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简称PCC桩)复合地基技术是针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及市政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控制难题而研发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基工程新技术。该技术在设备底盘和龙门支架的支撑下,依靠上部振动头的振动力,将双层钢质套管组成的空腔结构及焊接成一体的下部活瓣桩靴沉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形成地基中空的环形域,在腔体内均匀灌注混凝土,之后振动拔管,灌注于内管中土体与外部的土体之间便形成混凝土管桩。 桩径为1000-1500mm,壁厚120-150mm,桩深25m,褥垫层厚度30
河海大学 2021-04-14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广义稳定器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主要举措。为应对由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所参与或引发的覆盖次同步频带到高频带的宽泛范围的振荡现象,本技术主要研究适用于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广义稳定器技术。 现有技术的痛点问题是:1、新能源发电装置并入电力系统后由于其多时间尺度控制,振荡特征呈现宽频振荡和振荡频率漂移的特征;2、新能源发电装置实际工况不确定性导致控制结构参数和工作模式多变,系统振荡模式、振荡频率、阻尼特征随之改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电力智脑——基于视觉问答的电力设备安全辅助系统
基于视觉问答的电力安全辅助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多种巡检方式采集的巡检影像数据,建立电力设备缺陷视觉问答数据集,融合视频处理分析、图像识别、电力自然语言处理、电力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挖掘分析巡检影像缺陷特征,构造缺陷识别算法模型,实现输电线路本体缺陷和环境风险自动识别诊断,最终形成缺陷识别、诊断、检修一体化智能安全辅助服务系统。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合肥合工安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段章领 注册时间 2017年 注册所在省市 安徽省合肥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340111MA2R01W28C 经营范围 智能科技、网络科技、电子科技、信息科技、软件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广告发布;软件开发;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床上用品、家具、家居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二类医疗器械的销售。 企业地址 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花园大道369号F426-2 获投资情况 曾获股东投资200万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沈奥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班 2019/2023 韩知渊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9/2023 帅竞贤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19/2023 何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0/2024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卫星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副教授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赵冲 本科生院/工程素质教育中心 讲师 计算机网络、深度学习 五、项目简介 针对现阶段各类电力巡检手段的不足以及保障电力设备安全的重要性,本团队提出基于视觉问答的电力安全辅助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多种巡检方式采集的巡检影像数据,建立电力设备缺陷视觉问答数据集,融合视频处理分析、图像识别、电力自然语言处理、电力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挖掘分析巡检影像缺陷特征,构造缺陷识别算法模型,实现输电线路本体缺陷和环境风险自动识别诊断,最终形成缺陷识别、诊断、检修一体化智能安全辅助服务系统。 2021以来共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学生排序第一2项,排序第二4项),软件著作权1项(学生排序第一),取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4项;团队依托于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分布式智能与物联网研究所,与力源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
合肥工业大学 2022-07-27
一种用于实现无线充电平面恒压充电的发射线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实现无线充电平面恒压充电的发射线圈, 包括金属导线、线圈基板,发射线圈为多层平面方形的金属导线,其 特征是同一层内导线绕制方向相同,相邻两层线圈的绕制方向相反。 发射线圈固定于线圈基板平面之上或者位于线圈槽内。由于此发射线 圈由多层绕制方向不同的导线构成,合理设定发射线圈参数,可综合 调控发射线圈上方充电平面的磁场,实现均匀的磁场分布,由此实现 充电平面内接受负载的恒压稳定功率充电。本发明所提供发射线圈能 有效降低无线充电平面内充电负载位置变化时的功率抖动,在电动汽 车无线充电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虚拟电厂,电力“智能管家”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连续出现高温天气,用电负荷陡增。如何通过用户侧资源与电网供需互动,缓解电网负荷压力成为热点问题,也是一些城市、新能源企业等加速试点虚拟电厂项目的目的所在。
天津大学 2022-09-14
电力巡检机器人
采用四驱四轮结构,可以自主移动、自我管理、自动避障和充电,连续不间断对变电站或厂区进行巡视巡检作业。机器人本体搭载高性能红外和可见光摄像机、无线通讯系统、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在场站自主巡逻、观察周围环境、监控设备运行状况、检查设备故障情况、自动识别仪表读数等功能要求。 本产品的使用,实现了变电站全天候、全自主巡检,有效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和变电站运维成本,提高了巡检作业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产品特点 (1)自动导航 利用激光雷达,实现机器人自动导航巡检。 对站内导航部署实施实现无轨化操作,不影响其他设备布局变化。 (2)搭载高清相机/红外相机/全向云台 利用激光雷达,实现机器人自动导航巡检。 对站内导航部署实施实现无轨化操作,不影响其他设备布局变化。 (3)遥控操作/双电池备份 机器人配备有手动遥控器,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云台的运动,镜头变倍等操作; 系统配备双电池,可以随时更换电池,增加续航能力。 (4)本地报警故障 当机器人本体部件出现故障时,机器人语音报警并形成报文上传到本地监控后台,后台也可进行语音报警。 (5)低电量返航/自动充电 当电池电量低于预设的报警阈值时,机器人自动返回充电点。机器人实现无人管理,可自动回到充电点,自动完成充电。 (6)自动避障 机器人遇到障碍物阻碍通过时,停车避免冲撞,并报警提示。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5-11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其中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个,有工程硕士(含7个授权领域)、体育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9000人。 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5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3项,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无人机无线充电基站
成果描述: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无人机无线充电基站。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主要用于实现多旋翼无人机的无线充电,平面外观将可用于无人机机器视觉定点降落。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无人机无线充电基站的整体形状及充电基站整体形状和色彩的结合。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请求保护的外观设计包含色彩。市场前景分析: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无人机无线充电基站。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主要用于实现多旋翼无人机的无线充电,平面外观将可用于无人机机器视觉定点降落。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无人机无线充电基站的整体形状及充电基站整体形状和色彩的结合。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5.请求保护的外观设计包含色彩。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变脉冲快速充电器
Ø  成果简介:电池组在采用连续电流充电过程中存在着极化现象,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和充电性能,在充电过程中采用脉冲电流充电并按一定规则间歇地放电能有效抑制电池极化。利用了变脉冲宽度充电并间歇地瞬间放电以及将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温度、电压、电流、动态内阻综合控制的智能快速充电器设计思想,制成了变脉冲快速电池充电器,实际应用表明使用该充电器提高了充电效率、缩短了充电时间、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如下特点:采用变脉冲充电并按一定规则间歇地放电能够有效抑制电池的极化,保障电池的使用寿命;功率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快速充电 10 分钟恢复 80%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中科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季恒星教授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等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刊发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恒星教授表示:“高容量、高速率和长循环寿命是电池研究的重点,这取决于电池的关键部件——电极材料。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一种电极材料,可以在实验室研究中对性能指标产生影响,并有望满足产业生产技术要求。”研究人员表示,能量得以进入和离开电池,是通过电极内的电化学反应,所以如何快速有效的转移锂离子至关重要,尤其是通过负极将能量从电池转移到设备上。 研究团队尝试使用黑磷作为负极材料。这种材料因容易沿层状边缘变形,严重影响锂离子迁移率,之前一度被放弃。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黑磷和石墨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材料之间的化学键保持稳定,防止发生边缘变形。研究小组还解决了这种材料存在的另一问题,即电解质可以分解成导电性较差的碎片,堆积在电极表面,抑制锂离子迁移至电极材料中。该团队在电极材料上涂上一层薄的聚合物凝胶涂层,使锂离子能够快速进入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辛森教授表示:“这种复合负极材料充电不到10 分钟,即可恢复 80%的电量,而且在室温下,可以实现 2000 次左右的循环寿命。如果能够实现量产,这种材料可能成为石墨负极新的替代品,使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超过每千克 350 瓦时,并且可以快速充电。这将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料汽车的竞争力。” 如果电池的能量密度达 350 瓦时每千克,电动汽车单次充电可以行驶 600 英里。相比之下,特斯拉 Model S 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为 400 英里。季恒星教授表示,研究人员将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锂离子充放电过程中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规模化生产复合材料的相关产业问题。“我们将研究合理选择结构的工程材料,同时考虑到价格和实用性,使材料性能更具吸引力。”本工作对优选电极材料体系并通过界面设计挖掘电极性能潜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的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在内的综合性能指标的进步。论文第一作者是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金洪昌。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等的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