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及护理模型
XM-YES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评定测量及护理模型   功能特点: ■ XM-YES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评定测量及护理模型(儿科常用体格指标测量模拟人)为整体婴儿,体表标志明显,便于操作。 ■ 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环保无污染,肤质仿真度高。 ■ 婴儿体格检查:身长、体重、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等,测量值均在该月龄的数值范围内。 ■ 可练习婴儿抱持、包裹、换尿布、穿衣、擦浴、清洁五官、皮肤护理等多项护理操作。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F24女性骨盆测量示教模型
XM-F24骨盆测量示教模型   一、功能特点: ■ XM-F24女性骨盆测量示教模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仿真度高。 ■ 模型为女性成人骨盆,真实尺寸大小,解剖结构精确。 ■ 包括髋骨、骶骨、骶岬、尾骨、坐骨棘、坐骨结节、骶髂关节、髂耻隆突、耻骨联合及第4、5腰椎等结构。 ■ 可显示骨盆腔的三个平面: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 ■ 骨盆测量示教:入口前后径、入口横径、入口斜径、小平面前后径、坐骨结节间径。   二、标准配置: ■ 女性骨盆测量操作模型:1个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BEX-8104 材料拉力和杨氏模量测量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目的是熟悉材料的拉伸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动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灵敏测量测试样品所受的拉伸量和拉力。PASCO Capstone软件可实时测量拉伸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与应变曲线,从曲线图上可进一步测得杨氏模量,弹性区,塑性区,屈服点等参数。   仪器概述 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增加拉力来测试不同直径钢丝的力学性质。样品两端被紧密地固定,通过转动手柄使得样品沿一个方向拉升,在拉升的过程中力传感器测量力臂所施加的力,最大可测的拉力为250N,同时转动传感器实时测量样品的伸长量,采用PASCO Capstone软件可以计算出应变和应力的大小,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在弹性区内应力和应变的斜率就是杨氏模量。弹性型变和塑性型变的分界点就是屈服点,这个点也可以从PASCO Capstone软件中得出。   仪器特点 采用传感技术和数字化采集分析技术,可较为灵敏地实时测量与分析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材料拉力小型测试台,兼容PASCO Pasport系列转动传感器(PS-2120A)和力传感器(PS-2104) 手拧螺钉固定样品,使更换样品变得更为方便   技术参数 项目 技术参数 材料拉力小型测试台 包括底座,样品架,力杠杆臂等结构; 力杠杆臂采用5:1结构,可使力传感器最大测量到250N; 拉伸行程范围:27mm; 摇柄每转一圈行程:1mm; 手拧螺钉固定样品,方便更换试件; 同时兼容PASCO无线传感器与有线传感器 无线转动传感器 角度分辨率:0.18° (0.00314 弧度) 线性分辨率:0.0157 mm (当使用半径5mm滑轮附件时) 滑轮附件的三档直径:10, 29,48 mm 轴径:6.35 mm 最大转速:30转/秒 光学编码器:2000 分区/转,双向 充电电池:锂聚合物 连接方式:直连USB或通过蓝牙4.0 无线力/加速度传感器 受力量程: ±50 N (力杠杆臂结构下可拓展至250N) 分辨率:0.03 N 精度:0.1 N 加速度量程:±16 g 电池:可充电锂聚合物 连接方式:直连USB或蓝牙4.0 传感器带有数据存储功能,可进行离线数据采集,可在测试之后再进行下载。 测试样品组 包含三种不同直径的钢丝样品 每种样品10根   实验内容与典型实验数据 多种金属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测量 计算材料的杨氏模量 找出材料的弹性区,塑性区,屈服点和断裂点等参数,并分析材料特性   订购列表 型号 描述 数量 BEX-8104 材料拉力与杨氏模量测量实验装置 1 不包含在BEX-8104中的必备件: UI-5400 PASCO Capstone软件 1 PS-3500 USB蓝牙适配器 1   部件列表 部件型号 部件描述 数量 BEM-5229 材料拉力小型测试台 1 PS-3220 无线转动传感器 1 PS-3202 无线力/加速度传感器 1 BEM-5230 材料拉力测试样品组 1   包装清单 实验装置1套(见部件清单),手册1本。
上海科铭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22
哈尔滨工程大学L型高精密光学隔震台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L型高精密光学隔震台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6-06
黄铜矿类正单轴晶体制备红外非线性光学元件的定向切割方法
一种黄铜矿类正单轴晶体制备红外非线性光学元件的定向切割方法,步骤包括:(1) 根据黄铜矿类正单轴晶体解理面{101}和{112},利用带有吴氏网标尺的晶体标准极图和 X射线衍射仪θ-2θ连续扫描确定晶体的C轴方向;(2)将已确定C轴方向的晶体置于切 割机上,根据光学元件所需的相位匹配角θm朝近C轴方向转动样品台Δθ后进行切割, 获得光学元件初样,Δθ=θ(101)-θm;(3)将光学元件初样置于X射线衍射仪样品台 上,测定光学元件初样切割面的回摆谱,获得衍射峰位值θ′及Δθ′,Δθ′=|θ′- θ′(101)|;(4)光学元件的精加工,对光学元件初样切割面进行修正,直至Δθ′=Δθ。
四川大学 2021-04-11
黄铜矿类负单轴晶体制备红外非线性光学元件的定向切割方法
一种黄铜矿类负单轴晶体制备红外非线性光学元件的定向切割方法,步骤包括:(1) 根据黄铜矿类负单轴晶体解理面{112}和{101},利用带有吴氏网标尺的晶体标准极图和 X射线衍射仪θ-2θ连续扫描确定晶体的C轴方向;(2)将已确定C轴方向的晶体置于切 割机上,根据光学元件所需的相位匹配角θm朝远C轴方向转动样品台Δθ后进行切割, 获得光学元件初样,Δθ=θm-θ(112);(3)将光学元件初样置于X射线衍射仪样品台上, 测定光学元件初样切割面的回摆谱,获得衍射峰位值θ′及Δθ′,Δθ′=|θ′- θ′(112)|;(4)光学元件的精加工,对光学元件初样切割面进行修正,直至Δθ′=Δθ。
四川大学 2021-04-11
一种双通道荧光光学显微成像中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通道荧光光学显微成像中基于图像处理的自动对焦方法,包括 S1 获得生物组织样本当前冠状面轮廓,并获得三个对焦窗口位置;S2 对三个对焦窗口进行扫描,并采集第 i 层生物组织样本细胞构筑通道的图像;S3 判断当前层三个对焦窗口的图像采集是否完成,若是,则 i=i+1,并进入 S4,若否,则返回 S2;S4 判断·830·采集层数 i 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若是,则进入 S5,若否,则返回 S2;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大型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缺陷的测量与诊断技术
该成果提出了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的系统的、全面的外部干扰排除方法;提出了变压器局部放电超宽带天线阵列定位新技术;提出了变压器内部局部放电缺陷严重程度的特征参数,进而提出了局部放电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诊断方法,并且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自动诊断软件。 研究成果通过了实验室试验验证,并在上海市电力检修公司和福建省十余座变电站得到应用。该成果抗干扰技术的在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过去相比提高了3倍,准确率提高到95%;定位技术误差一般不超过30cm;总体运算时间在秒级,Y型优化阵列准确定位区域比现有的矩形阵列大18倍。 该成果在局部放电缺陷严重程度的诊断方法和预警预测方法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对放电类型的严重程度识别的准确度达到了93.3%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EI论文14篇,并获得201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1 52 53
  • ...
  • 76 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