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型高性能城市供排水泵站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成果提出了一体化泵站筒体内流态及整机受力干涉分析模型,研发了一体化泵站底部圆弧肋条、阿基米德螺旋栅和自循环冷却潜水电泵,解决了泵站自清洁和重载润滑冷却关键技术难题; 提出了供排水泵站封闭式进水池优化设计方法,研发了新型三角锥、 1/4椭圆锥形台、 倒 T 型、 倒 π 型坝等消涡措施, 解决了城市供排水泵站大尺度回流漩涡技术难题,提高了泵站运行稳定性; 构建了城市排水泵站护坡自嵌式挡墙压顶块和植生型挡土块,解决了泵站护坡稳定与生态矛盾的难题。提出了城市排水系统雨水井盖处智能增排装置,提升了城市路面
扬州大学 2021-04-14
含磷催化剂在手性碳酸丙烯酯生产中的应用
本技术是含磷催化剂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加成生产碳酸丙烯酯路线中的首次应用,该类催化剂具有自身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反应选择性高等优点;在拆分后的手性丙二醇和碳酸二乙酯反应中,使用含磷催化剂制备手性碳酸丙烯酯,手性原料的转化率高,产品光学纯度高。
扬州大学 2021-04-14
江苏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了江苏省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提出了灌区渠道(渠段、渠系)优化设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案选优方法,开发了《江苏省大中型灌区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及定额》与软件、灌区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等。建设实施阶段:在渠道衬砌方案优选、混凝土衬砌渠道的生态修复、生态排水沟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实践;研制了系列化渠系量水设备;对渠系配套建筑物进行了靓化设计,开发了系列化、标准化、装配式田间配套建筑物等。运行管理阶段:开发了灌区信息化系统、规范了系统标准,提出了平原自
扬州大学 2021-04-14
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及其应用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河流“顺直化”、闸坝“阻断化”、边坡“硬质化”等工程措施对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水利与生态等多功能复合的河流综合治理为理念,以水安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进行河流水质强化净化、滨水带和河床基质构建、生态边坡保护、纵横形态恢复等技术研发,形成完整的河流治理与水质改善的技术体系,在技术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功能综合性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工程中广泛应用和取得显著效果,实现了我国河流由传统单功能治理向现代多功能生态治理的突破,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与水生态
河海大学 2021-04-14
超高效纳米高分子吸附材料及在制药中的应用
本项目发展了一种新的高分子纳米粒子制备技术,研制了超高效纳米球粒制备平台,制备高分子粒子种类包括:单烯和双烯类化合物为单体的系列高分子纳米球粒材料。球粒形态有球体、囊状、纺锤以及核壳结构。此制备平台所得到的超高效球粒特点是不含任何表面活性剂和离子基团,纳米球体在水溶液中可稳定存在,不团聚。球体粒径可控在30-800nm,球体表面光洁、组份单一、具有单分散性。 超高效纳米吸附材料在制药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多种吸附药物的试验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具有超常的溶胀和吸附能力。另外,对药物结晶
南开大学 2021-04-14
新型纳米催化剂设计及在重要化学反应中应用
从纳米材料的合成原理出发,采用“催化剂微设计”指导思想,将具有优异性能的TiO2、ZrO2分别以纳米形式直接在大孔Al2O3上负载,构成一种新型的负载纳米TiO2或ZrO2的催化剂载体,负载金属活性组分,制备高性能的新型复合结构体新型催化剂。 催化剂生产具有合成方法简便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性能稳定等优点,解决了现有工业中生产工艺周期长、污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一种阿霉素纳米载药系统、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阿霉素纳米载药系统、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载药系统按照质量比例包括含阿霉素的活性成分 0.02%~1.5%、固体脂质 1~20%、液体脂质 0.1~20%、乳化剂 0.5%~20%以及等渗调节剂 0.1%~5%;固体脂质和液体脂质形成纳米颗粒包裹含阿霉素的活性成分。其制备方法包括:(1)将含阿霉素的活性成分、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及脂溶性乳化剂均匀分散于有机溶剂,蒸干有机溶剂获得油相;(2)将其他乳化剂及等渗调节剂均匀分散于水中获得水相;(3)将水相逐滴添加到油相中乳化;(4)高压均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聚丙烯改性的聚氨酯海绵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除水面浮油的连续吸油器及一种用于上述吸油器的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聚丙 烯改性的聚氨酯海绵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连续吸油器包括吸油材料、真空泵、吸油管、输油管和浮 油接收容器;其中,所采用的吸油材料为具有强疏水亲油性的聚丙烯改性的聚氨酯海绵。该连续吸油器 的原理是:在负压条件下使水面浮油透过高选择性吸油材料后收集到接收器里,而水则不能通过吸油材 料。吸油过程中,只需通过更换浮油接收容器即可实现水面浮油的连续清理。该吸油器特别适用于水面 漏油事故的处理,操作简单方便。
武汉大学 2021-04-14
离子注入技术辅助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玻璃及其应用
本项目设计开发了一种石墨烯玻璃制备方法,通过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将过渡金属粒子注入到玻璃表面,然后在石墨烯生长过程中注入的金属粒子有效提升玻璃表面对于碳源的裂解能力,并且促进石墨烯晶畴的成核和生长。这种方法成功在二氧化硅、蓝宝石、石英玻璃等绝缘衬底上制备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
北京大学 2023-02-27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4 185 186
  • ...
  • 293 2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