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苯加氢制环已烷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苯加氢制环已烷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钌盐按照一定比例溶于去离子水或乙醇溶液中,由此制得溶液 A; 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分散均匀后,加入到所制 ·1091·得的溶液 A 中,然后搅拌均匀后得到溶液 B;称取化学还原剂并将其 配成水溶液,将化学还原剂的水溶液逐滴加入到溶液 B 中同时执行搅 拌,由此得到混浊液 C;将所得到的混浊液 C 执行离心分离以除去上 清液,底部沉淀加水混匀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用于富氢气氛中一氧化碳优先氧化的宽温催化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纯化。 主要技术创新路径:通过全新的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实现宽 温催化剂的精准设计:在 SiO2负载的 Pt 金属纳米颗粒表面上精 准构筑出原子级分散Fe1(OH)x物种,促成新型Pt-Fe1(OH)x单位点界面催化活性中心形成,获得性能最佳的PtFe/SiO2宽温催化剂。 关键技术指标:获得的 PtFe/SiO2宽温催化剂,可以在 198-380 K)温度区间内实现富氢气氛中微量 CO 的完全消除,且同时保持 CO 选择性 100%。而且,该催化剂在水汽、二氧化碳同时存在的真实环境下,仍然保持极高的稳定性,160 小时测试不失活。该催化剂的比质量催化活性(5.21 molCO×h-1×gPt-1 ),是传统 Pt/Fe2O3催化剂的 30 倍。 核心解决问题、核心优势等: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 PtFe/SiO2 宽温催化剂,彻底解决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一个关键难题:燃料电池的 CO 中毒休克问题。核心优势是首次可以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寒冷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避 免 CO 中毒,为其“心脏”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有效保护手段, 使得汽车敢于吃“粗粮”。 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够做到上述全方位保护的催化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17
中山大学汪君课题组发表面手性CpRh(III)催化剂研究成果
该研究成功克服了开发纯平面手性CpRhIII催化剂所面临的制备难、拆分难、结构改造难等诸多挑战,丰富了手性CpRhIII催化剂的类型。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一种含有-SO3H的酸性磁性材料催化制备缩醛(酮)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545674.X)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SO3H的酸性磁性材料催化制备缩醛(酮)的方法,属于化学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中所用醛或酮与醇的摩尔比为1:(1~5),以-SO3H计算所用酸性磁性材料催化剂的摩尔量是所用醛或酮的8~10%,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0.5~3h,反应压力为一个大气压,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用磁铁吸出催化剂,反应液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反应原料的转化率、选择性及缩醛(酮)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锂空气电池Co-Pd双原子正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空气电池Co‑Pd双原子正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电化学及催化技术领域。包括:将碳纳米管与醇溶液混合,得到碳纳米管溶液,将所述碳纳米管溶液与钴盐、锌盐混合,得到含钴混合物;将2‑甲基咪唑与醇试剂混合,得到2‑甲基咪唑溶液,将所述2‑甲基咪唑溶液与含钴混合物混合、搅拌、离心和干燥后,得到CoZn‑CNT等。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构建锂空气电池表现出低的充电平台(3.2V)和低的过电位(0.6V),解决了锂空气电池普遍存在的过电位高问题(1.5V);并且具有高的放电平台(2.8V)和良好的放电容量(15000mAhg‑1)。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用多功能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用多功能碳纳米管,适用于所有高性能复合 材料领域。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碳纳米管具有增强、分散、界面粘结、固化等多种功能, 由其制得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碳纳米管本身的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 韧性、低密度、导电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先进材料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该 多功能碳纳米管是固态材料,储存和运输十分方便;并且本身具有了良好的分散性和界 面粘结性能,操作工艺简单,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本发明为高性能纳米复合材 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济大学 2021-04-11
蚕丝蛋白增值关键技术、产业化生产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
围绕蚕茧丝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蚕丝蛋白增值关键技术、蚕丝蛋白医用功能化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1)阐明了蚕丝蛋白结构特点及其分子质量调控关键要素,实现了不同分子质量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的规模化生产;2)解决了丝素蛋白生物材料表面活化与医用功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了蚕丝11蛋白人工皮肤、多孔支架、骨组织修复材料;3)实现了蚕丝蛋白多元化利用,研发了蚕丝蛋白吸水保水材料、涂覆化纤新功能材料、护肤产品等。
浙江大学 2021-04-11
基于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的酿造食品品质优化技术
本团队长期从事传统酿造食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实践,与国内的众多大型酿造企业,如镇江恒顺、泸州老窖、山西老陈醋、张家界大德酿造、安徽胡玉美等保持着长期的产学研合作。近十多年来,针对白酒、黄酒、酱油(酱)、泡菜等传统酿造食品,在系统研究酿造微生物功能的基础上,理性设计功能调控手段,达到传承工艺特色,稳定发酵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的目的。
江南大学 2021-05-11
利用超临界流体连续生产生物柴油和分离功能性成份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循证评价及中枢机制研究
本项目在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课题资助下,围绕针刺胃肠调节效应及其中枢机制,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研究对象,在客观评价针刺治疗FD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探讨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并从针刺得气、穴位配伍、机体状态和针刺疗程四个方面探讨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中枢机制,以期为证实针刺治疗FD的有效性和胃经穴位胃肠调节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客观阐释针刺治疗FD的科学内涵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为指导针灸临床选穴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经过12年的研究,项目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①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针刺治疗FD的有效性,明确了其治疗优势,肯定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客观存在;②在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明确FD患者的中枢病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多个层次阐释了针刺治疗FD的中枢机制;③从针刺得气、穴位配伍、针刺疗程、机体状态等角度发现了针刺治疗FD中枢整合的靶向性、网络性和动态性特征。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34篇,总引用次数540次,国际针灸和胃肠领域研究同行在《BMJ》、《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Brain》等期刊上对项目研究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扩大了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影响。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升针灸机理研究水平,推动针刺神经影像交叉学科的形成,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相长均具有积极的作用。项目培养了一支高水平创新团队,成为了国际上针刺胃肠调节效应神经影像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力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2 143 144
  • ...
  • 161 1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