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导波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导波传感器,可用于对构件进行无损检测,包括外壳(6),波导管(8),永久磁铁(4),永久磁铁同轴容置在所述外壳(6)内,且与中空筒状的波导管(8)一端同轴贴合,还包括内管(5)以及内管压块(3),位于内管(5)和外壳(6)之间的波导管(8)上具有相隔距离的激励线圈和接收线圈,对激励线圈通入交流电后,激励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与永久磁铁形成的偏置磁场共同作用使波导管(8)激发出超声导波,将所述超声导波传入被检测构件(16)以对被检测构件进行无损检测。本发明中通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导波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导波传感器,可用于对构件进行无损检测,包括外壳(6),波导管(8),永久磁铁(4),永久磁铁同轴容置在所述外壳(6)内,且与中空筒状的波导管(8)一端同轴贴合,还包括内管(5)以及内管压块(3),位于内管(5)和外壳(6)之间的波导管(8)上具有相隔距离的激励线圈和接收线圈,对激励线圈通入交流电后,激励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与永久磁铁形成的偏置磁场共同作用使波导管(8)激发出超声导波,将所述超声导波传入被检测构件(16)以对被检测构件进行无损检测。本实用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
“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调控及其应用”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量子点和单层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控制。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近年来,石墨烯领域未获得突破性应用成果,也未找到“杀手锏”应用领域,关键是石墨烯结构调控不到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对石墨烯材料的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有助于在光电器件、能源转化存储、重大疾病诊疗、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大学吴明红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聚焦“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调控及其应用”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量子点和单层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控制,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十余篇系列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人吴明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支持。团队依托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了相关应用突破。 一、主要理论突破 聚焦于研究主题,团队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为解决传统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缺陷多,无法量产的问题,团队在分子水平上首次使用分子融合法实现了高品质单晶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制备。通过对单晶石墨烯量子点精准的物理化学性质调控实现了不同亚细胞器的定位,有力推动了石墨烯量子点在生物成像、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2)为解决单层石墨烯容易聚集的难题,团队通过“原位复合与还原”一步法调控策略,获得单层石墨烯复合催化材料。团队首次在该材料上观测到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的皮秒级超快过程,发现并揭示了单层石墨烯高效抽取和快速传输光电子这一重要规律,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确调节石墨烯层间距,可以将石墨烯有针对性地应用于离子筛分、污染物选择性吸附等广泛领域。团队通过金属水合离子的层间插入控制氧化石墨烯层间距,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层间距在超小尺度上(1 Å)的精确控制。 二、在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水质提升上的应用 地表水内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是削减河道污染负荷,重建水生生态。团队以层间距可控石墨烯为基质,发展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叠层材料。以石墨烯为基体的复合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并形成生物膜,通过石墨烯和生物膜的协同作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截留、吸附并降解。该复合技术运行成本低,治理周期短,工艺简单,无需底泥疏浚即可将地表水提升至IV类水以上水质指标,对河水的COD、氨氮和总磷,去除率达到80%以上。目前,团队已与上海宝山区政府建立多个石墨烯治理黑臭水体示范基地,显著提升当地水质环境水平。 三、石墨烯负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应用 锂资源的匮乏,不足以支撑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的广泛应用,其成本较高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同时国内外化学储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促使研究者们利用资源丰富的钠元素组装得到钠离子电池。 经过对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筛选和研究,本团队核心材料选用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碳基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其中普鲁士蓝制备主要采用沉淀法及水热法,能耗更低。此外,普鲁士蓝能够作为一种染料进行使用,其安全性非常高。经过一系列放大,正极普鲁士蓝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达到160 mAh/g,碳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达到300 mAh/g。经过中试线生产预制,单体电池工作电压在3.2 V左右,能量密度在100 Wh/kg以上。单体电池在穿刺、挤压、外部短路、及破坏后浸水测试的情况下,均没有发生自燃和爆炸等情况,安全性高。 目前,拟搭建5条钠离子电池储能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研发生产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产品产业化,预计至2026年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约22.5亿元;年亩均产值1666万元。 四、石墨烯传感材料在呼吸式血糖仪中的应用 我国糖尿病人数众多,并逐年上升。血糖检测仪与检测试纸市场规模约为460亿元,然而国外品牌却占市场份额大半。现有血糖仪采取长期有创刺血检测,存在很大感染风险,给病友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呼吸式血糖检测无创,吹气即可检测,完美解决市场痛点。 糖尿病患者呼吸的气体中,可检测的VOCs较异常,需要高灵敏度的气体传感器进行识别。但是,常规气敏传感材料检测限与响应恢复能力不足,且难以在复杂气体氛围中实现特异性检测。团队通过对石墨烯带隙和表界面特性的精确调控,实现皮秒级载流子空穴的形成,从而实现对气体分子的快速响应,解决气体传感器灵敏度、选择性和响应恢复迅速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的呼吸式血糖仪可满足确诊病友的日常检查、实现医院、公共场所快速筛查、手机APP记录管理以及网上专家互动诊断等功能,具有无创伤、无痛苦、便捷即时(15s)等特点,是首款呼吸式血糖检测产品。目前已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即将已进入临床阶段。
上海大学 2022-08-16
化学反应量子几何相位效应研究重要进展
在化学反应中,量子干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干涉图样复杂,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这些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该体系只涉及三个电子,因此比较容易精确计算出这三个原子在不同构型时的相互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相应的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薛定谔方程,就能够实现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从而做到在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团队在2019年先期理论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生物检测系统
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生物检测系统是基于导模共振滤波器共振原理来进行生物样品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主要是依靠检测导模滤滤波器的共振峰值的移动来实现的,当生物分子附着导模共振滤滤波器,就会引起透过或者反射峰值的变化。通过检测峰值的移动量可以分析出生物分子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度。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变温霍尔效应测试仪 COC-BWHL
实验内容 1、了解 HALL 效应的基本原理; 2、测量 HALL 样品在恒定磁场条件下,霍尔工作电 流与霍尔电压的函数关系; 3、测量 HALL 样品在恒定霍尔工作电流条件下,霍 尔电压与外加磁场的关系; 4、测量变温情况下,温度与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 之间的关系; 5、通过实验得出在不同温度下样品的霍尔系数和载 流子浓度,计算禁带宽
成都华芯众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18
有关微腔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左图:表面二次谐波效应示意图;右图:光学微腔增强表面非线性效应。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是现代光学研究与应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非线性光学过程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实现频率转换、光学调制和量子光源等。由于结构反演对称性的限制,常用的硅基光子学材料往往不具备二阶非线性电偶极响应。借助材料的表面或界面,这种反演对称性可以被打破,进而诱导出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然而,传统的表/界面非线性光学研究存在两个重要挑战:一是非线性转换效率极低,即使在高强度的脉冲光激发下也仅能产生极少量的二阶非线性光子;二是体相电四极响应严重地干扰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分析。 该项工作中,北京大学课题组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光学微腔极大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在二氧化硅微球腔中获得了高亮度的二次谐波和二次和频信号。为了充分发挥微腔“双增强”效应,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种动态相位匹配方法,利用光学微腔中热效应和光学克尔效应的相位调制,高效地实现了基波和谐波信号同时与微腔模式共振。实验上获得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达0.049% W-1,相比传统表面非线性光学,该效率增强了14个数量级。左图:实验获得的激发光和二次谐波光谱图;右图:动态相位匹配过程二次谐波功率变化。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基波偏振和二次谐波模式场分布的测量分析,成功提取得到只有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排除了体相电四极响应的干扰。这种表面对称性破缺诱导的非线性信号有望作为一种超高灵敏度的无标记“探针”,用来检测和研究材料表面分子的结构、排布、吸收等物理与化学性质,为表面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平台;同时,该项研究发展的动态相位匹配机制具有普适性,可进一步推广到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光学谐振腔中,有望在非线性集成光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4-11
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为了更加直观地探究纳米世界,大量研究者致力于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能力的微纳探测技术,由龚旗煌院士负责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近日,该重大仪器项目在基于超快光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表面等离激元的多维度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18年11月1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 杂志(Manipulation of the dephasing time by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localized and propagating surface plasmon mode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356-x)。 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因其高局域强度,小局域尺度,高灵敏度等特点,被大量应用在不同领域。但是,几个飞秒的超短模式寿命(dephasing time)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该工作设计的多层结构实现了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的强耦合(图1(a))。动态数值模拟结果也清晰地证明在强耦合下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之间的能量交换。近场方面,光电子显微镜对表面等离激元模式进行直接成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远场探测技术的限制。并且结合不同激发光源,实现不同维度的探测。结合波长可调的激光光源,光电子显微镜在频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波长变化的强度演化过程(图1(b))。结合超快泵浦探测技术,光电子显微镜在时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趋势。该工作更加深入并直观地探测强耦合体系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并通过强耦合中失谐量的改变实现模式寿命的操控,相较于未耦合的局域表面等离模式,强耦合的模式寿命由6飞秒(10-15秒)提高到10飞秒。这一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人工光合成、生物传感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图1、(a)光电子显微镜和多层结构示意图,(b)远场和近场探测曲线、不同波长激光激发下光电子显微镜记录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分布图。 此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杨京寰和重大仪器项目的国际合作者、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孙泉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龚旗煌院士和北海道大学Misaw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该工作还得到了科技部、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学术振兴会、北海道大学纳米技术平台等单位的支持。目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的研制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经取得了一批包括此工作在内的阶段性成果。该实验系统的核心仪器是附带低能电子显微功能的光电子显微镜(PEEM), 其激发光的波长覆盖范围从极紫外到近红外(图2)。下一步该实验系统有望在二维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表面介观物理等研究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积极作用。图2、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系统
北京大学 2021-04-11
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该实验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几个飞秒的超高时间分辨率和四纳米的超高空间分辨率,成为介观光学与微纳光子学研究的强大实验测量手段。
北京大学 2021-04-11
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
提出并制备了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并研究了超构单元局域对称性和排布方式的全局对称性对超构表面远场非线性光辐射的共同影响。该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运用了基于非线性光学贝里几何相位的金属等离激元结构单元,依据经典的彭罗斯准周期拼接和具有六重对称性的六角准周期拼接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准晶结构。彭罗斯结构的准周期拼接具有五重对称性,其衍射图案则具有十重对称性,这些都是晶体衍射定理所不允许的对称性。而六角准周期拼接是2017年提出的一种准周期拼接,它具有晶体衍射定理所允许的六重对称性,却并不遵从短程有序的规律。这两种拼接方式可以与某些特定的比例联系起来,这些比例由不同阶次的迭代规则决定:彭罗斯结构对应一阶迭代过程,其比例是人们熟知的“黄金分割比”,而六角准周期晶格对应三阶过程,其比例可称为“黄铜分割比”。自六角准周期晶格从理论上提出以来,本项工作中的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是首个利用黄铜分割比实验实现的人工光学结构。 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中不同转向的超构单元对入射基频光的响应是均匀的,因此其线性光学衍射仅能反映超构表面的全局对称性,即晶格结构决定其远场光衍射。而在倍频实验中,即出射光的频率是入射光的两倍(如1200nm 变为600nm)。由于打破了超构单元的中心反演对称性并引入了非线性光学几何相位,其非线性光学衍射与晶格结构的局域对称性、全局对称性同时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控超构单元的指向分布,进而有效地调控倍频光衍射中的零级。非线性光学准晶超构表面这一概念或将为设计超构表面非线性光源、人工微纳光学结构材料提供新的思路。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31 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