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制取环碳酸酯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全球气候环境问题 受到广泛的关注。解决该问题除了从源头入手,倡导节能减排之外,寻求利用二氧化碳的方法 同样重要。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是目前广泛被研究的化学固定二氧化 碳的重要方法之一,该反应无其他产物生成,原子利用率100%。本项目所使用的催化剂是自 主开发的,将催化活性物质负载到生物质上构建绿色多相催化剂。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催化 反应在连续实验装置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4
聚苯乙烯催化氢化制备新型材料氢化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 (PS) 是用途广泛的重要聚合物,透明性好,但性脆易裂、拉伸强度低、耐热耐氧性能差。通过氢化改性,链上苯基加氢得到的聚环己烷基乙烯(PCHE)耐热、耐氧、拉伸强度、抗吸水等性能大幅提高。所制备得到PCHE产品的各项性能均优于PS、聚碳酸酯 (PC) 材料,PCHE透光率高达91%,PCHE的应力-光学系数也很低;PCHE耐冲击,质量轻 (比PC更轻) 、强度高,易加工;PCHE耐腐蚀、耐温耐湿;PCHE可以作为汽车、高铁、光学仪器等用高等透明树脂,是目前应用量大、价格高的PC材料的优良替代材料。然而聚合物加氢体系具有与小分子体系完全不同的特点,其分子尺寸大 (40-60 nm) 、聚合物溶液粘度远高于小分子溶液,传统粉末状催化剂存在分离困难、加氢速度慢、加氢条件苛刻等缺点亟待解决。本项目采用专用催化剂进行PS加氢。不仅有利于催化剂与物系的分离,有利于高粘流体的流动,强化物质传递。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环戊酰亚胺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
八氢环戊烷[C]吡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主要用来合成治疗丙型肝炎的关键药物特拉匹韦(Telaprevir)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格列齐特(Gliclazide),八氢环戊烷[C]吡咯在医药工业中有着较大的需求量,采用环保、经济的方法,大规模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报道的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合成方法是采用LiAlH4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还原环戊酰亚胺,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收率可达51%;中国专利(CN201310627653.8)公开了一种采用NaBH4为还原剂、ZnCl2为促进剂、在适当溶剂中还原环戊酰亚胺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中,前者所用的还原剂LiAlH4是一种遇水易剧烈分解的化学试剂,在较大规模使用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时,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同时,有较大量有害废水排放;后者所使用的NaBH4/ZnCl2还原体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易产生大量的含硼、含锌工业废水,不符合环保、绿色化学要求。 成果亮点 本课题针对现有以环戊酰亚胺为原料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经济的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的方法。本课题发明了一种PtV/-Al2O3负载型催化剂,采用高压催化加氢反应实现了环戊酰亚胺高效催化加氢合成八氢环戊烷[C]吡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催化加氢方法更加绿色环保,操作简单、易控制,易于工业化放大生产。
兰州大学 2021-01-12
一种利用铂基催化剂用于巴豆醛加氢制备巴豆醇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铂基催化剂用于巴豆醛加氢制备巴豆醇的方法,铂基催化剂的连续流制备方法,相比于浸渍法用时长,取决操作人员的手法和易混合不均等问题,该方法更为简单高效并且可一步且连续生产。采用毫米级管式反应器,强化气液固三相接触效率,通过超高比表面积和湍流效应,实现前驱体溶液的均匀混合与界面反应。该方法将传统多步工艺整合为连续化流程,提升催化剂晶面结构可控性和活性位点分布一致性。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制备的5%Pt/ZnO催化剂,在3MPa H<subgt;2</subgt;、170℃下反应5小时,巴豆醛转化率和巴豆醇选择性分别达96.53%和84.52%,收率优异。机械化操作避免人为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和重复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低温稀土基脱硝脱氯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稀土基脱硝脱氯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催化剂以微米棒二氧化钛为载体,氧化铈和四氧化三铁的纳米针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以载体质量为基准,活性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10%。本方法合成的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高、抗硫中毒强等优势,能够实现非电行业复杂烟气脱硝脱氯苯的目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新型2,4-二羟基二苯甲酮绿色合成催化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备高除湿能力且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含一维孔道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水平轴向扩展X型有机连接子的核心部分,确保有机连接子“邻位二苯甲酸”部件保持不变,实现能同时满足含一维孔道、Zr<subgt;6</subgt;簇螯合配位甲酸根同平面且相邻Zr<subgt;6</subgt;簇甲酸氧间距≤5.4Å三个必备条件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同构合成。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可有效限制相邻Zr<subgt;6</subgt;簇之间中心位置引入水分子,从而防止了该位置水分子在脱附过程中引起受力不均衡导致整体网格结构坍塌的情况。通过有意地缩短或延长有机连接子核心在水平轴向上的长度,合成得到的含一维孔道的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均表现出高的水吸附循环稳定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螺旋体MOC材料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体MOC材料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为结构通式(I)的化合物。本发明化合物是一种在可见光下可降解染料、四环素及还原六价铬的光催化剂,催化剂易于从溶液中分离,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用于水净化的酸化 ZrxSi1-x O2 /Al2O3 自组装膜和集成设备
膜技术特别是超滤膜技术广泛应用到海水和水体净化、化工分离、医药和食品等领域。但是,目前的膜材料耐污染能力和选择性均有限,且成本高,限制了膜技术的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酸化 ZrxSi1-x O2 /Al2O3 功能材料的制备、在多孔支撑体表面组装成自组装膜和集成设备后具有亲水、耐污染、选择性吸附和净化的性能,可广泛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含油海水和污水的净化等,并已进行了 200升/小时自组装膜集成设备现场运行,完全可以产业化。该技术通过酸化 ZrxSi1-x O2 /Al2O3 功能材料的制备、在多孔支撑体表面组装成自组装膜和集成设备,该自组装膜集成设备对海水和含油海水净化后可以分别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 A3 级标准(SY/T 5329-94)和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 1 级标准(DB12/356—2008),以及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的进水(浊度≤0.3NTU, SDI≤4)和向环境排放及回用的要求(固体悬浮物≤3mg/L,油含量≤8mg/L,COD≤50mg/L),在 0.1Mpa压力下的通量大于 500L/m2h,净化 1 吨海水的成本约 0.2-0.3 元人民币,成本低,可进行重复利用,可代替目前使用的聚合物超滤膜装置(1.7-2 元,材料无法回收利用,通量低)。 成果水平:国内领先,2 项发明专利 市场分析及前景:该技术研制的自组装膜和集成设备已经进行了 200 升/小时自组装膜集成设备的现场运行,完全可以进行产业化。年产 100 吨酸化 ZrxSi1-x O2/Al2O3功能材料需要投资 500 万元人民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可制造处理 200 万吨水的自组装膜集成设备,需要员工 10-15 人,年利润大约在 1000 万人民币。1 吨酸化 ZrxSi1-x O2 /Al2O3功能材料组成自组装膜后可处理含油海水 2 万吨,核处理 1 吨含油海水需 0.2-0.3 元人民币。 主要技术指标:该自组装膜集成设备对海水和含油海水净化后可以分别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 A3 级标准(SY/T 5329-94)和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 1 级标准(DB12/356—2008)。 合作方式:融资 1000 万 
天津大学 2021-04-11
用于生产可调控合成气的核壳钙钛矿型催化剂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的是用于生产可调控合成气的核壳钙钛矿型催化剂及应用,其中用于生产可调控合成气的核壳钙钛矿型催化剂,其组成通式为Fe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4-30
一种蒙脱石基金属镍纳米片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号:ZL 201410632565.1)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蒙脱石基金属镍纳米片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化工技术领域。该催化剂载体为蒙脱石,活性组分为金属镍,镍质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5-30wt%,其制备方法是:将蒙脱石与镍盐、尿素和水充分搅拌混合,通过超声辅助分散得到完全剥离为单层蒙脱石纳米片的水溶液,用化学液相沉积-沉淀法在分散于水溶液中的单层蒙脱石纳米片表面引入分布均一的镍物种,经高温还原制得蒙脱石基金属镍纳米片催化剂。本发明蒙脱石基金属镍纳米片催化剂对芳烃化合物加氢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该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很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7 58 59
  • ...
  • 68 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