能竞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北农集团、北京恩宠天地商贸有限公司、东风商用汽车公司等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大北农创业学院、德克特互联网学院、东风商用汽车创业学院 和“中粮班”“恩宠班”“伟嘉班”“威龙班”“禾丰班”“庄园班”等98个校企合作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10个,为学生实习、就业搭建了“直通车”,实现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审视过往,学院扎根黄羊这片热土,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学院精神,以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等民生专业人才培养为己任,励精图治,辛勤耕耘,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三农”服务和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类人才支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加强实践教学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第九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树立新职教、新质量发展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和“双零”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国情省情,在中国制造2025、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顺势而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和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全力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建立环境与风工程风洞试验平台
建立起工作段尺寸为 16 米(长)*2.4 米(宽)*2.2 米(高)的大型环境与风工程风洞:风速 0-20m/s 可调,电机功率 95Kw。拥有配套的先进测试设备(三维热线风速仪、三维坐标架、激光偏光浓度场测试系统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造纸废水—黑液综合利用工程(技术)
成果简介:国内企业广泛采用草浆造纸工艺,由于缺乏综合利用造纸黑液的 工程技术,将大量生产黑液废水简单地排入环境中,对河流及区域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根据“资源化”的思想,设计研究制浆造纸废液的资源化利 用技术,即利用造纸制浆废液中的生物质资源—木质素去人造板广泛使用的 改性脲醛胶的制备工艺,进而降低脲醛胶的制备成本,同时又降低脲醛胶中 游离甲醛的含量,在保证其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使之成为新一代性能优越、 廉价的环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地下资源勘探开发大型工程计算软件
成果创新点 主要技术创新路径:根据地下资源开采工艺及需求, 室内实验与现场数据相结合,建立力学模型,提出数学计 算方法,在软件工程理论指导下,研制开发大型计算软件, 通过在油田部门的使用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技术指标:已研发试井分析、生产数据分析、区 块数值模拟及全球井场数据传输-处理-解释等大型工程计 算软件 7 类。其中试井分析软件汇集渗流偏微分方程的解 析解达数万种,解决了我国常规油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66 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